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打击被打击物的打击部的工具。
背景技术:
2.作为具有打击被打击物的打击部的工具,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 记载的锤头部的橡胶罩。
3.专利文献1的锤头部的橡胶罩为锤头部(3)带有手指缓冲用橡胶罩(1)的锤子。橡胶罩(1)为覆盖锤头部(3)的部件,由柔软的具有弹性的橡胶材料形成。在橡胶罩(1)的头部中央部设有孔(2),以使得锤子的头部中央部直接敲打钉子。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7-043369号公报(图1及图2)
技术实现要素:
7.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8.就专利文献1的锤头部的橡胶罩而言,在从尾灯、前大灯等树脂制汽车零部件等回收利用树脂的情况下,在用工具将零部件打碎时,存在树脂片飞散而收集区域扩大的问题。
9.本实用新型是从这一角度提出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打击被打击物时能够抑制碎片飞散的工具。
1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1.为了解决前述课题,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具有打击被打击物的打击部的工具,其特征在于,具有变形部,所述变形部具有筒部,所述筒部在从打击方向观察时以包围所述打击部的方式配置,并且,与所述打击部相比向打击方向突出。在此,“打击方向”是从被打击物侧看向工具侧时的方向,是指附图(参照图1a~图1c等)中记载的“后”方向。
12.实用新型效果
13.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在打击被打击物时能够抑制碎片飞散的工具。
附图说明
14.图1a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的要部纵剖视图。
15.图1b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的图,是示出以打击部打击了被打击物时的状态的要部纵剖视图。
16.图1c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的图,是示出因以打击部打击被打击物后的反弹而向原始位置的方向返回时的状态的要部纵剖视图。
17.图2a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的第1变形例的要部纵剖视图。
18.图2b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的第1变形例的图,是从打击方向观察的变形部的主视图。
19.图2c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的第1变形例的图,是示出以打击部打击了被打击物时的状态的要部纵剖视图。
20.图2d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的第1变形例的图,是示出以打击部打击了被打击物时的变形部的状态的主视图。
21.图3a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的第2变形例的图,是从打击方向观察的变形部的主视图。
22.图3b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的第2变形例的图,是变形部的侧视图。
23.图3c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的第2变形例的图,是示出以打击部打击了被打击物时的变形部的状态的背视图。
24.图4a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的第3变形例的图,是从打击方向观察的变形部的主视图。
25.图4b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的第3变形例的图,是示出以打击部打击了被打击物时的变形部的状态的背视图。
26.图5a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的第4变形例的图,是变形部的要部放大纵剖视图。
27.图5b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的第4变形例的图,是变形部的前端部的要部放大分解立体图。
