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储液罐的空气回流防止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3月前  25



1.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储液罐的空气回流防止装置,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以防止储液罐内的冷却液和空气回流到发动机的用于车辆储液罐的空气回流防止装置。


背景技术:

2.众所周知,冷却液通过水泵的驱动在发动机和散热器之间循环,以冷却内燃机车辆的发动机。
3.参照示出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图1,储存冷却液的储液罐(reserver tank)30通过单独的管线连接在散热器10和发动机20之间。
4.冷却液流入管线31连接在储液罐30的入口侧与散热器10之间,并且冷却液排出管线32连接在储液罐30的出口侧与发动机20之间。
5.因此,当散热器10的冷却液温度升高到预定温度以上并且其体积增加时,冷却液从散热器10溢出并沿着冷却液流入管线31引入储液罐30中,而当引入到储液罐30中的冷却液的量超过预定水平时,冷却液通过冷却液排出管线32被排出以可朝向发动机20循环。
6.同时,发动机包括冷却液循环通过的冷却液管线,并且当冷却液管线中存在空气(例如,气泡等)时,冷却性能下降,并且可能产生冷却液流动声。
7.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图1所示,排气(degassing)软管33连接在储液罐30的上部空间35(未填充冷却液的空间)与发动机20的冷却液管线中需要集中收集空气的部分(例如,涡轮增压器的冷却液管线)之间。
8.因此,在发动机20的冷却液管线中需要集中收集空气的部分中产生的空气(例如,气泡等)通过排气软管33被引入并收集在储液罐30的上部空间35中。
9.此时,由于在发动机的特定工作条件下散热器10与发动机20之间的冷却液循环管线压力小于储液罐30内的压力,如图2所示,可出现如下现象:储液罐30内的冷却液沿着冷却液流入管线31回流到散热器10,或者在储液罐30内收集的空气通过排气软管33回流到发动机20的冷却液管线中需要集中收集空气的部分内。
10.特别地,当在储液罐30内收集的空气通过排气软管33又回流到发动机20的冷却液管线中需要集中收集空气的部分内时,会引起瞬时产生诸如冷却液流动声的噪声的问题以及发动机冷却性能下降的问题。
11.在该背景技术部分中公开的以上信息仅用于增强对本公开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含不构成该国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12.本公开旨在解决上述传统问题,并且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车辆储液罐的空气回流防止装置,该装置中可以将延伸至冷却液中的空气回流防止管安装在储液罐的与排气软管连接的连接器上,并在空气回流防止管的上部形成与储液罐的上部空间连通以可打开或关闭的集气狭缝孔,从而容易地防止储液罐内的空气回流到发动机的现象,并容易
地收集从发动机侧引入的空气。
13.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用于车辆储液罐的空气回流防止装置,该装置包括:空气回流防止管,上端连接到储液罐的与排气软管连接的连接器的后部,下端延伸至储液罐内的冷却液中;集气狭缝孔,形成在空气回流防止管的上部中且与储液罐的上部空间连通;以及开闭结构,设置在空气回流防止管内以打开或关闭集气狭缝孔,并且仅在收集的空气从排气软管引入空气回流防止管中时打开集气狭缝孔。
14.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开闭结构包括浮力球,该浮力球插入空气回流防止管中并通过浮力浮在储液罐内的冷却液上。
15.浮力球被构造成在通过浮力浮在冷却液上的状态下关闭集气狭缝孔,并且通过从排气软管引入到空气回流防止管中的收集的空气的压力而向下移动以打开集气狭缝孔。
16.优选地,在储液罐的底表面上形成围绕空气回流防止管的下端的分隔壁,以防止浮力球分离。
17.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开闭结构包括浮力管,该浮力管插入空气回流防止管中并通过浮力浮在冷却液上。
18.浮力管被构造成在通过浮力浮在冷却液上的状态下关闭集气狭缝孔,并通过从排气软管引入到空气回流防止管中的收集的空气的压力而向下移动以打开集气狭缝孔。
19.优选地,浮力管的竖直长度根据形成在空气回流防止管中的集气狭缝孔的形成位置来调节。
20.通过上述构造,本公开提供如下效果。
21.第一,延伸至冷却液中的空气回流防止管安装在储液罐的与排气软管连接的连接器上,从而防止储液罐内的空气通过排气软管回流到发动机的冷却液管线的现象,并因此解决以往诸如因空气回流产生的空气流动声的噪声发生的问题以及发动机冷却性能下降的问题。
