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和建筑物。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建筑工业化不断发展,装配式结构已经较为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建筑当中。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柱与钢梁的整体连接体系比较欠缺,且混凝土柱与柱的拼接一般采用刚性连接,拼接难度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以解决现有上下混凝土柱的连接处地震时承受弯矩过大的技术问题。
4.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包括上混凝土柱、下混凝土柱、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所述上混凝土柱和所述上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下混凝土柱和所述下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上连接件和所述下连接件固定连接且二者之间夹装橡胶垫。
5.通过在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之间设置橡胶垫,可以将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之间的连接变刚性连接为具有一定柔性的连接,当发生地震时橡胶垫的局部可以受到压缩而变形,对混凝土柱中点处的转动会产生约束释放作用,使得上混凝土柱和下混凝土柱的连接处,仅承受沿混凝土柱轴向方向的轴向力和垂直于混凝土柱轴向方向的水平剪力,一定意义上变固定连接的节点为铰接节点,明显地降低了混凝土柱连接处的弯矩,提高了楼房的安全性。此外,变成铰接节点,使得该连接位置成为柱反弯点,此种连接形式能够有效避免预制混凝土柱刚性拼接难度较大的问题,简化了构件生产和施工安装。
6.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下连接件具有下连接上端板,所述上连接件具有上连接下端板,所述下连接上端板和所述上连接下端板通过第一螺纹连接件连接并夹持所述橡胶垫。
7.通过设置下连接上端板和上连接下端板,并且利用第一螺纹连接件连接二者,可以实现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的固定连接,而且,当采用螺纹连接件限制住上连接下端板和下连接上端板的最大运动距离后,可以与橡胶垫相配合,使得上连接下端板和下连接上端板压缩橡胶垫,从而使得连接位置成为柱反弯点。
8.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下连接件还包括下连接立柱和下连接下端板,所述下连接立柱固定连接所述下连接下端板和所述下连接上端板,所述下混凝土柱具有下柱预埋纵向钢筋,所述下柱预埋纵向钢筋的顶部加工有螺纹,所述下柱预埋纵向钢筋的顶部穿过所述下连接下端板并被第一螺母紧固。
9.通过将下混凝土柱中的下柱预埋纵向钢筋穿过下连接下端板并被第一螺母紧固,可以有效地将下混凝土柱与下连接件固定,并且将下混凝土柱的向外突出的下柱预埋纵向钢筋转化为呈一平面的下连接上端板,以便将压力均匀地分摊给橡胶垫,避免上混凝土柱
和下混凝土柱正常情况下在连接点处发生倾斜。
10.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上连接件还包括上连接立柱和上连接上端板,所述上连接立柱固定连接所述上连接下端板和所述上连接上端板,所述上混凝土柱具有上柱预埋纵向钢筋,所述上柱预埋纵向钢筋的底部加工有螺纹,所述上柱预埋纵向钢筋的底部穿过所述上连接上端板并被第二螺母紧固。
11.通过将上混凝土柱中的上柱预埋纵向钢筋穿过上连接上端板并被第二螺母紧固,可以有效地将上混凝土柱与上连接件固定,并且将上混凝土柱的向外突出的上柱预埋纵向钢筋转化为呈一平面的上连接下端板,以便将压力均匀地分摊给橡胶垫,避免上混凝土柱和下混凝土柱正常情况下在连接点处发生倾斜。
12.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橡胶垫的厚度为55mm~65mm。
13.将橡胶垫的厚度设置为以上尺寸,不但可以提供足够的变形空间,满足释放弯矩的要求;而且,可以适度控制在混凝土柱的轴向载荷作用下橡胶垫形变,将不同的混凝土柱之间的沉降差值控制在合适范围内。
14.优选的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所述横梁,所述横梁具有梁锚板,所述上混凝土柱具有上柱预埋横向钢筋,所述上柱预埋横向钢筋的端部加工有螺纹并沿横向穿出所述上混凝土柱;所述上柱预埋横向钢筋的端部穿过所述梁锚板并被第三螺母紧固。
15.通过将上柱预埋横向钢筋传出上混凝土柱,并且与梁锚板固定,可以直接将横梁的载荷通过梁锚板转移至上混凝土柱的上柱预埋横向钢筋中,由于上柱预埋横向钢筋是已经预埋在上混凝土柱的,所以可以承担较大的载荷,从而提高了连接体系的承载能力。
16.优选的技术方案中,还包括角码,所述角码的第一侧板贴合所述梁锚板,所述上柱预埋横向钢筋的端部穿过所述第一侧板并被所述第三螺母紧固,所述角码的第二侧板贴合所述横梁的腹板并被第二螺纹连接件紧固。
