一种减振结构、压缩机、室外机及空调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9  273



1.本实用新型涉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减振结构、压缩机、室外机及空调。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大型压缩机上减振结构普遍采用的是橡胶型隔振器,通过在每个安装孔处设置一个隔振器实现压缩机与安装基础之间的减振;这种减振结构存在如下不足,1、需求数量多,每个安装孔处均需要安装;2、安装高度存在落差时,容易出现各位置振动传递不均的问题;3、隔振器数量多安装费事费力,不便捷;4、隔振器仅具有一级隔振,隔振效果有限,当外部激励发生改变与内部振动发生共振时,容易产生噪音,机组在共振频率下振动也容易造成损坏,寿命短。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振结构、压缩机、室外机及空调,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减振结构隔振效果有限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减振结构,布置在两部件的振动传递路径上,包括连接在一起的传递减振模块和工作减振模块,所述传递减振模块与第一部件连接,所述工作减振模块与第二部件连接,通过所述减振结构实现两部件之间的二级隔振。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传递减振模块为橡胶型减振模块或金属丝缠绕型减振模块,所述工作减振模块为弹簧型减振模块。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传递减振模块和所述工作减振模块嵌装在一起形成一体式整体结构。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传递减振模块与所述工作减振模块之间为可拆卸安装方式或不可拆卸安装方式。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基座、上盖板和减振外部连接块,所述传递减振模块安装在所述基座内,所述减振外部连接块通过所述工作减振模块安装在所述传递减振模块上,所述上盖板盖设在所述基座敞口处并与所述工作减振模块抵接;所述减振外部连接块穿过所述上盖板后与第二部件连接。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当所述传递减振模块与所述工作减振模块之间为可拆卸安装方式时,减振结构还包括箍设在所述基座和所述上盖板周侧的紧固夹。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当所述传递减振模块为橡胶型减振模块时,包括铺设在所述基座内腔中的橡胶减振块。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橡胶减振块的数量为一块、两块或多于两块,所有的所述橡胶减振块层叠设置。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部分或全部所述橡胶减振块内设置有横向和/或纵向的疏松多孔结构。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当所述传递减振模块为金属丝缠绕形减振模块时,包括铺设在所述基座内腔中的金属丝缠绕减振块。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丝缠绕减振块的数量为一块、两块或多于两块,所有的所述金属丝缠绕减振块层叠设置。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工作减振模块包括沿所述传递减振模块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组弹簧减振单元,每组所述弹簧减振单元均包括小弹簧和大弹簧,所述大弹簧套设在所述减振外部连接块上并与所述上盖板抵接,所述小弹簧一端抵接在所述减振外部连接块底部,另一端抵接在所述传递减振模块上。
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传递减振模块上的凹槽、卡设在所述凹槽内的弹簧垫块以及设置在所述弹簧垫块上的卡槽,所述小弹簧卡设在所述卡槽内。
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位于每个所述减振外部连接块底部的所述小弹簧数量为三个、四个或多于四个。
1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减振外部连接块包括底座和连接柱,所述底座规格大于所述连接柱规格,所述大弹簧套设在所述连接柱上,所述上盖板上开设的供所述连接柱穿过的孔直径小于所述大弹簧外径。
2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传递减振模块还包括倒扣在所述基座内腔中以将所述所述工作减振模块包覆的填充盖,所述填充盖内开设有阶梯孔。
