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口生态净化系统和方法与流程

专利查询26天前  23


本申请涉及水、废水、污水或污泥的处理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排口生态净化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1、排口,一般指入河道或湖库的污水、雨水排口或含有部分污水的混排口。由于城市排水管网不完善导致污水混流,或因雨水径流冲刷地面污染物等原因,排口排出的水体通常含有一定量污染物,排口排出的水体直接排入河湖库中,会导致河湖库水质导致污染,因此,需要针对排口排出的水流进行污染治理。

2、现有技术在降雨导致的水量冲击下,尚未能解决截流控制及限水量运行,导致其净化效果稳定性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排口生态净化系统和方法,用以解决截流控制及限水量运行,导致其净化效果稳定性不足问题。

2、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一种排口生态净化系统,包括净化廊道区和截流控制区;

3、所述截流控制区用于连通排口和河湖库,所述净化廊道区的第一端与排口连通,所述净化廊道区的第二端通向所述河湖库;

4、所述截流控制区位于所述排口和所述净化廊道区之间,所述净化廊道区的第一端通过所述截流控制区与所述排口连通;

5、当来自所述排口的水体的瞬时流量小于或等于最大设计流量时,来自所述排口的所述水体通过所述截流控制区流动至所述净化廊道区,所述净化廊道区用于以缓流和净化来自所述排口的所述水体;

6、当来自所述排口的所述水体的瞬时流量大于最大设计流量时,所述截流控制区将来自所述排口的所述水体分为第一部分的所述水体和第二部分的所述水体,来自所述排口的第一部分的所述水体通过所述截流控制区流动至所述净化廊道区,第一部分的所述水体的瞬时流量等于最大设计流量;来自所述排口的第二部分的所述水体通过所述截流控制区流动至所述河湖库。

7、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净化廊道区包括依次连通的缓流沉淀区、循环氧化区和吸附降解区,所述排口的所述水体从所述缓流沉淀区进入所述净化廊道区,所述缓流沉淀区用于减缓所述水体流速、去除大颗粒污染物,所述循环氧化区用于净化所述水体中的溶解性污染物,所述吸附降解区用于进一步去除所述水体中的溶解性污染物,所述吸附降解区靠近所述河湖库位置设置有溢流板,所述溢流板用于使所述净化廊道区能够缓存所述水体,从所述吸附降解区流出的所述水体溢流过所述溢流板排进所述河湖库。

8、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缓流沉淀区与所述循环氧化区、所述循环氧化区与所述吸附降解区之间均设置有所述溢流板,所述溢流板在安装处的高度均可以调整。

9、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缓流沉淀区的形状沿所述水体的水流方向处逐渐变宽,所述缓流沉淀区靠近所述截流控制区的一端设置有格栅网,所述缓流沉淀区的底部设置有漏斗沉沙井。

10、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循环氧化区靠近所述缓流沉淀区处安装有充氧装置,所述充氧装置用于对所述水体推流充氧。

11、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循环氧化区内设置有第一填料。

12、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吸附降解区两侧垂直于所述水体流动方向设置有交错分布的多个汀坝,所述吸附降解区内分布有第二填料。

13、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吸附降解区底部设置有沉泥井,所述吸附降解区底部沿进水端到所述沉泥井具有向下的坡度。

14、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净化廊道区的第一侧使用所述河湖库的其中的一个河岸,所述净化廊道区的第二侧使用不透水材料,所述净化廊道区的所述第二侧用于分隔所述净化廊道区与所述河湖库。

15、其中,净化廊道区的循环氧化区、吸附降解区段的第一侧与河岸平行。

16、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排口生态净化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7、s01:利用水体进入截流控制区的瞬时流量使所述水体分流;

18、当所述水体的瞬时流量小于或等于最大设计流量时,则进行步骤s02;

19、当所述水体的瞬时流量大于最大设计流量时,则进行步骤s03;

20、s02:所述截流控制区将来自排口的所述水体导流至净化廊道区进行净化,进行步骤s04;

