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辅助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呼吸护理科胸腔闭式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2.胸腔闭式引流是将引流管一端放入胸腔内,而另一端接入比其位置更低的引流瓶,以便排出气体或收集胸腔内的液体,使得肺组织重新张开而恢复功能。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广泛地应用于血胸、气胸、脓胸的引流及开胸术后,对于疾病的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有采取胸腔闭式引流的医疗器具包括引流瓶和引流管,由于闭式引流主要靠重力引流,引流瓶液面应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cm,任何情况下引流瓶不应高于病人胸腔,以免引流液逆流入胸膜腔造成感染。
3.目前,医院病床旁的引流瓶或悬挂在床栏上,这种放置方式由于引流瓶的高度比较高,极易发生引流不畅;或直接放置在地面上,而放置在地上又容易被踢到,不便于床边活动,另外,散开的引流管容易与其他电路线路混合在一起,发生缠绕扭曲,容易牵扯到引流入口或引起引流堵塞。现在患者下床活动时需要手提引流瓶,引流管也是散开的,既不便于患者活动,散开的引流管还容易挂到其他物品,也容易扭曲,进而导致引流不畅。因此,发明人发明了一种呼吸护理科胸腔闭式引流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呼吸护理科胸腔闭式引流装置,本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更换引流瓶,便于收纳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散开或缠绕或扭曲,可提高引流效率,同时便于患者下床活动。
5.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呼吸护理科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瓶和横截面为弧形的连接板,所述引流瓶包括上瓶体、下瓶体和设于上瓶体与下瓶体之间的伸缩瓶体,所述上瓶体的顶部设有与引流瓶内连通的缓冲管,所述缓冲管为锯齿状且竖直设置,所述缓冲管的每个拐角处的夹角为90
°
,所述缓冲管的顶部设有旋盖;所述上瓶体和下瓶体的一侧侧壁均设有沿引流瓶的高度方向设置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面向连接板的一面设有连接块,所述连接板面向引流瓶的一面设有供连接块插入的插槽,所述连接块与插槽可拆卸连接;所述上瓶体的连接块可相对连接板沿着连接板的高度方向移动;所述连接板的凹面背离插槽设置,所述连接板背离插槽的一面的顶端和底端均设有两根绑带一。
7.进一步的,所述上瓶体的连接块的顶部和下瓶体的连接块的底部均设有螺纹槽,所述连接板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螺纹插孔,所述连接板的顶部的螺纹插孔与与上瓶体的连接块相对应的插槽连通,所述连接板的底部的螺纹插孔与与下瓶体的连接块相对应的插槽连通,所述螺纹插孔内设有依次插入螺纹插孔和螺纹槽内的螺纹杆。
8.进一步的,所述上瓶体的连接柱面向连接板的一面设有沿引流瓶的高度方向设置
的滑槽,所述上瓶体的连接块面向上瓶体的一面设有位于滑槽内且可沿着滑槽滑动的滑块。
9.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的顶部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内设有导引布条,所述导引布条的底部与容纳槽的底部相连,所述导引布条伸出容纳槽的部分的两侧分别设有均沿导引布条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包裹布条一和包裹布条二,所述包裹布条一面向导引布条的一面和包裹布条二背离导引布条的一面均设有多个沿包裹布条一的长度方向等距设置的魔术贴;所述导引布条背离包裹布条的一面设有多根沿导引布条的长度方向等距设置的绑绳,所述导引布条伸出容纳槽的一端设有两条绑带二。
10.进一步的,所述缓冲管的直径为引流瓶直径的三分之一。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便于更换引流瓶,可随意改变引流瓶的大小,既便于外出携带,又能在睡觉时放心使用,不用担心引流瓶盛满引流液;同时,本发明便于收纳收拢引流管,可防止引流管散开或缠绕或扭曲,防止引流管与其他线路缠绕,防止引流管因扭曲而导致引流不畅,可提高引流效率,便于患者下床活动。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发明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发明未安装导引布条且引流瓶与连接板拆开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本发明的导引布条平铺时的俯视图;
15.图4为本发明的导引布条平铺时的仰视图;
16.图5为本发明的连接板的俯视图;
