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阀组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3  179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气动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磁阀组。


背景技术:

2.在电力、煤化工、钢铁冶金、水泥、造纸、石化炼油、生物燃料锅炉等行业中,风量风压测量的引压管广泛采用的是外径10mm、通孔6mm或外径14mm、通孔10mm的304不锈钢管,长距离引压,中间有各种折弯连接焊接头,再用隔离截止阀连接到传感器或变送器,仪表连接处还有转换接头,运行到一定时间周期,仪表必须拆卸校验精度,运行中仪表也要检修拆卸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仪表管长期工作在有粉尘环境中,使得经常会引起仪表管路堵塞,因此需要对仪表管进行无痕防堵吹扫。
3.智能仪表管自动清灰控制系统主要用于对现场仪表在测量过程中,为防止测量管路出现堵塞或测量管路不通畅而影响测量结果,对测量管路定期自动进行吹扫清灰,确保测量管路的畅通,在整个测量管路吹扫清灰过程中无需人工干预。
4.智能仪表管自动清灰控制系统主要由智能控制器、电磁阀及空气管路组成,其设置于流量计通往差压变送器的气路通道上,在绝大部分时间(也就是非吹扫状态),该控制系统保证流量计引压管对差压变送器的直通,当吹扫时刻到来,控制系统首先将差压变送器通往引压管的气路,用电磁阀隔离,然后打开电磁阀,将高压的压缩空气通往流量计,压缩空气把流量计引压管内的沉积物瞬时吹扫干净,从而达到预防堵塞的目的。
5.目前,在智能仪表管自动清灰控制系统中,主要是通过若干单体电磁阀相互连接而成,不仅导致安装时需要占用较大安装空间,管道连接复杂,安装麻烦且密封性差,而且维护检修不便,使用不够灵活、便捷。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电磁阀组,通过采用集成式结构,布局简单合理,不仅能够节约安装空间、减少管道连接数量,使得安装方便、密封性更高,而且使用方便灵活,便于检修维护。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8.一种电磁阀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集成有若干第一电磁阀和若干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与所述第二电磁阀呈一一对应设置;
9.所述第一电磁阀为常闭型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包括第一阀体,所述第一阀体内设有第一阀腔,所述第一阀体上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阀腔连通的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一阀体上设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之间连通或切断的第一先导组件:在断电状态下,所述第一先导组件使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之间切断;在通电状态下,所述第一先导组件使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一出气口之间连通;
10.所述第二电磁阀为常开型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包括第二阀体,所述第二阀体内设有第二阀腔,所述第二阀体上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二阀腔连通的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
口,所述第二阀体上设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二出气口之间连通或切断的第二先导组件:在断电状态下,所述第二先导组件使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二出气口之间连通;在通电状态下,所述第二先导组件使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二出气口之间切断;