28.图6a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的第5变形例的图,是变形部的放大立体图。
29.图6b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的第5变形例的图,是第1变形部及第2变形部的要部放大分解立体图。
30.图6c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的第5变形例的图,是示出打击了被打击物时的变形部的状态的背视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32.1、1a、1b、1c、1d、1e工具
33.2、2a、2b、2c打击部
34.2a、2aa打击面
35.2b外周面
36.3、3a、3b、3c、3d、3e变形部
37.3a、3aa、3ba、3da、31ea、32ea筒部
38.3ac、3bc、3cc、31dc、31ec、32dc、32ec分割部
39.3ag、3bg、3cg、3dg、31eg、32eg切入槽
40.3b、3ab、3bb前端面
41.3dd重复部
42.31b连结部
43.31d、31e第1变形部
44.31ed、32ed罩部
45.32d、32e第2变形部
46.w被打击物
47.wa被打击部
48.wb碎片
具体实施方式
49.参照图1a~图1c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1。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中,对相同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前”为被打击物w侧(前端侧)、“后”为柄4侧(基端侧)来说明。
50.<被打击物>
51.如图1a、图1b所示,被打击物w为通过用工具1打击而破碎的物品。被打击物w只要能够通过用工具1打击而破碎即可,品类、材质等没有特别限定。被打击物w例如为由树脂制品、玻璃制品或陶瓷等组成的废品。以下,作为被打击物w的一例,以尾灯、前大灯等树脂制汽车零部件为例进行说明。
52.被打击物w为用工具1打击破坏并回收利用的零部件。被打击物w由在用工具1打击被打击部wa时破坏而碎片wb飞散的树脂形成。
53.<工具>
54.如图1a~图1c所示,工具1具有打击被打击物w的打击部2即可,其形式、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也就是说,工具1只要具有打击部2,可以是手动使打击部2活动,另外,也可以将打击部2安装于机床等以利用驱动机构(图示省略)使之驱动。以下,作为工具1的一例,以具有供作业人员手动使打击部2动作的柄4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工具1为将被打击物w打碎的破碎用工具(锤子)。工具1构成为具有打击部2、变形部3及柄4。
55.<打击部>
56.如图1b所示,打击部2为将被打击物w的被打击部wa打碎的部位。打击部2具有:在前端形成的打击面2a;在打击部2的外周部前端侧部位形成的外周面2b;以及用于安装柄4的柄安装孔2c。打击部2由圆柱形状或多边形状的部件形成。打击部2由较重的金属、树脂等形成。
57.打击面2a为将被打击物w的被打击部wa打碎的面。打击面2a例如由在打击部2的前端形成的平坦的面形成。如图1a所示,打击面2a配置为与变形部3的筒部3a的内底3e齐平的状态。如图1b所示,打击面2a配置为在打击时从压缩变形的变形部3的内底3e突出的状态。
58.如图1a~图1c所示,前端侧的外周面2b嵌插于打击部设置孔3f中,该打击部设置孔3f形成在变形部3的轴线上。也就是说,打击部2以仅以打击方向的侧方的外周面2b与变形部3接触的方式安装。
59.柄安装孔2c为供柄4的前端部装配的贯通孔。柄安装孔2c例如由在打击部2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形成的矩形的孔形成。柄安装孔2c与供变形部3安装的外周面2b相比形成在偏向基端部的位置。
60.<变形部>
61.如图1a~图1c所示,在以打击面2a打击被打击物w时,变形部3因打击被打击物w的打击力而变形。变形部3具有筒部3a、前端面3b、内底3e及打击部设置孔3f。变形部3例如形成为大致有底圆筒形状。因此,变形部3具有下述功能,即,在以打击部2的打击面2a打击被
打击物w的被打击部wa时,如图1b所示,包围被打击部wa以免碎片wb向工具1侧飞散。
62.此外,变形部3具有下述功能,即,如图1c所示,在以打击面 2a打击被打击部wa后,即使因反弹r而与被打击物w分离,也由变形部3包围打击部2与被打击物w之间的空间周边,从而抑制碎片wb的飞散。变形部3具有保持大致有底圆筒形状的形状并在与被打击物w接触时其至少一部分能够沿着被打击物w变形的程度的弹性即可,可以由任意材料形成。
