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气体或者液体管道连接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路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气体、液体流转需要通过管路实现。而最经济、可靠的管路连接方法可以节约成本,提升收益。
3.如图1所示,在申请号为2016100244787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管路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其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和用于与第一管路套接且可使第二管路沿套接端轴向方向插入并与第一管路进行旋转卡合锁紧的管路连接开关,管路连接开关采用两组成90
°
交错设置弹性拨片4和弹片5,每个弹片5均摄于与楔形卡滞槽2配合卡合的凸起6,其中为了保证连接的密封性,在第一管路的套接端具有用于安装密封圈的台阶面13,但是上述连接结构在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4.其一,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之间的限位通过以可拆卸的管路连接开关实现,造成零件增加,管路连接开关与第一管路之间需要设计限位结构,第二管路与管路连接开关之间也需要设置限位结构,导致限位结构较多,由于配合精度要求,因而要求模具精度较高,进而导致模具生产成本及周期就会高的增加,其中,管路连接开关与第一管路之间所指接触面积小,锁止限位不足,当管路出现旋转时,具有脱落风险;
5.其二,由于橡胶圈一般为软质环形结构,质地较轻且易变形,密封圈装入过程中容易出现密封圈卡滞;另外,密封圈设置在台阶面13上且没有相应的固定结构,导致密封圈的限位不足,当第二管路插入第一管路后,相对旋转时会扭曲而导致连接困难和密封失效。
6.因而有必要提供一种限位结构简单,连接紧固,密封性能好的管路连接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7.基于上述表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管路连接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管路连接零件多,限位结构复杂且密封性能不好的技术问题。
8.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9.一种管路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密封圈和旋转限位结构;
10.所述第一管路包括第一管体和位于所述第一管体一端的第一插入部,所述第二管路包括第二管体和位于所述第二管体一端的容置部,所述第一插入部可与所述容置部配合插接,所述第一插入部的外侧壁形成有用于安装密封圈的限位槽,所述旋转限位结构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管体上的第一限位部和连接于所述第二管体上的第二限位部,当所述第一插入部与所述容置部配合插接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限位,以限制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之间的相对转动和脱离。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2.本技术提供的管路连接结构在第一插入部的外侧壁设置限位槽,使密封圈被限位于限位槽中,当第一插入部插入容置部时,保证密封圈不会发生扭转而失效,另外由于第一
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的限制,可以有效防止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的相对转动和脱离,有效提供了管路连接的稳定性和密封性。
13.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14.进一步的,所述容置部为锥形孔结构且其内侧形成有与所述第二管体的内侧壁构成台阶的环形限位面,所述第一插入部的端面与所述环形限位面配合,所述第一插入部和所述第二管体的内径相等
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至少一个限位柱,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与所述限位柱一一对应的限位耳板,或者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至少一个限位柱,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与所述限位柱一一对应的限位耳板;所述限位耳板上形成有与对应的所述限位柱配合卡接的限位孔。
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体外侧形成有用于插接定位的第一定位标识;所述第二管体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定位标识相对应的第二定位标识,所述第一定位标识和所述第二定位标识对应以实现所述第一插入部与所述容置部的插接定位。
17.进一步的,所述结构还包括环套,所述环套包括环形本体和形成于所述环形本体的一端并沿其轴向延伸的环形安装槽,所述第一管路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管体另一端的第二插入部,所述第二插入部可与配合插接于所述环形安装槽。
18.进一步的,所述环形本体的外侧形成有与其同轴设置的紧固槽,用于安装紧固所述第二插入部与所述环形本体的锁箍。
1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插入部的端部形成有若干条形豁口,所述条形豁口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插入部的轴线方向一致,若干所述条形豁口沿所述第二插入部的周向均匀分布。
20.进一步的,所述环套内侧靠近所述环形安装槽开口的一端向内侧弯折形成有导向翻边。
21.进一步的,所述环套的内侧壁沿其周向间隔设置有若干密封环。