11.所述底座上分别设有主进气口、与所述第一电磁阀一一对应的压力检测口、与所述第二电磁阀一一对应的出口;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主进气口始终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口、所述压力检测口分别与相应所述第一出气口始终连通,所述第二出气口与相应所述出口始终连通。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先导组件包括第一隔磁管、第一线圈组件、第一静铁芯、第一动铁芯及动铁芯弹簧,所述第一隔磁管通过第一阀座固定于所述第一阀体上,所述第一线圈组件套设于所述第一隔磁管的外部,所述第一静铁芯固定于所述第一隔磁管内,所述第一动铁芯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隔磁管内,所述第一动铁芯的底部伸入于所述第一阀腔内,所述第一动铁芯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出气口密封配合的第一密封塞,所述动铁芯弹簧抵设于所述第一阀座与所述第一动铁芯之间,所述动铁芯弹簧使所述第一动铁芯始终具有封堵所述第一出气口的运动趋势。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先导组件包括第二隔磁管、第二线圈组件、第二静铁芯及第二动铁芯,所述第二隔磁管通过第二阀座固定于所述第二阀体上,所述第二线圈组件套设于所述第二隔磁管的外部,所述第二静铁芯固定于所述第二隔磁管内,所述第二动铁芯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隔磁管内,所述第二静铁芯内活动设置有阀杆,所述第二阀腔内活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出气口密封配合的密封塞组件,所述阀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动铁芯相抵,所述阀杆的下端与所述密封塞组件相抵,所述密封塞组件与所述第二阀体之间抵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使所述密封塞组件始终具有远离所述第二出气口的运动趋势。
14.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塞组件包括密封塞座、与所述第二出气口密封配合的第二密封塞,所述阀杆的下端与所述密封塞座相抵,所述第一弹簧抵设于所述密封塞座与所述第二阀体之间,所述第二密封塞设置于所述密封塞座内,所述第二密封塞与所述密封塞座之间抵设有第二弹簧。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交错设置于所述底座上。
16.进一步地,所述主进气口与每个所述出口均位于所述底座的同一侧。
17.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压力检测口均位于所述底座的同一侧。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阀组,适用于智能仪表管自动清灰控制系统,通过将多个单体电磁阀集成在同一个底座上,工作时,由底座进行供气、出气及为各电磁阀提供相连通的气路通道,不仅能够节约多个电磁阀在连接组装时所占用的安装空间,减少管道连接数量,使得安装方便、密封性更高,而且使用方便灵活,便于检修维护。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的正视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的后视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电磁阀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电磁阀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工作原理示意图。
24.图1-5中:1、底座;11、主进气口;12、压力检测口;13、出口;2、第一电磁阀;21、第一阀体;22、第一阀腔;23、第一进气口;24、第一出气口;25、第一先导组件;251、第一隔磁管;252、第一线圈组件;253、第一静铁芯;254、第一动铁芯;255、动铁芯弹簧;256、第一阀座;257、第一密封塞;3、第二电磁阀;31、第二阀体;32、第二阀腔;33、第二进气口;34、第二出气口;35、第二先导组件;351、第二隔磁管;352、第二线圈组件;353、第二静铁芯;354、第二动铁芯;355、第二阀座;356、阀杆;357、第一弹簧;358、密封塞座;359、第二密封塞;360、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26.如图1-5所示的一种电磁阀组,包括底座1,底座1上集成有若干第一电磁阀2和若干第二电磁阀3,第一电磁阀2与第二电磁阀3呈一一对应设置,为了便于第一电磁阀2和第二电磁阀3协同配合,且减小底座1内气体通道的总长度,第一电磁阀2和第二电磁阀3交错设置于底座1上。本实施例中,第一电磁阀2和第二电磁阀3的数量分别为四个,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阀组,可以同时满足对四路引压管的吹扫作业。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也可以相应选配不同数量的第一电磁阀2和第二电磁阀3。
27.具体地说,第一电磁阀2为常闭型电磁阀,第一电磁阀2包括第一阀体21,第一阀体21内设有第一阀腔22,第一阀体21上设有分别与第一阀腔22连通的第一进气口23和第一出气口24,第一阀体21上设有用于控制第一进气口23与第一出气口24之间连通或切断的第一先导组件25:在断电状态下,第一先导组件25使第一进气口23与第一出气口24之间切断;在通电状态下,第一先导组件25使第一进气口23与第一出气口24之间连通。
