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2.投光灯是指定被照面上的照度高于周围环境的灯具,又称聚光灯。通常,它能够瞄准任何方向,并具备不受气候条件影响的结构,主要用于大面积作业场矿、建筑物轮廓、体育场、立交桥、纪念碑、公园和花坛等。因此,几乎所有室外使用的大面积照明灯具都可看作投光灯。投光灯的出射光束角度有宽有窄,变化范围在0
°
~180
°
之间,其中光束特别窄的称为探照灯。泛光灯是一种可以向四面八方均匀照射的点光源,它的照射范围可以任意调整,在场景中表现为一个正八面体的图标。泛光灯是在效果图制作当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光源,标准泛光灯通常用来照亮整个场景。投光灯和泛光灯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照射角度,它们的原理和配置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同等功率下,投光灯照射面积小,距离远;泛光灯照射面积大,距离近。传统的投光灯或泛光灯通常包括外壳、透光罩、光源组件以及u形支架。透光罩与外壳之间的结合通常是通过外部螺丝组件或外部卡扣来实现的,其螺丝组件和卡扣裸露在外侧,外形上不够美观和简洁。有的投光灯或泛光灯的透光罩与外壳之间也采用内部卡扣结构来结合,例如在透光罩的内表面上设置卡块,在外壳内部单独设计与卡块相适配的卡位结构,如此,外壳内部的成型设计较为复杂,增加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外形更加简洁、外壳成型较为简单的照明装置。
4.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照明装置,包括:
5.外壳,包括底壁、周侧壁、由底壁和周侧壁共同围成的容纳空间,外壳的顶部为敞口结构;
6.光源组件,位于容纳空间内,光源组件包括设置在底壁上的电控板、若干个集成设置在电控板上的发光元件;
7.透光罩,其下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对对置的卡合部;
8.底壁上设置有与至少一对卡合部相对应的收纳部,至少一对卡合部配置为:与电控板相卡合且被收纳在收纳部中,以便将透光罩结合在外壳的顶部上并将敞口结构封闭。
9.优选的,卡合部为一体形成在透光罩下表面上的卡钩,收纳部为开设在底壁上的凹槽,一对卡钩与电控板的相对边沿相卡合。
10.优选的,底壁上设置有螺丝孔,电控板通过与螺丝孔相匹配的螺丝组件固定在底壁上。
11.优选的,外壳的顶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沿周向延伸的凹部,透光罩的下表面上设置有与凹部相匹配的凸部,凹部配置为:在透光罩结合在外壳的顶部上之后,透光罩的上表面与外壳的顶部端面相平齐。
12.优选的,至少一对卡合部位于至少一个凹部的径向内侧。
13.优选的,外壳的顶部上沿径向毗邻设置有两个凹部。
14.优选的,透光罩至少有部分为透明玻璃。
15.优选的,还包括与外壳的相对两侧壁相铰接的支架。
16.优选的,支架为u形。
17.优选的,照明装置为投光灯或泛光灯。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9.1、照明装置外部无螺丝、无卡扣,外形更加美观和简洁;
20.2、外壳内部无需单独设计卡位结构,外壳的成型更加简单,制造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21.图1是符合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爆炸立体示意图;
22.图2是图1中所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符合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图3中所示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5.其中附图标记如下:
26.100、照明装置;
27.1、外壳;11、底壁;12、周侧壁;13、容纳空间;14、收纳部;15、螺丝孔;16、凹部;
28.2、光源组件;21、电控板;22、发光元件;23、螺丝组件;
29.3、透光罩;31、卡合部;32、凸部;
30.4、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31.容易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提出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部或者视为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32.在本说明书中提到的上、下、内、外、周向、径向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3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照明装置为投光灯或泛光灯。以下将通过图1至图4说明照明装置的具体结构组成及原理。
34.如图1所示,一种照明装置100,包括外壳1、光源组件2、透光罩3以及支架4。
35.外壳1是一体压铸成型的,呈方形盒体状,其包括底壁11、周侧壁12、由底壁11和周侧壁12共同围成的容纳空间13,外壳1的顶部为敞口结构。光源组件2位于容纳空间13内,光源组件2包括设置在底壁11上的电控板21、若干个集成设置在电控板21上的发光元件22。底壁11上设置有螺丝孔15,电控板21通过与螺丝孔15相匹配的螺丝组件23固定在底壁11上。透光罩3至少有部分为透明材料制成,例如透明玻璃或透明树脂。例如,透光罩3可由玻璃和塑料框构成,也可是单一的玻璃板一体形成。
36.结合图2所示,为了便于将透光罩3结合在外壳1的顶部上,透光罩3的下表面上设置有两对对置的卡合部31,分布在透光罩3的四周位置,卡合部31为一体形成在透光罩3下表面上的卡钩,底壁11上设置有与两对卡合部31相对应的收纳部,14收纳部14为开设在底壁11上的凹槽。具体的,透光罩3采用玻璃和塑料边框构成时,卡钩可形成在塑料边框上。透光罩3采用玻璃板形成时,卡钩可粘在玻璃板上。
37.结合图3、图4所示,操作时,两对卡钩分别与电控板21的相对边沿相卡合且被收纳在收纳部14中,从而将透光罩3结合在外壳1的顶部上并将敞口结构封闭。由于透光罩3结合在外壳1的顶部上之后,其下表面上的卡钩是与电控板的边沿相卡合的,因此,外壳1内部无需额外设计相应的卡位结构,其成型更加简单、制造成本更低,并且整个照明装置的外部无螺丝组件、无卡扣等结构,外形更加简洁。
38.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卡合部31的具体构造是卡钩,且数量是两对,但是应当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能够实现卡合部31与电控板21的卡合配合,卡合部31的构造不限于卡钩的结构,卡合部也可构造成卡块等,可在电控板上设计与卡块相适配的卡槽,且卡合部31的数量至少为一对即可。
39.为了便于透光罩3与外壳1之间的定位,外壳1的顶部上沿径向毗邻设置有两个沿周向延伸的凹部16,透光罩3的下表面上设置有与凹部16相匹配的凸部32,凹部16配置为:在透光罩3结合在外壳1的顶部上之后,透光罩3的上表面与外壳1的顶部端面相平齐。两对卡合部31位于两个凹部16的径向内侧。需要说明的是,凹部16不限于具体的两个,也可是至少一个。
40.支架4为u形,其两端部与外壳1的相对两侧壁相铰接。
41.本技术的技术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上述说明书中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思想的前提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形和修改,而这些变形和修改均应当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