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空气悬架控制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先导式二位三通电磁阀结构的空气悬架控制器。
背景技术:
2.悬架系统是汽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安装在车架与车桥之间。传统的悬架系统金属弹簧悬架,橡胶悬架等被动悬架系统,被动悬架只能被动地吸收能量、缓和冲击,对车辆对路面存在很强的冲击载荷,不仅减少车辆、公路的使用寿命等缺点,还减少了乘坐人员的舒适性。
3.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空气悬架系统,空气悬架的功能之一就是对汽车的车身高度进行调节,使其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高度,当车身高度较高时,行驶过程中就会感觉颠簸,当车身高度较低时,汽车底盘容易与地面碰撞,通过悬架系统调节车身高度,使得汽车行驶过程中可适用更多的复杂路面,且空气悬架可以自动或手动调节减震的软硬的度,即当车辆在高速行驶时,悬架可以变硬来提高车身的稳定性;当长时间在低速不平路面行驶时,控制单元会使悬架变软,来提高乘坐适性。
4.如图4,为传统的空气悬架控制器结构,气囊的进气和排气通过进气电磁阀7和排气电磁阀8控制,进气电磁阀7和排气电磁阀8内部结构相同,主要由线圈组件72、挡铁71、阀芯组件74、复位弹簧73、套管75构成;阀芯组件74又由衔铁741和密封垫742组成;进气或排气电磁阀直接控制装置的充放气,当电磁阀线圈未工作时,位于电磁阀芯衔铁741上的密封垫742直接在复位弹簧73的作用下,堵住进气孔或出气孔,使气囊与储气罐或者大气不能交互;当电磁阀线圈通时,挡铁71吸附电磁阀芯上的衔铁741,使得作用于进气或出气孔上的密封垫741脱离,从而打开进气孔或出气孔,让气囊与储气罐或者大气连通。
5.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发现存在有以下缺陷:1.由于整个空气悬架控器上控制气囊的进气或排气流量直接受进气电磁阀所控制开闭的孔径结构控制,而孔径直接影响到电磁阀弹簧的强度,弹簧弹力(f)与孔径(d)的关系为:f=pπd2/4,p为气体压强。从公式可以看出,弹簧的弹力f与孔径d平方成正比。而弹簧弹力又决定线圈功率,当进气孔设计偏小,气囊升降较慢,影响使用体验;因此孔径需要设计足够大,随之线圈功率设计需增加,导致电磁阀体积加大,和发热量加大,有可能电磁阀不能长时间工作或工作不正常,甚至烧坏线圈。
6.2.由于整个空气悬架控器上控制气囊部分的密封直接受进气电磁阀的控制,此时要想空气悬架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则进气电磁阀中的电磁阀芯必须具有较高的密封性,而密封性随阀芯弹簧的强度的增加而提升。当汽车行驶在颠簸的路面上时,气囊的气压会发生骤升骤降的变化,此时,为了保证阀体不会发生串气,漏气等异常现象,则阀芯弹簧在设计时就需要设定足够的刚度,而阀芯弹簧刚度直接影响线圈的功率,线圈功率的增加,导致电磁阀体积加大,电流增大以及线圈发热量增大,则有可能导致电磁阀不能长时间工作或工作不正常,甚至烧坏线圈的烧坏,还会影响汽车蓄电池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7.为了改善因增加进气流量,和颠簸路面等异常情况,需要提高阀芯弹簧刚度,从而提高电磁阀芯的密封性,使得线圈功率增加,导致电磁阀体积加大,线圈电流增大,和发热量加大,有可能造成电磁阀不能长时间工作或工作不正常,甚至烧坏线圈,影响汽车蓄电池寿命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空气悬架控制器。
