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偏光片、偏光片的制备方法、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全面屏概念的提出,各厂商为了实现更高的屏占比,开发出了刘海屏,升降摄像头,屏下摄像头等。其中,屏下摄像头是实现更大屏占比的有效解决方案。但要实现屏下摄像头技术,需要解决模组透光率的问题。模组材料中偏光片会降低一半以上的光线透过,成为制约模组透光率提升的重要因素。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透光率较高的偏光片、偏光片的制备方法、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4.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偏光片的制备方法,包括:
5.成型偏光基材,使所述偏光基材具有偏光层,所述偏光层具有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
6.采用激光处理所述偏光层,使所述激光的光斑位于所述偏光基材的目标区域内,且所述目标区域的中心偏离所述第一区域的中心,以使所述激光的能量作用于所述第一区域;
7.形成偏光片,使所述第一区域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透光率。
8.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偏光片,由所述的偏光片的制备方法制成,所述偏光片包括所述偏光层,所述偏光层的第一区域的透光率大于所述偏光层的第二区域的透光率。
9.又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显示屏,包括所述的偏光片及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具有像素层,所述像素层包括第一像素区域和第二像素区域,所述第一像素区域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像素区域的透光率;所述偏光片覆盖于所述像素层上,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一像素区域相对设置。
10.再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所述的显示屏及光学器件,所述光学器件设于所述显示面板背离所述偏光片的一侧,所述光学器件经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像素区域接收和/或发射光线。
11.通过激光处理偏光层,使偏光层的第一区域的透光率大于第二区域的透光率,在偏光片应用于屏下摄像头的显示屏内时,可提高对应第一区域的模组透光率,通过使第一区域与屏下设置的摄像头相对应设置,可实现屏下摄像头技术。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1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偏光片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1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偏光片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1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偏光片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16.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再一种偏光片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17.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18.图6是图5所示电子设备的主视图;
19.图7是图5所示电子设备中显示屏设有偏光片、显示面板的侧视图;
20.图8是图7所示显示面板设有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及柔性基底层的侧视图;
21.图9是图7所示偏光片设有第一保护层、第二保护层、四分之一波片及胶层的侧视图;
22.图10是图7所示偏光片设有第一保护层、四分之一波片及胶层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4.如图1所示,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偏光片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偏光片的制备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25.101:成型偏光基材,使所述偏光基材具有偏光层,所述偏光层具有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