17.通过设置角码,利用角码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分别与梁锚板和横梁的腹板贴合,有利于加强梁锚板和横梁的连接强度。而且,直接将上柱预埋横向钢筋穿过第一侧板,可以将作用力通过角码的第一侧板分摊至梁锚板上,并且可以直接利用角码来把上混凝土柱向横梁提供的作用力传递至横梁的腹板上,减少了梁锚板的载荷。
18.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横梁还包括上翼缘,所述梁锚板向上突出于所述上翼缘,所述梁锚板与所述上翼缘之间焊接有上肋板,所述上肋板与所述梁锚板和所述上翼缘均垂直。
19.通过设置上肋板焊接梁锚板和上翼缘,可以增加梁锚板上部的刚度和强度,避免上翼缘和上混凝土柱之间的角度发生过大的变化。
20.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横梁还包括下翼缘,所述梁锚板向下突出于所述下翼缘,所述梁锚板与所述下翼缘之间焊接有下肋板,所述下肋板与所述梁锚板和所述下翼缘均垂直。
21.通过设置下肋板焊接梁锚板和上翼缘,可以增加梁锚板下部的刚度和强度,避免下翼缘和上混凝土柱之间的角度发生过大的变化。
22.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物,以解决现有上下混凝土柱的连接处地震时承受弯矩过大的技术问题。
23.本发明提供的建筑物,包括上述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
24.通过在建筑物中设置上述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相应地,该建筑物具有上述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的所有优势,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抓取钢筋网片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上述的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未显示各种螺纹连接件和钢筋;
28.图3为图2所示的立体拆解图;
29.图4为上述的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中的角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上述的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中的上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6为上述的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中的下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7为上述的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中的上连接立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8为上述的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中的下连接立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
35.10-上混凝土柱;20-下混凝土柱;30-上连接件;40-下连接件;50-横梁;60-橡胶垫;70-第一螺纹连接件;
36.11-上柱预埋纵向钢筋;12-上柱预埋横向钢筋;
37.21-下柱预埋纵向钢筋;
38.31-上连接上端板;32-上连接下端板;33-上连接立柱;34-第二螺母;
39.41-下连接上端板;42-下连接下端板;43-下连接立柱;44-第一螺母;
40.51-腹板;52-上翼缘;53-下翼缘;54-梁锚板;55-角码;56-上肋板;57-下肋板;58-第二螺纹连接件;59-第三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4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抓取钢筋网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上述的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未显示各种螺纹连接件和钢筋;图3为图2所示的立体拆解图;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包括上混凝土柱10、下混凝土柱20、上连接件30和下连接件40,上混凝土柱10和上连接件30固定连接,下混凝土柱20和下连接件40固定连接,上连接件30和下连接件40固定连接且二者之间夹装橡胶垫60。
42.通过在上连接件30和下连接件40之间设置橡胶垫60,可以将上连接件30和下连接件40之间的连接变刚性连接为具有一定柔性的连接,当发生地震时橡胶垫60的局部可以受到压缩而变形,对混凝土柱中点处的转动会产生约束释放作用,使得上混凝土柱10和下混凝土柱20的连接处,仅承受沿混凝土柱轴向方向的轴向力和垂直于混凝土柱轴向方向的水