8.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空气悬架控制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空气悬架控制器,包括气囊接口、进气接口、排气接口、进气先导式电磁结构、气囊先导式电磁结构和排气先导式电磁结构,所述先导式电磁结构包括二位三通电磁阀和主控阀,所述二位三通电磁阀用于控制所述主控阀的启闭。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向气囊充气时,所述进气先导式电磁结构与气囊先导式电磁结构同时开启时,且排气先导式电磁结构关闭,则可以将储气罐中的气体充入对应气囊内;当需要排气时,所述气囊先导式电磁结构与排气先导式电磁结构同时开启时,且进气先导式电磁结构关闭,则可以将对应气囊气体排放至空气中。且当先导式电磁结构关闭时,主控阀上腔的气体则通过二位三通电磁阀的出气孔排放至空气中。气囊充气或排气需要气囊主控阀打开,由于气囊主控阀的开合有且仅受气囊二位三通电磁阀的控制,所以相较于传统的空气悬架控制器结构,本发明的空气悬架控制器的密封可靠性得到提升;本发明的空气悬架控制器采用了先导式电磁阀控制结构,承用其电磁力小、耗电量低(功率小)的特点,减小控制器的电流,降低了控制线圈的发热功率,保证产品能够连续的,长时间的工作,延长了产品使用寿命,和减小了蓄电池的负荷。
10.本发明的空气悬架控制器的主控阀和阀本体相关部位的结构利用了力的平衡原理(密闭容器内,气体压强相等,相同面积但方向相反的面所受力大小一致,且相互抵消),使产品的密封性更稳定,可靠,保证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尤其是颠簸路面上行驶时,不会发生串气、漏气等现象。
11.本发明的空气悬架控制器利用先导式二位三通电磁阀结构,通过先导阀的动作由介质的压差控制主控阀的开启或关闭。包括:进气先导式电磁结构、气囊先导式电磁结构和排气先导式电磁结构,所述先导式电磁结构包括二位三通电磁阀和主控阀,所述二位三通电磁阀用于控制所述主控阀的启闭。
12.所述进气先导式电磁结构与气囊先导式电磁结构同时开启时,且排气先导式电磁结构关闭,则可以将储气罐中的高压气体充入对应气囊内;所述气囊先导式电磁结构与排气先导式电磁结构同时开启时,且进气先导式电磁结构关闭,则可以将对应气囊气体排放至空气中。且当先导式电磁结构工作完成后关闭时,主控阀上腔的高压气体则通过二位三通电磁阀的电磁阀出气口排放至空气中。
13.所述进气先导式电磁结构、气囊先导式电磁结构和排气先导式电磁结构均包括二位三通电磁阀和主控阀,且均固定在阀本体上,所述二位三通电磁阀用于控制所述主控阀启闭。所述阀本体上设有阀供气通道和气体分配腔。所述进气先导式电磁结构、气囊先导式电磁结构和排气先导式电磁结构的二位三通电磁阀的进气口通过阀供气通道相互连通,阀供气通道且通过储气罐接口与储气罐直接连通。
14.当电磁阀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所述主控阀的正上方部位主控阀上腔与所述二位三通电磁阀的电磁阀排气孔相连通,使所述主控阀上腔与大气压强一致,从而形成低压区;此
时,所述进气先导式电磁结构、气囊先导式电磁结构和排气先导式电磁结构的主控阀正下方通过气体分配腔相互连通。
15.所述二位三通电磁阀包括先导头组件、电磁阀固定座、线圈组件和螺母。所述先导头组件通过螺纹固定在所述电磁阀固定座上;所述线圈组件通过所述螺母固定在所述先导头组件周侧。
16.所述先导头组件包括电磁阀套管、复位弹簧、电磁阀芯和挡铁。所述挡铁上设有电磁阀排气孔,且焊接在电磁阀套管尾端,所述复位弹簧与配合所述电磁阀芯安装在所述电磁阀套管中,且所述复位弹簧用于使所述电磁阀芯复原及堵住电磁阀固定座上的进气孔。
17.所述电磁阀固定座设有电磁阀进气口和连通口,所述电磁阀进气口通过阀供气通道和储气罐接口与储气罐直接连通;电磁阀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所述连通口与二位三通电磁阀的电磁阀排气孔相连通,使二位三通电磁阀内的气压与大气压强一致,从而形成低压区。