26.一实施例中,成型偏光基材包括成型一偏光层,并使偏光层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能够被区分。可以理解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实质上相同,皆具有偏振光的作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仅是为执行后续的制备方法而划分的区域。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区域或第二区域设置标记,以使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能够被区分。另一实施方式中,建立坐标系,划分偏光层,确定第一区域x坐标的取值范围,及第一区域y坐标的取值范围,坐标值位于(x,y)外的为第二区域,从而将第一区域的坐标值范围和第二区域的坐标值范围记录于设备中。
27.另一实施例中,成型偏光基材包括成型多层结构,其中包括偏光层,使偏光层具有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且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被区分。可选的,在偏光层上设置标记以区分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或者在多层结构(除偏光层外)的任意一层或多层上设置标记,以使标记的区域对应偏光层上的第一区域或第二区域。当然,还可以通过上述建立坐标系的方式,使第一区域或第二区域的坐标值范围记录于设备内。
28.102:采用激光处理所述偏光层,使所述激光的光斑位于所述偏光基材的目标区域内,且所述目标区域的中心偏离所述第一区域的中心,以使所述激光的能量作用于所述第一区域。
29.具体的,采用激光照射偏光层。采用激光照射偏光层的次数可以是1次~40次。激光的功率选择3w以下。激光可以为点激光、线激光、面激光等。其中,面激光的光斑面积大于点激光的激光光斑面积。通过激光照射偏光层无需在偏光基材内挖孔,提升偏光基材透光率的同时使得偏光基材的成型过程中膜层间不容易产生气泡和空气层,从而能够减少光干涉现象。在偏光片应用于显示屏和屏下摄像头的电子设备时可提高显示屏的显示清晰度与
摄像头的成像效果。激光处理的方式未改变偏光片本身结构,对偏光基材本身的影响较小。此外,偏光基材结构中具有偏振作用的为偏光层,偏光层内部聚集有较多的染色粒子,通过使激光作用于偏光层,使其内的染色粒子失效,不仅能够提升激光处理以增强透光率的效率,还能够保证对偏光基材的其他层结构影响较小。
30.在激光照射于偏光层时,使激光的光斑位于偏光基材的目标区域内。其中,目标区域靠近于第一区域或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区域。具体的,目标区域的中心偏离第一区域的中心。通过激光处理偏光层的第一区域时,使激光的光斑位于目标区域,即相对于第一区域偏移,而没有完全照射于第一区域可避免由于焦点处能量过高,而使作用于偏光层的热量过高,造成第一区域的烧蚀。
31.一实施例中,偏光基材仅有一层偏光层,使激光的光斑位于偏光基材的目标区域,且目标区域的中心偏离第一区域的中心,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几种情况:
32.使激光的光斑位于偏光层外,并靠近和对准第一区域(例如:激光的光斑位于第一区域的正上方或正下方);此时,目标区域的中心与第一区域的中心上、下相对,中心点的投影能够重合。
33.或者,使激光的光斑位于偏光层外,并相对于第一区域具有较小的偏移(例如:激光的光斑位于第一区域的斜上方或斜下方);此时,目标区域的中心与第一区域的中心上、下斜相对,中心点的投影不重合。
34.或者,使激光的光斑位于偏光层,且激光的光斑部分位于第一区域,部分位于第二区域;此时,目标区域的中心与第一区域的中心左、右正相对或左、右斜相对,中心点位于同一平面内。
35.或者,使激光的光斑位于偏光层,激光的光斑部分位于第一区域,部分位于偏光层外;此时,目标区域的中心与第一区域的中心左、右正相对或左、右斜相对,中心点位于同一平面内。
36.另一实施例中,偏光基材具有多层结构,其包括偏光层,使激光的光斑位于偏光基材的目标区域,且目标区域的中心偏离第一区域的中心,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几种情况:
37.使激光的光斑位于多层结构中相邻于偏光层的一层结构上,并靠近和对准第一区域;此时,目标区域的中心与第一区域的中心上、下相对,中心点的投影能够重合。
38.或者,使激光的光斑位于多层结构中相邻于偏光层的一层结构上,并相对于第一区域具有较小的偏移;此时,目标区域的中心与第一区域的中心上、下斜相对,中心点的投影不重合。
39.或者,使激光的光斑位于偏光层,且激光的光斑部分位于第一区域,部分位于第二区域;此时,目标区域的中心与第一区域的中心左、右正相对或左、右斜相对,中心点位于同一平面内。
40.或者,使激光的光斑位于偏光层,激光的光斑部分位于第一区域,部分位于偏光层外;此时,目标区域的中心与第一区域的中心左、右正相对或左、右斜相对,中心点位于同一平面内。
41.103:形成偏光片,使所述第一区域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透光率。
42.其中,第二区域的透光率为30%~50%。
43.一实施例中,采用激光处理得到的偏光片未见烧焦现象。在激光处理的过程中,随着激光处理次数的增加,偏光片的透光率提高。在激光处理处理1次~2次时,橙红光波段透光率提高,紫蓝光波段降低。在激光处理处理4次以上时,340nm以上波段的光线透光率均明显增加,第一区域透光率达到88%以上。
44.另一实施例中,采用激光处理得到的偏光片未见烧焦现象。在紫外光处理的过程中,激光处理20次后,460-780nm波段的光线,透光率明显提高。460nm以下波段的光线,随着激光处理次数增加,刚开始激光处理时,透光率降低,吸收率增加,随着激光处理次数增加,460nm以下波段的光线透光率亦增加。第一区域透光率达到87%以上。
