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压缩机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离心油泵组件、泵体组件、压缩机。
背景技术:
2.一个压缩机是否可以良好运作,除了要保证压缩机自身机械结构精度良好,还要保证个运动部件可以得到良好的润滑和冷却,而在压缩机中起到这一作用便是冷冻油(也即润滑油)。冷冻油的作用在压缩机系统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对压缩机内各连接运动部件进行润滑保护,避免压缩机的磨损,而且还可以对压缩机电机进行冷却,保证压缩机电机温度不会过高损坏。
3.目前的压缩机普遍采用的是压差供油或者是离心泵油,而这两种泵油方式在实际应用中都存在着高频时泵油量过大的问题,此时,在大负荷高频情况下时甚至会出现压缩机空油的现象。其高频的泵油量过大的问题不仅对压缩机的性能有着一定影响,压缩机供油不足也会给压缩机的可靠性性能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4.具体的,在压缩机高频运行时压缩机吐油率过大,而系统(例如空调系统)回油不足便会造成压缩机缺油磨损,从而又会对压缩机的性能和功耗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此类问题都会对压缩机与系统的匹配带来较多的不利因素,也对压缩机与系统的匹配带来了较多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5.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离心油泵组件、泵体组件、压缩机,能够克服相关技术中的压缩机中的泵油组件在压缩机高频运行时泵油量过大导致压缩机内润滑油量过少带来缺油磨损并给压缩机的性能及功耗带来负面影响的不足。
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离心油泵组件,包括吸油管、导油片、分流结构,所述导油片以及所述分流结构处于所述吸油管内,在所述离心油泵组件以低于第一转速旋转时,润滑油能够在所述导油片的作用下经由所述吸油管与所述分流结构之间的第一油道流出,在所述离心油泵组件以不低于所述第一转速旋转时,所述分流结构能够阻挡所述第一油道中的部分润滑油的流动。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分流结构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上具有至少一个挡油片,至少一个所述挡油片能够在所述分流结构以不低于所述第一转速旋转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朝向所述第一油道的一侧偏转,并在所述分流结构以低于所述第一转速旋转时在自身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朝向所述主体的一侧偏转。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上构造有甩油孔,所述第一油道中的部分润滑油能够经由所述甩油孔流出所述吸油管。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吸油管的出油口端面上构造有多个第一凹槽,所述主体包括能够一一对应分别处于多个所述第一凹槽之中的臂体,所述甩油孔具有多个,多个所
述甩油孔一一对应分别处于多个所述臂体内。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具有与所述吸油管的轴线同轴的输油筒体,所述挡油片具有多个,多个所述挡油片沿所述输油筒体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输油筒体与所述甩油孔连通。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输油筒体为多面体,多个所述挡油片一一分别对应处于所述多面体的每个面上;和/或,所述吸油管的出油口的端面过盈插装于曲轴的中心油道内。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挡油片靠近所述甩油孔的一端为固定端,所述挡油片通过所述固定端与所述主体固定连接,所述挡油片远离所述甩油孔的一端为自由端。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具有与曲轴的进油端套接的套筒以及凸环,所述甩油孔构造于所述套筒上,所述吸油管的出油口套装于所述凸环上。
1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泵体组件,包括上述的离心油泵组件。
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压缩机,包括上述的泵体组件。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离心油泵组件、泵体组件、压缩机,在所述压缩机处于高频工况时,所述分流结构能够阻挡所述第一油道中的部分润滑油从出油口进入曲轴的中心油道内,也即能够在压缩机高频运行时减少所述离心油泵组件的泵油量,使保留于压缩机内的油量相对充足,保证对压缩机内部部件的充分润滑,减少压缩机内部件磨损提升压缩机的性能的同时还减少进入外部系统中的润滑油量,提升相应系统的性能。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离心油泵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中的吸油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1中的分流结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图1中的分流结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图1中的分流结构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离心油泵组件与曲轴组装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分流结构在一转速下由离心力所导致的变形量仿真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表示为:
25.1、吸油管;11、第一凹槽;12、吸油口;13、出油口;2、导油片;3、分流结构;31、主体;311、套筒;312、凸环;32、挡油片;33、甩油孔;34、臂体;35、输油筒体;100、曲轴;101、中心油道。
具体实施方式
26.结合参见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离心油泵组件,包括吸油管1、导油片2、分流结构3,所述导油片2以及所述分流结构3处于所述吸油管1内,所述吸油管1具有与压缩机的油池相对应的吸油口12以及处于靠近曲轴100的出油口13,所述导油片2过盈连接于所述吸油口12与所述分流结构3之间的吸油管1的管体内壁上以能够在所述离心油泵组件旋转时利用离心的作用将所述油池内的润滑油由所述吸油口12泵送至所
