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腐管壳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0  165



1.本实用新型涉及管壳式换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腐管壳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2.换热器(heat exchanger),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广泛。管壳式(又称列管式)换热器是管壳式换热器主要有壳体、管束、管板和封头等部分组成,壳体多呈圆形,内部装有平行管束或者螺旋管,管束两端固定于管板上。
3.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在对高温液体进行降温时,若高温液体自身含有腐蚀性颗粒,可能会对管壳式换热器内部腔体产生腐蚀,严重的话会导致损坏,同时每次换热作业后,管壳式换热器的内壁可能会粘附有部分液体,在进行下一次换热作业时会与待换热液体混合,从而影响液体的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腐管壳式换热器,以解决管壳式换热器内壁容易腐蚀和管壳式换热器每次工作后其内壁易粘附液体,会与下一次作业时的液体混合导致液体品质下降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包括管壳式换热器和控制阀,还包括入液过滤组件、出液口、进水口、出水口和切换组件,所述入液过滤组件设置在管壳式换热器顶部的一端,所述进水口设置在管壳式换热器顶部的另一端,所述出水口设置在管壳式换热器的底部且位于入液过滤组件的正下方,所述控制阀设置在出水口内,所述出液口设置在管壳式换热器的底端且位于进水口的正下方,并且所述入液过滤组件、出液口、进水口和出水口均与管壳式换热器连通,所述切换组件设置在管壳式换热器内部的一侧且位于进水口和出液口之间。
6.进一步的,所述入液过滤组件包括单向阀、颗粒过滤网和挂钩,所述单向阀设置在管壳式换热器的顶端并与其连通,并且所述单向阀的侧端与管壳式换热器的顶端铰接,所述挂钩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挂钩分别设置在单向阀底部的侧端,所述颗粒过滤网设置在单向阀的底部且颗粒过滤网的侧端分别套设在若干个挂钩上。
7.进一步的,所述切换组件包括安装盒、驱动电机、半齿轮、滑动架、驱动杆和填充块,所述安装盒设置在管壳式换热器内部的侧壁上,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安装盒内部的侧壁上,所述半齿轮设置在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上,所述滑动架设置在安装盒内且与安装盒滑动配合,所述滑动架内部的两侧均设有与半齿轮啮合的齿槽,所述驱动杆有两个,两个所述驱动杆分别设置在滑动架的两侧,所述安装盒的两侧分别设有与两个驱动杆契合的开口,并且两个驱动杆分别穿过安装盒两侧的开口,所述填充块有两个,两个所述填充块分别设置在两个驱动杆的端部,两个所述填充块分别与进水口和出液口的端部契合。
8.进一步的,两个所述填充块均采用软性橡胶材质,所述进水口和出液口的端部均设有密封胶圈。
9.进一步的,所述管壳式换热器的外侧设有隔热板。
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11.其一,待换热液体通过单向阀进入管壳式换热器内部进行换热作业,同时颗粒过滤网对液体中的腐蚀性颗粒物进行过滤,防止其对管壳式换热器的内壁产生腐蚀,同时颗粒过滤网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对颗粒过滤网进行清洗或者更换,将单向阀进行翻转露出位于单向阀底部的颗粒过滤网,再将其从挂钩上取下,以便于对其进行清洗或者更换。
12.其二,通过控制驱动电机工作带动半齿轮旋转,滑动架上部的齿槽与半齿轮啮合的同时在半齿轮的带动下,滑动架往一侧移动,从而带动一侧的填充块将进水口进行填充,另一侧的填充块远离出液口,从而便于将降温后的液体排到管壳式换热器外部,半齿轮继续旋转,滑动架下部的齿槽与半齿轮啮合的同时在半齿轮的带动下,滑动架往另一侧移动,从而带动另一侧的填充块将出液口进行填充,进水口处于开放状态,以便于对管壳式换热器内部进行清洗,填充块采用软性橡胶材质,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将进水口或者出液口堵住时可确保对其完全填充且不会对其内壁产生损伤,并且提供了良好的密封性。
13.其三,管壳式换热器在进行换热作业时,其侧壁的温度较高,现场人员误触时会对其产生烫伤,通过设置的隔热板可避免此情况的发生。
附图说明
14.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入液过滤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切换组件的剖视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切换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