45.通过激光处理偏光层,使偏光层的第一区域的透光率大于第二区域的透光率,在偏光片应用于屏下摄像头的显示屏内时,可提高对应第一区域的模组透光率,通过使第一区域与屏下设置的摄像头相对应设置,可实现屏下摄像头技术。
46.如图2所示,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偏光片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偏光片的制备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47.201:成型偏光基材,使所述偏光基材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保护层和偏光层,所述偏光层具有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
48.202:获取所述第一保护层对于紫外光的吸收率。
49.203:判断所述第一保护层对于紫外光的吸收率是否小于预设吸收率。
50.204:若判断结果为是,采用紫外光处理所述偏光层,并调节所述紫外光经所述第一保护层作用于所述偏光层;
51.若判断结果为否,采用紫外光处理所述偏光层,并调节所述紫外光经所述偏光层背离所述第一保护层的一侧照射于所述偏光层。
52.205:使所述激光的光斑位于所述偏光基材的目标区域内,且所述目标区域的中心偏离所述第一区域的中心,以使所述激光的能量作用于所述第一区域。
53.206:形成偏光片,使所述第一区域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透光率。
54.本实施例中,偏光基材包括第一保护层和偏光层。第一保护层与偏光层贴合为一体。偏光层具有较多的染色粒子,第一保护层具有较少或无染色粒子。通过采用紫外光处理偏光层,紫外光具有较高的穿透性,当第一保护层对于紫外光的吸收率小于预设吸收率时,紫外光经第一保护层照射于偏光层,提升激光处理的效率。一实施方式中,预设吸收率为50%~80%。
55.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目标区域为处理第一区域后的激光的光斑的集合。
56.可选的,采用紫外光对偏光层进行多次点扫描处理,使紫外光的光斑位于偏光基材的目标区域内,使紫外光的光斑轨迹于目标区域内呈阵列排布。换言之,单次激光的光斑于目标区域内为一个点,通过多次扫描照射而实现对偏光层的处理。
57.可选的,采用紫外光对偏光层进行多次沿第一方向的线扫描处理及多次沿第二方向的线激光处理,使紫外光的光斑位于所述偏光基材的目标区域内,使紫外光的光斑轨迹于目标区域内呈网格状。换言之,单次激光的光斑于目标区域内为一条线,通过多次扫描照射而实现对偏光层的处理。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或垂直。
58.可选的,采用紫外光对所述偏光层进行一次或多次的面扫描处理,使紫外光的光斑位于偏光基材的目标区域内,使紫外光的光斑轨迹覆盖目标区域。换言之,单次激光的光
斑于目标区域内为一个面,即单次激光的光斑的面积大于点扫描处理时单次激光的光斑面积,通过一次或多次扫描照射而实现对偏光层的处理。
59.可选的,第一区域的透光率大于或等于70%,以便于偏光片能够应用于具有屏下摄像头的电子设备中。
60.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偏光片的制备方法中步骤201可以被替换为步骤211,步骤204可以被替换为步骤212:
61.211:成型偏光基材,使所述偏光基材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保护层、偏光层及胶层,所述偏光层具有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
62.212:若判断结果为是,采用紫外光处理所述偏光层,并调节所述紫外光经所述第一保护层作用于所述偏光层;
63.若判断结果为否,采用紫外光处理所述偏光层,并调节所述紫外光以预设功率经所述胶层照射于所述偏光层。
64.本实施例中,偏光基材包括第一保护层、偏光层及胶层。第一保护层、偏光层及胶层依次层叠设置并贴合为一体。偏光层具有较多的染色粒子,第一保护层和胶层具有较少或无染色粒子。胶层在紫外光照射时固化。为避免紫外光对于胶层固化的影响,在第一保护层对于紫外光的吸收率小于预设吸收率时,使紫外光经第一保护层照射于偏光层,既可以保证紫外光照射的效率,又可以避免紫外光对于胶层的影响。当第一保护层对于紫外光的吸收率大于或等于预设吸收率时,此时若仍使紫外光经第一保护层照射于偏光层则无法保证激光照射的效果,故控制紫外光以预设功率经胶层照射于偏光层,以保证激光照射的效果,达到提高偏光层透光率的目的。其中,预设功率既要满足能够破坏偏光层上的染色粒子,又对胶层的影响较小。一实施方式中,预设功率小于2w。
65.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偏光片的制备方法中步骤211可以被替换为步骤213,步骤212可以被替换为步骤214、步骤215及步骤216:
66.213:成型偏光基材,使所述偏光基材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保护层、偏光层、第二保护层及胶层,所述偏光层具有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
67.214:若判断结果为是,采用紫外光处理所述偏光层,并调节所述紫外光经所述第一保护层作用于所述偏光层;
68.若判断结果为否,则获取所述第二保护层对紫外光的吸收率。