述出油口13并最终进入所述曲轴100内的中心油道101内,当所述离心油泵组件以低于第一转速旋转时,润滑油能够在所述导油片2的作用下经由所述吸油管1与所述分流结构3之间的第一油道流出,在所述离心油泵组件以不低于所述第一转速旋转时,所述分流结构3能够阻挡所述第一油道中的部分润滑油的流动,通常而言,所述低于所述第一转速可以被理解为压缩机处于低频运行工况,不低于所述第一转速可以被理解为压缩机处于高频运行工况。该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压缩机处于高频工况时,所述分流结构3能够阻挡所述第一油道中的部分润滑油从出油口13进入曲轴100的中心油道101内,也即能够在压缩机高频运行时减少所述离心油泵组件的泵油量,使保留于压缩机内的油量相对充足,保证对压缩机内部部件的充分润滑,减少压缩机内部件磨损提升压缩机的性能的同时还减少进入外部系统(例如空调系统)中的润滑油量,提升相应系统的性能。
27.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所述分流结构3包括主体31,所述主体31上具有至少一个挡油片32,至少一个所述挡油片32能够在所述分流结构3以补低于所述第一转速旋转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朝向所述第一油道的一侧偏转,并在所述分流结构3以低于所述第一转速旋转时在自身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朝向所述主体31的一侧偏转,所述挡油片32的厚度可以根据具体的分流结构3的旋转速度合理选定,具体应考虑其在不同的离心力作用下的偏转变形量大小来确定即可,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其厚度可以为0.5mm。可以理解的是,该技术方案中的所述挡油片32的变形量根据其所受到的离心力的大小而改变,当其转速在某一转速例如所述第一转速以下时,所述挡油片32所承受的离心力不足以克服其自身的弹性力,此时,所述挡油片32不发生变形也就不对处于其外侧的所述第一油道的流通面积形成占据,此时的泵油量完全依靠所述导油片2的导油泵送能力,而在所述分流结构3的转速高于某一转速例如所述第一转速时,所述挡油片32在其所受的离心力的作用下朝向所述第一油道一侧发生变形偏转,从而对所述第一油道中的润滑油形成阻碍,而转速越高其阻碍的通流面积也将越大,从而实现在压缩机高频运转工况下对所述离心油泵组件的泵油量的减少,而同时被截流的润滑油量也就越多,采用这种结构仅利用材料的物理性质即可实现对泵油量的控制,结构尤其简单紧凑。
2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31上构造有甩油孔33,所述第一油道中的部分润滑油能够经由所述甩油孔33流出所述吸油管1,以能够将所述挡油片32阻挡的部分润滑油经由所述甩油孔33甩至所述第一油道之外回流到所述底部油池中。
2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吸油管1的出油口13端面上构造有多个第一凹槽11,其沿着所述吸油管1的轴向延伸一定深度,所述主体31包括能够一一对应分别处于多个所述第一凹槽11之中的臂体34,也即所述第一凹槽11的槽底能够对所述臂体34形成定位,所述甩油孔33具有多个,多个所述甩油孔33一一对应分别处于多个所述臂体34内,该技术方案中,所述主体31通过所述臂体34与所述吸油管1连接为一体,最好的,所述第一凹槽11与所述臂体34之间过盈配合。此时,所述吸油管1的出油口13的端面过盈插装于曲轴100的中心油道101内,实现所述离心油泵组件与所述曲轴100的便捷组装连接。可以理解的,所述臂体34与所述第一凹槽11的尺寸相适应,所述第一凹槽11的宽度例如可以为3mm。
30.所述主体31具有与所述吸油管1的轴线同轴的输油筒体35,所述挡油片32具有多个,多个所述挡油片32沿所述输油筒体35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输油筒体35与所述甩油孔33连通,多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所述挡油片32能够在所述离心油泵组件旋转时,能够在周
向上对所述第一油道中的润滑油均衡阻挡。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输油筒体35为多面体,多个所述挡油片32一一分别对应处于所述多面体的每个面上。
31.所述挡油片32靠近所述甩油孔33的一端为固定端,所述挡油片32通过所述固定端与所述主体31固定连接,所述挡油片32远离所述甩油孔33的一端为自由端,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所述自由端将远离所述主体31的一侧朝向所述第一油道一侧偏转。
32.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例如图5所示出,所述主体31具有与曲轴100的进油端套接的套筒311以及凸环312,所述甩油孔33构造于所述套筒311上,所述吸油管1的出油口13套装于所述凸环312上。具体的,所述套筒311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插装于所述曲轴100的中心油道101内,实现所述离心油泵组件与所述曲轴100的便捷组装连接,所述凸环312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插装进无第一凹槽11的吸油管1上。所述主体31具有与所述吸油管1的轴线同轴的输油筒体35,所述挡油片32具有多个,多个所述挡油片32沿所述输油筒体35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输油筒体35与所述甩油孔33连通。
33.综合上述,本实用新型中的分流结构3的主要作用是将吸油管1的部分润滑油分离甩出,减少高频时的油泵上油量,通过主体31上的甩油孔33在曲轴100带动旋转时可以借助离心力将一部分润滑油甩出回流至底部油池;所述主体31的下端设计为多面体结构,每个面都有一个单独的挡油片32,在低频时此挡油片32不伸出,吸油管1的大部分由将分流结构3与吸油管1之间的间隙(也即第一油道)泵入曲轴100,在高频时,借由离心的作用将此挡油片32甩出(如图7所示出),减少了分流结构3与吸油管1之间的间隙,流通面积降低,泵油量减少,且频率越高,该分油结构的当油量越大,甩回到油池的油量越多。
34.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离心油泵组件,综合各组件的能力,可以将在低频时增加压缩机的泵油量,在高频时通过分流结构3改变降低油泵的泵油量,从而实现压缩机稳定润滑,且可以将压缩机的最低运行频率向下拓宽,也对压缩机与系统的匹配有着较大的改善作用。
3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泵体组件,包括上述的离心油泵组件。
3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压缩机,包括上述的泵体组件。
37.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38.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