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综合管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盾构形式综合管廊工艺节点井。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综合管廊建设的不断推广,综合管廊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近年综合管廊建设主要采用明挖支护形式,建设位置以各城市新区建设为主,以降低综合管廊建设成本及建设难度。在老城区内建设综合管廊由于涉及较多现状建筑、现状管道的保护及迁改,实施难度较大,因此采用非开挖盾构形式进行管廊建设是一种较好的方式。为满足综合管廊人员逃生、吊装、通风、及管线出线等要求,需要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相应的通向地面的口部以满足综合管廊各项功能。
3.目前,盾构形式综合管廊建设实例少,建设经验少,并存在着一些问题:人员出入口、吊装口、通风口等功能性口部设置困难,口部设置功能单一,未能有效利用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使用不便;未统筹考虑通风系统,地下空间空气质量差等。因此,现亟需一种可用于双圆盾构形式综合管廊,集中设置满足管廊运行各项功能的工艺节点井。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旨在提供一种可用于双圆盾构形式综合管廊,集中设置满足管廊运行各项功能的工艺节点井。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6.一种用于盾构形式综合管廊工艺节点井,包括节点井和综合管廊,所述节点井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地下井道层、地下设备层和管廊层,地下井道层、地下设备层和管廊层内设置有上下连通的出线井、吊装间、管廊出入口间和燃气舱出入口间;所述地下设备层和管廊层均设置有通风管道,地下设备层内设置有燃气舱通风机房、普通舱通风机房、设备间和配电间;所述管廊层至少设置有两层,位于上层的管廊层设置有管廊上层舱室和逃生通道舱,管廊上层舱室内铺设有燃气管和电缆,位于下层的管廊层设置有管廊下层舱室,管廊下层舱室内铺设有供热管、通信管、给水管和中水管;所述管廊出入口间由地面设置楼梯向下延伸至管廊层内;所述吊装间之间通过底部开通的吊装口相连通。
7.进一步的,所述地下设备层至少设置有两层,两层地下设备层用于分开设置燃气舱通风机房和普通舱通风机房,每层地下设备层的剩余空间用于设置设备间或配电间。
8.进一步的,所述吊装间的围墙设置有通向吊运方向的可拆墙体。
9.进一步的,所述出线井均设置在各层的侧部,出线井内设置有出线洞口和爬梯。
10.进一步的,所述通风管道包括地下设备层之间连通的燃气通风风道,以及地下设备层与管廊层之间连通的风道。
11.进一步的,所述普通舱通风机房内设置有通风孔。
12.进一步的,所述地下井道层内设置有燃气通风风亭和普通舱风亭。
13.进一步的,所述管廊出入口间的最底层开挖有积水坑。
14.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1、本实用新型将双圆盾构形式的两条综合管廊合理连接,并将管廊所需的人员出入口、逃生口、吊装口、进风口、排风口、及管线分支口等口部功能进行有机整合,其作用在井内统一实现。工艺节点井各功能口部集合设置,集成度高,工艺节点井还可兼做盾构井,节约成本。节点井整体为多层式结构,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各功能部分采用隔墙分隔,功能分区明确便于管理。
16.2、吊装间设置于节点井中部,并在运输路径处设置可拆卸墙体,方便后期专业管线及设备向两侧综合管廊内吊装运输。出线井设置在每层的两侧,满足综合管廊内专业工程管线出线分支需求,与道路直埋管线衔接方便。
17.3、各舱室的通风机房、通风风道,改善了综合管廊地下空间的空气质量,保障人员安全,同时各舱室通风系统独立互不影响,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地下井道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地下一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地下二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地下三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地下四层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图2中a-a方向上的剖视图;