18.所述电磁阀芯包括前密封垫、阀芯弹簧、衔铁、后密封垫,所述衔铁为中空结构,所述前密封垫镶嵌固定在所述衔铁前端,且所述前密封垫在电磁阀关闭状态时,在复位弹簧作用下堵住所述电磁阀进气口;所述后密封垫安装在衔铁尾端,所述阀芯阀弹簧安装在衔铁内部,且位于前密封垫和后密封垫之间,当电磁阀开启时,阀芯阀弹簧用于辅助推动后密封垫堵住挡铁上的电磁阀排气孔。
19.所述主控阀均包含:主控阀上阀芯、主控阀复位弹簧、主控阀下阀芯、主控阀上密封圈、主控阀中密封圈、主控阀下密封圈。所述主控阀上阀芯正上方设有主控阀上腔,并与电磁阀固定座上的连通口直接连通;所述主控阀下阀芯的正下方与阀本体上的气体分配腔直接连通。所述主控阀复位弹簧安装在主控阀上阀芯与主控阀下阀芯之间,用于主控阀的复位;所述主控阀上密封圈安装在主控阀上阀芯上,与阀本体上的对应结构相适配,起密封作用;所述主控阀中密封圈安装在主控阀上阀芯中间部位,与阀本体上的对应结构相适配,起密封作用;所述主控阀下密封圈安装在主控阀下阀芯上,与阀本体上的对应结构相适配,起阻止气体分配腔中的气体与主控阀的气体交互。
20.该结构的利用为先导阀正常启动和工作的关键,缺一不可。
21.常态下所述二位三通电磁阀为常闭状态,即电磁阀芯在复位弹簧作用下重新堵住进气口;后密封垫与挡铁为分开状态,即挡铁出气孔与大气连通,从而使二位三通电磁阀与大气保持常通状态。
22.当线圈通电时,导磁支架将线圈产生的电磁场汇聚到挡铁上,并产生磁性,此时电磁阀芯受挡铁的磁吸力,吸附到挡铁上,从而打开二位三通电磁阀的进气口,从而使储气组件中的气体进入到二位三通电磁阀中;而此时后密封垫在阀芯阀弹簧用于辅助作用下堵住出气口,从而保证储气组件中的气体不会从挡铁上的排气孔流入大气中。
23.当线圈断电时,线圈产生的电磁场消失,挡铁失去磁性,此时电磁阀芯在复位弹簧作用下重新堵住进气口,从而实现停止充气或排气的动作;与此同时,后密封垫随衔铁移动,从而打开挡铁上的排气孔,将残留在二位三通电磁阀中的气体排出到大气中。
24.当储气组件中的高压气体作用在主控阀芯上时,会推动主控阀芯移动,从而使得主阀芯打开主控阀口,进而实现对气囊进行充气或排气动作。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本技术利用了先导式电磁阀控制结构,承用其电磁力小、耗电量低(功率小)的特点,减小控制器的电流,降低了控制线圈的发热功率,保证产品能够连续的,长时间的工作,延长了产品使用寿命,和减小了蓄电池的负荷。控制二位三通电磁阀的开闭,从而让介质空气作用在主控阀上,才能使得主控阀口打开,此时实现对气囊的充气或排气动作,通过采用先导阀结构的设计和利用,提升悬架控制器密封可靠性。
26.2.本技术的主控阀和阀体相关部位的结构利用了压强的特性,力的平衡原理,使产品的密封性更稳定,可靠,保证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尤其是颠簸路面上行驶时,不会发生串气、漏气等现象。
27.3.由于传统的气囊进排气,靠一进气和一排气电磁阀单独直接控制,因此,该种控制器的电磁阀数量为需安装减震部位数量的2倍,例如:常见的轿车,有4处减震部位,需要4*2=8个线圈进行控制,而本发明进气和排气为多组合式控制,控制器的电磁阀数量为减震部位数量加1个进气控制电磁阀和1个排气控制电磁阀,例如:常见的轿车,有4处减震部位,本发明需要4+1+1=6个电磁阀。因此该设计简化了产品结构,减少了阀体体积,节约了成本。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29.图2是本实施悬架控制器的先导式电磁结构图。
30.图3是本实施悬架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图。
31.图4是传统悬架控制器的结构图。
