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降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隧道降温用水冷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2.隧道施工中,随着隧道长度的增加,隧道洞内地热、机械设备散热、炸药爆破散热、混凝土水化热等导致隧道洞内热量富集,严重恶化了隧道施工环境,危害施工人员健康。目前国内隧道降温主要有冰块降温、通风降温和喷雾降温。工人在作业台车上多层立体作业,现有降温装置均不能为每层工人点对点精准降温;另外,冰块降温一般放在隧道地上,供工人休息时降温,成本较高;喷雾降温湿度增加,工人不适,喷雾影响能见度对安全施工不利;通风降温因风速较低,温度无法有效降低。
3.因此,现如今缺少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的隧道降温用水冷空调装置,满足作业台车上各个作业层施工人员的点对点精准降温,降温效果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隧道降温用水冷空调装置,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满足作业台车上各个作业层施工人员的点对点精准降温,降温效果好。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隧道降温用水冷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隧道内的水冷空调机构和两组对称设置在台车上的风管部件;
6.所述水冷空调机构包括移动底座、设置在所述移动底座上的冷风机、与所述冷风机连接的冷风管部件和与所述冷风机连接的进水部件;
7.两组所述风管部件关于台车的横向对称布设,且任一组所述风管部件均沿所述台车的纵向布设,所述风管部件包括沿台车下层布设的下分风管、沿台车中层布设的中分风管和沿台车顶层底面布设的上分风管,所述下分风管、中分风管和上分风管均与所述冷风管部件连接,所述下分风管、中分风管和上分风管的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出风口。
8.上述的一种隧道降温用水冷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风管部件包括设置在冷风机出冷风口的静压箱、与静压箱的出风口连接的冷风总管和与所述冷风总管连接的分流器,所述分流器上设置有两组对称布设的风管接头,每组所述风管接头均包括与下分风管连接的第一风管接头、与中分风管连接的第二风管接头和与下分风管连接的第三风管接头。
9.上述的一种隧道降温用水冷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底座包括底座、设置在底座底部四角的移动轮和设置在所述底座中的锚固部件,所述锚固部件包括上底板、与上底板平行布设的下底板和四个连接在上底板与下底板之间的弹簧,以及设置在下底板且穿过底座的锚固杆。
10.上述的一种隧道降温用水冷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杆包括竖向杆和设
置在竖向杆底部且一体成型的锚固头,所述底座中设置有供上底板、下底板和弹簧容纳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底部设置有供竖向杆通过的导向孔。
11.上述的一种隧道降温用水冷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部件包括设置在冷风机的进水口的防尘罩和穿设在防尘罩中的进水管段。
12.上述的一种隧道降温用水冷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风机顶部设置有检测箱,所述检测箱上设置温度传感器。
1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移动底座和水冷空调机构,通过移动底座移动而带动水冷空调机构移动,需要人工干预较少,劳动强度低,便于实现随台车移动降温。
15.2、本实用新型设置风管部件,沿台车下层布设的下分风管、沿台车中层布设的中分风管和沿台车顶层底面布设的上分风管,从而实现了台车不同层处的施工人员所处环境的降温,满足作业台车上各个作业层施工人员的点对点精准降温。
16.3.本实用新型设置进水部件,有效地利用隧道内高压水管进行供水,从而实现隧道纵向水管取水,解决了人工补水问题。
1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满足作业台车上各个作业层施工人员的点对点精准降温,降温效果好。
