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列基板、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11天前  5


本申请涉及显示,具体涉及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1、现有显示面板解决压降问题是重要技术难点之一,当前工艺主要通过设置多层金属层来降低走线阻抗,但阵列基板的不同走线在换线处的交叠位置容易产生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击伤高发区,亟待解决。

2、因此,现有阵列基板存在不同走线在交叠处静电放电严重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可以缓解现有阵列基板存在不同走线在交叠处静电放电严重的技术问题。

2、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阵列基板,包括:

3、衬底;

4、位于所述衬底上方的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所述第一走线与所述第二走线在膜厚方向上存在交叠区域;

5、其中,在所述交叠区域,所述第一走线与所述第二走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3微米。

6、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包括:

7、衬底;

8、第二金属层,设置于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绝缘设置的第一极和第二极;

9、第二平坦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金属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10、第三金属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平坦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三金属层包括同层且绝缘设置的第三极、第四极,所述第三极通过一至少贯穿所述第二平坦层的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极连接,所述第四极通过一至少贯穿所述第二平坦层的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二极连接

11、第三平坦层,设置于所述第三金属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12、第四金属层,设置于所述第三平坦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四金属层包括第五极,所述第五极通过一至少贯穿所述第三平坦层的第三过孔与所述第三极连接;

13、其中,所述第一极、所述第三极、所述第五极相互连接构成第一走线,所述第二极、所述第四极相互连接构成第二走线,所述第一走线与所述第二走线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五极与所述第二极在膜厚方向上设置有交叠区域。

14、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极与所述第四极在膜厚方向上错位设置,所述第二极与所述第三极在膜厚方向上错位设置。

15、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包括:

16、第二金属层,设置于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绝缘设置的第一极和第二极;

17、第二平坦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金属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平坦层的厚度范围为3微米至5微米;

18、第三金属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平坦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三金属层包括绝缘设置的第三极、第四极,所述第三极通过一至少贯穿所述第二平坦层的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极连接,所述第四极通过一至少贯穿所述第二平坦层的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二极连接;

19、其中,所述第一极与所述第四极在膜厚方向上设置有所述交叠区域,或者,所述第二极与所述第三极在膜厚方向上设置有所述交叠区域。

20、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平坦层还包括呈连续设置的第一槽孔,所述第一槽孔贯穿所述第二平坦层设置,所述第一极与所述第三极通过所述第一槽孔连接,所述第一槽孔的截面形状为方形、椭圆形中的任一种。

21、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平坦层还包括呈连续设置的第二槽孔,所述第二槽孔贯穿所述第二平坦层设置,所述第二极与所述第四极通过所述第二槽孔连接,所述第二槽孔的截面形状为方形、椭圆形中的任一种。

22、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槽孔、所述第二槽孔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圆形中的任一种。

23、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金属层还包括第一接触电极,所述第一极、所述第二极与所述第一接触电极同层且绝缘设置,所述第三金属层还包括第二接触电极,所述第三极、所述第四极与所述第二接触电极同层且绝缘设置,所述第四金属层还包括第三接触电极,所述第五极与所述第三接触电极同层且绝缘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接触电极与所述第二接触电极通过一贯穿所述第二平坦层的第四过孔呈连接设置,所述第二接触电极与所述第三接触电极通过一贯穿所述第三平坦层的第五过孔呈连接设置。

24、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

25、有源层,设置于所述衬底上;

26、第一栅绝缘层,设置于所述有源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27、第一栅极,设置于所述第一栅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28、第二栅绝缘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栅极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29、第二栅极,设置于所述第二栅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30、层间绝缘层,设置于所述第二栅极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31、第一金属层,设置于所述层间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间隔设置的源极和漏极,所述源极和漏极分别连接于所述有源层。

32、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层与所述第二金属层同层设置;或者

33、所述阵列基板包括第一平坦层,所述第一平坦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金属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金属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平坦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34、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阵列基板。

35、有益效果:增大了第一走线与第二走线在交叠区域的垂直距离,使该垂直距离大于3微米,从而缓解了现有阵列基板存在不同走线在交叠处静电放电严重的技术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与所述第四极在膜厚方向上错位设置,所述第二极与所述第三极在膜厚方向上错位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坦层还包括呈连续设置的第一槽孔,所述第一槽孔贯穿所述第二平坦层设置,所述第一极与所述第三极通过所述第一槽孔连接,所述第一槽孔的截面形状为方形、椭圆形中的任一种。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坦层还包括呈连续设置的第二槽孔,所述第二槽孔贯穿所述第二平坦层设置,所述第二极与所述第四极通过所述第二槽孔连接,所述第二槽孔的截面形状为方形、椭圆形中的任一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层还包括第一接触电极,所述第一极、所述第二极与所述第一接触电极同层且绝缘设置,所述第三金属层还包括第二接触电极,所述第三极、所述第四极与所述第二接触电极同层且绝缘设置,所述第四金属层还包括第三接触电极,所述第五极与所述第三接触电极同层且绝缘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接触电极与所述第二接触电极通过一贯穿所述第二平坦层的第四过孔电连接,所述第二接触电极与所述第三接触电极通过一贯穿所述第三平坦层的第五过孔电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与所述第二金属层同层设置;或者

10.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阵列基板。


技术总结
本申请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该阵列基板包括衬底、位于衬底上方的第一走线和第二走线,第一走线与第二走线在膜厚方向上存在交叠区域;其中,在交叠区域,第一走线与第二走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3微米;通过增大了第一走线与第二走线在交叠区域内的垂直间距,改善了因静电放电击穿导致的良率损失。

技术研发人员:黄灿,许勇,查国伟,尹伟红,王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2/5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