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导航导管。
背景技术:
1、在介入手术中,使用大口径抽吸导管或中间导管时,由于导管之间存在较大缝隙,导致导管头端卡在动脉开口处,从而难以通过,一般称为“窗台效应”,如图1所示。该现象一般发生在微导管辅助通过眼动脉、后交通动脉等分支起始部。
2、为解决“窗台效应”带来的导管难以输送到位的问题,一般采用较大直径的微导丝和微导管来帮助平稳导航,使抽吸导管或中间导管能够顺利通过动脉开口处,并减少血管或内壁损伤。但是,采用更大直径的微导丝和微导管会降低其顺应性,在推送时不易通过弯曲度较大以及直径较小的血管,且病灶处于远端直径较小的血管内时,大直径的微导丝和微导管硬度更大,难以弯曲,存在无法到达病灶部位的问题,需要使抽吸导管或中间导管在无微导丝或微导管引导下“裸奔”到病灶处,这显然增加了手术难度,使术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3、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的改进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航导管,用于对抽吸导管或中间导管进行导航,能够避免“窗台效应”,且具有较小的直径,顺应性好,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导航导管,包括导管本体,所述导管本体设有轴向的管腔,所述导管本体的外壁设有支撑体,所述支撑体在导管本体的外壁呈环形设置,所述支撑体的表面或内部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用于使支撑体两端连通。
4、优选的,所述支撑体垂直于导管本体轴向的横截面呈圆形。
5、优选的,所述支撑体呈圆锥形、椭球形或球形。
6、优选的,所述支撑体垂直于导管本体轴向的横截面呈椭圆形或多边形。
7、优选的,所述第一通道沿导管本体的轴向平行设置若干个。
8、优选的,所述第一通道设置于支撑体的表面。
9、优选的,所述第一通道设置于支撑体的内部。
10、优选的,所述支撑体表面的局部或整体设有润滑涂层。
11、优选的,所述润滑涂层覆盖支撑体垂直于导管本体轴向的横截面直径最大处。
12、优选的,所述导管本体及支撑体的外表面整体均设有润滑涂层。
13、有益效果:
14、(1)本发明通过在导管本体的外壁设置支撑体,在使用该导航导管引导抽吸导管或中间导管时,能够利用支撑体使导航导管外侧的抽吸导管或中间导管与导航导管保持同轴,在通过动脉开口处等容易发生“窗台”效应的位置时,可以使外侧的直径较大的抽吸导管或中间导管更靠近血管中心部位,并远离血管壁,从而避免导管头端卡在动脉开口处;
15、(2)本发明利用支撑体使导管外侧的抽吸导管或中间导管与导航导管保持同轴,可以采用直径更小的微导管作为导航导管,从而使导航导管获得更好的顺应性,当病灶位于弯曲度比较大或者直径较小的血管时,仍能够确保导航导管到达病灶位置,避免抽吸导管或中间导管需要在无导航导管引导的情况下推送至病灶处,从而降低手术难度;
16、(3)在支撑体的轴向设置了第一通道,连通支撑体两端,在推送时能够使支撑体两端的血液自由流通,当导管推送至病灶部位时,由于病灶处无血液流动,血液不再从远端进入导管与导航导管之间的空隙,此时导管近端不再有血液流出,通过导管近端的血流量变化,即可判断导管是否推送至病灶位置;
17、(4)支撑体表面设有润滑涂层,可以减少支撑体与抽吸导管或中间导管内壁之间的摩擦,在起到有效支撑的同时降低推送阻力。
1.一种导航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本体,所述导管本体设有轴向的管腔,所述导管本体的外壁设有支撑体,所述支撑体在导管本体的外壁呈环形设置,所述支撑体的表面或内部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用于使支撑体两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航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垂直于导管本体轴向的横截面呈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导航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呈圆锥形、椭球形或球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航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垂直于导管本体轴向的横截面呈椭圆形或多边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导航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沿导管本体的轴向平行设置若干个。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导航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设置于支撑体的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导航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设置于支撑体的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一种导航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表面的局部或整体设有润滑涂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导航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涂层覆盖支撑体垂直于导管本体轴向的横截面直径最大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导航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本体及支撑体的外表面整体均设有润滑涂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