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连续油管设备控制撬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3  194



1.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井连续油管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连续油管设备控制撬。


背景技术:

2.连续油管设备被誉为“万能作业机”,广泛用于油气田修井、钻井、侧钻井、完井、试油、采油、测井和油气集输等作业领域。连续油管设备的装置形式主要由车载式、拖车式和撬装式,其中撬装式连续油管设备是海洋作业平台上应用最多的一种连续油管设备。控制撬是撬装连续油管设备的控制、操作中心和运行信息的获取与显示中心。现有控制撬主要包含撬架总成、注入头控制软管滚筒、防喷器控制软管滚筒和控制室;在作业前,从动力撬到控制撬的液压管线、从控制室到滚筒撬的液压管线、以及从动力撬到滚筒撬的液压管线需要工作人员将管线两端分别一一对应连接。一般为节省海平台空间,控制撬和动力撬叠放在一起使用,向控制撬连接管线时需从撬架的爬梯爬上控制撬,站在维修踏板上或站在爬梯上进行管线连接,安全性差,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连续油管设备控制撬,能够解决控制撬和动力撬叠放在一起使用,向控制撬连接管线时需从撬架的爬梯爬上控制撬,站在维修踏板上或站在爬梯上进行管线连接,安全性差,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技术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新型连续油管设备控制撬,包括撬底座,所述撬底座上通过销轴连接有撬上框,所述撬底座顶面上撬装有注入头控制滚筒、位于注入头控制滚筒上方的防喷器控制滚筒以及位于防喷器控制滚筒一侧的升降控制室,所述升降控制室底部设有液压管线导链装置,所述液压管线导链装置与注入头控制滚筒之间设有动力撬软管滚筒,所述动力撬软管滚筒通过喇叭型套管固设在撬底座上,所述动力撬软管滚筒上方还设置有滚筒撬控制滚筒,所述防喷器控制滚筒、注入头控制滚筒、滚筒撬控制滚筒和动力撬软管滚筒上均设置有液压管线束,所述每个液压管线束均包含多根液压管线。
6.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动力撬软管滚筒通过喇叭型套管与撬底座连接,方便销轴定位;所述升降控制室内部有操作平台、显示屏、配置有数据采集和油管疲劳分析系统、冷暖防爆空调、照明灯、文件柜、自动闭门机构,由外部电源供电。较常规使用的控制室多了文件柜和自动闭门机构,使得本设计的控制室较常规控制室更方便舒适,满足海洋平台使用。本实用新型整撬体积小,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安全性高。
7.优选地,还包括维修踏板、角踏板和撬内行走平台,所述维修踏板通过销轴连接在撬底座上,所述角踏板通过销轴连接在撬上框上,所述维修踏板和角踏板上均设置有护栏,所述撬内行走平台上设置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内安装有灭火器。
8.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角踏板可以翻折90
°
,通过销轴固定在撬上框上,工作时放平,运输时翻折到撬内,通过弹簧销紧固;维修踏板和护栏可拆卸连接,维修踏板通过销轴连接到撬底座上,工作时将维修踏板放平,插上护栏;运输时,拆下护栏,将护栏插到撬底座的固定套管上,通过星形把手紧固,将维修踏板翻起,通过弹簧销固定在撬上框上。
9.优选地,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的数量与滚筒的数量相匹配,所述四块隔板安装在撬内行走平台的下方,所述四块隔板并列排列且每块隔板上均设置有多个过板接头,所述四个滚筒上的多根液压管线分别通过四个多通旋转接头与每个隔板上的过板接头连接,所述四个多通旋转接头分别固定在四个滚筒上。
10.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隔板集中安装在行走平台的下部,仅需将撬上框和行走平台吊走即可插拔液压接头,拆装方便。快插固定隔板分块设计,各滚筒的隔板拆掉快接后能单独拆下隔板,方便单个滚筒的维修;多通旋转接头将液压管线缠绕到各自的滚筒上,省去每次作业前控制撬端管线的连接和作业后管线的拆除,以及管束的收装工作,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高空坠落的风险,增加了设备使用的安全性。
11.优选地,所述液压管线导链装置中的多根管线与四块隔板上过板接头的另一端连接实现管路畅通。
12.优选地,所述动力撬软管滚筒和注入头控制滚筒之间的预留安装板上设置有集中控制阀组件,所述集中控制阀组件包括一个三联阀和一个单联阀。
13.优选地,所述防喷器控制滚筒通过螺栓连接在注入头控制滚筒的外框上,所述滚筒撬控制滚筒通过螺栓连接在动力撬软管滚筒的外框上。
14.优选地,所述撬上框的四周还设置有爬梯,所述爬梯上设有安全带挂环,增加了设备的安全性。