32.附图标记:1、阀本体;11、阀供气通道;12;气体分配腔;2、二位三通电磁阀;21、先导头组件;211、电磁阀套管;212、复位弹簧;213、电磁阀芯;2131、前密封垫;2123、阀芯弹簧;2133、衔铁;2134、后密封垫;214、挡铁;2141、电磁阀排气孔;22、电磁阀固定座;221、电磁阀进气口;222、连通口;23、线圈组件;24、螺母;3、主控阀;31、主控阀上阀芯;311、主控阀上腔;32主控阀复位弹簧;33、主控阀下阀芯;34、主控阀上密封圈;35、主控阀中密封圈;36、主控阀下密封圈;4、进气先导式电磁结构;41、储气罐接口;42、进气压力传感器;43、进气口;5、气囊先导式电磁结构;51、气囊接口;52、气囊压力传感器;53、气囊气道;6、排气先导式电磁结构;61、出气接口;62、出气口;7、进气电磁阀;71、挡铁;72线圈组件;73、复位弹簧;74、阀芯组件;741、衔铁;742、密封垫;75、套管;8、排气电磁阀;9、阀本体;91、进气口;92、进气通道;93、出气口;94、出气通道;95、气囊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空气悬架控制器。参照图1、图2和图3,空气悬架控制器包括阀本体1、进气先导式电磁结构4、气囊先导式电磁结构5和排气先导式电磁结构6,进气先导式电磁结构4为进气开关,气囊先导式电磁结构5为气囊开关,用于控制气囊的充气和排气,排气先导式电磁结构6为排气开关,当气囊先导式电磁结构5、进气先导式电磁结构4同时启动时,为气囊的充气过程;气囊先导式电磁结构3、排气先导式电磁结构6同时启动时,为气囊的排气过程。
35.如图2和图3所示,进气先导式电磁结构4、气囊先导式电磁结构5和排气先导式电
磁结构6均包括二位三通电磁阀2和主控阀3;二位三通电磁阀2包括先导头组件21、电磁阀固定座22、线圈组件23和螺母24。
36.进气先导式电磁结构4、气囊先导式电磁结构5和排气先导式电磁结构6的电磁阀固定座22均安装在阀本体1上,电磁阀固定座22内部开设有电磁阀进气口221和连通口222,阀本体1内部开设有阀供气通道11,进气先导式电磁结构4、气囊先导式电磁结构5和排气先导式电磁结构6的电磁阀进气口221通过阀供气通道11连通,阀本体1上开设有储气罐接口41、进气口43、气囊接口51、气囊气道53、出气接口61和出气口62,进气口43上设置用于检测进气气压的进气压力传感器,气囊气道53上设置用于检测气囊气压的气囊压力传感器52。
37.先导头组件21包括电磁阀套管211、复位弹簧212、电磁阀芯213和挡铁214。电磁阀芯213包括前密封垫2131、阀芯弹簧2132、衔铁2133和后密封垫2134,衔铁2133为中空结构,前密封垫2131和后密封垫2134分别镶嵌安装在衔铁2133的两端,阀芯弹簧2132安装在衔铁2133内,且阀芯弹簧2132的两端分别抵接于前密封垫2131和后密封垫2134上,衔铁2133插接于电磁阀固定座22上,且前密封垫2131朝向电磁阀进气口221,电磁阀套管211套设在衔铁2133上,且电磁阀套管211的一端螺纹连接在电磁阀固定座22上,复位弹簧212套设在衔铁2133上,且位于靠近电磁阀固定座22的一端,复位弹簧212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电磁阀套管211和衔铁2133上,在复位弹簧212作用下前密封垫2131始终堵住电磁阀进气口221。
38.挡铁214的一端焊接在电磁阀套管211远离电磁阀固定座22的一端,线圈组件23套设在电磁阀套管211的外侧,螺母24螺纹安装在挡铁214远离衔铁2133的一端,从而线圈组件23通过螺母24固定在所述先导头组件21周侧。
39.主控阀3包含主控阀上阀芯31、主控阀复位弹簧32、主控阀下阀芯33、主控阀上密封圈34、主控阀中密封圈35、主控阀下密封圈36。主控阀上阀芯31正上方设有主控阀上腔311,并与电磁阀固定座22上的连通口222直接连通;主控阀下阀芯33的正下方与阀本体1上的气体分配腔12直接连通;主控阀下阀芯33的上端螺纹连接在主控阀上阀芯31的下端。主控阀复位弹簧32安装在主控阀上阀芯31与主控阀下阀芯33之间,主控阀复位弹簧32的一端抵接于主控阀上阀芯31,另一端抵接于阀本体1上,主控阀复位弹簧32用于主控阀3的复位;主控阀上密封圈34安装在主控阀上阀芯31上,且位于靠近主控阀上腔311的一端,主控阀上密封圈34与阀本体1上的对应结构相适配,起密封作用;主控阀中密封圈35安装在主控阀上阀芯31中间部位,与阀本体1上的对应结构相适配,起密封作用;主控阀下密封圈36安装在主控阀下阀芯33上,且位于靠近气体分配腔12的一端,主控阀下密封圈36与阀本体1上的对应结构相适配,起阻止气体分配腔12中的气体与主控阀3的气体交互的作用。
