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寒旱区人工水景用雨水净化绿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0  164



1.本技术涉及雨水资源利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寒旱区人工水景用雨水净化绿化系统。


背景技术:

2.寒旱区由于年降水量稀少,时空分布差异显著,蒸发强烈,地区地表径流较少,地下水资源匮乏,水资源总量明显短缺,水量型缺水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人们对天然水资源的雨水利用,越来越重视,雨水资源通过雨水集蓄系统能够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是节约用水、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缓解排水管道负担、减少污染负荷、改善水环境状态的有效措施。
3.常规的雨水利用方案是雨水集中收集后进行过滤,然后用于绿化和水景用水,作为独立小区在进行雨水利用时,屋顶雨水收集和绿化带雨水收集后集水的管路弯折区域易聚集杂物而使管路堵塞,进而影响雨水收集效果,大部分雨水会因蒸发而浪费,雨水不能得到更加有效且合理的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寒旱区人工水景用雨水净化绿化系统,旨在改善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寒旱区人工水景用雨水净化绿化系统,包括收集净化机构和人造水景机构。
6.所述收集净化机构包括水平地面、屋顶收集构件、沉砂罐、蓄水池和绿地收集构件,所述水平地面一侧建有建筑物,所述屋顶收集构件设置于所述建筑物顶部,所述沉砂罐埋设于所述建筑物一侧的所述水平地面内,所述屋顶收集构件通过排水管与所述沉砂罐连通,所述蓄水池埋设于所述水平地面内,所述沉砂罐通过输水管与所述蓄水池连通,所述绿地收集构件嵌设于所述蓄水池顶部内,所述蓄水池内底部设置有水质净化层。
7.所述人造水景机构包括跌水堰、出水管、水泵、缓冲井、跌水景观和回流过滤池,所述跌水堰设置于所述水平地面远离所述建筑物的一侧,所述出水管埋设于所述跌水堰内,所述出水管一端贯穿延伸入所述蓄水池内,所述水泵安装于所述出水管伸入端,所述缓冲井设置于所述跌水堰顶部,所述出水管另一端连通设置于所述缓冲井顶部,所述跌水景观设置于所述跌水堰倾斜面上,所述回流过滤池埋设于所述跌水景观底部的所述跌水堰内,且所述回流过滤池与所述蓄水池连通。
8.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下雨天气,通过屋顶收集构件将入渗后的雨水进行初步净化处理,并通过排水管排入沉砂罐中沉淀去除其内的泥沙,再经输水管排入蓄水池内,这样经过初级过滤的屋顶雨水不会堵塞管路,检修维护也更加方便;同时绿地收集构件将入渗后的多余的雨水初步净化后直接落入蓄水池中,无需布设额外用于聚集导流的管路,绿化用水量大,而这样的结构设计利于快速、有效回收雨水或经过处理的用水,回收效果及效率
更佳;通过水质净化层对流入蓄水池内的雨水进行充分沉淀净化处理,水泵泵取蓄水池内净化处理后的雨水经出水管流入缓冲井内,缓冲井溢出的雨水均匀地流入跌水景观,满足附近观光人群的观赏,跌水景观流下的雨水最终经回流过滤池内的过滤框再次过滤净化后回流入蓄水池内,从而实现充分的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并运用于人工水景和绿化用水,雨水收集及利用效率更高。
9.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屋顶收集构件包括集水槽、第一绿化土壤层、第一碎石过滤层和排水斗,所述第一碎石过滤层和所述第一绿化土壤层从下到上依次铺设于所述集水槽内,所述排水斗连通设置于所述集水槽底部的一侧,且所述排水斗顶部设置有过滤格栅。
10.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第一绿化土壤层和第一碎石过滤层将入渗后多余的雨水进行初步净化处理,排水斗能够加快集水槽的排水速度,过滤格栅用以防止泥沙进入排水斗内。
11.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绿地收集构件包括支撑网板和第二绿化土壤层,所述支撑网板固定连接于所述蓄水池靠近顶部的内壁,所述第二绿化土壤层铺设于所述支撑网板顶部。
12.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第二绿化土壤层将入渗后的多余的雨水初步净化后经支撑网板落入蓄水池中。
13.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绿化土壤层和所述第二绿化土壤层的顶部均铺设有防蒸发层,所述第一碎石过滤层和所述第一绿化土壤层之间设置有纤维布,所述支撑网板和所述第二绿化土壤层之间同样设置有纤维布。
14.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防蒸发层能够防止第二绿化土壤层内的水分被快速蒸发,纤维布能够防止土壤被入渗的雨水冲入碎石层中,导致土壤流失。
15.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沉砂罐包括罐体、盖板、第二碎石过滤层和集砂斗,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罐体顶部,所述排水管一端贯穿所述盖板延伸至所述罐体内,所述第二碎石过滤层铺设于所述罐体内壁的中部,所述集砂斗连通设置于所述罐体底部,所述输水管一端连通于所述罐体。