22.管壳式换热器1、控制阀2、入液过滤组件3、单向阀31、颗粒过滤网32、挂钩33、出液口4、进水口5、出水口6、切换组件7、安装盒71、驱动电机72、半齿轮73、滑动架74、驱动杆75、填充块76。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2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防腐管壳式换热器,包括管壳式换热器1和控制阀2,还包括入液过滤组件3、出液口4、进水口5、出水口6和切换组件7,所述入液过滤组件3设置在管壳式换热器1顶部的一端,所述进水口5设置在管壳式换热器1顶部的另一端,所述出水口6设置在管壳式换热器1的底部且位于入液过滤组件3的正下方,所述控制阀2设置在出水口6内,所述出液口4设置在管壳式换热器1的底端且位于进水口5的正下方,并且所述入液过滤组件3、出液口4、进水口5和出水口6均与管壳式换热器1连通,所述切换组件7设置在管壳式换热器1内部的一侧且位于进水口5和出液口4之间;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1在对高温液体进行降温时,若高温液体自身含有腐蚀性颗粒,可能会对管壳式换热器1内部腔体产生腐蚀,严重的话会导致损坏,同时每次降温作业后,管壳式换热器1的内壁可能会粘附有部分液体,在进行下一次降温作业时会与待降温液体混合,从而影响液体的品质,本装置中待降温液体通过入液过滤组件3进入管壳式换热器1内部进行换热降温,入液过滤组件3对液体中腐蚀性颗粒进行过滤,降温后的液体通过出液口4排出到外部,切换组件7具有控制出液口4和进水口5打开或关闭的效果,需要排出液体时,切换组件7控制进水口5关闭,出液口4打开,需要对管壳式换热器1内部进行清洗时,通过切换组件7控制进水口5打开,出液口4关闭,接着将进水口5通过水管连接外部的水泵,对管壳式换热器1内部进行清洗,最后打开出水口6的控制阀2,将清洗后的水排出;本装置解决了管壳式换热器1内壁容易腐蚀和管壳式换热器1每次工作后其内壁易粘附液体,会与下一次作业时的液体混合导致液体品质下降的问题。
26.优选的,所述入液过滤组件3包括单向阀31、颗粒过滤网32和挂钩33,所述单向阀31设置在管壳式换热器1的顶端并与其连通,并且所述单向阀31的侧端与管壳式换热器1的顶端铰接,所述挂钩33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挂钩33分别设置在单向阀31底部的侧端,所述颗粒过滤网32设置在单向阀31的底部且颗粒过滤网32的侧端分别套设在若干个挂钩33上;待降温液体通过单向阀31进入管壳式换热器1内部进行换热作业,同时颗粒过滤网32对液体中的腐蚀性颗粒物进行过滤,防止其对管壳式换热器1的内壁产生腐蚀,同时颗粒过滤网32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对颗粒过滤网32进行清洗或者更换,将单向阀31进行翻转露出位于单向阀31底部的颗粒过滤网32,再将其从挂钩33上取下,以便于对其进行清洗或者更换。
27.优选的,所述切换组件7包括安装盒71、驱动电机72、半齿轮73、滑动架74、驱动杆75和填充块76,所述安装盒71设置在管壳式换热器1内部的侧壁上,所述驱动电机72设置在安装盒71内部的侧壁上,所述半齿轮73设置在驱动电机72的输出端上,所述滑动架74设置在安装盒71内且与安装盒71滑动配合,所述滑动架74内部的两侧均设有与半齿轮73啮合的齿槽,所述驱动杆75有两个,两个所述驱动杆75分别设置在滑动架74的两侧,所述安装盒71的两侧分别设有与两个驱动杆75契合的开口,并且两个驱动杆75分别穿过安装盒71两侧的开口,所述填充块76有两个,两个所述填充块76分别设置在两个驱动杆75的端部,两个所述填充块76分别与进水口5和出液口4的端部契合;通过控制驱动电机72工作带动半齿轮73旋转,滑动架74上部的齿槽与半齿轮73啮合的同时在半齿轮73的带动下,滑动架74往一侧移动,从而带动一侧的填充块76将进水口5进行填充,另一侧的填充块76远离出液口4,从而便于将降温后的液体排到管壳式换热器1外部,半齿轮73继续旋转,滑动架74下部的齿槽与半
齿轮73啮合的同时在半齿轮73的带动下,滑动架74往另一侧移动,从而带动另一侧的填充块76将出液口4进行填充,进水口5处于开放状态,以便于对管壳式换热器1内部进行清洗。
28.优选的,两个所述填充块76均采用软性橡胶材质,所述进水口5和出液口4的端部均设有密封胶圈;填充块76采用软性橡胶材质,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将进水口5或者出液口4堵住时可确保对其完全填充且不会对其内壁产生损伤,并且提供了良好的密封性。
29.优选的,所述管壳式换热器1的外侧设有隔热板;管壳式换热器1在进行换热作业时,其侧壁的温度较高,现场人员误触时会对其产生烫伤,通过设置的隔热板可避免此情况的发生。
3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