22.第二,通过在空气回流防止管的上部形成与储液罐的上部空间连通的集气狭缝孔,并将诸如用于打开或关闭狭缝孔的浮力球或浮力管的开闭结构嵌入空气回流防止管内,仅在开闭结构通过排气软管从发动机侧引入的收集的空气的压力而向下移动时才打开集气狭缝孔,从而收集的空气(例如,发动机的冷却液管线中需要集中收集空气的部分中产生的空气)可以通过集气狭缝孔容易地引入并收集在储液罐的上部空间中。
23.理解的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车辆”或“车辆的”或其它类似术语通常包括机动车辆,例如包括运动型多用途车(操作suv)、巴士、卡车、各种商用车的乘用车,包括各种轮船和船舰的水运工具,航空器等,并包括混合动力车辆、电动车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氢动力车辆以及其它替代燃料(例如,除石油以外的资源产生的燃料)车辆。如本文所指,混合动力车辆是具有两个或更多个动力源的车辆,例如汽油动力和电动动力车辆。
附图说明
24.现在将参考在附图中示出的某些示例性示例来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以上和其它特征,这些示例在下文中仅以举例说明的方式给出,因此并不限制本公开,其中:
25.图1和图2是示出现有技术的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构造的示图。
26.图3a示出储液罐内的空气回流现象,图3b是示出在储液罐内仅安装空气回流防止
管的状态的剖视图。
27.图4和图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储液罐的空气回流防止装置的剖视图。
28.图6和图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储液罐的空气回流防止装置的剖视图。
29.图8和图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储液罐的空气回流防止装置的剖视图。
30.应该理解的是,附图不一定按比例绘制,而是呈现了示出本公开的基本原理的各种优选特征的稍微简化的表示。本文所公开的本公开的特定设计特征,包括例如特定尺寸、方向、位置和形状,将通过特定的预期应用和使用环境来部分地确定。
31.在附图的几幅图中,附图标记指代本公开的相同或等同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32.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优选示例性实施例。
33.如以上参照图1所述,当发动机中包括的冷却液管线内存在空气(例如,气泡等)时,冷却性能可能下降,并且可能会产生冷却液流动声,从而在储液罐30的上部空间35(未填充冷却液的空间)和发动机20的冷却液管线中需要集中收集空气的部分(例如,涡轮增压器的冷却液管线)之间连接有排气软管33。
34.因此,在发动机20的冷却液管线中需要集中收集空气的部分中产生的空气(例如,气泡等)可以通过排气软管33被引入并收集在储液罐30的上部空间35中。
35.然而,如图2和图3a所示,在发动机的特定操作条件下,可能发生在储液罐30内收集的空气通过排气软管33再次回流到发动机20的冷却液管线中需要集中收集空气的部分内的现象,因此,产生由于空气回流引起的诸如短暂的冷却液流动声的噪声,并且由于空气回流而发动机的冷却性能可能下降。
36.为了消除储液罐内的空气通过排气软管回流到发动机的现象,如图3b所示,空气回流防止管100可以安装在储液罐30内。
37.更具体地,空气回流防止管100的上端连接到储液罐30的与排气软管33连接的连接器34的后部,并且空气回流防止管100的下端被布置成延伸至储液罐30内的冷却液中,使得储液罐30的存在空气的上部空间35通过冷却液与排气软管33阻断。
38.因此,如上所述,储液罐30的存在空气的上部空间35处于与排气软管33阻断的状态,从而防止储液罐30的上部空间35中存在的空气通过排气软管33再次回流到发动机20的冷却液管线中需要集中收集空气的部分。
39.此时,在发动机20的冷却液管线中需要集中收集空气的部分中产生的空气可以经过排气软管33后通过空气回流防止管100引入并收集在储液罐30中存储的冷却液中。
40.然而,当在发动机20的冷却液管线中需要集中收集空气的部分中产生的空气处于高温蒸汽状态时,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冷却液通过高温蒸汽而沸腾,因此产生沸腾的噪声。
41.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本公开可以防止储液罐内的空气通过排气软管回流到发动机的冷却液管线的现象,并且被构造成使得在发动机的冷却液管线中需要集中收集空气的部分中产生的空气可以容易地引入并收集在储液罐的上部空间(未填充冷却液的空间)中。
42.图4和图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储液罐的空气回流防止装置的剖视图。
43.如图4和图5所示,空气回流防止管100安装在储液罐30内。
44.即,空气回流防止管100的上端连接到储液罐30的与排气软管33连接的连接器34的后部,并且下端被布置成延伸至储液罐30内的冷却液内部,使得储液罐30的存在空气的上部空间35处于通过冷却液与排气软管33阻断的状态。