16.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经屋顶收集构件初步净化处理后的雨水排入沉砂罐中沉淀去除其内的泥沙,同时沉砂罐能够起到缓冲击作用。
17.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水质净化层包括依次由上向下设置的粗砂层、沸石层和第三碎石过滤层组成。
18.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粗砂层、沸石层和第三碎石过滤层对流入蓄水池内的雨水进行充分沉淀净化处理。
19.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缓冲井与所述跌水景观之间设有景观配水渠,所述景观配水渠靠近所述跌水景观的一侧连通设置有溢流管。
20.在上述实现过程中,景观配水渠和溢流管的设置,能够使缓冲井溢出的雨水均匀地流入跌水景观,满足附近观光人群的观赏。
21.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缓冲井内底部铺设有鹅卵石层,所述缓冲井顶部镂空。
22.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回流过滤池顶部盖设有检修盖,所述检修盖上开
设有若干通孔,所述回流过滤池内壁固定有支撑环块,所述回流过滤池内底部固定有l型支撑座,所述回流过滤池底部通过回流管与所述蓄水池连通。
23.在上述实现过程中,检修盖便于进行检修或清理,支撑环块和l型支撑座的设置,便于将过滤框固定在回流过滤池内,回流管便于将从跌水景观流入回流过滤池内的雨水回流入蓄水池,从而实现将雨水的重复循环利用。
24.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回流过滤池内还设置有过滤框,所述过滤框周侧壁上均匀开设有过滤孔,所述过滤框顶部固定有连接环,所述过滤框底部抵接于所述l型支撑座,所述连接环抵接于所述支撑环块,所述连接环上还固定有把手。
25.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雨水经检修盖的通孔流入回流过滤池内时,通过过滤框上的过滤孔对经检修盖的通孔流入回流过滤池内的雨水进行再次过滤净化,把手的设置便于将过滤框从回流过滤池内取出进行清理。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寒旱区人工水景用雨水净化绿化系统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收集净化机构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屋顶收集构件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沉砂罐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蓄水池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人造水景机构结构示意图;
33.图7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回流过滤池结构示意图;
34.图8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过滤框结构示意图。
35.图中:10-收集净化机构;110-水平地面;120-建筑物;121-排水管;130-屋顶收集构件;131-集水槽;132-第一绿化土壤层;133-第一碎石过滤层;134-排水斗;1341-过滤格栅;140-沉砂罐;141-罐体;142-盖板;143-第二碎石过滤层;144-集砂斗;150-蓄水池;160-绿地收集构件;161-支撑网板;162-第二绿化土壤层;170-水质净化层;171-粗砂层;172-沸石层;173-第三碎石过滤层;180-输水管;20-人造水景机构;210-跌水堰;220-出水管;230-水泵;240-缓冲井;241-鹅卵石层;250-景观配水渠;251-溢流管;260-跌水景观;270-回流过滤池;271-检修盖;272-支撑环块;273-l型支撑座;274-回流管;280-过滤框;281-过滤孔;282-连接环;283-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37.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
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8.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9.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4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4.请参阅图1-8,本技术提供一种寒旱区人工水景用雨水净化绿化系统,包括收集净化机构10和人造水景机构20。
45.请参阅图2、3、4和5,收集净化机构10包括水平地面110、屋顶收集构件130、沉砂罐140、蓄水池150和绿地收集构件160,水平地面110一侧建有建筑物120,屋顶收集构件130设置于建筑物120顶部,在具体设置时,屋顶收集构件130包括集水槽131、第一绿化土壤层132、第一碎石过滤层133和排水斗134,第一碎石过滤层133和第一绿化土壤层132从下到上依次铺设于集水槽131内,在下雨天气,雨水降落于建筑物120顶部的集水槽131中,通过第一绿化土壤层132和第一碎石过滤层133将入渗后多余的雨水进行初步净化处理,排水斗134连通设置于集水槽131底部的一侧,且排水斗134顶部设置有过滤格栅1341,排水斗134能够加快集水槽131的排水速度,过滤格栅1341用以防止泥沙进入排水斗134内。