63.变形部3例如由树脂、橡胶部件、由多孔性聚氨酯等形成的海绵、竹、纸、容易塑性变形的金属等形成。进一步举出具体的例子,变形部3可以是软质pvc(聚氯乙烯)等pvc、非晶性pet(a-pet)等 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改性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等pmma、透明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等abs、 pc(聚碳酸酯)、硅酮、聚氨酯等。另外,为了容易对打击被打击物 w的打击部2的前端进行视觉辨认,优选变形部3由透明的材料或半透明的材料形成。
64.筒部3a为以在从打击方向(正面)观察时包围打击部2的前方的方式配置的部位。筒部3a与打击部2相比向打击方向以筒状突出形成。筒部3a具有弹性,平常时如图1a所示形成为圆筒形状。筒部 3a形成为,在以打击部2的打击面2a打击被打击物w时,前端面 3b与被打击物w碰撞而压缩。筒部3a具有在以打击部2打击被打击物w后,如图1c所示因筒部3a的弹性而返回原始位置(形状)的弹性力(回弹力)。
65.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筒部3a形成狭缝、孔,用于在以打击部2打击被打击物w时,将筒部3a内的空气放出到外部而容易压缩变形。
66.如图1a~图1c所示,前端面3b为在以打击部2的打击面2a打击被打击物w时与被打击物w碰撞的面。前端面3b由环状的平坦的面形成。
67.如图1a所示,内底3e为形成为有底圆筒形状的筒部3a的内侧的底面部位。内底3e为前端开口的孔状。
68.打击部设置孔3f为用于嵌插打击部2的贯通孔。打击部设置孔 3f形成在变形部3的轴线上。
69.<柄>
70.柄4为作业人员用手握持的手柄。柄4由下述部件形成,即,在前端部侧形成有嵌插于打击部2的柄安装孔2c中的嵌插部,并在基端部侧形成有把手。
71.《作用》
72.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1基本上按照以上方式构成,接下来,参照图1a~图1c说明其作用。
73.如图1a所示,平常时,工具1为变形部3的筒部3a从打击部2 的打击面2a的周边向前方(前端侧)以圆筒状突出的状态。
74.作业人员握住柄4挥动工具1,如图1b所示,以打击部2的打击面2a打击被打击物w的被打击部wa。筒部3a的前端面3b撞击被打击物w的被打击部wa的周边,受被打击物w挤压而压缩。由打击面2a打击的被打击物w的被打击部wa碎成碎片wb。此时,筒部3a及内底3e将被打击部wa及打击面2a的周边覆盖为密闭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碎片wb从变形部3内向柄4侧飞散。因此,变形部3能够限制碎片wb飞散的方向,使其向被打击物w的背面侧(工具1的相反侧)飞散。
75.在以打击部2打击被打击物w时,如图1c所示,打击面2a因打击被打击物w的反弹r
和变形部3的弹性而后退,与被打击物w 分离。如图1c所示,即使在打击面2a与被打击物w分离时,打击部2与被打击物w之间的空间周边仍由变形部3包围覆盖。此外,变形部3由橡胶等缓冲部件形成,因此能够削弱飞散而与变形部3的内壁撞击的碎片wb的飞散势头。因而,变形部3由于能够抑制碎片 wb飞散,因此能够限制飞散的碎片wb的收集区域扩大。
76.像这样,本实用新型如图1a~图1c所示为具有打击被打击物w 的打击部2的工具1,其具有变形部3,变形部3具有筒部3a,该筒部3a以在从打击方向(正面)观察时包围打击部2的方式配置,并且,与打击部2相比向打击方向突出。
77.根据该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工具1具备具有筒部3a的变形部3,该筒部3a包围打击部2配置,并且,与打击部2相比向打击方向突出。因此,在打击被打击物w时,由于变形部3的前端面3b与打击部2的前端的打击面2a齐平,因此能够将打击面2a的周边覆盖为密闭状态,从而能够抑制碎片wb(树脂片)飞散。此外,在由打击部 2将被打击物wb打碎时,如图1c所示,即使打击部2因其反弹r 而与被打击物w分离,也维持与变形部3包围打击部2与被打击物 w之间的空间周边的状态。因此,变形部3能够阻止碎片wb飞散。
78.另外,如图1a~图1c所示,打击部2仅以打击方向的侧方的外周面2b与变形部3接触。
79.根据该构成,打击部2仅以打击方向的侧方的外周面2b与变形部3接触,从而能够使打击部2形成得宽,因此容易瞄准待打击的部位。
80.另外,变形部3由透明的材料或半透明的材料形成。
81.根据该构成,变形部3由透明的材料或半透明的材料形成,从而变形部3不会遮挡被打击物w的被打击部wa及打击部2的前端,不会使视觉辨认性下降。因此,变形部3容易瞄准用打击部2打击的被打击部wa。