平剪力,一定意义上变固定连接的节点为铰接节点,明显地降低了混凝土柱连接处的弯矩。此外,变成铰接节点,使得该连接位置成为柱反弯点,此种连接形式能够有效避免预制混凝土柱刚性拼接难度较大的问题,简化了构件生产和施工安装。
43.如图1-图3所示,优选的,下连接件40具有下连接上端板41,上连接件30具有上连接下端板32,下连接上端板41和上连接下端板32通过第一螺纹连接件70连接并夹持橡胶垫60。具体的,第一螺纹连接件70包括高强螺栓和与高强螺栓配合的螺母。
44.通过设置下连接上端板41和上连接下端板32,并且利用第一螺纹连接件70连接二者,可以实现上连接件30和下连接件40的固定连接,而且,当采用螺纹连接件限制住上连接下端板32和下连接上端板41的最大运动距离后,可以与橡胶垫60相配合,使得上连接下端板32和下连接上端板41压缩橡胶垫60,从而使得连接位置成为柱反弯点。
45.此外,由于橡胶垫60的变形,可以抵消上混凝土柱10和下混凝土柱20连接处的部分弯矩,因此,使得第一螺纹连接件70的受力可以减小,因此,采用数量较少的和/或直径较小的高强螺栓即可满足受力需求。
46.图6为上述的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中的下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上述的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中的下连接立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3和图6、图8所示,优选的,下连接件40还包括下连接立柱43和下连接下端板42,下连接立柱43固定连接下连接下端板42和下连接上端板41,下混凝土柱20具有下柱预埋纵向钢筋21,下柱预埋纵向钢筋21的顶部加工有螺纹,下柱预埋纵向钢筋21的顶部穿过下连接下端板42并被第一螺母44紧固。
47.其中,下连接下端板42和下连接上端板41都为正方形,而下连接立柱43也十字形,十字形的横竖的长度与正方形的边长相同,所以下连接上端板41和下连接下端板42的四角均为放置螺纹连接件的部位。在另外的实现方式中,下连接立柱43可以为圆形筒状,只要能够在下连接下端板42和下连接上端板41留出四角的空间,供螺纹连接件放置即可。
48.具体的,下连接下端板42的四角被下柱预埋纵向钢筋21的顶端穿过,第一螺母44位于下连接下端板42的四角位置处且对称布置,且第一螺母44的中心距离下连接下端板42的外边缘符合规范要求,距离下连接立柱43也符合规范要求。
49.而第一螺纹连接件70则设置于下连接上端板41的四角位置处,相应的,第一螺纹连接件70也设置在上连接下端板32的四角位置处。
50.通过将下混凝土柱20中的下柱预埋纵向钢筋21穿过下连接下端板42并被第一螺母44紧固,可以有效地将下混凝土柱20与下连接件40固定,并且将下混凝土柱20的向外突出的下柱预埋纵向钢筋21转化为呈一平面的下连接上端板41,以便将压力均匀地分摊给橡胶垫60,避免正常情况下上混凝土柱10和下混凝土柱20在连接点处发生倾斜。
51.图5为上述的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中的上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上述的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中的上连接立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3和图5、图7所示,优选的,上连接件30还包括上连接立柱33和上连接上端板31,上连接立柱33固定连接上连接下端板32和上连接上端板31,上混凝土柱10具有上柱预埋纵向钢筋11,上柱预埋纵向钢筋11的底部加工有螺纹,上柱预埋纵向钢筋11的底部穿过上连接上端板31并被第二螺母34紧固。
52.其中,上连接下端板32和上连接上端板31都为正方形,而上连接立柱33也十字形,
十字形的横竖的长度与正方形的边长相同,所以上连接上端板31和上连接下端板32的四角均为放置螺纹连接件的部位。在另外的实现方式中,上连接立柱33可以为圆形筒状,只要能够在上连接下端板32和上连接上端板31留出四角空间,供螺纹连接件放置即可。
53.具体的,上连接上端板31的四角被上柱预埋纵向钢筋11的底端穿过,第二螺母34位于上连接上端板31的四角位置处且对称布置,且第二螺母34的中心距离上连接上端板31的外边缘符合规范要求,距离上连接立柱33也符合规范要求。
54.通过将上混凝土柱10中的上柱预埋纵向钢筋11穿过上连接上端板31并被第二螺母34紧固,可以有效地将上混凝土柱10与上连接件30固定,并且将上混凝土柱10的向外突出的上柱预埋纵向钢筋11转化为呈一平面的上连接下端板32,以便将压力均匀地分摊给橡胶垫60,避免正常情况下上混凝土柱10和下混凝土柱20在连接点处发生倾斜。
55.在本实施例中,上连接立柱33和下连接立柱43各自在其高度方向上是等截面的,即二者采用等强设计,是因为上连接件30和下连接件40的连接位置在两个混凝土柱的中点处,实际上,如果连接位置不在中点处,也可以采用非等强连接。
