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4月前  32



1.本技术涉及视频监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拍摄装置。


背景技术:

2.视频监控是安全防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直观、准确、及时和信息内容丰富而广泛应用于许多场合。摄像头作为视频监控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的拍摄效果将直接影响视频监控的准确性,因此摄像头在不同光线下完成较高的拍摄效果便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拍摄装置,可以提高隔光效果。
4.本技术提供一种拍摄装置,包括:
5.壳体,包括摄像视窗和补光视窗,所述摄像视窗与所述补光视窗不贯通;
6.摄像组件,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包括摄像头和补光灯,所述摄像头与所述摄像视窗对应设置,所述补光灯与所述补光视窗对应设置;及
7.隔光件,组装于所述壳体的内部,至少部分被夹持在所述壳体与所述摄像组件之间,与所述壳体以及所述摄像组件密封接合,所述隔光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摄像视窗与所述补光视窗之间,隔离所述摄像视窗与所述补光视窗,以及隔离所述摄像头与所述补光灯。
8.可选的,所述隔光件环绕至少部分所述摄像头,所述隔光件位于所述摄像视窗的外周侧,所述摄像组件、所述隔光件能够与所述壳体相对转动,所述摄像组件与所述隔光件相对静止;
9.或者,所述隔光件环绕至少部分所述摄像头,所述隔光件位于所述摄像视窗的外周侧,所述摄像组件能够与所述壳体、所述隔光件相对转动,所述壳体与所述隔光件相对静止。
10.可选的,所述壳体包括环绕所述摄像视窗设置的第一凹槽,所述隔光件部分组装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与摄像组件密封接触。
11.可选的,所述摄像组件包括收容所述摄像头和补光灯的组件外壳,和设置于所述组件外壳的摄像头孔和补光透镜,所述摄像视窗、所述摄像头孔与所述摄像头从前向后依次对应,所述补光视窗、所述补光透镜与所述补光灯从前向后依次对应,所述组件外壳包括环绕所述摄像头孔设置的第二凹槽,所述隔光件部分组装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密封接触。
12.可选的,所述壳体包括向前凸出的圆柱形的前壳,所述摄像视窗和所述补光视窗形成于所述前壳,所述摄像组件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设置,所述摄像组件的转轴与所述前壳的轴线平行或重合。
13.可选的,所述拍摄装置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组装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与所述壳体保持相对固定,所述摄像组件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
14.可选的,所述支架与所述摄像组件中的一者设有转轴,另一者设有转动孔,所述转
动轴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转动孔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转动孔和第二转动孔,所述第一转轴可转动地插装于所述第一转动孔内,所述第二转轴可转动地插装于所述第二转动孔内。
15.可选的,所述拍摄装置包括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一端与所述摄像组件连接,所述调节杆的另一端伸出所述壳体外,所述调节杆供外力作用,通过拨动所述调节杆带动所述摄像组件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所述壳体设有允许所述调节杆相对于所述壳体活动的避让孔。
16.可选的,所述摄像组件具有多个拍摄位置,所述调节杆带动所述摄像组件依次转动至各所述拍摄位置处,所述调节杆与所述支架中的一者包括定位部,另一者包括定位配合部,所述定位部设有一个,所述定位配合部设有多个,在各所述拍摄位置处,所述定位部与多个所述定位配合部的其中之一定位配合。
17.可选的,所述拍摄装置还包括定位盖板,所述定位盖板可拆卸的组装于所述壳体,且密封所述避让孔,所述定位盖板包括多个定位结构,所述多个定位结构与多个定位配合部一一对应,在各所述拍摄位置处,所述调节杆被固定在对应的所述定位结构内。
18.可选的,所述壳体包括形成于所述摄像视窗和所述补光视窗之间的隔离筋,所述摄像视窗与所述补光视窗通过所述隔离筋隔开,所述隔离筋的宽度尺寸大于或等于2mm。
19.可选的,所述壳体包括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支撑于所述摄像组件的下方。