2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为塑料管,所述环套为橡胶结构。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路连接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中旋转限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图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图1中第一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图1中环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29.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
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30.可以理解,空间关系术语例如“在...下”、“在...下面”、“下面的”、“在...之下”、“在...之上”、“上面的”等,在这里可以用于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其它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当明白,除了图中所示的取向以外,空间关系术语还包括使用和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翻转,描述为“在其它元件下面”或“在其之下”或“在其下”元件或特征将取向为在其它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在...下面”和“在...下”可包括上和下两个取向。此外,器件也可以包括另外地取向(譬如,旋转90度或其它取向),并且在此使用的空间描述语相应地被解释。
31.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通过居中元件连接另一个元件。以下实施例中的“连接”,如果被连接的电路、模块、单元等相互之间具有电信号或数据的传递,则应理解为“电连接”、“通信连接”等。
32.在此使用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可以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还应当理解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具有”等指定所陈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组件、部分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但是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组件、部分或它们的组合的可能性。
33.如图1至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路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管路1、第二管路2、密封圈3和旋转限位结构4;
34.所述第一管路1包括第一管体11和位于所述第一管体11一端的第一插入部12,所述第二管路2包括第二管体21和位于所述第二管体21一端的容置部22,所述第一插入部12可与所述容置部22配合插接。
35.其中,所述第一插入部12的外侧壁形成有用于安装密封圈3的限位槽12a,具体的,该限位槽12的两侧均对密封圈3进行限位,当第一插入部12插入容置部22时,保证密封圈3不会发生扭转而导致密封失效。
36.所述旋转限位结构4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管体11上的第一限位部41和连接于所述第二管体21上的第二限位部42,当所述第一插入部12与所述容置部22配合插接时,所述第一限位部41与所述第二限位部42配合限位,以限制所述第一管体11和所述第二管体21之间的相对转动和脱离。
37.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部22为锥形孔结构且其内侧形成有与所述第二管体21的内侧壁构成台阶的环形限位面221,所述第一插入部12的端面与所述环形限位面221配合,所述第一插入部12和所述第二管体21的内径相等,该结构的设计可以保证第一管体11和第二管体21之间的流通的流体能顺利过渡,而不会受到阻碍和影响,锥形孔结构便于第一插入部12装配,同时保证锁止状态时两者为紧配合(即密封圈3处于压缩状态),可有效实现密封。
38.其中,所述第一限位部41包括两个限位柱411,所述第二限位部42包括两个限位耳板421,所述限位耳板421上形成有与对应的所述限位柱411配合卡接的限位孔,当所述第一插入部12与所述容置部22配合插接时,限位耳板421上的限位孔与限位柱411配合卡接,在本技术另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限位部包括限位耳板,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所述限位柱,另外,限位耳板和限位柱的数目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9.其中,为了方便工作人员对上述管路连接结构安装的定位,所述第一管体11外侧
形成有用于插接定位的第一定位标识111;所述第二管体21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定位标识111相对应的第二定位标识211,所述第一定位标识111和所述第二定位标识211对应以实现所述第一插入部12与所述容置部22的插接定位。
40.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管路连接结构还包括环套5,所述环套5包括环形本体51和形成于所述环形本体51的一端并沿其轴向延伸的环形安装槽51a,所述第一管路1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管体11另一端的第二插入部13,所述第二插入部13可与配合插接于所述环形安装槽51a。
41.所述环形本体51的外侧形成有与其同轴设置的紧固槽51b,用于安装紧固所述第二插入部13与所述环形本体51的锁箍52,通过锁箍52来更牢固的将环套5锁定在第二插入部13上。
42.为了便于第二插入部13的安装,所述第二插入部13的端部形成有若干条形豁口13a,所述条形豁口13a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插入部13的轴线方向一致,若干所述条形豁口13a沿所述第二插入部13的周向均匀分布,豁口结构让第二插入部13具有可变形特点,安装环套5及锁箍52后,在环箍力的作用下压缩环套5,有效实现密封及防脱。
