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照明灯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4  150



1.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照明灯具。


背景技术:

2.目前,常见的室内照明灯具,例如卧室灯,大多属于吸顶灯一类。这类灯具通常的结构组成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光源组件、用于聚光的反射器以及用于防眩光的扩散面罩,有的灯具还可以包括用于光折射的透镜或棱镜。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通常采用螺钉螺纹连接;光源组件通常是led灯板,反射器设置在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并且用于聚光,反射器通常是一体构造的环形件,通常为喇叭形状,在装配时,其通常是与上壳体或下壳体通过螺钉螺纹连接,或者卡在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下壳体的下端通常设置有径向向内延伸的凸缘,扩散面罩与下壳体胶粘连接或者采用螺钉固定在下壳体上并且被凸缘限位。上壳体、反射器以及扩散面罩围成一个闭合的供光源组件发出的光在其中反射的光学腔。上述灯具常见的构造中,有以下缺陷显而易见:1、由于反射器通常是喇叭形,喇叭形的反射器与上、下壳体基本不贴合,导致反射器与壳体间空间较大,光学腔被压缩,光照效果受限。2、扩散面罩以及透镜或棱镜等大多采用螺钉直接固定在下壳体上,导致扩散面罩以及透镜或棱镜在拆装时,需要反复锁螺丝,工序较为繁琐。3、扩散面罩以及透镜或棱镜在组装时,如果采用胶粘方式固定的话,胶水容易渗出壳体或污损壳体表面,造成外观不整洁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拆装更加便捷、光照效果更好的照明灯具。
4.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照明灯具,包括:
5.上壳体;
6.光源组件,设置在上壳体上;
7.下壳体,与上壳体连接,下壳体包括周侧壁和底壁,底壁上设置有开口;
8.反射器,设置在上壳体与底壁之间;
9.透光件,设置在上壳体与底壁之间并且封闭开口,上壳体、反射器、透光件共同围成一供光源组件发出的光在其中反射的光学腔;
10.反射器的形状与下壳体的形状相匹配,以便反射器至少有部分与周侧壁相贴合。
11.优选的,反射器由一弹性基材弯曲后形成。
12.优选的,弹性基材弯曲后两端部彼此靠拢在一起,反射器配置为:能相对下壳体沿径向向外伸展以缩小反射器与周侧壁之间的贴合间隙,增大光学腔的容积。
13.优选的,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14.优选的,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通过若干个第一螺钉螺纹连接或卡扣连接。
15.优选的,反射器与下壳体之间设置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配置为:限制反射器在上下方向上的自由度。
16.优选的,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反射器上的限位孔以及限位件,限位件穿过限位孔与下壳体相固定。
17.优选的,反射器两端部上设置有缺口,限位孔由反射器两端部上的缺口相互拼接构成。
18.优选的,反射器于高度方向的上下两端被夹置在上壳体与底壁之间。
19.优选的,透光件包括扩散面罩。
20.优选的,透光件还包括供光源组件发出的光折射的棱镜板,棱镜板被夹置在反射器与扩散面罩之间。
21.优选的,光源组件包括电控板、若干个集成设置在电控板上的发光元件,电控板通过若干个第二螺钉连接在上壳体上,或者,电控板与上壳体之间为卡扣连接、胶粘连接或铆接。
22.优选的,光源组件还包括罩设在发光元件外侧的配光透镜。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24.本案将反射器的外形设计成与下壳体相匹配,从而使得反射器与下壳体的周侧壁至少有部分相贴合,从而缩小反射器与下壳体之间的贴合间隙,增大光学腔的容积。与现有技术相比,反射器和透光件的安装更加便捷,并且容积较大的光学腔能够提升照明灯具的光照效果。
附图说明
25.图1是符合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立体爆炸示意图;
26.图2是符合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剖面爆炸示意图;
27.图3是符合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28.图4是符合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构成反射器的弹性基材平面示意图;
29.图5是图1中所示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0.图6是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1.图7是图3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2.其中附图标记如下:
33.100、照明灯具;
34.1、上壳体;11、第一螺钉;
35.2、光源组件;21、电控板;22、发光元件;23、第二螺钉;
36.3、下壳体;31、周侧壁;32、底壁;33、开口;