28.本实施例中,第一先导组件25包括第一隔磁管251、第一线圈组件252、第一静铁芯253、第一动铁芯254及动铁芯弹簧255,第一隔磁管251通过第一阀座256固定于第一阀体21上,第一线圈组件252套设于第一隔磁管251的外部,第一静铁芯253固定于第一隔磁管251内,第一动铁芯254活动设置于第一隔磁管251内,第一动铁芯254的底部伸入于第一阀腔22内,第一动铁芯254的底部设置有与第一出气口24密封配合的第一密封塞257,动铁芯弹簧255抵设于第一阀座256与第一动铁芯254之间,动铁芯弹簧255使第一动铁芯254始终具有封堵第一出气口24的运动趋势。
29.当第一线圈组件252断电时(即常态下),第一动铁芯254在动铁芯弹簧255的弹力作用下,使第一密封塞257与第一出气口24密封接触,此时第一进气口23与第一出气口24之间处于切断状态;当第一线圈组件252通电时,第一线圈组件252产生电磁吸力,使得第一动铁芯254克服动铁芯弹簧255的弹力并朝静铁芯方向移动,此时第一密封塞257与第一出气口24分离,使得第一进气口23与第一出气口24之间连通。
30.具体地说,第二电磁阀3为常开型电磁阀,第二电磁阀3包括第二阀体31,第二阀体31内设有第二阀腔32,第二阀体31上设有分别与第二阀腔32连通的第二进气口33和第二出气口34,第二阀体31上设有用于控制第二进气口33与第二出气口34之间连通或切断的第二先导组件35:在断电状态下,第二先导组件35使第二进气口33与第二出气口34之间连通;在
通电状态下,第二先导组件35使第二进气口33与第二出气口34之间切断。
31.本实施例中,第二先导组件35包括第二隔磁管351、第二线圈组件352、第二静铁芯353及第二动铁芯354,第二隔磁管351通过第二阀座355固定于第二阀体31上,本实施例中,第二阀座355与第二静铁芯353成型为一体,第二线圈组件352套设于第二隔磁管351的外部,第二静铁芯353固定于第二隔磁管351内,第二动铁芯354活动设置于第二隔磁管351内,第二静铁芯353内活动设置有阀杆356,第二阀腔32内活动设置有与第二出气口34密封配合的密封塞组件,阀杆356的上端与第二动铁芯354相抵,阀杆356的下端与密封塞组件相抵,密封塞组件与第二阀体31之间抵设有第一弹簧357,第一弹簧357使密封塞组件始终具有远离第二出气口34的运动趋势。
32.优选地,密封塞组件包括密封塞座358、与第二出气口34密封配合的第二密封塞359,阀杆356的下端与密封塞座358相抵,第一弹簧357抵设于密封塞座358与第二阀体31之间,第二密封塞359设置于密封塞座358内,第二密封塞359与密封塞座358之间抵设有第二弹簧360。
33.当第二线圈组件352断电时(即常态下),此时密封塞座358在第一弹簧357的弹力作用下,使第二密封塞359与第二出气口34分离,第二进气口33与第二出气口34之间连通,同时,阀杆356受到密封塞座358的竖直向上推力,该竖直向上推力进一步作用至第二动铁芯354,使第二动铁芯354克服自身重力作用并与第二静铁芯353之间分离;当第二线圈组件352通电时,第二线圈组件352产生电磁吸力,此时第二动铁芯354在电磁吸力及自身重力作用下,克服第一弹簧357的弹力,并朝第二静铁芯353方向移动,阀杆356受到第二动铁芯354的竖直向下推力,阀杆356驱动密封塞座358向下移动,使第二密封塞359与第二出气口34密封接触,此时第二进气口33与第二出气口34之间切断。
34.本实施例中,底座1、第一阀体21及第二阀体31成型为一体,为确保气路连通,底座1上分别设有主进气口11、与第一电磁阀2一一对应的压力检测口12、与第二电磁阀3一一对应的出口13,其中,主进气口11用于连接吹扫气源,压力检测口12用于连接风量测量装置,出口13用于连接流量计的引压管;第一进气口23与主进气口11始终连通,第二进气口33、压力检测口12分别与相应第一出气口24始终连通,第二出气口34与相应出口13始终连通。本实施例中,为了安装更为方便、布局更为合理,主进气口11与每个出口13均位于底座的同一侧,每个压力检测口12均位于底座的同一侧。
35.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磁阀阀组,工作原理为:当智能仪表管自动清灰控制系统处于非吹扫状态时,此时第一电磁阀2处于关闭状态、第二电磁阀3处于开启状态,引压管中的气体经相应第二出气口34、第二进气口33进入相应压力检测口12,由风量测量装置对引压管中的气压进行实时检测;当风量测量装置检测到相应引压管处的气压低于设定值时,表明该引压管出现了堵塞现象,此时先使第二电磁阀3通电,将第二进气口33与第二出气口34切断,然后再使第一电磁阀2通电,将第一进气口23与第一出气口24连通,接着再使第二电磁阀3断电,此时第一进气口23、第一出气口24、第二进气口33及第二出气口34依次连通,吹扫气源依次经主进气口11、第一进气口23、第一出气口24、第二进气口33及第二出气口34流至引压管,实现对引压管的吹扫清堵;吹扫完成后,再将第一电磁阀2断电,此时整个智能仪表管自动清灰控制系统再次处于非吹扫状态。
3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
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