2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座、所述上盖板、所述减振外部连接块和所述弹簧垫块均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2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压缩机,包括压缩机本体和所述减振结构,所述减振结构一端与所述压缩机本体连接,另一端与设备外壳连接。
2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室外机,包括外壳和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所述压缩机。
2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调,包括所述室外机。
25.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结构,是一种用于从振源传递路径进行振动削减的新型减振结构,由传递减振模块和工作减振模块两种减振模块组合而成,具有二级隔振作用,通过多种减振设计结构,实现了从整机振源部件与其他部件间的减振,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减振结构,提高了减振效果,将整机不同部件间的振动传递降低到最小,从而达到降低振动值保证机组正常可靠运行的目的;
2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结构的进一步改进方案中,由弹簧减振模块和橡胶减振模块两种设计思路综合组成,通过橡胶实现横向及主要的振动传递方向纵向的弹性削减及固定,通过弹簧的上下两部分配合实现在振源模块工作时的振动削减,使得振源模块通过外壳进一步传递的振动得到有效的削减;
2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结构的进一步改进方案中,设计集成橡胶及弹簧单元的综合性减振设计,能实现对不同外部激励或内部流激振动造成的振动传递及共振,最终达到针对振源模块定频减振效果;
2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结构的进一步改进方案中,通过将减振结构设置成可拆卸结构,可在材料疲劳强度允许范围内重复使用,实现了振源模块在传递路径上的振动削减;
通过将弹簧和橡胶减振结构组合在一起,避免了弹簧隔振器及橡胶隔振器单独在减振实际使用过程中形变量较大,不稳固的问题,在本实用新型中,着重加强横向及纵向整体的减振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减振结构兼顾范围更加的全面,性能更加的可靠;本实用新型的减振结构采用金属与橡胶混合设计,可在高湿、高盐雾、高沙尘等各类恶劣环境下高效使用,实现了高可靠性减振需求。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1.图1是本实用新型减振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2是本实用新型减振结构的分解图;
33.图3是本实用新型减振结构的截面图;
34.图4是本实用新型减振结构截面图的局部示意图;
35.图5是本实用新型减震结构中紧固夹的结构示意图。
36.图中1、传递减振模块;11、第一橡胶减震块;12、第二橡胶减震块;13、填充盖;2、工作减振模块;21、小弹簧;22、大弹簧;23、凹槽;24、弹簧垫块;25、卡槽;3、基座;4、上盖板;5、减振外部连接块;6、紧固夹;7、紧固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38.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振结构,布置在两部件的振动传递路径上,包括连接在一起的传递减振模块1和工作减振模块2,传递减振模块1与第一部件连接用于实现横向及主要的振动传递方向也就是纵向的弹性削减及固定,工作减振模块与第二部件连接,用于实现在振源模块工作时的振动削减,通过减振结构实现两部件之间的二级隔振。
3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结构,是一种用于从振源传递路径进行振动削减的新型减振结构,由传递减振模块和工作减振模块两种减振模块组合而成,具有二级隔振作用,通过多种减振设计结构,实现了从整机振源部件与其他部件间的减振,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减振结构,提高了减振效果,将整机不同部件间的振动传递降低到最小,从而达到降低振动值保证机组正常可靠运行的目的。
40.如图2所示,进一步的,传递减振模块1为橡胶型减振模块或金属丝缠绕型减振模块,工作减振模块2为弹簧型减振模块。
41.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结构的进一步改进方案中,由弹簧减振模块和橡胶减振模块两种设计思路综合组成,通过橡胶实现横向及主要的振动传递方向纵向的弹性削减及固定,通过弹簧的上下两部分配合实现在振源模块工作时的振动削减,使得振源
模块通过外壳进一步传递的振动得到有效的削减。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结构的进一步改进方案中,设计集成橡胶及弹簧单元的综合性减振设计,能实现对不同外部激励或内部流激振动造成的振动传递及共振,最终达到针对振源模块定频减振效果。
