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光学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1、近年来,随着消费需求的日益变化,光学成像镜头的要求逐渐变的复杂多样化。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光学成像镜头的表现不尽相同。
2、六片式光学成像镜头已成为主流,其在手机、平板电脑、vr头盔、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现有技术中,有些光学成像镜头为了降低鬼像产生的风险会对装置中的某些元件进行调整,但往往会导致光学成像镜头的调制传递函数(mtf)曲线的聚拢性变差,进而影响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和容纳在镜筒内的透镜组和间隔元件组,透镜组由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六透镜构成;间隔元件组包括第五间隔元件,第五间隔元件置于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且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接触;光学成像镜头满足:-2.40≤f6/(d0m-d5m)≤-1.40和11.30≤d0m/|sag62|≤18.50;其中,f6为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d0m为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内径,d5m为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sag62为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
2、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四间隔元件,第四间隔元件置于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接触;光学成像镜头满足:1.50≤ep45/ct4≤1.85,其中,ep45为第四间隔元件与第五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距离,ct4为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3、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四间隔元件,第四间隔元件置于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接触;光学成像镜头满足:-2.25≤(r7+r8)/d4s≤-1.30,其中,r7为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8为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d4s为第四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
4、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三间隔元件,第三间隔元件置于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接触;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75≤|d3s/r6|≤1.15,其中,d3s为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r6为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5、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三间隔元件,第三间隔元件置于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接触;光学成像镜头满足:1.35≤(r4+r5)/d3s≤2.60,其中,r4为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5为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d3s为第三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外径。
6、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三间隔元件和第四间隔元件,第三间隔元件置于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第四间隔元件置于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接触;光学成像镜头满足:3.35≤f4/ep34≤10.55,其中,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ep34为第三间隔元件与第四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距离。
7、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三间隔元件和第四间隔元件,第三间隔元件置于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第四间隔元件置于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且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接触;光学成像镜头满足:2.10≤f34/ep34≤4.10,其中,f34为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ep34为第三间隔元件与第四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距离。
8、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二间隔元件和第三间隔元件,第二间隔元件置于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第三间隔元件置于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接触;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40≤ep23/ct3≤0.70,其中,ep23为第二间隔元件与第三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距离,ct3为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
9、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二间隔元件和第三间隔元件,第二间隔元件置于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接触,第三间隔元件置于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且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接触;光学成像镜头满足:4.35≤(r5+r6)/ep23≤22.30,其中,r5为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6为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ep23为第二间隔元件与第三间隔元件沿光轴方向的距离。
10、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二间隔元件,第二间隔元件置于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且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接触;光学成像镜头满足:4.20≤d2s*n2/yc21≤4.75,其中,d2s为第二间隔元件的物侧面的内径,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yc21为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中距离光轴最近的拐点至光轴的距离。
11、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第一间隔元件置于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且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接触;光学成像镜头满足:3.80≤(d0s-dt11)/ep01≤4.65,其中,d0s为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外径,dt1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ep01为镜筒的物侧端面和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沿光轴方向的距离。
12、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10≤d0s/r1*(f/l)≤0.30,其中,d0s为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内径,r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l为镜筒沿光轴方向的最大长度。
13、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40≤(dt61-dt11)/d0s≤0.60,其中,dt1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61为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0s为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内径。
14、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50≤(yc52+yc62)/d5m≤0.65,其中,yc52为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中距离光轴最近的拐点至光轴的距离,yc62为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中距离光轴最近的拐点至光轴的距离。
15、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凸面。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
16、本技术所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通过控制第六透镜的焦距与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内径和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差的比值,有助于控制第六透镜的口径,降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光线高度,既可以有效拦截非成像光线到达成像面,降低鬼像产生的风险,又可以尽可能小的减小照度的下降,但是需要优化第六透镜的平顺度以平衡mtf曲线,因此通过控制第六透镜的弯曲量,使第五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之间的轴上距离的比值在合理范围内,有助于改善第六透镜的倾角和面形的平顺度,最大化的降低鬼像产生的风险,mtf取得较好平衡,进而提高光学成像镜头成像的真实度和清晰度。
1.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四间隔元件,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四间隔元件,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三间隔元件,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三间隔元件,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三间隔元件和第四间隔元件,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接触,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三间隔元件和第四间隔元件,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接触,所述第四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二间隔元件和第三间隔元件,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接触,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二间隔元件和第三间隔元件,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接触,所述第三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二间隔元件,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组还包括第一间隔元件,所述第一间隔元件置于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10≤d0s/r1*(f/l)≤0.30,其中,d0s为所述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内径,r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f为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l为所述镜筒沿所述光轴方向的最大长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40≤(dt61-dt11)/d0s≤0.60,其中,dt1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61为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0s为所述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内径。
14.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50≤(yc52+yc62)/d5m≤0.65,其中,yc52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中距离所述光轴最近的拐点至所述光轴的距离,yc62为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中距离所述光轴最近的拐点至所述光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