18.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水冷空调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冷风机和冷风管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风管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说明:
23.1—冷风机;
ꢀꢀꢀꢀꢀꢀꢀꢀꢀꢀꢀꢀꢀ
2—防尘罩;
ꢀꢀꢀꢀꢀꢀꢀꢀꢀꢀꢀ
3—进水管段;
24.4—静压箱;
ꢀꢀꢀꢀꢀꢀꢀꢀꢀꢀꢀꢀꢀ
5—冷风总管;
ꢀꢀꢀꢀꢀꢀꢀꢀꢀ
6—分流器;
25.7—风管接头;
ꢀꢀꢀꢀꢀꢀꢀꢀꢀꢀꢀ
7-1—第一风管接头;
ꢀꢀꢀ
7-2—第二风管接头;
26.7-3—第三风管接头;
ꢀꢀꢀꢀꢀ
8-1—下分风管;
27.8-2—中分风管;
ꢀꢀꢀꢀꢀꢀꢀꢀꢀ
8-3—上分风管;
ꢀꢀꢀꢀꢀꢀꢀ
9—温度传感器;
28.10—台车;
ꢀꢀꢀꢀꢀꢀꢀꢀꢀꢀꢀꢀꢀꢀ
11—检测箱;
ꢀꢀꢀꢀꢀꢀꢀꢀꢀꢀ
12—底座;
29.13—移动轮;
ꢀꢀꢀꢀꢀꢀꢀꢀꢀꢀꢀꢀ
14—上底板;
ꢀꢀꢀꢀꢀꢀꢀꢀꢀꢀ
15—弹簧;
30.16—下底板;
ꢀꢀꢀꢀꢀꢀꢀꢀꢀꢀꢀꢀ
17—竖向杆;
ꢀꢀꢀꢀꢀꢀꢀꢀꢀꢀ
18—锚固头;
31.19—容纳槽。
具体实施方式
32.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设置在隧道内的水冷空调机构和两组对称设置在台车10上的风管部件;
33.所述水冷空调机构包括移动底座、设置在所述移动底座上的冷风机1、与所述冷风机1连接的冷风管部件和与所述冷风机1连接的进水部件;
34.两组所述风管部件关于台车10的横向对称布设,且任一组所述风管部件均沿所述
台车10的纵向布设,所述风管部件包括沿台车10下层布设的下分风管8-1、沿台车10中层布设的中分风管8-2和沿台车10顶层底面布设的上分风管8-3,所述下分风管8-1、中分风管8-2和上分风管8-3均与所述冷风管部件连接,所述下分风管8-1、中分风管8-2和上分风管8-3的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出风口。
35.本实施例中,所述冷风管部件包括设置在冷风机1出冷风口的静压箱4、与静压箱4的出风口连接的冷风总管5和与所述冷风总管5连接的分流器6,所述分流器6上设置有两组对称布设的风管接头7,每组所述风管接头7均包括与下分风管8-1连接的第一风管接头7-1、与中分风管8-2连接的第二风管接头7-2和与下分风管8-1连接的第三风管接头7-3。
36.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底座包括底座12、设置在底座12底部四角的移动轮13和设置在所述底座12中的锚固部件,所述锚固部件包括上底板14、与上底板14平行布设的下底板16和四个连接在上底板14与下底板16之间的弹簧15,以及设置在下底板16且穿过底座12的锚固杆。
37.本实施例中,所述锚固杆包括竖向杆17和设置在竖向杆17底部且一体成型的锚固头18,所述底座12中设置有供上底板14、下底板16和弹簧15容纳的容纳槽19,所述容纳槽19的底部设置有供竖向杆17通过的导向孔。
38.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水部件包括设置在冷风机1的进水口的防尘罩2和穿设在防尘罩2中的进水管段3。
39.本实施例中,所述冷风机1顶部设置有检测箱11,所述检测箱11上设置温度传感器9。
40.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轮13为带刹车万向轮,方便该隧道降温用水冷空调装置的移动,降低人工搬运强度。
41.本实施例中,设置上底板14、下底板16和弹簧15,是为了当冷风机1中加水增多时,冷风机1增重以使上底板14、弹簧15和下底板16向下移动,这样下底板16向下移动推动锚固杆向下移动,以使锚固头18伸入地面中进行锚固;另外,冷风机1增重以使上底板14挤压弹簧15收缩,从而使冷风机1的底部伸入容纳槽19中且低于底座12的上表面,避免冷风机1偏移。
42.本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9可参考ds18b20温度传感器。
43.本实施例中,冷风机1出冷风口依次通过静压箱4、冷风总管5、分流器6、风管接头7,最后达到下分风管8-1、中分风管8-2和上分风管8-3,下分风管8-1、中分风管8-2和上分风管8-3的出风口喷出冷风对台车10各层施工所处环境进行降温,改善工人工作环境,提高了施工人员安全性,且提高了隧道施工质量。
4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