43.更优选的,所述环套5内侧靠近所述环形安装槽51a开口的一端向内侧弯折形成有导向翻边511。
44.所述环套5的内侧壁沿其周向间隔设置有若干密封环512。
45.在本技术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路1和所述第二管路2为塑料管,所述环套5为橡胶结构。
46.常用耐高温塑料管材料pa6-gf30,成本较耐温同级别橡胶管aem成本低;且塑料管成型后的冷却时间比橡胶管低很多,因此本专利塑料管替代橡胶管,能有效提升生产效率。
47.另外,塑料管密度比橡胶管低,且塑料管壁厚一般为3-4mm,橡胶管壁厚一般为5-6mm,因此塑料管能有效降重。
48.在本实施例中,塑料管通过一体成型,还可以为周边件提供安装孔;橡胶管易变形,无法提供稳定的固定点,如图1所示,第一管体11外侧壁形成有安装耳14,可以便于周边零件的安装。
49.本技术实施例在使用时,首先将密封圈3安装到限位槽12a中,然后按照第一定位标识111和第二定位标识211对应的方向,将第一插入部12插入容置部2中,直到限位柱411卡入到限位耳板421上的限位孔中,然后将环套5沿第二插入部13的条形豁口13a方向套接到第一管体11上,锁上锁箍52,即完成了上述管路连接结构的安装。
5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管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密封圈和旋转限位结构;所述第一管路包括第一管体和位于所述第一管体一端的第一插入部,所述第二管路包括第二管体和位于所述第二管体一端的容置部,所述第一插入部可与所述容置部配合插接,所述第一插入部的外侧壁形成有用于安装密封圈的限位槽,所述旋转限位结构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管体上的第一限位部和连接于所述第二管体上的第二限位部,当所述第一插入部与所述容置部配合插接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限位,以限制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之间的相对转动和脱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部为锥形孔结构且其内侧形成有与所述第二管体的内侧壁构成台阶的环形限位面,所述第一插入部的端面与所述环形限位面配合,所述第一插入部和所述第二管体的内径相等。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至少一个限位柱,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与所述限位柱一一对应的限位耳板,或者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至少一个限位柱,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与所述限位柱一一对应的限位耳板;所述限位耳板上形成有与对应的所述限位柱配合卡接的限位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外侧形成有用于插接定位的第一定位标识;所述第二管体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定位标识相对应的第二定位标识,所述第一定位标识和所述第二定位标识对应以实现所述第一插入部与所述容置部的插接定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还包括环套,所述环套包括环形本体和形成于所述环形本体的一端并沿其轴向延伸的环形安装槽,所述第一管路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管体另一端的第二插入部,所述第二插入部可与配合插接于所述环形安装槽。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本体的外侧形成有与其同轴设置的紧固槽,用于安装紧固所述第二插入部与所述环形本体的锁箍。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入部的端部形成有若干条形豁口,所述条形豁口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插入部的轴线方向一致,若干所述条形豁口沿所述第二插入部的周向均匀分布。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套内侧靠近所述环形安装槽开口的一端向内侧弯折形成有导向翻边。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套的内侧壁沿其周向间隔设置有若干密封环。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为塑料管,所述环套为橡胶结构。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路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密封圈和旋转限位结构;第一管路包括第一管体和位于第一管体一端的第一插入部,第二管路包括第二管体和位于第二管体一端的容置部,第一插入部可与容置部配合插接,第一插入部的外侧壁形成有用于安装密封圈的限位槽,旋转限位结构包括连接于第一管体上的第一限位部和连接于第二管体上的第二限位部,当第一插入部与容置部配合插接时,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配合限位,以限制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之间的相对转动和脱离;其可以保证密封圈不会发生扭转而失效,另外由于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的限制,可以有效防止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的相对转动和脱离,有效提供了管路连接的稳定性和密封性。定性和密封性。定性和密封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飞跃 汪洋 邓湘 白要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08
技术公布日:20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