56.实际上,上连接上端板31、上连接下端板32、下连接上端板41和下连接下端板42的可以为尺寸相同的正方形板,上连接上端板31和下连接下端板42的通孔分布相同,尺寸相同。而上连接下端板32和下连接上端板41的通孔分布相同,尺寸相同。更进一步的,如果不需要专门为上连接下端板32和下连接上端板41选用更小的螺栓或为该螺栓设置更小的通孔,上述的四块板上的通孔分布相同、通孔尺寸可以相同。另外,上连接立柱33和下连接立柱43的尺寸、形状也可以完全相同。
57.优选的,橡胶垫60的厚度为55mm~65mm。
58.如果橡胶垫60的厚度过小,橡胶垫60的变形能力不够,难以达到释放弯矩的效果;如果橡胶垫60的厚度过大,柱轴向荷载作用下,橡胶垫60的变形过大,可引起不同柱之间较大的沉降差,对结构不利。根据对大量实验结果的分析,可设置橡胶垫60的厚度在55mm-65mm之间,且常规情况下60mm可以为橡胶垫60的较优厚度。
59.将橡胶垫60的厚度设置为以上尺寸,不但可以提供足够的变形空间,满足释放弯矩的要求;而且,可以适度控制在混凝土柱的轴向载荷作用下橡胶垫60形变,将不同的混凝土柱之间的沉降差值控制在合适范围内。
60.如图1-图3所示,优选的,还包括横梁50,横梁50具有梁锚板54,上混凝土柱10具有上柱预埋横向钢筋12,上柱预埋横向钢筋12的端部加工有螺纹并沿横向穿出上混凝土柱10;上柱预埋横向钢筋12的端部穿过梁锚板54并被第三螺母59紧固。
61.通过将上柱预埋横向钢筋12穿出上混凝土柱10,并且与梁锚板54固定,可以直接将横梁50的载荷通过梁锚板54转移至上混凝土柱10的上柱预埋横向钢筋12中,由于上柱预埋横向钢筋12是已经预埋在上混凝土柱10的,所以可以承担较大的载荷,从而提高了连接体系的承载能力。
62.下述的实施例中,是将上柱预埋横向钢筋12穿过角码55的第一侧板。实际上,在另外的实现方式中,可以不设置角码55,将第三螺母59与梁锚板54贴合,从而实现横梁50与上混凝土柱10的固定。而且,直接利用第三螺母59与上柱预埋横向钢筋12的端部连接,可以在装配时直接将梁锚板54套在上述的上柱预埋横向钢筋12上后拧紧螺母即可,减少装配工时。
63.图4为上述的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中的角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3和图4所示,优选的,还包括角码55,角码55的第一侧板贴合梁锚板54,上柱预埋横向钢筋12的端部穿过第一侧板并被第三螺母59紧固,角码55的第二侧板贴合横梁50的腹板51并被第二螺纹连接件58紧固。
64.具体的,每根横梁50的一端设有两个角码55,两个角码55分别位于腹板51的相背的两侧,第二螺纹连接件58可以穿过两个角码55的第二侧板。在本实施例中,角码55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均设置两列通孔,每一列均有五个通孔,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的每一行通孔水平成对布置。在另外的实现方式中,还可以设置其它的通孔的数量,也可以采用其它的排布方式。本实施例中,角码55为俯视呈l形的构件,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为焊接连接或由一块钢板折弯而成。实际上,连接件还可以采用其它的形式,诸如在高度方向上的中部设有肋板,或者在高度方向的顶端和底端均设有肋板。
65.通过设置角码55,利用角码55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分别与梁锚板54和横梁50的腹板51贴合,有利于加强梁锚板54和横梁50的连接强度。而且,直接将上柱预埋横向钢筋12穿过第一侧板,可以将作用力通过角码55的第一侧板分摊至梁锚板54上,并且可以直接利用角码55来把上混凝土柱10向横梁50提供的作用力传递至横梁50的腹板51上,减少了梁锚板54的载荷。
66.如图1-图3所示,优选的,横梁50还包括上翼缘52,梁锚板54向上突出于上翼缘52,梁锚板54与上翼缘52之间焊接有上肋板56,上肋板56与梁锚板54和上翼缘52均垂直。
67.通过设置上肋板56焊接梁锚板54和上翼缘52,可以增加梁锚板54上部的刚度和强度,避免上翼缘52和上混凝土柱10之间的角度发生过大的变化。
68.如图1-图3所示,优选的,横梁50还包括下翼缘53,梁锚板54向下突出于下翼缘53,梁锚板54与下翼缘53之间焊接有下肋板57,下肋板57与梁锚板54和下翼缘53均垂直。
69.通过设置下肋板57焊接梁锚板54和上翼缘52,可以增加梁锚板54下部的刚度和强度,避免下翼缘53和上混凝土柱10之间的角度发生过大的变化。
70.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作为一种新型的预制混凝土柱与钢梁连接体系,采用全螺栓装配,焊接工作均在工厂内完成,现场采用全螺栓贯通连接,质量可靠,施工高效;本实施例减小了预制构件尺寸,方便工厂生产,易于拆卸和更换,降低了预制构件运输及吊装难度,可实现高速度模块化组装施工,特别适合于高层或超高层建筑。
71.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建筑物,包括上述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