37.4、反射器;41、弹性基材;42、限位结构;421、缺口;422、限位件;423、限位孔;
38.5、透光件;51、扩散面罩;52、棱镜板;
39.6、光学腔。
具体实施方式
40.容易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提出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
的全部或者视为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41.在本说明书中提到的上、下、内、外、径向、两端、顶、底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42.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照明灯具100,包括上壳体1、光源组件2、下壳体3、反射器4以及透光件5。上壳体1整体呈盘状结构,为冲压工艺一体形成。光源组件2安装在上壳体1的下表面上。下壳体3连接在上壳体1的下端。具体的,下壳体3包括周侧壁31和底壁32,底壁32上设置有开口33。反射器4设置在上壳体1与下壳体3的底壁32之间并且与周侧壁31相贴合。透光件5,设置在上壳体1与底壁32之间并且封闭开口33。具体的,透光件5包括用于防眩光的扩散面罩51、供光源组件2发出的光折射的棱镜板52,扩散面罩51支撑在下壳体3的底壁32上,棱镜板52被夹置在反射器4与扩散面罩51之间。上壳体1、反射器4、透光件5共同围成一供光源组件2发出的光在其中反射的光学腔6。
43.上壳体1与下壳体3之间通过若干个第一螺钉11螺纹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上壳体1与下壳体3之间的连接方式不限于螺钉连接方式,也可是其他可拆卸连接方式,例如,卡扣连接。
44.如图6所示,光源组件2包括电控板21、若干个集成设置在电控板21上的发光元件22,电控板21通过若干个第二螺钉23连接在上壳体1上。发光元件22可以是led灯珠。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光源组件2还可以包括配光透镜,其罩设于发光元件22的外侧,以便发光元件22发出的光通过配光透镜进行配光,方便后续光线经过反射器4进行反射,提升光照效果。此外,电控板21与上壳体1之间的连接方式不限于上述所述的螺钉连接,还可以是其他可拆卸或者不可拆卸连接方式,例如,卡扣连接、胶粘连接或铆接。
45.如图4、图5以及图7所示,反射器4由一弹性基材41弯曲后两端部彼此靠拢形成,反射器4能相对下壳体3沿径向向外伸展以缩小反射器4与周侧壁31之间的贴合间隙,从而增大光学腔6的容积。操作时,可预先将弹性基材41弯曲,使其两端部彼此靠拢形成一个环形件,然后将环形的反射器4置于下壳体3内并且与下壳体3的周侧壁31紧密相贴合,从而可有效弥补反射器4因为装配误差或制造误差造成的反射器4与下壳体3的周侧壁31之间过大的间隙,避免最终形成供光源组件2发出的光在其中反射的光学腔6的容积较小的缺陷,提高灯具的照明效果。
46.进一步的,反射器4置于下壳体3中之后,可利用限位结构42对其进行预定位,方便反射器4的快速装配。具体的,反射器4与下壳体3之间设置有限位结构42,限位结构42配置为:限制反射器4在上下方向上的自由度。限位结构42包括设置在反射器4两端部上的缺口421以及限位件422,反射器4两端部上的缺口421相互拼接构成一个闭合的限位孔423,限位件422穿过限位孔423与下壳体3相固定。
47.限位件423可采用螺钉等紧固件,从而将反射器4在下壳体3上进行预定位,使其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不可动,然后仅可沿径向向外伸展反射器4,以便反射器4与下壳体3的周侧壁31贴合的更加紧密,最后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将反射器4锁死在下壳体3上,从而反射器4和下壳体3将透光件5夹置在二者之间。另外,反射器4装配完成后,透光件5的棱镜52和扩散面罩51被夹置在反射器4和下壳体3的底壁32之间,反射器4也起到了固定棱镜52和扩散面罩51的作用。
48.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不设计这种限位结构42,可利用上壳体1和下壳体3直接将反射器4、棱镜板52以及扩散面罩51夹置在二者之间。
49.此外,在某些实施例中,反射器4可采用一体式结构,可在反射器4上预先开设限位孔423,并且利用限位孔423与限位件422配合,将反射器4固定在下壳体3内。
50.此外,在某些实施例中,反射器4也可采用分体拼接式结构,即反射器4可以是由两个或更多个部分拼接形成。
51.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需要额外将棱镜52或扩散面罩51通过螺钉固定在下壳体3上或者采用胶水胶粘在下壳体3上而言,本案反射器4的构造,省去了棱镜52和扩散面罩51需要锁螺丝的繁琐工序,或者避免棱镜52和扩散面罩51通过胶粘方式固定在下壳体3上,出现胶水渗出壳体造成灯具外形不整洁等问题,还能够减小反射器4的装配误差,提升照明灯具的照明效果。
52.本技术的技术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上述说明书中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思想的前提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形和修改,而这些变形和修改均应当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