24.图7为图2中b-b方向上的剖视图。
25.附图标记:
26.1-管廊出入口间,2-燃气舱出入口间,3-吊装间,4-管廊下层舱室,5-管廊上层舱室,6-逃生通道舱,7-出线井,8-出线洞口,9-普通舱通风机房,10-配电间,11-设备间,12-风道,13-普通舱风亭,14-百叶风口,15-可拆墙体,16-吊装口,17-楼梯,18-积水坑,19-燃气通风风亭,20-燃气通风风道,21-爬梯,22-通风孔,23-燃气舱通风机房,24-综合管廊,25-燃气管,26-供热管,27-电缆,28-通信管,29-中水管,30-给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8.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用于盾构形式综合管廊工艺节点井,包括节点井和综合管廊24,所述节点井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地下井道层、地下设备层和管廊层,地下井道层、地下设备层和管廊层内设置有上下连通的出线井7、吊装间3、管廊出入口间1和燃气舱出入口间2;所述地下设备层和管廊层均设置有通风管道,地下设备层内设置有燃气舱通风机房23、普通舱通风机房9、设备间11和配电间10;所述管廊层至少设置有两层,位于上层的管廊层设置有管廊上层舱室5和逃生通道舱6,管廊上层舱室内铺设有燃气管25和电缆27,位于下层的管廊层设置有管廊下层舱室4,管廊下层舱室4内铺设有供热管26、通信管28、给水管30和中水管29;所述管廊出入口间1由地面设置楼梯17向下延伸至管廊层内;所述吊装间3之间通过底部开通的吊装口16相连通。
29.本实施例中,图1所示为地下井道层,图2和图3所示为设置有两层的地下设备层,图4和图5所示为设置有两层的管廊层。
30.管廊出入口间1和燃气舱出入口间2用于连接管廊舱室、各层其他功能区以及室外地面,管廊检修维护人员通过管廊出入口间1进出管廊。管廊出入口间1设置于节点井中线上,其内布设楼梯17,楼梯17通向地面。所述管廊出入口间1的最底层开挖有积水坑18,积水坑18内设排水泵,用于排除外部向工艺节点井内渗入的积水。综合管廊24的燃气舱根据规范要求单独设置燃气舱出入口间2,其内布设楼梯17。
31.吊装间3用于吊装运输管廊内专业工程管线,位于节点井中部,在地下井道层、地下设备层和管廊层均有设置,吊装间3中部每层楼板处设置吊装口16,每个所述吊装口16上平时采用预制砼盖板封盖.所述吊装间3的围墙设置有通向吊运方向的可拆墙体15,吊装间3在通向吊运方向的墙壁预留可拆卸墙体15,可在运输安装管线时破除墙体,专业管线通过吊装口16运入管廊内部,安装完成后继续封闭墙体。
32.出线井7用于满足管廊内工程管线连接道路下直埋专业管线的需求,由于综合管廊24内专业管线较多,为便于管理。所述出线井7均设置在各层的侧部,出线井7内设置有出线洞口8和爬梯21。出线井7在工艺节点井每层均设置于相同位置,其中每层楼板设置出线洞口8,专业管线通过在出线井7内垂直敷设,向下连接管廊内专业管线,向上连接道路部分直埋管线。为方便安装管线人员进出出线井7及安装管线,出线井7内设置爬梯21。
33.所述地下设备层至少设置有两层,两层地下设备层用于分开设置燃气舱通风机房23和普通舱通风机房9,每层地下设备层的剩余空间用于设置设备间11或配电间10。通风机房是为了解决地下综合管廊及节点井内人员及设备的通风需求所设置,包括普通舱室通风机房9和燃气舱通风机房23,两种通风机房可分开设置于地下一层或地下二层,其内布置通风管道等设备。所述通风管道包括地下设备层之间连通的燃气通风风道20,以及地下设备层与管廊层之间连通的风道12。所述地下井道层内设置有燃气通风风亭19和普通舱风亭13。普通舱室通风机房9内设垂直的风道12上端连接普通舱风亭13,普通舱风亭13上布设百叶风口14。所述普通舱通风机房9内设置有通风孔22,用于穿越风道12连接普通舱通风机房9与管廊舱室。综合管廊24结构与其他普通舱室相同,但出于安全等因素考虑,单独设置燃气通风系统,燃气通风风亭19及燃气通风风道20等均独立设置。
34.配电间10是为了放置管廊内内照明、通风机等用电设备的变压器、配电箱等设备安装需求所设置的,可设置于地下一层或地下二层,内部安装变压器、配电柜等电源设备。设备间11用于存放综合管廊24内安装检修工具设备所设置。
3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