69.215:判断所述第一保护层对于紫外光的吸收率是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保护层对于紫外光的吸收率。
70.216:若判断结果为是,采用紫外光处理所述偏光层,并调节所述紫外光以第一预设功率经所述第一保护层照射于所述偏光层;
71.若判断结果为否,采用紫外光处理所述偏光层,并调节所述紫外光以第二预设功率依次经所述胶层和所述第二保护层照射于所述偏光层;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功率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功率。
72.本实施例中,偏光基材包括第一保护层、偏光层、第二保护层及胶层。第一保护层、偏光层、第二保护层及胶层依次层叠设置并贴合为一体。偏光层具有较多的染色粒子。第一保护层、第二保护层和胶层具有较少或无染色粒子。胶层在紫外光照射时固化。为避免紫外光对于胶层固化的影响,优先在第一保护层对于紫外光的吸收率小于预设吸收率时,使紫
外光经第一保护层照射于偏光层,既保证紫外光照射的效率,又可以避免紫外光对于胶层的影响。当第一保护层对于紫外光的吸收率大于或等于预设吸收率时,此时若仍使紫外光经第一保护层照射于偏光层则无法保证激光照射的效果,故通过比较第一保护层对于紫外光的吸收率和第二保护层的对于紫外光的吸收率,当第一保护层对于紫外光的吸收率小于或等于第二保护层对于紫外光的吸收率时,仍控制紫外光经第一保护层照射于所述偏光层,通过选择较高功率的紫外光以保证相对较高的激光处理效率。当第一保护层对于紫外光的吸收率大于第二保护层对于紫外光的吸收率时,控制紫外光经胶层和第二保护层照射于偏光层,以保证相对较高的激光处理效率,并通过选择较低的功率以避免胶层固化。其中,当紫外光经第一保护层照射于偏光层时,紫外光的功率为第一预设功率,当紫外光经第二保护层和胶层照射于偏光层时,紫外光的功率为第二预设功率,第一预设功率大于第二预设功率。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预设功率小于4w。第二预设功率小于2w。
73.此外,如图5所示,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100。电子设备100包括显示屏1及光学器件2。举例而言,电子设备10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桌面型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电子阅读器、手持计算机、电子展示屏、笔记本电脑、上网本,以及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媒体播放器、手表、项链、眼镜、耳机等具有显示屏1和光学器件2的设备。本技术实施例以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74.显示屏1可以为柔性显示屏1,也可以为硬质屏。本技术实施例以可弯曲的柔性屏为例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显示屏1具有用于显示画面的显示区1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显示屏1还可以具有设于显示区11一侧或多侧的非显示区12,可以理解的,非显示区12不用于显示画面。光学器件2可以包括距离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前置摄像头、光学指纹识别模块以及人脸识别模块等任意一种或多种。光学器件2可以设于显示屏1下,也可以设于显示屏1内。以前置摄像头为例,前置摄像头设于显示屏1下时,通过显示屏1一侧获取外部的光线以实现拍照的功能。可选的,光学器件2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显示屏1的显示区11。换言之,光学器件2设于显示屏1的显示区11或者与显示屏1的显示区11相对应设置。通过将光学器件2设于显示屏1的显示区11或者与显示屏1的显示区11相对应设置,可以实现显示屏1较大的屏占比,以利于全面屏的发展。
75.如图7所示,显示屏1包括层叠设置的偏光片110及显示面板112。从电子设备100的角度看时,偏光片110设于显示面板112的一侧,并相较于显示面板112更靠近电子设备100的外部。
76.可选的,显示面板112可以为有机发光(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oled)面板。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12包括像素层1120。像素层1120包括第一像素区域112a和第二像素区域112b。其中,第一像素区域112a的像素开口率大于第二区域110b的像素开口率。像素开口率是指一个像素里透光的部分面积与整个像素的面积的比值。可以理解的,第一像素区域112a的像素开口率即第一像素区域112a内所有像素里透光的部分面积与第一像素区域112a内所有像素的面积的比值。像素开口率越高,光线通过的效率越高。偏光片110包括偏光层1101。可选的,偏光层1101为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薄膜。偏光层1101具有第一区域110a和第二区域110b。偏光层1101的第一区域110a的透光率大于偏光层1101的第二区域110b的透光率。偏光片110覆盖于像素层1120上,且偏光层1101的第一区域