40.主控阀上阀芯31的上表面积s上大于主控阀下阀芯33的下表面积s下,并满足,p0*s上》p1*s下+f弹;其中p0为二位三通电磁阀2的最低启动压力设定值,p1为阀体最大压力值,f弹为弹簧的最大弹力。主控阀中密封圈35和主控阀下密封圈36安装在阀本体1对应位置,且该位置满足,主控阀3在密封关闭状态时,主控阀中密封圈35附近的表面积在轴线方向的投影面积s1和主控阀下密封圈36附近的表面积在轴线方向的投影面积s2相等,当气囊气压发生骤变时,根据压强p与面积s的关系可知,主控阀3该结构会产生相应的力平衡。即气囊气压发生骤变时,主控阀3不会发生位移,从而不会导致阀体出现漏气或串气的情况。
41.储气罐接口41用于与储气罐连通,由于三种先导式电磁结构的二位三通电磁阀2的进气口221通过阀供气通道11相互连通,储气罐中的高压气体从储气罐接口41中进入阀
供气通道11;当线圈组件23未通电时,电磁阀则处于关闭状态时,电磁阀芯213的前端堵住电磁阀固定座22的进气口221,连通口222将出气孔2141和主控阀上腔311与大气连通,若此时主控阀上腔311内的气体压强大于大气压强,则气体将从连通口222流经出气口311排入大气。当线圈组件23通电时,电磁阀则处于开启状态,所述电磁阀芯213的后密封垫2134堵住所述出气口311,并将主控阀上腔311通过进气口221和连通口222连通阀供气通道,并与储气罐直接连通,使高压气体进入到主控阀上腔311中,推动主控阀3移动。
4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空气悬架控制器的实施原理为:当进气压传感器42检测到气体压强大于预设值时,此时悬架控制器可以开始工作。
43.当需要向某个或多个气囊内充气时,首先控制进气先导式电磁结构4的二位三通电磁阀2处的线圈组件23通电,并产生磁场,通过线圈组件23中的导磁结构将磁场集中到挡铁214上,并产生较强的磁吸力,使得电磁阀芯213克服复位弹簧212的弹力,被吸附到挡铁214上,同时前密封垫2131脱离并打开进气口221,后密封垫2134堵住挡铁214上的电磁阀排气孔2141,让高压气体进入并作用到进气主控阀上腔311,推动进气主控阀3移动,将进气口43与气体分配腔12连通,使得高压气体进入到气体分配腔12中;再控制气囊先导式电磁结构的线圈组件23通电,打开气囊二位三通电磁阀2处的进气口221,让高压气体作用在气囊的主控阀上腔311,推动气囊的主控阀3移动,将气囊气道53与气体分配腔12连通,使得气体分配腔12中的高压气体进入到对应气囊气道53,经过气囊压力传感器52的监测和气囊接口51,进入气囊中,实现对气囊的充气。当气囊压力传感器52监测到气囊气压达到预定值时,结束对相应线圈组件23的通电,此时,二位三通电磁阀2中的电磁阀芯213在复位弹簧212的作用下,复位并堵住进气口221,同时并打开电磁阀排气孔2141,使得主控阀上腔311的高压气体经连通口222到出气口214排到空气中,此时,作用在主控阀上腔311的气体压力消失,使得主控阀3在主控阀复位弹簧32的作用下重新断开气体分配腔12与进气口43、气囊气道53直接的连接,充气完成并结束。
44.当需要对某个或多个气囊排气时,首先控制排气先导式电磁结构6的二位三通电磁阀2处的线圈组件23通电,并产生磁场,通过线圈组件23中的导磁结构将磁场集中到挡铁214上,并产生较强的磁吸力,使得电磁阀芯213克服复位弹簧212的弹力,被吸附到挡铁214上,同时前密封垫2131脱离并打开进气口221,后密封垫2134堵住挡铁214上的电磁阀排气孔2141,让高压气体进入并作用到排气主控阀上腔311,推动排气的主控阀3移动,将出气口62与气体分配腔12连通,使得外界大气与气体分配腔12连通;再控制气囊先导式电磁结构的线圈组件23通电,打开气囊二位三通电磁阀2处的进气口221,让高压气体作用在气囊的主控阀上腔311,推动气囊的主控阀3移动,将气囊气道53与气体分配腔12连通,使得气囊中的高压气体经过气囊接口51和气囊压力传感器52的监测进入到气体分配腔12中,再通过出气接口61排至空气,实现对气囊的排气。当气囊压力传感器52监测到气囊气压达到预定值时,结束对相应线圈组件23的通电,此时,二位三通电磁阀2中的电磁阀芯213在复位弹簧212的作用下,复位并堵住进气口221,同时并打开电磁阀排气孔2141,使得主控阀上腔311的高压气体经连通口222到出气口214排到空气中,此时,作用在主控阀上腔311的气体压力消失,使得主控阀3在主控阀复位弹簧32的作用下重新断开气体分配腔12与出气口62、气囊气道53直接的连接,排气完成并结束。