17.其中:1、连接板;2、上瓶体;3、下瓶体;4、伸缩瓶体;5、缓冲管;6、旋盖;7、连接柱;8、连接块;9、插槽;10、绑带一;11、螺纹槽;12、螺纹插孔;13、螺纹杆;14、滑槽;15、滑块;16、容纳槽;17、导引布条;18、包裹布条一;19、包裹布条二;20、魔术贴;21、绑绳;22、绑带二。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19.实施例:
20.参见图1、图2、图3、图4和图5,一种呼吸护理科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瓶和连接板1,连接板1设于引流瓶的一侧,连接板1和引流瓶均竖直设置,连接板1的横截面为弧形,弧形的连接板1可增加连接板1与患者腿部的接触面积,提高患者使用时的舒适感。
21.引流瓶包括上瓶体2、下瓶体3和设于上瓶体2与下瓶体3之间的伸缩瓶体4,上瓶体2、下瓶体3和伸缩瓶体4为一体化制作,伸缩瓶体4可向下压缩,也可向上伸长,伸缩瓶体4由塑料材质制作而成,伸缩瓶体4部分可随意改变引流瓶和大小,患者外出时可压缩伸缩瓶体4,便于外出行动,患者睡觉时可伸长伸缩瓶体4,防止引流液过多时引流瓶满。上瓶体2的顶部设有与引流瓶内连通的缓冲管5,缓冲管5的直径为引流瓶直径的三分之一,缓冲管5为锯齿状且竖直设置,缓冲管5的每个拐角处的夹角为90
°
,缓冲管5的顶部设有旋盖6,旋盖6上设有液体入口等结构,该部分结构与现有技术的旋盖6上的结构相同。患者将本装置佩戴在
腿上时,引流瓶内的液体会随着患者的步态而晃动,而缓冲管5可防止液体溅到旋盖6处,特别是锯齿状的缓冲管5。
22.上瓶体2和下瓶体3面向连接板1的一侧侧壁均设有沿引流瓶的高度方向设置的连接柱7,本实施例的连接柱7与相应的上瓶体2或下瓶体3为一体化制作,上瓶体2的连接柱7与上瓶体2的高度相同,下瓶体3的连接柱7与下瓶体3的高度相同。连接柱7面向连接板1的一面设有连接块8,连接板1面向引流瓶的一面设有供连接块8插入的插槽9,连接块8与插槽9可拆卸连接,上瓶体2的连接块8可相对连接板1沿着连接板1的高度方向移动,下瓶体3的连接块8与下瓶体3焊接。
23.本实施例的上瓶体2的连接块8的顶部和下瓶体3的连接块8的底部均设有螺纹槽11,连接板1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螺纹插孔12,连接板1的顶部的螺纹插孔12与与上瓶体2的连接块8相对应的插槽9连通,连接板1的底部的螺纹插孔12与与下瓶体3的连接块8相对应的插槽9连通,螺纹插孔12内设有依次插入螺纹插孔12和螺纹槽11内的螺纹杆13,本实施例通过螺纹杆13将连接块8固定在插槽9内,从而将引流瓶与连接板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的上瓶体2的连接柱7面向连接板1的一面设有沿引流瓶的高度方向设置的滑槽14,滑槽14的两端未穿过连接柱7的长度方向,上瓶体2的连接块8面向上瓶体2的一面设有位于滑槽14内且可沿着滑槽14滑动的滑块15,滑块15与上瓶体2的连接块8焊接,上瓶体2可相对连接板1上下移动,从而压缩或是伸长伸缩瓶体4。
24.连接板1的凹面背离插槽9设置,连接板1背离插槽9的一面的顶端和底端均设有两根绑带一10,绑带一10与连接板1粘接,可通过绑带一10将连接板1绑在病床的床腿上,或是绑在患者的腿上,绑带一1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魔术贴20连接,也可以是互相缠绕打结连接。
25.本实施例的连接板1的顶部设有容纳槽16,容纳槽16内设有导引布条17,导引布条17的底部与容纳槽16的底部相连,本实施例的导引布条17与容纳槽16粘接。导引布条17伸出容纳槽16的部分的两侧分别设有包裹布条一18和包裹布条二19,包裹布条一18和包裹布条二19均沿导引布条17的长度方向延伸,包裹布条一18和包裹布条二19均与导引布条17一体化制作。使用时,首先将引流管放置在导引布条17上,然后将包裹布条二19翻动盖在引流管上,之后再将包裹布条一18翻转盖在包裹布条二19上,此时包裹布条一18面向导引布条17的一面和包裹布条二19背离导引布条17的一面均设有魔术贴20,包裹布条一18和包裹布条二19通过魔术贴20相连接,从而将部分引流管包裹在导引布条17内。包裹布条一18和包裹布条二19上的魔术贴20为多个,且均沿着包裹布条一18或包裹布条二19的长度方向等距设置,设置多个相距设置的魔术贴20,既可达到包裹部分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挂住其他物体或是缠绕的目的,又便于将引流管从导引布条17上拆卸下来,减少拆卸下来时使用的时间和力气。导引布条17背离包裹布条的一面设有多根沿导引布条17的长度方向等距设置的绑绳21,绑绳21与导引布条17缝合连接,可通过绑绳21将导引布条17绑在患者腿上,导引布条17伸出容纳槽16的一端设有两条绑带二22,绑带二22与导引布条17缝合连接,可通过绑带二22将导引布条17背离连接板1的一端绑在患者的腰上。
26.本发明的使用原理如下:使用时,将引流管与旋盖6连接,使引流管内的引流液体可经缓冲管5流入引流瓶内,患者躺在床上时,可通过绑带一10将引流瓶绑在病床的床腿上,并通过导引布条17将引流管下段部分包裹,防止引流管与其他电路线缠绕或是引流管