45.此时,在空气回流防止管100的上部形成有与储液罐30的上部空间35连通的集气狭缝孔(slit hole)110。
46.特别地,通过浮力浮在冷却液上的开闭结构200嵌入在空气回流防止管100的内部,以打开或关闭集气狭缝孔110。
47.开闭结构200平常布置在空气回流防止管100的内部中关闭集气狭缝孔110的位置,并且仅当收集的空气从排气软管33被引入到空气回流防止管100中时向下移动以打开集气狭缝孔110。
48.如图4和图5所示,开闭结构包括浮力球210,该浮力球210插入到空气回流防止管100中,并通过浮力浮在储液罐30内的冷却液上。
49.如图4所示,平常,即在发动机的冷却液管线中需要集中收集空气的部分中产生的空气通过排气软管33引入到空气回流防止管100之前,浮力球210在通过浮力浮在冷却液上的状态下关闭集气狭缝孔110。
50.因此,与排气软管33连通的空气回流防止管100与储液罐30的上部空间35可以通过关闭集气狭缝孔110的浮力球210而处于被阻断的状态,从而容易地防止储液罐30的上部空间35中存在的空气再次通过排气软管33回流到发动机20的冷却液管线中需要集中收集空气的部分的现象。
51.另一方面,如果收集的空气(在发动机的冷却液管线中需要集中收集空气的部分中产生的空气)从排气软管33引入到空气回流防止管100中,则浮力球210通过收集的空气的压力而向下移动,使得集气狭缝孔110处于打开的状态。
52.因此,所收集的空气,即在发动机的冷却液管线中需要集中收集空气的部分中产生的空气可以通过处于打开状态的集气狭缝孔110容易地引入并收集在储液罐30的上部空间35中。
53.同时,为了防止浮力球210与空气回流防止管100分离,可以在储液罐30的底表面上进一步形成围绕空气回流防止管100的下端的分隔壁36。
54.如上所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可以防止储液罐30内的空气通过排气软管33回流到发动机的冷却液管线的现象,并且还可以被构造成使得在发动机的冷却液管线中需要集中收集空气的部分中产生的空气可以容易地引入并收集在储液罐30的上部空间35中。
55.图6和图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储液罐的空气回流防止装置的剖视图。
56.如图6和图7所示,空气回流防止管100安装在储液罐30内。
57.即,空气回流防止管100的上端连接到储液罐30的与排气软管33连接的连接器34的后部,并且空气回流防止管100的下端被布置成延伸至储液罐30内的冷却液中,使得储液罐30的存在空气的上部空间35处于通过冷却液与排气软管33阻断的状态。
58.此时,与储液罐30的上部空间35连通的集气狭缝孔110形成在空气回流防止管100的上部。
59.特别地,通过浮力浮在冷却液上的开闭结构200嵌入在空气回流防止管100的内部,以打开或关闭集气狭缝孔110。
60.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开闭结构包括浮力管220,该浮力管220插入到空气回流防止管100中并且通过浮力浮在储液罐30内的冷却液上。
61.浮力管220具有竖直长杆形状,平常,在通过浮力浮在冷却液上的状态下关闭集气狭缝孔110,并且通过从排气软管33引入到空气回流防止管100中的收集的空气的压力而向下移动以打开集气狭缝孔110。
62.此时,当形成在空气回流防止管100中的集气狭缝孔110靠近冷却液表面时,可能会出现通过集气狭缝孔110引入的高温蒸汽状态的收集的空气与冷却液直接接触以使冷却液沸腾的现象。
63.为了防止该问题,形成在空气回流防止管100中的集气狭缝孔110的位置比冷却液表面高,并且,采用具有竖直长杆形状的浮力管220作为打开或关闭集气狭缝孔110的开闭结构200。
64.如图6所示,平常,即在发动机的冷却液管线中需要集中收集空气的部分中产生的空气通过排气软管33引入到空气回流防止管100之前,浮力管220在通过浮力浮在冷却液上的状态下关闭集气狭缝孔110。
65.另一方面,如果收集的空气(在发动机的冷却液管线中需要集中收集空气的部分中产生的空气)从排气软管33引入到空气回流防止管100中,则浮力管220通过收集的空气的压力而向下移动,使得集气狭缝孔110处于打开的状态。
66.因此,收集的空气,即在发动机的冷却液管线中需要集中收集空气的部分中产生的空气可以通过处于打开状态的集气狭缝孔110容易地引入并收集在储液罐30的上部空间35中。
67.如上所述,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可以防止储液罐30内的空气通过排气软管33回流到发动机的冷却液管线的现象,并且还可以被构造成使得在发动机的冷却液管线中需要集中收集空气的部分中产生的空气可以容易地引入并收集在储液罐30的上部空间35中。
68.此外,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在空气回流防止管100内比冷却液表面高的位置处形成集气狭缝孔110,并且还可以采用具有竖直长杆形状的浮力管220作为开闭集气狭缝孔110的开闭结构200,从而即使高温蒸汽状态的收集的空气通过集气狭缝孔110引入到储液罐30的上部空间35,也避免了收集的空气与冷却液的直接接触,以防止冷却液沸腾的现象。