110a与第一像素区域112a相对设置。具体的,偏光片110整体的面积与像素层1120整体的面积相同。其中,偏光层1101的第一区域110a与第一像素区域112a相对设置可以理解为第一区域110a的正投影与第一像素区域112a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合。可以理解的,第一区域110a与第一像素区域112a的正投影可以是部分重合也可以是完全重合。当第一区域110a与第一像素区域112a的正投影为部分重合时,第一区域110a可以覆盖第一像素区域112a,即第一区域110a的面积大于第一像素区域112a的面积,此时第二区域110b的面积小于第二像素区域112b的面积。当第一区域110a与第一像素区域112a的正投影为部分重合时,也可以是第一像素区域112a覆盖第一区域110a,即第一像素区域112a的面积大于第一区域110a的面积,此时第二区域110b的面积大于第二像素区域112b的面积。
77.另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显示面板112还包括第一电极层1121、第二电极层1122及柔性基底层1123。第一电极层1121设于像素层1120与偏光片110之间。第二电极层1122设于像素层1120背离偏光片110的一侧。柔性基底层1123设于第二电极层1122背离第一电极层1121的一侧。柔性基底层1123与偏光层1101的第一区域110a相对应的区域的材质为透明绝缘材质。柔性基底层1123与偏光层1101的第一区域110a相对应的区域可以理解为在显示屏1的厚度方向上,柔性基底层1123与偏光层1101相对的区域。换言之,柔性基底层1123的正投影与偏光层1101相重合的区域即为柔性基底层1123与偏光层1101的第一区域110a相对应的区域。柔性基底层1123可以为塑料基板、薄玻璃等。可选的,柔性基底层1123可以是透明聚酰亚胺薄膜(colourless polyimide film,cpi)、双向拉伸聚酯薄膜(biax-orientation polyester film,bopet)、光学薄膜(cop optical film,cop)、液晶高分子薄膜(liquid crystal polymer,lcp)、聚酰亚胺薄膜(polyimide film,pi)膜等。第一电极层1121与第一区域110a相对应的区域的材质为透明导电材质。第二电极层1122与第一区域110a相对应的区域的材质为透明导电材质。第一电极层1121、第二电极层1122可以为纳米铜线、纳米银线、石墨烯、导电高分子中的任意一种。可选的,第一电极层1121、第二电极层1122为锡掺杂三氧化铟(indium tin oxide,ito)薄膜。
78.进一步的,偏光片110还包括保护层及连接胶层。
79.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偏光片110还包括第一保护层1102、第二保护层1103、四分之一波片1104及胶层1105。第一保护层1102与第二保护层1103分别覆盖于偏光层1101的相对两侧。第一保护层1102位于偏光层1101背离显示面板112的一侧,第二保护层1103位于偏光层1101靠近显示面板112的一侧。四分之一波片1104设于第二保护层1103背离第一保护层1102的一侧。胶层1105设于四分之一波片1104背离第二保护层1103的一侧。换言之,偏光片11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保护层1102、偏光层1101、第二保护层1103、四分之一波片1104及胶层1105。第一保护层1102和第二保护层1103具有较高的光透光率、且耐水性好。第一保护层1102和第二保护层1103用于保护偏光层1101以避免水氧侵蚀偏光层1101。可选的,第一保护层1102和第二保护层1103为三醋酸纤维素(tri-cellulose acetate,tac)薄膜。四分之一波片1104用于使线偏振光变为圆偏振光或椭圆偏振光,用于防止外部光线的反射,在应用于显示屏1时可增加户外能见度。胶层1105在偏光片110与显示面板112贴合时能够简化工艺,提高效率。可选的,胶层1105为压敏胶(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psa)。
80.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偏光片110包括第一保护层1102、四分之一波片1104
及胶层1105。第一保护层1102设于偏光层1101背离显示面板112的一侧。四分之一波片1104及胶层1105设于偏光层1101与显示面板112之间。四分之一波片1104靠近偏光层1101,胶层1105靠近显示面板112。换言之,第一保护层1102、偏光层1101、四分之一波片1104及胶层1105依次层叠设置形成偏光片110。其中,第一保护层1102用于保护偏光层1101。可选的,第一保护层1102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四分之一波片1104及胶层1105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81.