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撑开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3  182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椎体撑开器。


背景技术:

2.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既能治疗椎管狭窄又可完好地保留椎板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对于先天性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及前路手术减压效果不明显等情况,手术治疗多采用椎体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手术过程中需要对开门侧的椎板进行固定并重建椎管。
3.目前的椎体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中,手术中需要将椎体开门后向两侧撑开,这时就需要使用撑开器来实现这一过程,才能保证手术的正常进行,为手术提供有力的保障,然而现有技术中没有专门用于椎体后路开门手术中撑开椎体侧板的椎体撑开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用于椎体后路开门手术中撑开椎体侧板的椎体撑开器。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椎体撑开器,包括横联杆和铰接在所述横联杆两端的一对撑开臂,其中:
7.所述一对撑开臂的中部设有撑开机构,所述横联杆上穿设有用于驱动所述撑开机构的推杆;
8.所述一对撑开臂的前端设有一对撑开片,每个撑开片的前端均具有向内倾斜的斜面,当所述撑开机构处于收缩状态时所述一对撑开片相互并拢且其前端形成用于插入椎板开门处的尖头。
9.进一步的,所述撑开片前端的斜面与所述撑开片的内侧表面之间的夹角为30-45度。
10.进一步的,所述撑开机构包括横撑杆和一对连杆,其中:
11.所述横撑杆与所述横联杆相平行,所述推杆的前端驱动连接所述横撑杆的中部;
12.所述一对连杆的一端分别铰接所述横撑杆的两端,另一端分别铰接所述一对撑开臂的中部。
13.进一步的,所述横联杆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推杆的螺纹孔,所述推杆的中部设有与所述螺纹孔相配合的螺纹段;所述推杆的前端转动装配在所述横撑杆的中部。
14.进一步的,所述推杆的后端设有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为旋钮或旋杆。
15.进一步的,所述撑开片的后端设有l形连接部,所述撑开臂的前端设有l形插槽,所述撑开片的l形连接部嵌设固定在所述撑开臂的l形插槽内。
16.进一步的,所述撑开片的厚度为1-2mm;
17.和/或,所述撑开片的长度为6-10mm;
18.和/或,所述撑开片的宽度为2-4mm。
19.进一步的,所述椎体撑开器的整体长度为130-170mm;
20.和/或,所述横联杆的长度为30-45mm;
21.和/或,所述撑开片的最大撑开距离为15-18mm。
22.进一步的,所述撑开臂与横联杆的铰接点距离撑开臂与连杆的铰接点的距离占整个撑开臂尺寸的1/4-2/3。
23.进一步的,所述撑开臂的外侧沿长度方向设置有一段凹槽,所述连杆设于所述凹槽处并与所述撑开臂铰接。
24.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5.本实用新型的椎体撑开器,推杆穿过横联杆驱动撑开机构,由于撑开机构处于撑开臂的中部,撑开机构张开后推动撑开臂向两侧移动,进而使撑开片可以撑开椎体侧板;撑开片前端向内倾斜的斜面设计,使初始状态下相互并拢的撑开片形成尖头,这样便于插入椎板开门处缺口,有效的辅助医生,更加便捷的撑开椎体侧板。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椎体后路开门手术中辅助撑开椎体侧板,并且能够辅助置板。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椎体撑开器的初始状态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椎体撑开器的撑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椎体撑开器中一对撑开臂的前端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椎体撑开器与椎体模型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3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椎体撑开器,如图1-4所示,包括横联杆1和铰接在横联杆1两端的一对撑开臂2,其中:
32.一对撑开臂2的中部设有撑开机构,横联杆1上穿设有用于驱动撑开机构的推杆3;
33.一对撑开臂2的前端设有一对撑开片4,每个撑开片4的前端均具有向内倾斜的斜面41,当撑开机构处于收缩状态时一对撑开片4相互并拢且其前端形成用于插入椎板开门处的尖头42。
34.椎体后路开门手术中,需要先将椎体后路开槽,形成开门后,调节椎体撑开器使之处于图1所示的初始状态/未撑开状态,这时的撑开机构处于收缩状态,然后将相互并拢的撑开片形成的尖头插入椎板开门处缺口(如图4所示),然后缓慢推动推杆驱动撑开机构,使撑开机构张开,推动一对撑开臂向两侧张开,进而带动一对撑开片也向两侧张开,从而实现撑开片逐渐撑开椎体侧板的操作。
35.本实用新型的椎体撑开器,推杆穿过横联杆驱动撑开机构,由于撑开机构处于撑开臂的中部,撑开机构张开后推动撑开臂向两侧移动,进而使撑开片可以撑开椎体侧板;撑开片前端向内倾斜的斜面设计,使初始状态下相互并拢的撑开片形成尖头,这样便于插入椎板开门处缺口,有效的辅助医生,更加便捷的撑开椎体侧板。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椎体后路开门手术中辅助撑开椎体侧板,并且能够辅助置板。
36.为了较好的实现撑开片4插入椎板缝隙(即开门处缺口),撑开片4前端的斜面41与撑开片4的内侧表面之间的夹角优选为30-45度,例如可以为35度、40度等。
37.本实用新型中,撑开机构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各种结构形式,为方便实现,如图1所示,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形式:
38.撑开机构包括横撑杆5和一对连杆6;
39.横撑杆5与横联杆1相平行,推杆3的前端驱动连接横撑杆1的中部;
40.一对连杆6的一端分别铰接横撑杆5的两端,另一端分别铰接一对撑开臂2的中部。
41.使用时,推杆3穿过横联杆1的中部,驱动横撑杆5移动,由于横撑杆5两端铰接一对连杆6,同时一对连杆6铰接一对撑开臂2,可以使得推动推杆3时撑开臂2可以向两侧撑开。
42.为方便推杆3的动力传递,实现椎体撑开器撑开时的调节与锁定,横联杆1上可以设有用于安装推杆3的螺纹孔11,推杆3的中部设有与螺纹孔11相配合的螺纹段31;推杆3的前端转动装配在横撑杆5的中部。
43.为方便驱动推杆3,推杆3的后端可以设有驱动部7,驱动部7可以为旋钮或旋杆等结构形式,当驱动部7为旋钮时,该旋钮可以采用椭圆形结构设计,并且还可以配合凹型结构使医生在旋转旋钮时更加舒适和便捷。
44.如图3所示,椎体撑开器的前端可以采用分体式结构,即撑开片4的后端可以设有l形连接部43,撑开臂2的前端设有l形插槽21,撑开片4的l形连接部43嵌设固定在撑开臂2的l形插槽21内,这样可以根据手术需要,方便更换不同尺寸的撑开片4;另外在保证节省材料的同时,也可以采用镶嵌的形式焊接连接。
45.为方便插入椎板缝隙且兼顾撑开片4的强度,撑开片4的厚度优选为1-2mm,例如1.5mm;为满足适用于所有人群使用,撑开片4的长度优选为6-10mm,例如8mm;撑开片4的宽度优选为2-4mm,例如3mm,以满足在撑开片4插入椎板缝隙后,能够给医生预留合适的置板空间。
46.为保证撑开臂2能够刚好伸出体外的同时使整体结构小巧,便于在狭小的开口中操作,椎体撑开器的整体长度优选为130-170mm,例如150mm。
47.由于本椎体撑开器需要在狭小的空间内工作,在考虑到整体强度和高度情况下为保证其最小化,横联杆1的长度优选为30-45mm,例如36mm,以配合横撑杆5向前推进撑开椎体侧板。其中由于撑开椎体需满足缓慢撑开,故设计时可以通过横联杆1和推杆3多方的协调,使得旋钮旋转一定圈数(例如8圈、10圈等)时达到撑开片4最大撑开距离,以便于医生手术操作。撑开片4的最大撑开距离具体可以为15-18mm,例如16mm,以最大程度上避免医生的误操作导致不必要的医疗事故。
48.为使受力更合理,撑开臂2更易撑开,撑开臂2与横联杆1的铰接点距离撑开臂2与连杆6的铰接点的距离优选占整个撑开臂2尺寸的1/4-2/3。另外,撑开臂2的外侧沿长度方向可以设置有一段凹槽21,连杆6设于凹槽21处并与撑开臂2铰接,这样凹槽21能够形成摆动让位空间,并且凹槽21位于撑开臂2外侧面,便于加工和安装、清洗。
49.综上,本实用新型图中所示实施例的椎体撑开器具有以下优势:
50.1.椎体撑开器可插入开门侧缺口,通过旋转旋钮实现逐渐撑开开门椎板的操作,从而辅助固定开门钛板等操作;
51.2.椎体撑开器采用螺纹传动推进机制,实现逐渐撑开的过程,同时能够固定在某
一撑开高度,辅助置入所需开门板;
52.3.椎体撑开器可以有效的辅助医生更加便捷的撑开椎体侧板,实现开门手术中的置板操作。
53.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