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注塑模具顶出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注塑模具一般由上模座、固定在上模座上的凸模、下模座以及顶出装置组成,模具在模型成型之后,需要使用其内部的顶出装置将模型顶出,完成脱模,
3.申请号为cn201320876242.8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大型注塑模具裁切板顶出装置,顶出装置为油压缸,在油压缸顶出杆上方还设置有垫块;裁切板的顶出机构采用油压缸,可以满足裁切板所需的顶出力;顶出杆上方设置垫块,可以方便调节裁切行程;油压缸也便于操作控制。然而该模具在使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4.1、在顶出杆向上顶出时,单个顶出杆容易受力不平衡,从而导致顶出杆顶出不平稳,造成产品受力不均匀的情况发生,易导致产品发生变形的情况,降低其生产成功率;
5.2、顶出杆对模型的速度是瞬时发生的,而这将使模型忽然受到较大的力,从而不利于模型缓慢稳定的被顶出,进而不利于保证产品的质量。
6.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注塑模具顶出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塑模具顶出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注塑模具顶出装置,包括底座以及设置在底座上端的模具,所述底座中上部开设有穿槽,穿槽内设有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包括若干个顶块、若干个顶杆以及分力板,所述分力板由驱动装置驱动并在穿槽内进行直线往返运动,若干个顶杆呈矩阵分布并固定连接分力板,每个顶杆远离分力板的一端贯穿底座的顶壁并固定连接顶块,所述模具的底部设有多个呈矩阵分布的圆形槽,每个圆形槽内均设有一个顶块。
9.优选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倍速机构和推动组件,倍速机构包括分力板、动齿条、直齿轮以及固定齿条,动齿条固定设置在分力板的底部并啮合连接直齿轮,固定齿条固定设置在穿槽的底部并啮合连接直齿轮。
10.优选的,所述底座位于穿槽的下端开设有空腔,空腔内设有推动组件,推动组件包括立柱、楔形块、推动杆以及限位筒,立柱滑动安装在底座上,立柱的上端伸入穿槽并转动连接直齿轮,立柱中部贯穿开设有与楔形块滑动配合的楔形孔。
11.优选的,所述楔形块一端固定连接滑杆,楔形块另一端固定连接推动杆,空腔两侧均依次开设有与滑杆以及推动杆相配合的矩形通孔,限位筒套设在推动杆的外侧并固定安装在底座的右侧壁上。
12.优选的,所述限位筒的顶部贯穿开设有内螺纹孔,内螺纹孔内旋接有定位螺栓,推动杆的上表面开设有多组呈线性分布的卡孔,卡孔的个数不少于个,定位螺栓贯穿内螺纹
孔并插设在卡孔内。
13.优选的,所述分力板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燕尾形滑槽,穿槽的槽壁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导条,导条与燕尾形滑槽滑动配合。
14.优选的,所述动齿条远离直齿轮的一端开设有梯形长槽,穿槽上固定设置有与梯形长槽滑动配合的立式导杆。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若干个顶块、若干个顶杆以及分力板配合使用,能够实现模型多位置受力顶出,将动齿条的推力进行有效的分散,从而使得模型受力更加均匀,不易发生损坏,保证模型的成品质量;
17.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手动推动组件与倍速机构相配合使用,好处在于,一方面手动调控的方式,能够更好的把握顶杆对模型的顶出速度,而避免模型忽然受到较大的力,利于模型缓慢稳定的被顶出,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而通过倍速机构能够将立柱的行程增加两倍,从而能够提高驱动装置的顶出效率。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剖开图;
