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gis预制舱的吊装结构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预制舱吊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gis预制舱的吊装结构。
背景技术:
2.预制舱变电站一般由舱体、舱顶、底座和舱内电气设备构成,舱体与底座之间是焊接固定,舱体有立柱、舱壁等结构构成,相互间也大多是焊接好的,舱壁上开设舱门、透气窗等。预制舱变电站一般在室外使用,而且由于预制舱的整体重量较大,因此需要对预制舱进行吊装,然而现有技术中的预制舱的吊装结构承重不够稳定,在吊装的过程中容易导致预制舱发生翻倒。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gis预制舱的吊装结构,其可以提升预制舱吊装的稳定性。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gis预制舱的吊装结构,包括:
5.第一连接点,用于设置在预制舱上,所述第一连接点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一连接点沿预制舱的长度方向设置且靠近预制舱的第一侧,四个第一连接点为等间距设置;
6.第二连接点,用于设置在预制舱上,所述第二连接点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二连接点沿预制舱的长度方向设置且靠近预制舱的第二侧,四个第二连接点为等间距设置;
7.吊装连接绳,所述吊装连接绳的数量为四根,四根吊装连接绳的长度相等,第一根吊装连接绳的两端分别与靠近预制舱第一端的第一个第一连接点和靠近预制舱第二端的第二个第二连接点连接,第二根吊装连接绳的两端分别与靠近预制舱第一端的第二个第一连接点和靠近预制舱第二端的第一个第二连接点连接,第三根吊装连接绳的两端分别与靠近预制舱第二端的第一个第一连接点和靠近预制舱第一端的第二个第二连接点连接,第四根吊装连接绳的两端分别与靠近预制舱第二端的第二个第一连接点和靠近预制舱第一端的第二个第二连接点连接。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四根吊装连接绳的材质相同。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四根吊装连接绳为钢丝绳。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吊装结构还包括吊装连结点,用于与起重吊装装置连接,所述吊装连结点与四根吊装连接绳连接。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吊装连结点位于所述预制舱的中心位置。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吊装结构还包括吊装绳,所述吊装绳的数量为四根,四根吊装绳的第一端与吊装连结点连接,四根吊装绳的第二端分别与四根吊装连接绳连接。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四根吊装绳的长度和材质相同。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靠近所述预制舱第一端的第一连接点至预制舱第一端具有第一距离,靠近所述预制舱第一端的第二连接点至预制舱第一端具有第二距离,靠近
所述预制舱第二端的第一连接点至预制舱第二端具有第一设定距离,靠近所述预制舱第二端的第二连接点至预制舱第二端具有第二设定距离,第一距离、第二距离、第一设定距离以及第二设定距离相等。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一连接点至所述预制舱第一侧的距离与所述第二连接点至所述预制舱第二侧的距离相等。
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位于同一平面上。
1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gis预制舱的吊装结构,包括:第一连接点,用于设置在预制舱上,所述第一连接点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一连接点沿预制舱的长度方向设置且靠近预制舱的第一侧,四个第一连接点为等间距设置;第二连接点,用于设置在预制舱上,所述第二连接点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二连接点沿预制舱的长度方向设置且靠近预制舱的第二侧,四个第二连接点为等间距设置;吊装连接绳,所述吊装连接绳的数量为四根,四根吊装连接绳的长度相等,第一根吊装连接绳的两端分别与靠近预制舱第一端的第一个第一连接点和靠近预制舱第二端的第二个第二连接点连接,第二根吊装连接绳的两端分别与靠近预制舱第一端的第二个第一连接点和靠近预制舱第二端的第一个第二连接点连接,第三根吊装连接绳的两端分别与靠近预制舱第二端的第一个第一连接点和靠近预制舱第一端的第二个第二连接点连接,第四根吊装连接绳的两端分别与靠近预制舱第二端的第二个第一连接点和靠近预制舱第一端的第二个第二连接点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吊装结构中,在吊装的时候四根吊装连接绳受力更加稳定,而且与预制舱连接的时候预制舱保持稳定的位置,因此其可以提升吊装的稳定性。