20.可选的,所述摄像头与所述补光灯上下排列,所述摄像视窗和所述补光视窗上下排列。
21.可选的,所述摄像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沿着所述摄像组件的转动方向,所述摄像视窗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正中间位置,所述隔光件固定设置于所述摄像组件,包括环绕在所述第一端的外侧的第一隔光部分和/或环绕在所述第二端的外侧的第二隔光部分,所述摄像组件从所述正中间位置向所述第一端转动时的最大转动距离小于所述摄像头的光轴正对所述正中间位置时所述第二隔光部分与所述第二端的距离,所述摄像组件从所述正中间位置向所述第二端转动时的最大转动距离小于所述摄像头的光轴正对所述正中间位置时所述第一隔光部分与所述第一端的距离。
22.可选的,所述组件外壳包括向前凸出的圆柱形的组件前壳,所述组件前壳的轴线与所述前壳的轴线重合。
2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拍摄装置,其中,摄像视窗与补光视窗分开设置,彼此不贯通。隔光件至少部分夹持在壳体与摄像组件之间,与壳体以及摄像组件密封接合,以隔离摄像视窗与补光视窗以及隔离摄像头与补光灯,由此实现了摄像头与补光灯的分仓设计,隔断了补光灯向摄像视窗进行光传播的路径,隔光件的设置以及摄像视窗与补光视窗的隔离结构实现了该拍摄装置的双重隔光,提高了隔光效果。
附图说明
24.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拍摄装置的分解视图;
25.图2所示为壳体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26.图3所示为壳体的部分结构的分解视图;
27.图4所示为摄像组件的示意图;
28.图5所示为隔光件组装于第二凹槽的示意图;
29.图6所示为支架的示意图;
30.图7所示为摄像组件的后端的示意图;
31.图8所示为拍摄装置的底部的示意图;
32.图9所示为定位盖板的示意图;
33.图10所示为架的上表面的示意图;
34.图11所示为拍摄装置的又一分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5.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36.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除非另作定义,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或者“若干”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37.请参考图1至图3,图1所示为本技术拍摄装置的分解视图。图2所示为本技术壳体的示意图。图3所示为本技术壳体的分解示意图。
38.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拍摄装置10,包括壳体11、组装于所述壳体11内部的摄像组件12和隔光件13,隔光件13夹持在所述壳体11与所述摄像组件12之间。壳体11可以由至少两部分可拆卸地组装而成,以方便摄像组件12和隔光件13组装于壳体11的内部。本实施例中,壳体11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底壳11a和顶壳11b两部分,底壳11a和顶壳11b共同围成容纳摄像组件12和隔光件13的空间。
39.壳体11包括分开设置的摄像视窗111和补光视窗112,也就是说,摄像视窗111与补光视窗112彼此隔开,不相连通或不贯通。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摄像视窗111和补光视窗112设置于顶壳11b的前端面,设置在被隔开的独立的两个区域。例如,摄像视窗111与补光视窗112上下隔开,或者摄像视窗111与补光视窗112左右隔开,本实施例中,采用前者。这里所说的“顶壳11b的前端面”指的是顶壳11b面向被拍摄对象的一侧表面。
40.所述摄像视窗111和所述补光视窗112均由透光材料制成,两者均可以采用超声波
焊接固定于所述壳体11,也可采用粘接,卡接等形式进行固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摄像视窗111和补光视窗112可以设置为宽度尺寸不等的条形视窗,但不仅限于此,比如还可以采用圆形视窗,椭圆形视窗等。
41.摄像组件12位于且组装于所述壳体11的内部,包括所述摄像头121和所述补光灯122。其中,所述摄像头121与所述摄像视窗111对应设置,例如两者沿前后方向正对,可见光可以穿过所述摄像视窗111进入所述摄像头121。所述补光灯122与所述补光视窗112对应设置,例如两者沿前后方向正对,所述补光灯122发射出的光线穿过所述补光视窗112后,被外界物体反射,穿过所述摄像视窗111进入所述摄像头121,实现补光。
42.隔光件13位于并组装于所述壳体11的内部,至少部分被夹持在所述壳体11与所述摄像组件12之间,且在夹持力的作用下与所述壳体11以及所述摄像组件12密封接合。密封接合包括摄像组件12与壳体11静止状态下的静密封,以及摄像组件12与壳体11相对转动时动密封。
