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陶瓷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节能均匀受热陶瓷烧窑炉。
背景技术:
2.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人们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使用于食器、装饰上外,陶瓷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
3.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现有的陶瓷烧窑炉大多只能对陶瓷的外表面进行烘干,无法对陶瓷的内部进行烘干作业,影响整体的受热效果,并且在烘干过程中由于加热设备的位置较为固定,导致陶瓷各个部位的受热不是很均匀,会影响陶瓷的品质,而且现有的装置对于热量的利用不是很充分,容易造成热量的外散,导致能源的消耗增加,增加生产成本,不够节能环保,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4.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节能均匀受热陶瓷烧窑炉,具备受热均匀、节能保温、全方位受热的优点,进而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7.(二)技术方案
8.为实现上述受热均匀、节能保温、全方位受热的优点,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9.一种节能均匀受热陶瓷烧窑炉,包括机身本体和支撑腿,所述机身本体底端表面中间位置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内部卡接有卡接底座,所述卡接底座顶部两侧表面位置对称安装有红外辐射板,且红外辐射板共设有两组,两组所述红外辐射板之间位于卡接底座顶部表面位置对称安装有支杆,且支杆共设有两组,两组所述支杆之间位置均匀滑动连接有若干组移动座,所述移动座内部两侧中间位置对称设有吸热腔,所述吸热腔内部对称安装有金属导板,且金属导板共设有两组,两组所述金属导板分别贯穿移动座两侧分别有散热板以及导热盘连接,所述散热板表面位置均匀安装有若干组散热条,所述散热条一侧表面位置均匀安装有若干组散热块。
10.进一步的,所述机身本体内部顶端位置设有转动盘,所述转动盘一端贯穿机身本体一侧与驱动电机连接,所述转动盘底部两侧表面位置对称安装有第一加热管,所述转动盘底部表面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二加热管。
11.进一步的,所述机身本体两侧内部中间位置开设有隔热腔,所述隔热腔内部均匀安装有若干组保温条。
12.进一步的,所述机身本体底部两侧表面位置对称安装有支撑腿。
13.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座一侧表面中间位置开设有供第二加热管伸入使用的通道。
14.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块、导热盘以及金属导板均由金属材质构成。
15.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座一侧表面位置开设有供散热板安装使用的通道。
16.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座两侧表面位置对称安装有固定使用的紧固旋钮。
17.(三)有益效果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节能均匀受热陶瓷烧窑炉,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9.(1)、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了散热板、导热盘、转动盘,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将陶瓷放置在导热盘表面,然后将散热板插入到陶瓷瓶体内部,可以在进行烘干时通过金属导板将吸收到的热量传到导热盘以及散热板处进行发散,以此来对陶瓷的底部以及内部进行烘干,提高整体的作业效果,并且通过转动盘的转动可以带动第一加热管以及第二加热管进行持续的转动,使得第一加热管能够对陶瓷的表面进行均匀的加热,通过第二加热管可以对陶瓷的背面进行均匀的加热,使得陶瓷整体的受热更加均匀,烘干效果更好,具有受热均匀、全方位受热的优点。
20.(2)、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了隔热腔、保温条、红外辐射板,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红外辐射板可以将加热产生的红外射线进行反射,防止这部分能量进行消耗,减少能量的消耗,通过隔热腔可以对装置产生的热量进行保存,防止热量耗散过快,并且通过保温条可以对产生的热量进行吸附,以此来维持装置的温度,降低后续作业时维持温度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更加节能环保,具有节能保温的优点。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节能均匀受热陶瓷烧窑炉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座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金属导板和散热板的连接示意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红外辐射板的结构示意图。