4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
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空气悬架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先导式电磁结构(4)、气囊先导式电磁结构(5)和排气先导式电磁结构(6),所述进气先导式电磁结构(4)与储气罐连接,所述气囊先导式电磁结构(5)与气囊连接,所述排气先导式电磁结构(6)与大气连通;所述进气先导式电磁结构(4)、气囊先导式电磁结构(5)和排气先导式电磁结构(6)均包括二位三通电磁阀(2)和主控阀(3),所述二位三通电磁阀(2)用于控制所述主控阀(3)的启闭;所述进气先导式电磁结构(4)与气囊先导式电磁结构(5)同时开启,且所述排气先导式电磁结构(6)关闭时,储气罐中的高压气体充入对应气囊内;所述气囊先导式电磁结构(5)与排气先导式电磁结构(6)同时开启,且所述进气先导式电磁结构(4)关闭时,对应气囊气体排放至空气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悬架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阀本体(1),所述进气先导式电磁结构(4)、气囊先导式电磁结构(5)和排气先导式电磁结构(6)均固定在阀本体(1)上,所述阀本体(1)上设有阀供气通道(11)和气体分配腔(12),所述进气先导式电磁结构(4)、气囊先导式电磁结构(5)和排气先导式电磁结构(6)的二位三通电磁阀(2)的进气口通过阀供气通道(11)相互连通,所述阀供气通道(11)与所述储气罐连通,所述进气先导式电磁结构(4)、气囊先导式电磁结构(5)和排气先导式电磁结构(6)的主控阀(3)的出气端均与所述气体分配腔(12)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空气悬架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二位三通电磁阀(2)包括先导头组件(21)、电磁阀固定座(22)、线圈组件(23)和螺母(24);所述先导头组件(21)设置在所述电磁阀固定座(22)上,所述线圈组件(23)通过所述螺母(24)固定在所述先导头组件(21)周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空气悬架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先导头组件(21)包括电磁阀套管(211)、复位弹簧(212)、电磁阀芯(213)和挡铁(214);所述挡铁(214)上设有电磁阀排气孔(2141),且安装在所述电磁阀套管(211)尾端,所述复位弹簧(212)与所述电磁阀芯(213)配合安装在所述电磁阀套管(211)中,且所述复位弹簧(212)用于使所述电磁阀芯(213)复原及堵住电磁阀固定座(22)上的进气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空气悬架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阀固定座(22)设有电磁阀进气口(221)和连通口(222),所述电磁阀进气口(221)通过阀供气通道(11)与所述储气罐连通;电磁阀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所述连通口(222)与二位三通电磁阀(2)的电磁阀排气孔(2141)相连通,使二位三通电磁阀(2)内的气压与大气压强一致,以形成低压区。