42.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传递减振模块1和工作减振模块2嵌装在一起形成一体式整体结构。
43.进一步的,传递减振模块1与工作减振模块2之间为可拆卸安装方式或不可拆卸安装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指的不可拆卸安装方式可采用焊接方式。
4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结构的进一步改进方案中,通过将减振结构设置成可拆卸结构,可在材料疲劳强度允许范围内重复使用,实现了振源模块在传递路径上的振动削减;通过将弹簧和橡胶减振结构组合在一起,避免了弹簧隔振器及橡胶隔振器单独在减振实际使用过程中形变量较大,不稳固的问题,在本实用新型中,着重加强横向及纵向整体的减振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减振结构兼顾范围更加的全面,性能更加的可靠。
45.如图2和图3所示,还包括基座3、上盖板4和减振外部连接块5,其中基座3为顶部敞口的长条形箱体结构,顶部敞口的四角处设置有让位台阶,上盖板4的四角处设置有凸耳,通过凸耳搭接在让位台阶处实现上盖板4与基座3的连接,且当上盖板4盖合在基座3顶部敞口处时,上盖板4顶面与基座3顶沿平齐;传递减振模块1安装在基座3内腔底部,减振外部连接块5通过工作减振模块2安装在传递减振模块1上,上盖板4盖设在基座3敞口处并与工作减振模块2抵接;减振外部连接块5穿过上盖板4后与第二部件连接。
46.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基座3底部设置有螺纹孔,用于与第二部件螺接;减振外部连接块5上也设置有螺纹孔,用于与第一部件螺接。
4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当传递减振模块1与工作减振模块2之间为可拆卸安装方式时,减振结构还包括箍设在基座3和上盖板4周侧的紧固夹6。
48.如图5所示,具体的,紧固夹6包括左夹和右夹,其中,左夹和右夹均为c形结构,使用时,左夹和右夹相对卡入到基座3两侧,在左夹的自由端上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板上开有固定孔,右夹的自由端上设置有连接叉,连接叉为c形结构,在连接叉上也设置有固定孔,当左夹和右夹相对品装在一起时,连接板插入到连接叉内,利用紧固螺钉7拧紧固定孔内实现紧固夹6的固定。
49.当设置紧固夹6时,第二部件上对应于基座3底部螺纹孔位置要设置较厚的垫片以避让紧固夹6,或者是在第二部件上对应于紧固夹6位置设置避让槽,以防止紧固夹6与第二部件表面干涉。
5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当传递减振模块1为橡胶型减振模块时,包括铺设在基座3内腔中的橡胶减振块。
51.进一步的,橡胶减振块的数量为一块、两块或多于两块,所有的橡胶减振块层叠设置。
52.具体的,如图2和图3所示,示意了橡胶减震块为两块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第一橡胶减震块11和第二橡胶减震块12,第一橡胶减震块11布置在底部,第二橡胶减震块12铺设在第一橡胶减震块11顶部。
53.进一步的,部分或全部橡胶减振块内设置有横向和/或纵向的疏松多孔结构。其中,横向和纵向的疏松多孔结构不能连通,需要错位设置。疏松多孔结构可以仅在横向设
置,也可以仅在纵向设置,也可以横向和纵向均设置。
5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当传递减振模块1为金属丝缠绕形减振模块时,包括铺设在基座3内腔中的金属丝缠绕减振块。
55.进一步的,金属丝缠绕减振块的数量为一块、两块或多于两块,所有的金属丝缠绕减振块层叠设置。
56.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金属丝缠绕减震块的形状可以与橡胶减震块形状相同,只是二者的材质不同,一个是橡胶材质,一个是金属丝缠绕形成。且金属丝缠绕减震块也为现有技术产品,可市场购得。
5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工作减振模块2包括沿传递减振模块1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组弹簧减振单元,每组弹簧减振单元均包括小弹簧21和大弹簧22,大弹簧22套设在减振外部连接块5上并与上盖板4抵接,小弹簧21一端抵接在减振外部连接块5底部,另一端抵接在传递减振模块1上。
58.需要说明的是,当所有部件安装完毕后,小弹簧21和大弹簧22均处于被压缩状态。
59.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传递减振模块1上的凹槽23、卡设在凹槽23内的弹簧垫块24以及设置在弹簧垫块24上的卡槽25,小弹簧21卡设在卡槽25内。具体的,凹槽23设置在第二橡胶减震块12顶部。
60.具体的,位于每个减振外部连接块5底部的小弹簧21数量为三个、四个或多于四个。如图2所示,示意了小弹簧21为四个时的结构示意图,四个小弹簧21呈方形布置。
61.进一步的,减振外部连接块5包括底座和连接柱,底座规格大于连接柱规格,大弹簧22套设在连接柱上,上盖板4上开设的供连接柱穿过的孔直径小于大弹簧22外径。由此可利用上盖板4底部抵住大弹簧22顶部,可在减振外部连接块5跟随振源部件振动时起到缓冲和减震作用。
