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1月前  19



1.本技术涉及管道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软管。


背景技术:

2.橡胶软管广泛地应用各种领域中,并且较多的作为气管或者水管使用。
3.常见的软管通常包括管体和设置在管体端部的接头。软管通常为橡胶制作,而接头一般由金属或者硬质塑料制作。
4.由于软管在安装后一般会存在弯折现象,而管体和接头的连接处产生弯折时,管体和接头之间容易产生较为严重的摩擦,从而容易造成管体开裂或磨损,影响软管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一种软管,具有较高的使用寿命。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软管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软管,包括管体和接头;所述管体包括依次设置的主体和过渡部,所述过渡部呈锥筒状设置;所述过渡部直径较小的一端与主体连接,直径较大的一端与接头连接。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渡部呈锥筒状设置,因此,过渡部整体不易产生弯折,从而不易因反复弯折而造成老化开裂的现象,有效保证过渡部以及管体的使用寿命。
8.优选的,所述接头包括内圈和外圈,所述内圈的一端位于过渡部内侧并且呈与过渡部内壁贴合的锥面设置;所述外圈套设在过渡部外侧并与内圈连接,所述外圈的内侧设置有夹紧部,所述夹紧部与过渡部的外侧壁抵接;所述过渡部直径较小的一端延伸至外圈的外部。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圈和外圈能够对过渡部进行夹持,并且夹紧部能够保证过渡部和接头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从而保证软管的使用寿命。
10.优选的,所述过渡部外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凸环,第一凸环环绕设置在过渡部的周侧;若干所述第一凸环沿过渡部的轴向分布,相邻所述第一凸环之间形成第一限位槽,所述夹紧部上设置有与第一限位槽卡接配合的第一凸块,并且所述第一凸块与第一凸环抵接。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凸块与第一凸环抵接,一方面能够提升结构和管体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过渡部与夹紧部直接不存在直接接触,从而对过渡部起到保护作用。
12.优选的,所述过渡部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凸环;所述第二凸环绕过渡部周侧设置;若干所述第二凸环沿过渡部的轴向分布;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凸环之间形成第二限位槽,所述内圈上设置有与第二限位槽卡接配合的第二凸块,所述第二凸块与第二凸环抵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凸块和第二凸环的设置一方面能够提升过渡部和接头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能够提升过渡部的强度,并且过渡部不易直接与内圈接触,
从而对过渡部起到保护作用,提升过渡部的使用寿命。
14.优选的,所述管体还包括设置在过渡部直径较大一端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呈管状设置并且套设在内圈上,所述内圈和连接部过盈配合。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接部能够有效保证接头与管体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并且在连接部的作用下,过渡部和接头之间不易产生直接的相互作用力,有效保证过渡部的寿命。
16.优选的,所述内圈外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外螺纹。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外螺纹能够对连接部进行挤压,从而有效提升连接部与内圈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同时能够起到密封作用。
18.优选的,所述外圈套设在连接部上;所述外圈内壁上开设有内螺纹,并且所述内螺纹与连接部过盈配合。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螺纹能够对连接部施加挤压力,有效保证外圈和连接部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并且能够提升密封性。
20.优选的,所述内圈的外侧环绕设置有垫圈,所述垫圈外侧壁上设置有与内螺纹配合的第二外螺纹。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垫圈能够与外圈螺纹连接,从而有效提升外圈和内圈之间连接的稳定性,有效保证接头的使用寿命。
22.优选的,所述内圈朝向过渡部的一端内壁呈锥口状设置并且与过渡部内壁相对设置。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内圈外锥面的长度,从而减小内圈与过渡部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内圈和过渡部之间不易发生相互干涉,提升软管的使用寿命。
24.综上所述,本发明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过渡部呈锥筒状设置,因此,过渡部整体不易产生弯折,从而不易因反复弯折而造成老化开裂的现象,有效保证过渡部以及管体的使用寿命;2.第一外螺纹和第二外螺纹的设置能够有效提升接头和管体之间的连接强度,还能够保证接头和管体之间的密封性,便于软管的使用。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软管的结构剖视图;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6.附图中标记:1、管体;11、主体;12、过渡部;121、第一凸环;122、第二凸环;13、连接部;2、接头;21、内圈;211、第一外螺纹;212、第二凸块;22、垫圈;221、第二外螺纹;23、外圈;231、内螺纹;24、夹紧部;241、第一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软管。参照图1,软管包括管体1和接头2。管体1可由橡胶等软质材料制作。管体1包括依次设置的主体11、过渡部12和连接部13,过渡部12整体呈锥筒
状设置,连接部13和主体11均呈圆管状设置。主体11位于过渡部12直径较小的一端,并且主体11的直径和过渡部12小端直径相同。连接部13位于过渡部12直径较大的一端,并且连接部13的直径与过渡部12大端直径相同。主体11和连接部13均与过渡部12一体成型。
29.参照图1,接头2包括内圈21和外圈23,内圈21的一端设置有垫圈22,垫圈22环绕设置在连接部13上并且与连接部13一体成型,并且垫圈2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外螺纹221。