15.优选地,所述动力软管滚筒通过气马达驱动,所述气马达的气源来自于海洋平台,不需要配置专门的气源供应机构,就地取材,方便快捷。所述注入头控制滚筒、防喷器控制滚筒、滚筒撬控制滚筒以及升降控制室的控制集中在一个控制面板上,三联阀控制三个滚筒,单联阀控制升降控制室举升,整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设备的集中控制化得到提高。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连续油管设备控制撬,该控制撬主要由撬底座、撬上框、控制室、动力撬软管滚筒、防喷器控制滚筒、注入头控制滚筒、撬内行走平台、灭火器、隔板、液压管线导链装置、角踏板、维修踏板及护栏等部件组成,整撬体积小,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连续油管设备控制撬的主视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连续油管设备控制撬的左视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连续油管设备控制撬的后视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连续油管设备控制撬的俯视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连续油管设备控制撬的三维示意图。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连续油管设备控制撬的三维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撬上框、2-防喷器控制滚筒、3-滚筒撬控制滚筒、4-升降控制室、5-维修踏板、6-动力撬软管滚筒、7-注入头控制滚筒、8-撬底座、9-角踏板、10-集中控制阀组件、11-灭火器、12-隔板、13-护栏、14-撬内行走平台、15-液压管线导链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举例的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创造的内容作出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7.如图1-6所示,一种新型连续油管设备控制撬,包括撬底座8,所述撬底座8上通过销轴连接有撬上框1,所述撬底座8顶面上撬装有注入头控制滚筒7、位于注入头控制滚筒7上方的防喷器控制滚筒2以及位于防喷器控制滚筒2一侧的升降控制室4,所述升降控制室4底部设有液压管线导链装置15,所述液压管线导链装置15与注入头控制滚筒7之间设有动力撬软管滚筒6,所述动力撬软管滚筒6通过喇叭型套管固设在撬底座8上,所述动力撬软管滚筒6上方还设置有滚筒撬控制滚筒3,所述防喷器控制滚筒2、注入头控制滚筒7、滚筒撬控制滚筒3和动力撬软管滚筒6上均设置有液压管线束,所述每个液压管线束均包含多根液压管线。
28.还包括维修踏板5、角踏板9和撬内行走平台14,所述维修踏板5通过销轴连接在撬底座8上,所述角踏板9通过销轴连接在撬上框1上,所述维修踏板5和角踏板9上均设置有护栏13,所述撬内行走平台14上设置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内安装有灭火器11。
29.还包括隔板12,所述隔板12的数量与滚筒的数量相匹配,所述四块隔板12安装在撬内行走平台14的下方,所述四块隔板12并列排列且每块隔板12上均设置有多个过板接头,所述四个滚筒上的多根液压管线分别通过四个多通旋转接头与每个隔板12上的过板接头连接,所述四个多通旋转接头分别固定在四个滚筒上。
30.所述液压管线导链装置15中的多根管线与四块隔板12上过板接头的另一端连接实现管路畅通。
31.所述动力撬软管滚筒6和注入头控制滚筒7之间的预留安装板上设置有集中控制阀组件10,所述集中控制阀组件10包括一个三联阀和一个单联阀。
32.所述防喷器控制滚筒2通过螺栓连接在注入头控制滚筒7的外框上,所述滚筒撬控制滚筒3通过螺栓连接在动力撬软管滚筒6的外框上。
33.所述撬上框1的四周还设置有爬梯,所述爬梯上设有安全带挂环。
34.所述动力软管滚筒6通过气马达驱动,所述注入头控制滚筒7、防喷器控制滚筒2、滚筒撬控制滚筒3以及升降控制室4的控制集中在一个控制面板上,三联阀控制三个滚筒,单联阀控制升降控制室4举升。
35.控制撬的所有部件均以撬底座8为安装基础,撬上框1通过销轴连接到撬底座8上;升降控制室4通过螺栓连接到撬底座8上;动力撬软管滚筒6通过螺栓连接到撬底座8上;滚筒撬控制滚筒3通过螺栓连接到动力撬软管滚筒6外框上部;注入头控制滚筒7通过螺栓连接到撬底座8上;防喷器控制滚筒2通过螺栓连接到注入头控制滚筒7外框上部;集中控制阀组件10通过螺栓连接到滚筒撬控制滚筒6和防喷器控制滚筒7之间的预留安装板上;本撬内
四个滚筒的所有管线从多通旋转接头出来的液压管线使用过板接头固定在隔板12上;从液压管线导链装置15出来的管线与从隔板12出来的接头连接在一起实现管路畅通。灭火器11的安装支架通过螺栓固定在撬内行走平台14上;角踏板9可以翻折90
°
,通过销轴固定在撬上框1上;工作时放平,运输时翻折到撬内,通过弹簧销紧固;维修踏板5和护栏13为可拆卸连接,其中维修踏板5通过销轴连接到撬底座8上,工作时将维修踏板5放平,插上护栏13;运输时,拆下护栏13,将护栏13插到撬底座8的固定套管上,通过星形把手紧固;运输时将维修踏板5翻起,通过弹簧销固定在撬上框1上。
3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申请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