21、s03:所述截流控制区将来自所述排口的所述水体分为第一部分的所述水体和第二部分的所述水体;

22、第一部分的所述水体进行所述步骤s02;

23、第二部分的所述水体进行步骤s04;

24、s04:所述水体进入河湖库。

2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排口生态净化系统和方法,通过设置截流控制区,系统能够在排口水体的瞬时流量小于或等于最大设计流量时,允许水体进入净化廊道区进行处理;

26、而在水体的瞬时流量大于最大设计流量时,部分水体直接排入河湖库,避免了净化廊道区的超负荷运行,系统能够在降雨导致的流量冲击下,控制进入净化廊道区的水量,确保净化廊道区内的水位恒定,这为后续生态净化廊道的构建并发挥高效作用提供了前提条件;

27、净化廊道区通过设置缓流和净化功能,实现了对不同类型污染物的分阶段处理,确保了水体的高效净化。



技术特征:

1.一种排口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净化廊道区(100)和截流控制区(2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口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廊道区(100)包括依次连通的缓流沉淀区(110)、循环氧化区(120)和吸附降解区(130),所述排口(001)的所述水体从所述缓流沉淀区(110)进入所述净化廊道区(100),所述缓流沉淀区(110)用于减缓所述水体流速、去除大颗粒污染物,所述循环氧化区(120)用于净化所述水体中的溶解性污染物,所述吸附降解区(130)用于进一步去除所述水体中的溶解性污染物,所述吸附降解区(130)靠近所述河湖库(002)位置设置有溢流板(300),所述溢流板(300)用于使所述净化廊道区(100)能够缓存所述水体,从所述吸附降解区(130)流出的所述水体溢流过所述溢流板(300)排进所述河湖库(00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口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流沉淀区(110)与所述循环氧化区(120)、所述循环氧化区(120)与所述吸附降解区(130)之间均设置有所述溢流板(300),所述溢流板(300)在安装处的高度均可以调整。

4.根据权利要求2-3任一项所述的排口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流沉淀区(110)的形状沿所述水体的水流方向处逐渐变宽,所述缓流沉淀区(110)靠近所述截流控制区(200)的一端设置有格栅网(111),所述缓流沉淀区(110)的底部设置有漏斗沉沙井。

5.根据权利要求2-3任一项所述的排口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氧化区(120)靠近所述缓流沉淀区(110)处安装有充氧装置(121),所述充氧装置(121)用于对所述水体推流充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口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氧化区(120)内设置有第一填料(122)。

7.根据权利要求2-3任一项所述的排口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降解区(130)两侧垂直于所述水体流动方向设置有交错分布的多个汀坝(131),所述吸附降解区(130)内分布有第二填料(13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排口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降解区(130)底部设置有沉泥井,所述吸附降解区(130)底部沿进水端到所述沉泥井具有向下的坡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排口生态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廊道区(100)的第一侧使用所述河湖库(002)的其中的一个河岸,所述净化廊道区(100)的第二侧使用不透水材料,所述净化廊道区(100)的所述第二侧用于分隔所述净化廊道区(100)与所述河湖库(002)。

10.一种排口生态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排口生态净化系统和方法,属于水、废水、污水或污泥的处理技术领域,该排口生态净化系统和方法,包括净化廊道区和截流控制区;截流控制区用于连通排口和河湖库;截流控制区位于排口和净化廊道区之间;当来自排口的水体的瞬时流量小于或等于最大设计流量时,来自排口的水体通过截流控制区流动至净化廊道区;当来自排口的水体的瞬时流量大于最大设计流量时,来自排口的第一部分的水体通过截流控制区流动至排口,第一部分的水体的瞬时流量等于最大设计流量;来自排口的第二部分的水体通过截流控制区流动至河湖库。本申请解决了截流控制及限水量运行,导致其净化效果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陈亚松,曹光荣,贾伯阳,赵云鹏,尹炜,沈秋实,常曼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三峡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2/5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