82.[第1变形例]
[0083]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能够在不脱离实用新型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需要说明的是,已说明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0084]
图2a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1a的第1变形例的要部纵剖视图。图2b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1a的第1变形例的图,是从打击方向观察的变形部3a的主视图。图2c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1a的第1变形例的图,是示出以打击部2a打击了被打击物w时的状态的要部纵剖视图。图2d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1a的第1变形例的图,是示出以打击部2a 打击了被打击物w时的变形部3a的状态的主视图。
[0085]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变形部3的一例以有底圆筒形状的构造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如图2b及图2d所示,也可以在变形部3a的前端侧具有在从打击方向观察时在周向上分为多个的分割部3ac。
[0086]
在该情况下,如图2a~图2d所示,变形部3a具有筒部3aa、前端面3ab、分割部3ac、内底3ae、打击部设置孔3af、切入槽3ag 及锥状内周面3ah。如图2a所示,变形部3a平常时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如图2c及图2d所示,变形部3a在以打击部2的打击面 2aa打击被打击物w时,分割部3ac、锥状内周面3ah及切入槽3ag 以扩开的方式弹性变形,抑制碎片wb飞散。
[0087]
如图2a所示,前端面3ab为在打击被打击物w时与被打击物 w碰撞的部位。前端面3ab剖切观察形成为尖锐的形状。
[0088]
如图2a所示,分割部3ac形成为,在剖切观察时,在从内底3ae 到前端面3ab范围内形成为尖细形状,在打击被打击物w时容易扩开。如图2b及2d所示,分割部3ac例如通过等间隔地以放射状切缺形成有多个(例如8条)切入槽3ag,从而分别形成为大致扇形状 (桨叶形状)的突出片。因此,分割部3ac形成为,在打击被打击物 w时,容易以向径向外方扩开的方式弹性变形。
[0089]
如图2a~图2d所示,内底3ae以将形成为放射状的分割部3ac 的基端部连结的方式形成为平坦的环状。在内底3ae的中央形成有用于设置打击部2a的打击部设置孔3af。
[0090]
安装为打击部2a穿插于打击部设置孔3af中的状态。
[0091]
锥状内周面3ah为在前端面3ab打击被打击物w时,容易以使筒部3aa向外侧张开的方式变形的部位。锥状内周面3ah形成为在从内底3ae的外周到前端面3ab的范围内扩开的状态。
[0092]
切入槽3ag如图2b所示,平常时为使分割部3ac收紧的状态,如图2d所示,在前端面3ab打击了被打击物w时,容易以使筒部 3aa向外侧张开的方式变形。切入槽3ag在从内底3ae的外周到前端面3ab的范围内,由在周向上以适当的间隔形成为多个狭缝状的切口形成(参照图2b)。
[009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1变形例,如图2b及图2d所示,在从打击方向观察时,变形部3a的分割部3ac在周向上分为多个,从而在以打击部2a打击了被打击物w时,能够容易地以向外扩开的方式弹性变形。另外,分割部3ac在周向上分为多个,从而能够在打击时将筒部3aa内的中空空间的空气放出到外部而容易变形。另外,如图2a 及图2b所示,工具1a能够使在从打击方向观察时的工具1a的大小紧凑,因此,在以打击面2aa打击被打击物w的被打击部wa时,能够容易地瞄准被打击部wa。另外,如图2c所示,在进行了打击时,变形部3a的分割部3ac宽范围地扩开,以覆盖被打击物w的被打击部wa,因此,即使被打击部wa很宽,也能够抑制碎片wb飞散。
[0094]
[第2变形例]
[0095]
图3a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1b的第2变形例的图,是在从打击方向观察的变形部3b的主视图。图3b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1b的第2变形例的图,是变形部3b的侧视图。图3c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1b的第2变形例的图,是示出以打击部2b打击了被打击物w时的变形部3b的状态的背视图。