62.如图4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传递减振模块1还包括倒扣在基座3内腔中以将工作减振模块2包覆的填充盖13,填充盖13内开设有阶梯孔,其中大孔段用于容纳底座和小弹簧21,小孔段用于容纳大弹簧22和连接柱,且大孔段顶部开设有供连接柱穿过的开孔,该开孔规格小于小孔段规格。
63.需要说明的是,当传递减振模块1为橡胶形减震模块时,填充盖13也为橡胶材料制成,当传递减振模块1为金属丝缠绕形减振模块时,填充盖13也为金属丝缠绕形减振结构。
64.基座3、上盖板4、减振外部连接块5和弹簧垫块24均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可以采用铸件也可以采用机加工件。本实用新型的减振结构采用金属与橡胶混合设计,可在高湿、高盐雾、高沙尘等各类恶劣环境下高效使用,实现了高可靠性减振需求。
65.如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减震结构的结构分解图,各个零部件的安装方式按照3

11

12

24

21
→5→
22

13
→4→6→
7的顺序自下而上进行布置。其中零件填充盖13、第二橡胶减震块12、第一橡胶减震块11为本实用新型的橡胶减振结构,小弹簧21、大弹簧22为本实用新型的弹簧减振结构,该结构减振模块综合布置完成后,彼此通过紧固夹6进行连接,最终被紧固螺钉7固定,按要求安装实现减振的设计目的;本设计的基本组装方式即为上述,当然好的减振模块能起到良好的减振效果其安装方式也不可或缺。
66.图3为本实用新型减振结构实际组装完整状态下的结构截面图,由于振源模块与减振外部连接块5通过螺栓刚性连接,当振源模块通过减振外部连接块5给予本减振结构以
振动传递时,其在减振结构内部的传递路径是全方位的,由于模块本身的重量主要通过底部4个小弹簧21、大弹簧22首先进行缓冲,进而通过底部的两层橡胶模块加以二次减振,在实际安装时,大弹簧22与小弹簧21均会在初始阶段处于压缩状态,以便于在振源模块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能够从各方面给予实际的振动缓冲作用。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振源模块可以为压缩机,也可以为其他运行设备;橡胶模块的设计为兼顾一定的强度及增强减振效果故做成疏松多孔的形式,利用空气层的存在增强橡胶模块对于振动传递的削减作用。为了更好的保证小弹簧21与橡胶模块的接触,增强减振效果,设计中加入弹簧垫块24,这样首先规范小弹簧21的位置,更好地、尽可能的保证4处弹簧受力的一致性,能协同进行振动的削减,也能增大与橡胶模块的接触面积,更充分的实现弹簧模块与橡胶模块在振动削减中的配合,更好的削减振动的传递。
67.填充盖13的设计不仅是规范弹簧模块的形变范围,最大限度的保证弹簧模块的减振效果,其填充后对于减振外部连接块5的环向振动也起到削减作用,增强减振模块整体的减振效果。
68.在以上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本设计采用的是紧固夹6的可拆卸固定形式,由受力方向可以明确看出,基座3实际受力方向在纵向,两个紧固夹6可以很简单的闭合安装并且为装置提供良好的纵向约束。
69.在减振装置安装完成后,其与其他模块的安装主要是通过螺栓来连接,当然底部可以替换成直接的焊接连接。当采用螺栓连接时,基座3底部设计多个螺栓孔,由于紧固夹6略突出整体基座3的范围,可以在底部安装时加装厚一点的垫片,或者安装地板上开相关的避让槽来放置紧固夹6。
70.本实用新型装置安装条件的限制小,可以配合各类振源模块,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和寿命,非常适用于现行的相关减振设计。
7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压缩机本体和上述的减振结构,减振结构一端与压缩机本体连接,另一端与设备外壳连接。
7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室外机,包括外壳和设置在外壳内的上述压缩机。
7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上述的室外机。
74.这里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向内”是朝向容置空间中央的方向,“向外”是远离容置空间中央的方向。
7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7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7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
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7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7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8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