26.图中:
27.1、机身本体;2、隔热腔;3、保温条;4、红外辐射板;5、第一加热管;6、移动座;7、支杆;8、散热板;9、散热条;10、散热块;11、转动盘;12、驱动电机;13、第二加热管;14、吸热腔;15、导热盘;16、金属导板;17、紧固旋钮;18、卡接底座;19、固定槽;20、支撑腿。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2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节能均匀受热陶瓷烧窑炉。
30.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如图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节能均匀受热陶瓷烧窑炉,包括机身本体1和支撑腿20,机身本体1底端表面中间位置开设有固定槽19,固定槽19内部卡接有卡接底座18,卡接底座18顶部两侧表面位置对称安装有红外辐射板4,且红外辐射板4共设有两组,两组红外辐射板4之间位于卡接底座18顶部表面位置对称安装有支杆7,且支杆7共设有两组,两组支杆7之间位置均匀滑动连接有若干组移动座6,移动座6内部两侧中间位置对称设有吸热腔14,吸热腔14内部对称安装有金属导板16,且金属导板16共设有两组,两组金属导板16分别贯穿移动座6两侧分别有散热板8以及导热盘15连接,散热板8表面位置均匀安装有若干组散热条9,散热条9一侧表面位置均匀安装有若干组散热块10,通过将散热板8插入到陶瓷瓶体内部,可以在进行烘干时通过金属导板16将吸收到的热量传到散热板8处进行发散,以此来对陶瓷的内部进行烘干,提高整体的作业效果。
31.在一个实施例中,机身本体1内部顶端位置设有转动盘11,转动盘11一端贯穿机身本体1一侧与驱动电机12连接,转动盘11底部两侧表面位置对称安装有第一加热管5,转动盘11底部表面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第二加热管13,通过转动盘11的转动可以带动第一加热管5以及第二加热管13进行持续的转动,使得第一加热管5能够对陶瓷的表面进行均匀的加热,通过第二加热管13可以对陶瓷的背面进行均匀的加热,使得陶瓷整体的受热更加均匀,烘干效果更好。
32.在一个实施例中,机身本体1两侧内部中间位置开设有隔热腔2,隔热腔2内部均匀安装有若干组保温条3,通过隔热腔2可以对装置产生的热量进行保存,防止热量耗散过快,并且通过保温条3可以对产生的热量进行吸附,以此来维持装置的温度,降低后续作业时维持温度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更加节能环保,具有节能保温的优点。
33.在一个实施例中,机身本体1底部两侧表面位置对称安装有支撑腿20,通过支撑腿20可以对装置进行固定,便于增强装置整体的稳定性。
34.在一个实施例中,移动座6一侧表面中间位置开设有供第二加热管13伸入使用的通道,通道的开设方便了第二加热管13的伸入,便于后续在加热过程中对陶瓷背面进行烘干。
35.在一个实施例中,散热块10、导热盘15以及金属导板16均由金属材质构成,金属材质拥有较好的导热性,并且容易较高,不容易在窑炉内部发生熔化。
36.在一个实施例中,移动座6一侧表面位置开设有供散热板8安装使用的通道,通道的开设方便了散热板8的安装使用。
37.在一个实施例中,移动座6两侧表面位置对称安装有固定使用的紧固旋钮17,通过紧固旋钮17可以对移动座6进行固定,便于移动座6表面可以放置不同高度的陶瓷,扩大装置的适用范围。
38.工作原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将陶瓷放置在导热盘15表面,然后将散热板8插入到陶瓷瓶体内部,可以在进行烘干时通过金属导板16将吸收到的热量传到导热盘15以及散热板8处进行发散,以此来对陶瓷的底部以及内部进行烘干,提高整体的作业效果,并且通过转动盘11的转动可以带动第一加热管5以及第二加热管13进行持续的转动,使得第一加热管5能够对陶瓷的表面进行均匀的加热,通过第二加热管13可以对陶瓷的背面进行
均匀的加热,使得陶瓷整体的受热更加均匀,烘干效果更好,并且这种方法相较于通过陶瓷旋转来实现受热均匀的方法,能够避免由于转动而造成陶瓷飞出发生损坏的可能,提高陶瓷的完整性,具有受热均匀、全方位受热的优点,在加热的过程中,通过红外辐射板4可以将加热产生的红外射线进行反射,防止这部分能量进行消耗,减少能量的消耗,而且通过隔热腔2可以对装置产生的热量进行保存,防止热量耗散过快,并且通过保温条3可以对产生的热量进行吸附,以此来维持装置的温度,降低后续作业时维持温度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更加节能环保,具有节能保温的优点,装置整体具有受热均匀、节能保温、全方位受热的优点。
3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