18.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19.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用于gis预制舱的吊装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20.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用于gis预制舱的吊装结构的立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0、预制舱;20、第一连接点;30、第二连接点;40、吊装连接绳;50、吊装连结点;60、吊装绳。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参见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gis预制舱的吊装结构,包括:
24.第一连接点20,用于设置在预制舱10上,第一连接点20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一连
接点20沿预制舱的长度方向设置且靠近预制舱10的第一侧,四个第一连接点20为等间距设置;
25.第二连接点30,用于设置在预制舱10上,第二连接点30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二连接点30沿预制舱10的长度方向设置且靠近预制舱10的第二侧,四个第二连接点30为等间距设置;
26.吊装连接绳40,吊装连接绳40的数量为四根,四根吊装连接绳40的长度相等,第一根吊装连接绳40的两端分别与靠近预制舱10第一端的第一个第一连接点20和靠近预制舱10第二端的第二个第二连接点30连接,第二根吊装连接绳40的两端分别与靠近预制舱10第一端的第二个第一连接点20和靠近预制舱10第二端的第一个第二连接点30连接,第三根吊装连接绳40的两端分别与靠近预制舱第二端的第一个第一连接点20和靠近预制舱10第一端的第二个第二连接点30连接,第四根吊装连接绳40的两端分别与靠近预制舱10第二端的第二个第一连接点20和靠近预制舱10第一端的第二个第二连接点30连接。
27.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点20和第二连接点30的设置排列方式,四根吊装连接绳40的长度相等,以及吊装连接绳40的连接方式可以使得在吊装的时候四根吊装连接绳受力更加稳定,而且与预制舱连接的时候预制舱保持稳定的位置,因此其可以提升吊装的稳定性。
28.在本实施例的进一步可实施方式中,四根吊装连接绳40的材质相同。
29.本实施例中的吊装连接绳40材质相同,可以防止由于材质不同而导致承重变形不同而导致预制舱发生受力不一致的情形,可以保持预制舱在吊装过程中的稳定性。
30.在本实施例的进一步可实施方式中,四根吊装连接绳40为钢丝绳。
31.本实施例中吊装连接绳40为钢丝绳,钢丝绳具有承重强度大,另外其变形较小,进一步提升吊装的稳定性。
32.在本实施例的进一步可实施方式中,吊装结构还包括吊装连结点50,用于与起重吊装装置连接,吊装连结点50与四根吊装连接绳40连接。
33.本实施例中的吊装结构还包括吊装连结点50,吊装连结点50便于实现与四根吊装连接绳40连接,而且用于吊装连结点50用于起重吊装装置连接,便于实现吊装,而且还能保持吊装稳定性。
34.在本实施例的进一步可实施方式中,吊装连结点50位于预制舱10的中心位置。
35.本实施例中的吊装连结点50位于预制舱10的中心位置可以提升吊装的稳定性。
36.在本实施例的进一步可实施方式中,吊装结构还包括吊装绳60,吊装绳60的数量为四根,四根吊装绳60的第一端与吊装连结点50连接,四根吊装绳60的第二端分别与四根吊装连接绳40连接。
37.本实施例中的在本实施例的吊装绳60,可以便于吊装连接,可以在提升便利性的同时提升吊装的稳定性。
38.在本实施例的进一步可实施方式中,四根吊装绳60的长度和材质相同。
39.本实施例中四根吊装绳60的长度和材质相同使得四根吊装连接绳40至吊装连结点50的连接距离一致,可以使得吊装时受力更加稳定。
40.在本实施例的进一步可实施方式中,靠近预制舱10第一端的第一连接点20至预制舱10第一端具有第一距离,靠近预制舱10第一端的第二连接点30至预制舱10第一端具有第二距离,靠近预制舱10第二端的第一连接点20至预制舱10第二端具有第一设定距离,靠近
预制舱10第二端的第二连接点30至预制舱10第二端具有第二设定距离,第一距离、第二距离、第一设定距离以及第二设定距离相等。
41.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距离、第二距离、第一设定距离以及第二设定距离相等,因此其吊装的时候可以使得预制舱10两端受力平衡,可以提升吊装稳定性。
42.在本实施例的进一步可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点20至预制舱10第一侧的距离与第二连接点30至预制舱10第二侧的距离相等。
43.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点20至预制舱10第一侧的距离与第二连接点30至预制舱10第二侧的距离相等可以使得在吊装时预制舱10前后端受力平衡,可以提升吊装稳定性。
44.在本实施例的进一步可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点20和第二连接点30位于同一平面上。
45.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点20和第二连接点30位于同一平面上可以使得预制舱10受力位于同一平面,因此其不仅可以提升连接便利性,而且还可以提升吊装的稳定性。
4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4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