46.在本实施例中,沉砂罐140埋设于建筑物120一侧的水平地面110内,屋顶收集构件
130通过排水管121与沉砂罐140连通,经屋顶收集构件130初步净化处理后的雨水通过排水斗134和排水管121排入沉砂罐140中沉淀去除其内的泥沙,同时沉砂罐140能够起到缓冲击作用,在具体设置时,沉砂罐140包括罐体141、盖板142、第二碎石过滤层143和集砂斗144,盖板142盖设于罐体141顶部,防止杂物落入罐体141内造成堵塞,排水管121一端贯穿盖板142延伸至罐体141内,排水管121另一端连通于排水斗134,第二碎石过滤层143铺设于罐体141内壁的中部,缓解经排水管121落入罐体141内雨水的冲击力,集砂斗144连通设置于罐体141底部,集砂斗144能够对雨水中的小颗粒杂质进行滞留,输水管180一端连通于罐体141,输水管180进水口位于集砂斗144和第二碎石过滤层143之间。
47.在本实施例中,蓄水池150埋设于水平地面110内,用于储存收集的雨水,沉砂罐140通过输水管180与蓄水池150连通,绿地收集构件160嵌设于蓄水池150顶部内,蓄水池150内底部设置有水质净化层170,具体的,水质净化层170包括依次由上向下设置的粗砂层171、沸石层172和第三碎石过滤层173组成,通过粗砂层171、沸石层172和第三碎石过滤层173对流入蓄水池150内的雨水进行充分沉淀净化处理。
48.在本实施例中,绿地收集构件160包括支撑网板161和第二绿化土壤层162,支撑网板161固定连接于蓄水池150靠近顶部的内壁,支撑网板161螺栓连接或焊接于蓄水池150,第二绿化土壤层162铺设于支撑网板161顶部,第二绿化土壤层162将入渗后的多余的雨水初步净化后经支撑网板161落入蓄水池150中,第一绿化土壤层132和第二绿化土壤层162的顶部均铺设有防蒸发层,防止第二绿化土壤层162内的水分被快速蒸发,第一碎石过滤层133和第一绿化土壤层132之间设置有纤维布,支撑网板161和第二绿化土壤层162之间同样设置有纤维布,纤维布能够防止土壤被入渗的雨水冲入碎石层中,导致土壤流失。
49.请参阅图6,人造水景机构20包括跌水堰210、出水管220、水泵230、缓冲井240、跌水景观260和回流过滤池270,跌水堰210设置于水平地面110远离建筑物120的一侧,出水管220埋设于跌水堰210内,出水管220一端贯穿延伸入蓄水池150内,水泵230安装于出水管220伸入端,缓冲井240设置于跌水堰210顶部,缓冲井240内底部铺设有鹅卵石层241,鹅卵石层241可以起到过滤的作用,能够有效将杂物过滤在其内,缓冲井240顶部镂空,出水管220另一端连通设置于缓冲井240顶部,跌水景观260设置于跌水堰210倾斜面上,缓冲井240与跌水景观260之间设有景观配水渠250,景观配水渠250能够使缓冲井240溢出的雨水均匀地流入跌水景观260,景观配水渠250靠近跌水景观260的一侧连通设置有溢流管251,溢流管251均匀设置一排,通过溢流管251将景观配水渠250内的雨水均匀的引入跌水景观260中,跌水景观260采用多级阶梯式的跌水设计,能够满足附近观光人群的观赏。
50.请参阅图6、7和8,回流过滤池270埋设于跌水景观260底部的跌水堰210内,且回流过滤池270与蓄水池150连通,具体的,回流过滤池270顶部盖设有检修盖271,便于打开进行检修或清理,检修盖271上开设有若干通孔,回流过滤池270内壁固定有支撑环块272,支撑环块272螺栓连接或焊接于回流过滤池270,回流过滤池270内底部固定有l型支撑座273,回流过滤池270底部通过回流管274与蓄水池150连通,便于将从跌水景观260流入回流过滤池270内的雨水回流入蓄水池150,从而实现将雨水的重复循环利用,回流过滤池270内还设置有过滤框280,过滤框280周侧壁上均匀开设有过滤孔281,雨水经检修盖271的通孔流入回流过滤池270内时,先经过滤框280上的过滤孔281过滤再通过回流管274流入蓄水池150,从而对跌水景观260流出的雨水进行再次过滤净化,过滤框280顶部固定有连接环282,连接环
282与过滤框280一体成型,过滤框280底部抵接于l型支撑座273,连接环282抵接于支撑环块272,通过连接环282、支撑环块272和l型支撑座273的配合,将过滤框280固定在回流过滤池270内,连接环282上还固定有把手283,便于将过滤框280从回流过滤池270内取出进行清理。
51.该寒旱区人工水景用雨水净化绿化系统的工作原理:在下雨天气,雨水降落于建筑物120顶部的集水槽131中,通过第一绿化土壤层132和第一碎石过滤层133将入渗后的雨水进行初步净化处理,初步净化处理后的雨水通过排水斗134和排水管121排入沉砂罐140中沉淀去除其内的泥沙,再经输水管180排入蓄水池150内,这样的结构设计即方便检修又可避免管路积聚杂物而堵塞,同时绿地收集构件160将入渗后的多余的雨水初步净化后落入蓄水池150中,通过粗砂层171、沸石层172和第三碎石过滤层173对流入蓄水池150内的雨水进行充分沉淀净化处理,绿地收集构件160与蓄水池150直接结合的结构设计无需布设管路可提升雨水收集效率;水泵230泵取蓄水池150内净化处理后的雨水经出水管220流入缓冲井240内,缓冲井240溢出的雨水通过景观配水渠250均匀地流入跌水景观260,满足附近观光人群的观赏,跌水景观260流下的雨水最终经回流过滤池270内的过滤框280再次过滤净化后回流入蓄水池150内,从而实现充分的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并运用于人工水景和绿化用水。
52.需要说明的是,水泵230具体的型号规格需根据该装置的实际规格等进行选型确定,具体选型计算方法采用本领域现有技术,故不再详细赘。
53.水泵230的供电及其原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清楚的,在此不予详细说明。
5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5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