本身发生扭曲,并通过绑绳21和绑带二22将导引布条17绑在病床上;当患者需要起床活动时,通过绑带一10将引流瓶绑在患者的小腿上,将导引布条17从容纳槽16内拿出来,将下段引流管包裹进导引布条17内,通过包裹布条一18和包裹布条二19固定好下段引流管,再通过绑绳21和绑带二22将导引布条17固定在患者大腿和腰上,进而固定好本装置,可防止下段引流管随着患者走动而甩动或勾住其他物体或扭曲,使患者行动更加方便;需要更换引流瓶时,旋动螺纹杆13,使螺纹杆13与连接块8分离,然后直接拿下引流瓶,将新的引流瓶安装在连接板1上即可。
27.如上即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参数仅是为了清楚表述发明验证过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仍然以其权利要求书为准,凡是运用本发明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呼吸护理科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瓶和横截面为弧形的连接板(1),所述引流瓶包括上瓶体(2)、下瓶体(3)和设于上瓶体(2)与下瓶体(3)之间的伸缩瓶体(4),所述上瓶体(2)的顶部设有与引流瓶内连通的缓冲管(5),所述缓冲管(5)为锯齿状且竖直设置,所述缓冲管(5)的每个拐角处的夹角为90
°
,所述缓冲管(5)的顶部设有旋盖(6);所述上瓶体(2)和下瓶体(3)的一侧侧壁均设有沿引流瓶的高度方向设置的连接柱(7),所述连接柱(7)面向连接板(1)的一面设有连接块(8),所述连接板(1)面向引流瓶的一面设有供连接块(8)插入的插槽(9),所述连接块(8)与插槽(9)可拆卸连接;所述上瓶体(2)的连接块(8)可相对连接板(1)沿着连接板(1)的高度方向移动;所述连接板(1)的凹面背离插槽(9)设置,所述连接板(1)背离插槽(9)的一面的顶端和底端均设有两根绑带一(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呼吸护理科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瓶体(2)的连接块(8)的顶部和下瓶体(3)的连接块(8)的底部均设有螺纹槽(11),所述连接板(1)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螺纹插孔(12),所述连接板(1)的顶部的螺纹插孔(12)与与上瓶体(2)的连接块(8)相对应的插槽(9)连通,所述连接板(1)的底部的螺纹插孔(12)与与下瓶体(3)的连接块(8)相对应的插槽(9)连通,所述螺纹插孔(12)内设有依次插入螺纹插孔(12)和螺纹槽(11)内的螺纹杆(1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呼吸护理科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瓶体(2)的连接柱(7)面向连接板(1)的一面设有沿引流瓶的高度方向设置的滑槽(14),所述上瓶体(2)的连接块(8)面向上瓶体(2)的一面设有位于滑槽(14)内且可沿着滑槽(14)滑动的滑块(1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呼吸护理科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1)的顶部设有容纳槽(16),所述容纳槽(16)内设有导引布条(17),所述导引布条(17)的底部与容纳槽(16)的底部相连,所述导引布条(17)伸出容纳槽(16)的部分的两侧分别设有均沿导引布条(17)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包裹布条一(18)和包裹布条二(19),所述包裹布条一(18)面向导引布条(17)的一面和包裹布条二(19)背离导引布条(17)的一面均设有多个沿包裹布条一(18)的长度方向等距设置的魔术贴(20);所述导引布条(17)背离包裹布条的一面设有多根沿导引布条(17)的长度方向等距设置的绑绳(21),所述导引布条(17)伸出容纳槽(16)的一端设有两条绑带二(2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呼吸护理科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管(5)的直径为引流瓶直径的三分之一。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辅助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呼吸护理科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包括引流瓶、连接板,引流瓶包括上瓶体、下瓶体、伸缩瓶体、缓冲管、旋盖、连接柱、连接块,连接板包括插槽和绑带一。本发明结构简单,便于更换引流瓶,可随意改变引流瓶的大小,既便于外出携带,又能在睡觉时放心使用,不用担心引流瓶盛满引流液;同时,本发明便于收纳收拢引流管,可防止引流管散开或缠绕或扭曲,防止引流管与其他线路缠绕,防止引流管因扭曲而导致引流不畅,可提高引流效率,便于患者下床活动。便于患者下床活动。便于患者下床活动。
技术研发人员:周宏 胡绳 周霜 李琼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
技术研发日:2021.11.23
技术公布日:20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