69.图8和图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储液罐的空气回流防止装置的剖视图。
70.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浮力管220的竖直长度可以根据形成在空气回流防止管100中的集气狭缝孔110的形成位置来调节。
71.例如,如图8和图9所示,在空气回流防止管100中形成集气狭缝孔110的位置尽可能高,从而即使高温蒸汽状态的收集的空气引入储液罐30的上部空间35中,也从根本上防
止了收集的空气与冷却液的直接接触,并且为了打开或关闭集气狭缝孔110,也可以应用竖直长度最大地增加的浮力管220。
72.如图8中所示,平常,即在发动机的冷却液管线中需要集中收集空气的部分中产生的空气通过排气软管33引入到空气回流防止管100之前,浮力管220在通过浮力浮在冷却液上的状态下关闭集气狭缝孔110。
73.另一方面,如果收集的空气(在发动机的冷却液管线中需要集中收集空气的部分中产生的空气)从排气软管33引入到空气回流防止管100中,则浮力管220通过收集的空气的压力而向下移动,使得集气狭缝孔110处于打开的状态。
74.因此,收集的空气,即在发动机的冷却液管线中需要集中收集空气的部分中产生的空气可以通过处于打开状态的集气狭缝孔110容易地引入并收集在储液罐30的上部空间35中。
75.如上所述,本公开的又一示例性实施例可以防止储液罐30内的空气通过排气软管33回流到发动机的冷却液管线的现象,并且还可以被构造成使得在发动机的冷却液管线中需要集中收集空气的部分中产生的空气可以容易地引入并收集在储液罐30的上部空间35中。
76.此外,本公开的又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在最大程度地远离冷却液表面的尽可能高的位置处形成在空气回流防止管100中的集气狭缝孔110,并且为了打开或关闭集气狭缝孔110,也可以应用竖直长度最大地增加的浮力管220以打开或关闭集气狭缝孔110,从而即使高温蒸汽状态的收集的空气通过集气狭缝孔110引入储液罐30的上部空间35中,也从根本上防止了收集的空气与冷却液的直接接触,以完全防止冷却液沸腾的现象。
77.尽管上面已经讨论了许多示例性方面和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所公开实施例的特征的进一步的修改、置换、添加和子组合仍然是可能的。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车辆储液罐的空气回流防止装置,包括:空气回流防止管,上端连接到储液罐的与排气软管连接的连接器的后部,下端延伸至所述储液罐内的冷却液中;集气狭缝孔,形成在所述空气回流防止管的上部且与所述储液罐的上部空间连通;以及开闭结构,设置在所述空气回流防止管内以打开或关闭所述集气狭缝孔,并且在收集的空气从所述排气软管引入所述空气回流防止管中时打开所述集气狭缝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储液罐的空气回流防止装置,其中,所述开闭结构包括浮力球,所述浮力球插入所述空气回流防止管中并通过浮力浮在所述储液罐内的冷却液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储液罐的空气回流防止装置,其中,所述浮力球在通过浮力浮在所述冷却液上的状态下关闭所述集气狭缝孔,并且通过从所述排气软管引入到所述空气回流防止管中的所述收集的空气的压力而向下移动以打开所述集气狭缝孔。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储液罐的空气回流防止装置,其中,在所述储液罐的底表面上形成围绕所述空气回流防止管的下端的分隔壁,以防止所述浮力球分离。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储液罐的空气回流防止装置,其中,所述开闭结构包括浮力管,所述浮力管插入所述空气回流防止管中并通过浮力浮在所述冷却液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储液罐的空气回流防止装置,其中,所述浮力管在通过浮力浮在所述冷却液上的状态下关闭所述集气狭缝孔,并通过从所述排气软管引入到所述空气回流防止管中的所述收集的空气的压力而向下移动以打开所述集气狭缝孔。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储液罐的空气回流防止装置,其中,所述浮力管的竖直长度根据形成在所述空气回流防止管中的所述集气狭缝孔的形成位置来调节。

技术总结
本公开提供一种用于车辆储液罐的空气回流防止装置,该装置可以将延伸至冷却液中的空气回流防止管安装在储液罐的与排气软管连接的连接器上,并在空气回流防止管的上部形成与储液罐的上部空间连通的可打开或关闭的集气狭缝孔,从而容易地防止储液罐内的空气回流到发动机的现象,并容易地收集从发动机侧引入的空气。空气。空气。


技术研发人员:元胜泫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起亚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1.05.28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