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盘扣架领域,具体为一种盘扣架主体结构之间的连接件。
背景技术:
2.盘扣式脚手架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名称,如盘扣脚手架,圆盘脚手架,盘扣架,承插式脚手架。
3.现有的市面上部分盘扣架其立杆中部焊接有圆套,将盘扣架组合连接时,通过将水平杆等其他组合杆两端的插销插入圆套上开设的插孔内,对盘扣架进行稳定固定,立杆与水平组合插入固定完成后需要借助锤子等外部工具对插销向下进行敲击,将插销进行插紧,从而使得盘扣架的固定较为不便,且盘口架的水平杆在固定完成之后需要固定斜杆,其斜杆一般是固定在水平杆的侧面,当工作人员从地面往盘扣架上爬时,需要踩在斜杆的侧面,使得固定在水平杆侧面的斜杆容易发生晃动,从而使得斜杆的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盘扣架主体结构之间的连接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盘扣架主体结构之间的连接件,包括立杆,所述立杆侧面的下侧固定套接有方形块,所述方形块前后两侧的上侧均开设有长槽,所述长槽内壁底面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长槽内壁侧面的中部滑动连接有第一压板,所述第一压板的底端与第一弹簧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方形块内壁前后两侧的下侧均开设有第一方形槽,所述第一方形槽内壁底面的中部滑动连接有第一圆杆,所述第一圆杆侧面的中部固定套接有长板,所述长板的侧面与第一方形槽内壁的侧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圆杆的侧面滑动套接有第一压簧,所述第一压簧的底端与第一方形槽内壁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压簧的顶端与长板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圆杆的顶端通过第一压板侧面的中部延伸至长槽内壁的顶面,所述第一圆杆的侧面与第一压板侧面的中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圆杆的底端延伸至方形块的下侧;
6.所述方形块左右两侧中部的上侧均开设有矩形槽,所述方形块左右两侧的下侧均开设有第二方形槽,所述第二方形槽内壁的底面滑动连接有第二压板,所述第二压板顶面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顶端与第二方形槽内壁的顶面固定连接,所述矩形槽内壁的顶面滑动插接有第二圆杆,所述第二圆杆的顶端延伸至方形块的顶面,所述第二圆杆的底端通过第二压板的中部延伸至第二方形槽内壁的底面,所述第二圆杆侧面的上侧滑动套接有第二压簧,所述第二压簧的顶端与矩形槽内壁的顶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压簧的底端与矩形槽内壁的底面固定连接。
7.优选的,所述立杆侧面的下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条,所述支撑条的数量为三个,且三个支撑条呈三角形分布。
8.优选的,所述第一压板与第二压板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一压板与第二
压板均固定连接有拉把。
9.优选的,所述第一弹簧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一弹簧两个为一组分别分布在第一压板底面的左右两侧。
10.优选的,所述第一压板的顶面与第二压板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有橡胶片。
11.优选的,所述长槽的高度为第一压板厚度的两倍,且长槽与第一压板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向下拉动拉把带动前后两个第一压板与第一圆杆向下移动,使得第一压板与长槽内壁的顶面接触,通过第一圆杆、长槽、第一弹簧、第二压簧、长槽之间的配合,使得圆杆的顶面与长槽内壁的顶面接触,从而使得圆杆能够扣住水平杆,从而使得工作人员无需借助外部工具即可完成对水平架的固定,从而使得盘扣架的固定较为方便。