[0096]
另外,前述第1变形例的变形部3a(参照图2a~图2d)也可以像图3a~图3c中示出的变形部3b这样,具有将多个分割部3bc 中的相邻的分割部3bc之间连结的连结部31b。
[0097]
在该情况下,如图3b所示,工具1b构成为具有打击部2b、变形部3b、连结部31b及柄4b。如图3a~图3c所示,变形部3b具有筒部3ba、前端面3bb、分割部3bc、内底3be、打击部设置孔3bf、切入槽3bg、锥状内周面3bh及连结部安装孔3bi。
[0098]
连结部安装孔3bi为用于安装由线状部件(绳状部件)形成的连结部31b的端部的贯通孔。在侧面观察形成为矩形的片的各分割部 3bc中,连结部安装孔3bi形成在切入槽3bg的靠近前端的两侧和切入槽3bg的靠近中央部的两侧。
[0099]
需要说明的是,连结部安装孔3bi及连结部31b的数量也可以根据碎片wb(参照图2c)的大小等适当增减,以免碎片wb(参照图 2c)从变形部3b内漏出。
[0100]
如图3b及图3c所示,连结部31b为夹着切入槽3bg连结相邻的分割部3bc的细长的
弹性部件。连结部31b例如由能够自由伸缩的橡胶绳等形成。因此,如图3b所示,平常时,连结部31b处于收缩的状态,切入槽3bg处于闭合的状态。在打击了被打击物w时,如图3c所示,连结部31b成为在扩开的分割部3bc、3bc间的切入槽3bg中张成网的状态,能够抑制飞散的碎片wb从切入槽3bg飞散到筒部3ba的中空空间外。
[010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2变形例,工具1b具有将多个分割部3bc 中的相邻的分割部3bc之间连结的连结部31b,从而能够在打击时防止碎片穿过多个分割部3bc之间飞散。
[0102]
[第3变形例]
[0103]
图4a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1c的第3变形例的图,是从打击方向观察的变形部3c的主视图。图4b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1c的第3变形例的图,是示出以打击部2打击了被打击物w时的变形部3c的状态的背视图。
[0104]
如图4a所示,切入槽3cg也可以形成为,平常时,在正面观察时向外周方向(径向外方)倾斜。在打击时,如图4b所示,该切入槽3cg正面观察以向径向外方以放射状扩开的方式变形。成为在正面观察时能够在各分割部3cc间的切入槽3cg视觉辨认各分割部3cc 的侧面3cj的状态。
[010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3变形例,在平常时,如图4a所示,切入槽3cg正面观察向外周方向倾斜形成,从而在打击时,如图4b所示,背面观察时各分割部3cc的侧面3cj配置在分割部3cc间的切入槽 3cg中。因此,工具1c能够在打击了被打击物w(参照图2c)时抑制碎片wb(参照图2c)从切入槽3cg飞散到变形部3c外。
[0106]
[第4变形例]
[0107]
图5a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1d的第4变形例的图,是变形部3d的要部放大纵剖视图。图5b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1d的第4变形例的图,是变形部3d的分割部31dc、32dc 的要部放大分解立体图。
[0108]
另外,前述第3变形例的变形部3c(参照图4a及图4b)也可以像图5a及图5b所示的变形部3d这样,具有重复部3dd,在该重复部3dd,多个分割部31dc、32dc中的相邻的分割部31dc、32dc 彼此在径向上重叠。
[0109]
重复部3dd构成为,具有:形成筒部3da的内壁的内壁部3dd1;形成筒部3da的外壁的外壁部3dd2;以及将内壁部3dd1与外壁部 3dd2连结的层差部3dd3。如图5a所示,各内壁部3dd1与各外壁部3dd2重叠配置,形成从打击方向来看聚成为圆形的筒部3da。在打击了被打击物w(参照图2c)时,如图5b所示,各重复部3dd 以内壁部3dd1及外壁部3dd2向周向(箭头a、b方向)扩展的方式滑动而扩开变形。因此,外壁部3dd2、3dd2间的切入槽3dg能够维持由内壁部3dd1封堵的状态,因此在打击被打击物w(参照图2c) 时,能够抑制筒部3da内的碎片wb飞散到外部。
[011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4变形例,变形部3d具有在径向上重叠的重复部3dd,从而能够在打击时防止碎片wb(参照图2c)从多个分割部31dc、32dc之间穿过飞散。