72.通过在建筑物中设置上述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相应地,该建筑物具有上述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的所有优势,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73.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74.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
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75.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混凝土柱(10)、下混凝土柱(20)、上连接件(30)和下连接件(40),所述上混凝土柱(10)和所述上连接件(30)固定连接,所述下混凝土柱(20)和所述下连接件(40)固定连接,所述上连接件(30)和所述下连接件(40)固定连接且二者之间夹装橡胶垫(6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件(40)具有下连接上端板(41),所述上连接件(30)具有上连接下端板(32),所述下连接上端板(41)和所述上连接下端板(32)通过第一螺纹连接件(70)连接并夹持所述橡胶垫(6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件(40)还包括下连接立柱(43)和下连接下端板(42),所述下连接立柱(43)固定连接所述下连接下端板(42)和所述下连接上端板(41),所述下混凝土柱(20)具有下柱预埋纵向钢筋(21),所述下柱预埋纵向钢筋(21)的顶部加工有螺纹,所述下柱预埋纵向钢筋(21)的顶部穿过下连接下端板(42)并被第一螺母(44)紧固。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件(30)还包括上连接立柱(33)和上连接上端板(31),所述上连接立柱(33)固定连接所述上连接下端板(32)和所述上连接上端板(31),所述上混凝土柱(10)具有上柱预埋纵向钢筋(11),所述上柱预埋纵向钢筋(11)的底部加工有螺纹,所述上柱预埋纵向钢筋(11)的底部穿过上连接上端板(31)并被第二螺母(34)紧固。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垫(60)的厚度为55mm~65mm。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横梁(50),所述横梁(50)具有梁锚板(54),所述上混凝土柱(10)具有上柱预埋横向钢筋(12),所述上柱预埋横向钢筋(12)的端部加工有螺纹并沿横向穿出所述上混凝土柱(10);所述上柱预埋横向钢筋(12)的端部穿过所述梁锚板(54)并被第三螺母(59)紧固。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角码(55),所述角码(55)的第一侧板贴合所述梁锚板(54),所述上柱预埋横向钢筋(12)的端部穿过所述第一侧板并被所述第三螺母(59)紧固,所述角码(55)的第二侧板贴合所述横梁(50)的腹板(51)并被第二螺纹连接件(58)紧固。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50)还包括上翼缘(52),所述梁锚板(54)向上突出于所述上翼缘(52),所述梁锚板(54)与所述上翼缘(52)之间焊接有上肋板(56),所述上肋板(56)与所述梁锚板(54)和所述上翼缘(52)均垂直。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50)还包括下翼缘(53),所述梁锚板(54)向下突出于所述下翼缘(53),所述梁锚板(54)与所述下翼缘(53)之间焊接有下肋板(57),所述下肋板(57)与所述梁锚板(54)和所述下翼缘(53)均垂直。10.一种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和建筑物,涉及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上下混凝土柱的连接处地震时承受弯矩过大的问题而设计。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包括上混凝土柱、下混凝土柱、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上混凝土柱和上连接件固定连接,下混凝土柱和下连接件固定连接,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固定连接且二者之间夹装橡胶垫。本发明提供的预制混凝土柱钢梁连接体系和建筑物能够可以实现当发生地震时橡胶垫的局部可以受到压缩而变形,对混凝土柱中点处的转动会产生约束释放作用,使得上混凝土柱和下混凝土柱的连接处,仅承受沿混凝土柱轴向方向的轴向力和垂直于混凝土柱轴向方向的水平剪力,提高了房屋的安全性。全性。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祝磊 潘天童 王美 张福瑶 孙海林 田春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孙海林 田春雨
技术研发日:2021.11.29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