30.参照图1,内圈21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外螺纹211,因此内圈21能够旋入连接部13内侧,并且连接部13与内圈21过盈配合,从而使连接部13能够紧密套在内圈21上。由于连接部13为软质材料,因此,连接部13内壁在第一外螺纹211挤压的作用下形成螺纹槽并与第一外螺纹211螺接,从而保证内圈21和连接部13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31.参照图1,当内圈21与连接部13相连接时,垫圈22位于连接部13的外侧,内圈21远离垫圈22的一端位于连接部13内部。内圈21位于连接部13内部的一端呈锥面设置,并且能够与过渡部12内壁贴合。
32.内圈21的内壁朝向过渡部12的一端呈锥口状设置,因此,能够有效降低内圈21锥面的长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内圈21和过渡部12之间的接触面积。
33.参照图1和图2,过渡部12内壁上设置有若干条第二凸环122,第二凸环122环绕过渡部12的轴线设置并与过渡部12一体成型,若干条第二凸环122沿过渡部12的轴向间隔分布,因此相邻两条第二凸环122之间形成第二限位槽,内圈21上设置有与第二限位槽卡接配合的第二凸块212,并且第二凸块212与第二凸环122的侧壁紧密抵接,因此过渡部12与第二凸环122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力,能够对过渡部12起到保护作用。
34.参照图1,当连接部13与内圈21连接后,外圈23能够套设在连接部13上并与连接部13过盈配合。外圈23的内壁上开设有内螺纹231,内螺纹231会向连接部13施加挤压力,并且在内螺纹231的挤压作用下,连接部13的外壁上能够形成与第一内螺纹231配合的螺纹槽,从而使连接部13与外圈23稳定连接。
35.参照图1,同时内螺纹231能够与第二外螺纹221配合,从而使内圈21和外圈23相互连接。
36.参照图1和图2,外圈23远离垫圈22的一端设置有夹紧部24,夹紧部24呈锥筒状设置,并且夹紧部24直径较大的一端与外圈23一体成型。夹紧部24的内壁与过渡部12外侧壁贴合。
37.参照图1和图2,过渡部1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凸环121,第一凸环121环绕过渡部12周侧设置,并且若干沿过渡部12的轴向分布,相邻第一凸环121之间形成第一限位槽。
38.参照图1和图2,夹紧部24的内壁上一体成型有第一凸块241,并且第一凸块241与第一凸环121抵接。在第一凸环121的作用下,过渡部12不会与第一凸块241接触,因此夹紧部24和过渡部12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力,有效对过渡部12起到保护作用。
39.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软管的实施原理为:预先将外圈23套设在管体1上,随后先将内圈21和连接部13连接,随后旋转外圈23,使外圈23套设在连接部13上,最后使外圈23与垫圈22连接,即可完成管体1和接头2的连接。
40.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软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1)和接头(2);所述管体(1)包括依次设置的主体(11)和过渡部(12),所述过渡部(12)呈锥筒状设置;所述过渡部(12)直径较小的一端与主体(11)连接,直径较大的一端与接头(2)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2)包括内圈(21)和外圈(23),所述内圈(21)的一端位于过渡部(12)内侧并且呈与过渡部(12)内壁贴合的锥面设置;所述外圈(23)套设在过渡部(12)外侧并与内圈(21)连接,所述外圈(23)的内侧设置有夹紧部(24),所述夹紧部(24)与过渡部(12)的外侧壁抵接;所述过渡部(12)直径较小的一端延伸至外圈(23)的外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12)外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凸环(121),第一凸环(121)环绕设置在过渡部(12)的周侧;若干所述第一凸环(121)沿过渡部(12)的轴向分布,相邻所述第一凸环(121)之间形成第一限位槽,所述夹紧部(24)上设置有与第一限位槽卡接配合的第一凸块(241),并且所述第一凸块(241)与第一凸环(121)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12)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二凸环(122);所述第二凸环(122)绕过渡部(12)周侧设置;若干所述第二凸环(122)沿过渡部(12)的轴向分布;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凸环(122)之间形成第二限位槽,所述内圈(21)上设置有与第二限位槽卡接配合的第二凸块(212),所述第二凸块(212)与第二凸环(122)抵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还包括设置在过渡部(12)直径较大一端的连接部(13),所述连接部(13)呈管状设置并且套设在内圈(21)上,所述内圈(21)和连接部(13)过盈配合。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21)外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外螺纹(211)。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23)套设在连接部(13)上;所述外圈(23)内壁上开设有内螺纹(231),并且所述内螺纹(231)与连接部(13)过盈配合。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21)的外侧环绕设置有垫圈(22),所述垫圈(22)外侧壁上设置有与内螺纹(231)配合的第二外螺纹(221)。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21)朝向过渡部(12)的一端内壁呈锥口状设置并且与过渡部(12)内壁相对设置。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管道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软管,包括管体和接头;管体包括依次设置的主体和过渡部,过渡部呈锥筒状设置;过渡部直径较小的一端与主体连接,直径较大的一端与接头连接。由于过渡部呈锥筒状设置,因此,过渡部整体不易产生弯折,从而不易因反复弯折而造成老化开裂的现象,有效保证过渡部以及管体的使用寿命。用寿命。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赖建萍 张静然 李丽 谢佳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绿力工具工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6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