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空气悬架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阀芯(213)包括前密封垫(2131)、阀芯弹簧(2132)、衔铁(2133)、后密封垫(2134),所述衔铁(2133)为中空结构,所述前密封垫(2131)固定在所述衔铁(2133)前端,且所述前密封垫(2131)在电磁阀关闭状态时,在所述复位弹簧(212)作用下堵住所述电磁阀进气口(221);所述后密封垫(2134)安装在衔铁(2133)尾端,所述阀芯阀弹簧(2132)安装在衔铁(2133)内部,且位于前密封垫(2131)和后密封垫(2134)之间,当电磁阀开启时,所述阀芯阀弹簧(2132)用于辅助推动后密封垫(64)堵住挡铁(214)上的电磁阀排气孔(2141)。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空气悬架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先导式电磁结构
(4)、气囊先导式电磁结构(5)和排气先导式电磁结构(6)三种阀的主控阀(3)均包含:主控阀上阀芯(31)、主控阀复位弹簧(32)、主控阀下阀芯(33)、主控阀上密封圈(34)、主控阀中密封圈(35)、主控阀下密封圈(36);所述主控阀上阀芯(31)正上方设有主控阀上腔(311),并与所述电磁阀固定座(22)上的连通口(222)连通;所述主控阀下阀芯(33)的正下方与阀本体(1)上的气体分配腔(12)连通,所述主控阀复位弹簧(32)安装在主控阀上阀芯(31)与主控阀下阀芯(33)之间,用于主控阀(3)的复位,当电磁阀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所述主控阀(3)的正上方部位主控阀上腔(311)与所述二位三通电磁阀(2)的电磁阀排气孔(2141)相连通,使所述主控阀上腔(311)与大气压强一致,以形成低压区;所述主控阀上密封圈(34)安装在主控阀上阀芯(31)上,与阀本体(1)上的对应结构相适配;所述主控阀中密封圈(35)安装在主控阀上阀芯(31)中间部位,与阀本体(1)上的对应结构相适配;所述主控阀下密封圈(36)安装在主控阀下阀芯(33)上,与阀本体(1)上的对应结构相适配,阻止气体分配腔(12)中的气体与主控阀(3)的气体交互。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空气悬架控制器,其包括进气先导式电磁结构、气囊先导式电磁结构和排气先导式电磁结构,先导式电磁结构包括主控阀和二位三通电磁阀,二位三通电磁阀用于控制主控阀的启闭,进气先导式电磁结构与气囊先导式电磁结构同时开启时,且排气先导式电磁结构关闭,储气罐中的高压气体充入对应气囊中;气囊先导式电磁结构与排气先导式电磁结构同时开启时,且进气先导式电磁结构关闭,对应气囊中的高压气体排放至空气中。当先导式电磁结构工作完成后关闭时,主控阀上腔的气体则通过二位三通电磁阀的出气口排放至空气中。本申请具有提升悬架控制器密封可靠性、减小控制器电流、降低发热功率、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减小蓄电池负荷的效果。负荷的效果。负荷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国成远 李建平 李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德平国瀚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19
技术公布日:20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