14.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向上拉动把手,通过对第二压簧的挤压,带动左右两个第二压板与第二圆杆向上移动,通过第二弹簧、第二压板、第二压簧、第二方形槽之间的配合,使得第二弹簧与第二压簧通过弹力进行复位,使得第二压板能够压住斜杆,从而使得斜杆固定完成后稳定性较好。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立杆;2、方形块;3、长槽;4、第一弹簧;5、第一压板;6、第一方形槽;7、第一圆杆;8、长板;9、第一压簧;10、矩形槽;11、第二方形槽;12、第二压板;13、第二弹簧;14、第二圆杆;15、第二压簧。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工作人员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盘扣架主体结构之间的连接件,包括立杆1,立杆1侧面的下侧固定套接有方形块2,方形块2前后两侧的上侧均开设有长槽3,长槽3内壁底面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4,长槽3内壁侧面的中部滑动连接有第一压板5,第一压板5的底端与第一弹簧4的顶端固定连接,方形块2内壁前后两侧的下侧均开设有第一方形槽6,第一方形槽6内壁底面的中部滑动连接有第一圆杆7,第一圆杆7侧面的中部固定套接有长板8,长板8的侧面与第一方形槽6内壁的侧面滑动连接,第一圆杆7的侧面滑动套接有第一压簧9,第一压簧9的底端与第一方形槽6内壁的底面固定连接,第一压簧9的顶端与长板8的底面固定连接,第一圆杆7的顶端通过第一压板5侧面的中部延伸至长槽3内壁的顶面,第一圆杆7的侧面与第一压板5侧面的中部活动连接,第一圆杆7的底端延伸至方形块2的下侧;
21.方形块2左右两侧中部的上侧均开设有矩形槽10,方形块2左右两侧的下侧均开设有第二方形槽11,第二方形槽11内壁的底面滑动连接有第二压板12,第二压板12顶面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3,第二弹簧13的顶端与第二方形槽11内壁的顶面固定连接,矩形槽10内壁的顶面滑动插接有第二圆杆14,第二圆杆14的顶端延伸至方形块2的顶面,第二圆杆14的底端通过第二压板12的中部延伸至第二方形槽11内壁的底面,第二圆杆14侧面的上侧滑动套接有第二压簧15,第二压簧15的顶端与矩形槽10内壁的顶面固定连接,第二压簧15的底端与矩形槽10内壁的底面固定连接。
22.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立杆1侧面的下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条,支撑条的数量为三个,且三个支撑条呈三角形分布。
23.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压板5与第二压板12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两个第一压板5与第二压板12均固定连接有拉把,拉把方便带动第一压板5与第二压把12移动。
24.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弹簧4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一弹簧4两个为一组分别分布在第一压板5底面的左右两侧,分布在第一压板底面左右两侧的第一弹簧4方便第一压板5水平向下移动,使得水平杆更加容易插入。
25.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压板5的顶面与第二压板12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有橡胶片,橡胶片能够够对斜杆与水平杆进行缓冲,减少斜杆与水平杆出现弯折的可能。
26.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长槽3的高度为第一压板5厚度的两倍,且长槽3与第一压板5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的长槽3与第一压板5固定住盘扣架水平杆时较为稳定。
27.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和优点:该一种盘扣架主体结构之间的连接件在对盘扣架进行连接时,工作过程如下:
28.如图1、图2和图3所示,通过向下拉动拉把带动前后两个第一压板5与第一圆杆7向下移动,使得第一压板5与长槽3内壁的顶面接触,使得第一圆杆7的顶面与长槽3内壁的底面平行,使得第一弹簧4与第一压簧9变为挤压状态,将水平杆放入长槽3内壁的底面,放松把手,使得第一弹簧带动第一压簧9复位,使得圆杆7的顶面与长槽3内壁的顶面接触,从而使得圆杆7能够扣住水平杆,从而使得工作人员无需借助外部工具即可完成对水平架的固定,从而使得盘扣架的固定较为方便。
29.通过向上拉动把手,通过对第二压簧15的挤压,带动左右两个第二压板12与第二圆杆14向上移动,使得第二弹簧13变为挤压状态,使得第二压板12移动至第二方形槽11内壁的上侧,将需要固定的斜杆两边的圆孔对在第二圆杆14的底端,放松把手,使得第二弹簧13与第二压簧15通过弹力进行复位,使得第二压板12能够压住斜杆,从而使得斜杆固定完成后稳定性较好。
30.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工作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