[0111]
[第5变形例]
[0112]
图6a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1e的第5变形例的图,是变形部3e的放大立体图。图6b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 1e的第5变形例的图,是第1变形部31e及第2变形部32e的要部放大分解立体图。图6c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具1e的第5 变形例的图,是示出打击了被打击物w时的变形部3e的状态的背视图。
[0113]
另外,如图6a~图6c所示,变形部3e也可以在相邻的分割部31ec、32ec之间中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配置于径向内侧或径向外侧的罩部31ed。
[0114]
另外,变形部3e由筒状的第2变形部32e、和插入于第2变形部32e的内侧的筒状的第1变形部31e这2个部件构成,第1变形部 31e及第2变形部32e在多个分割部31ec、32ec的周向两侧分别具有切入槽31eg、32eg,并相互将分割部31ec、32ec在切入槽31eg、 32eg的径向上重叠配置。
[0115]
在该情况下,变形部3e将筒状的第1变形部31e和外嵌于第1 变形部31e的外周部的筒状的第2变形部32e这2个部件组合而构成。因此,变形部3e成为第1变形部31e与第2变形部32e重叠而形成多个层的方式多重构造。
[0116]
第1变形部31e由与第2变形部32e相比直径较小、轴向长度相同且形状相同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形成。第1变形部31e具有筒部 31ea、分割部31ec、罩部31ed及切入槽31eg。
[0117]
第2变形部32e具有筒部32ea、分割部32ec及切入槽32eg。第 1变形部31e以第1变形部31e的罩部31ed(分割部31ec)的周向的中央与切入槽32eg对齐而切入槽32eg与切入槽31eg相互错开的方式,嵌入于第2变形部32e。第1变形部31e的分割部31ec与第2 变形部32e的分割部32ec成为二重构造,因此切入槽31eg、32eg 在进行打击而扩开变形时,由分割部31ec、32ec及罩部31ed封堵。
[0118]
筒部31ea、32ea为在第1变形部31e及第2变形部32e的后端侧形成的圆筒状的部位。分割部31ec、32ec由从筒部31ea、32ea 向前端侧突出形成的多个(例如8个)大致矩形的突出片形成。
[0119]
如图6c所示,在打击了被打击物w(参照图1b)时,罩部31ed 封堵扩开变形而扩展的第2变形部32e的切入槽32eg,抑制碎片wb (参照图1b)从切入槽32eg的间隙飞散到外部。罩部31ed由插入于第2变形部32e的内侧的第1变形部31e的分割部31ec形成。
[0120]
切入槽31eg、32eg为在各突出片形状的分割部31ec的周向两侧形成的槽。如图6a所示,切入槽31eg及切入槽32eg以与分割部31ec、 32ec重叠的方式相互在周向上错开配置。切入槽31eg、32eg平常时如图6a及图6b所示成为狭缝状。在平常时,如图6c所示,切入槽 31eg、32eg扩开变形为v字状。
[0121]
需要说明的是,罩部31ed不限定于由多个突出片形成,也可以连接为筒状。另外,罩部31ed也可以是将一片片独立的部件安装为筒状的构造。
[012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5变形例,变形部3e具有罩部31ed,从而能够抑制在打击时碎片wb从扩开的分割部32ec、32ec间的切入槽 32eg飞散。
[0123]
另外,如图6a所示,第1变形部31e与第2变形部32e相互在切入槽31eg、32eg的径向上将分割部31ec、32ec重叠配置。因此,如图6c所示,在打击时,变形部3e正面观察以各分割部31ec、32ec 配置于扩开的切入槽31eg、32eg内的方式展开,因此能够抑制碎片 wb从切入槽31eg、32eg飞散。
[0124]
[另外的变形例]
[0125]
在前述第5变形例中,对在第2变形部32e的内侧配置有具有罩部31ed的第1变形部31e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罩部31ed也可以形成在配置于外侧的第2变形部32e上。
[0126]
另外,在前述实施方式、第1~第5变形例中,作为变形部3、 3a~3e的一例,以圆筒形状的筒部3a、3aa、3ba、3ca、3da、3ea 为例进行了说明,但筒部3a、3aa~3ea也可以是多边
形的筒状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