20.图3为图2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21.图中:底座1、模具2、顶块3、顶杆4、分力板5、动齿条6、直齿轮7、固定齿条8、立柱9、楔形块10、推动杆11、限位筒12、定位螺栓13、卡孔14、导条15。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注塑模具顶出装置,包括底座1以及设置在底座1上端的模具2,底座1中上部开设有穿槽,穿槽内设有顶出机构,顶出机构包括若干个顶块3、若干个顶杆4以及分力板5,若干个顶杆4呈矩阵分布并固定连接分力板5,每个顶杆4远离分力板5的一端贯穿底座1的顶壁并固定连接顶块3,模具2的底部设有多个呈矩阵分布的圆形槽,每个圆形槽内均设有一个顶块3。通过设置若干个顶块3、若干个顶杆4以及分力板5配合使用,能够实现模型多位置受力顶出,将动齿条的推力进行有效的分散,从而使得模型受力更加均匀,不易发生损坏,保证模型的成品质量。
24.如图1以及图2所示,分力板5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燕尾形滑槽,穿槽的槽壁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导条15,导条15与燕尾形滑槽滑动配合。通过设置导条15与燕尾形滑槽滑动配合,能够对分力板5起到导向限位作用;动齿条6远离直齿轮7的一端开设有梯形长槽,穿槽上固定设置有与梯形长槽滑动配合的立式导杆。通过设置梯形长槽与立式导杆滑动配合,能够对动齿条6起到导向限位的作用,使得动齿条6能够沿着立式导杆稳定地进行直线上下运动。
25.如图2所示,分力板5由驱动装置驱动并在穿槽内进行直线往返运动,驱动装置包括倍速机构和推动组件,倍速机构包括分力板5、动齿条6、直齿轮7以及固定齿条8,动齿条6固定设置在分力板5 的底部并啮合连接直齿轮7,固定齿条8固定设置在穿槽的底部并啮合连接直齿轮7。当立柱9向上移动时,其上的直齿轮7在固定齿条 8作用下旋转并伸出,而直齿轮7又作用于动齿条6,使得动齿条6 带动分力板5向上移动,且这个过程中动齿条6的移动高度是立柱9 移动高度的两倍,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能够提高驱动装置的顶出效率。
26.如图2所示,底座1位于穿槽的下端开设有空腔,空腔内设有推动组件,推动组件包括立柱9、楔形块10、推动杆11以及限位筒12,立柱9滑动安装在底座1上,立柱9的上端伸入穿槽并转动连接直齿轮7,立柱9中部贯穿开设有与楔形块10滑动配合的楔形孔;楔形块10一端固定连接滑杆,楔形块10另一端固定连接推动杆11,空腔两侧均依次开设有与滑杆以及推动杆11相配合的矩形通孔,限位筒12套设在推动杆11的外侧并固定安装在底座1的右侧壁上。通过设置楔形块10与楔形孔的斜面配合,能够当楔形块10向左移动时,立柱9受力向上移动,而当楔形块10向右移动时,立柱9受力向下移动,手动调控的方式能够更好的把握顶杆4对模型的顶出速度,而避免模型忽然受到较大的力,利于模型缓慢稳定的被顶出,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
27.如图2以及图3所示,限位筒12的顶部贯穿开设有内螺纹孔,内螺纹孔内旋接有定位螺栓13,推动杆11的上表面开设有多组呈线性分布的卡孔14,卡孔14的个数不少于10个,定位螺栓13贯穿内螺纹孔并插设在卡孔14内。通过设置定位螺栓13与多组卡孔14配合使用,可以实现对推动杆11多级调节并及时固定。
28.工作原理:在实际使用中,待模型冷却固定后,首先将定位螺栓 13旋出其中一个卡孔14,然后手持推动杆11并将伸入空腔中,此时楔形块10随着推动杆11向左移动并作用于楔形槽,使得立柱9受力向上移动,当立柱9向上移动时,其上的直齿轮7在固定齿条8作用下旋转并伸出,而直齿轮7又作用于动齿条6,使得动齿条6带动分力板5向上移动,且这个过程中动齿条6的移动高度是立柱9移动高度的两倍,使得分力板5能够依次带动顶杆4和顶块3将模型高效顶出。本装置通过手动调控的方式,能够更好的把握顶杆4对模型的顶出速度,而避免模型忽然受到较大的力,利于模型缓慢稳定的被顶出,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而通过设置若干个顶块3、若干个顶杆4以及分力板5配合使用,能够实现模型多位置受力顶出,将动齿条的推力进行有效的分散,从而使得模型受力更加均匀,不易发生损坏,保证模型的成品质量。
2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