以上是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偏光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成型偏光基材,使所述偏光基材具有偏光层,所述偏光层具有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采用激光处理所述偏光层,使所述激光的光斑位于所述偏光基材的目标区域内,且所述目标区域的中心偏离所述第一区域的中心,以使所述激光的能量作用于所述第一区域;形成偏光片,使所述第一区域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透光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为紫外光;所述偏光基材还包括第一保护层,所述第一保护层与所述偏光层层叠设置;所述采用激光处理所述偏光层,包括:获取所述第一保护层对于紫外光的吸收率;判断所述第一保护层对于紫外光的吸收率是否小于预设吸收率;若判断结果为是,则调节所述紫外光经所述第一保护层作用于所述偏光层;若判断结果为否,则调节所述紫外光经所述偏光层背离所述第一保护层的一侧照射于所述偏光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基材还包括胶层,所述胶层设于所述偏光层背离所述第一保护层的一侧;所述若判断结果为否,则调节所述紫外光经所述偏光层背离所述第一保护层的一侧照射于所述偏光层,包括:若判断结果为否,则调节所述紫外光以预设功率经所述胶层照射于所述偏光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基材还包括第二保护层,所述第二保护层设于所述偏光层与所述胶层之间;所述若判断结果为否,则调节所述紫外光以预设功率经所述胶层照射于所述偏光层,包括:若判断结果为否,则获取所述第二保护层对紫外光的吸收率;判断所述第一保护层对于紫外光的吸收率是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保护层对于紫外光的吸收率;若判断结果为是,则调节所述紫外光以第一预设功率经所述第一保护层照射于所述偏光层;若判断结果为否,则调节所述紫外光以第二预设功率依次经所述胶层和所述第二保护层照射于所述偏光层;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功率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功率。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区域位于所述偏光层。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激光处理所述偏光层,使所述激光的光斑位于所述偏光基材的目标区域内,包括:采用激光对所述偏光层进行多次点扫描,使所述激光的光斑位于所述偏光基材的目标区域内,使所述激光的光斑轨迹于所述目标区域内呈阵列分布;或者,采用激光对所述偏光层进行多次沿第一方向的线扫描处理及多次沿第二方向的线扫描处理,使所述激光的光斑位于所述偏光基材的目标区域内,使所述激光的光斑轨迹于所述目标区域内呈网格状。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的透光率大于或等于70%。8.一种偏光片,其特征在于,通过如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制成所述偏光片包括所述偏光层,所述偏光层的第一区域的透光率大于所述偏光层的第二区域的透光率。9.一种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偏光片及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具有像素层,所述像素层包括第一像素区域和第二像素区域,所述第一像素区域的透光
率大于所述第二像素区域的透光率;所述偏光片覆盖于所述像素层上,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一像素区域相对设置。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和柔性基底层,所述第一电极层、所述像素层、所述第二电极层及所述柔性基底层依次层叠设置;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第一区域相对应的区域的材质为透明导电材质,所述第二电极层与所述第一区域相对应的区域的材质为透明导电材质,所述柔性基底层与所述第一区域相对应的区域的材质为透明绝缘材质。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显示屏及光学器件,所述光学器件设于所述显示面板背离所述偏光片的一侧,所述光学器件经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像素区域接收和/或发射光线。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包括显示区,所述显示区用于显示画面,所述光学器件在所述显示屏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显示区。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偏光片、偏光片的制备方法、显示屏及电子设备。偏光片的制备方法包括:成型偏光基材,使所述偏光基材具有偏光层,所述偏光层具有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采用激光处理所述偏光层,使所述激光的光斑位于所述偏光基材的目标区域内,所述目标区域靠近于所述第一区域或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使所述第一区域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透光率。本申请提供的偏光片的制备方法可以用于提高偏光片的透光率。的透光率。的透光率。
技术研发人员:毕广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07
技术公布日:20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