43.所述隔光件1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摄像视窗111与所述补光视窗112之间,可以隔离所述摄像视窗111与所述补光视窗112,以及隔离所述摄像头121与所述补光灯122。这里所说的“至少部分夹持在所述壳体11与所述摄像组件12之间”指的是,沿着前后方向,隔光件13可以是全部夹持在壳体11与摄像组件12之间,也可以是一部分嵌入设置在壳体11或摄像组件12的凹槽内,其余部分夹持在壳体11与摄像组件12之间。这里所说的“所述隔光件1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摄像视窗111与所述补光视窗112之间”指的是隔光件13可以是环绕于所述摄像视窗111外围的360
°
的全包围结构,或者是环绕于所述摄像视窗111外围的半包围结构,此时,隔光件13的一部分位于摄像视窗111与所述补光视窗112之间;又或者隔光件13设置为条形结构,此时,隔光件13全部位于摄像视窗111与所述补光视窗112之间。
44.根据以上的描述可知,分开设置的摄像视窗111与补光视窗112具有一定的隔光效果。并且,通过设置隔光件13,使得摄像头121与补光灯122被隔离,以及使得摄像视窗111与补光视窗112被进一步隔离。也就是说,摄像头121和摄像视窗111所在的空间与补光灯122和补光视窗112所在的空间被隔开,由此隔断了补光灯122的光线向摄像视窗111传播的路径,使得补光灯122射出的光线不会进入摄像视窗111,实现了摄像视窗111与补光视窗112的分仓设计,实现了拍摄装置10的双重隔光,使拍摄装置10内的隔光效果更加可靠与稳定,减少了由于窜光问题导致的图像质量缺陷现象,提高了拍摄装置10的隔光效果。在一示范性实施例中,隔光件13可以采用泡棉材料制成,但不仅限于此。
45.在一个实施例中,隔光件13环绕所述摄像头121设置,且所述隔光件13位于所述摄像视窗111的外周侧,环绕摄像视窗111设置。这里所说的“外周侧”指的是摄像视窗111边界的外侧,或者可以是,所述摄像视窗111看做在所述隔光件13形成的内圈内,或者可以是,所述隔光件13形成的内圈面积大于所述摄像视窗111的面积。隔光件13可以是360
°
的全包围结构,或者是180
°
的半包围结构,但不仅限于此。
46.在隔光件13环绕所述摄像头121设置的实施例中,可选择的,隔光件13可以固定设置于摄像组件12,即,所述摄像组件12与所述隔光件13两者保持相对固定或静止,此时,摄像组件12与所述隔光件13一同与所述壳体11相对转动,在转动过程中,隔光件13与壳体11保持密封接合状态。
47.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光件13固定设置于所述壳体11,即,隔光件13与壳体11
两者保持相对固定或静止,此时,摄像组件12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和所述隔光件13两者相对转动,在转动过程中,隔光件13与摄像组件12保持密封接合状态。
48.请参考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1可以包括环绕所述摄像视窗111设置的第一凹槽1111(图2中虚线仅表示第一凹槽1111的位置),所述隔光件13部分组装于所述第一凹槽1111内。在实际应用场景中,隔光件13的一部分组装于所述第一凹槽1111,一部分从所述第一凹槽1111中凸出,与所述摄像组件12密封接触。第一凹槽1111可以限制所述隔光件13的位移,使得所述隔光件13的组装更加牢固可靠,防止所述隔光件13偏移到所述摄像视窗111内影响拍摄质量。第一凹槽1111的形状可以根据隔光件13的形状设置,例如全包围槽、半包围槽或条形槽。
49.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摄像组件12包括收容所述摄像头121和补光灯122的组件外壳123和设置于所述组件外壳123的摄像头孔1231和补光透镜1232,所述摄像视窗111、所述摄像头孔1231与所述摄像头121从前向后依次正对,所述补光视窗112、所述补光透镜1232与所述补光灯122从前向后依次正对。所述摄像头121和所述补光灯122可以分仓设计,彼此隔离,所述摄像头孔1231和所述补光透镜1232可供光线通过。这里所说的“前、后”指的是摄像组件12面向被拍摄对象的一侧为前,背向被拍摄对象的一侧为后。
5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组件外壳123包括环绕所述摄像头孔1231设置的第二凹槽1233,所述隔光件13部分组装于所述第二凹槽1233内,与在所述壳体11开设第一凹槽1111类似,所述隔光件13的一部分容纳在第二凹槽1233内,所述隔光件13的其余部分从所述第二凹槽1233伸出,与所述壳体11的内壁密封接触,使所述隔光件13有更好的固定效果,防止隔光件13发生偏移,由此防止窜光,以达到更好的隔光效果。
51.请再次参考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1包括向前凸出的圆柱形的前壳113,所述摄像视窗111和所述补光视窗112形成于所述前壳113,例如,组装于前壳113。前壳113形成于顶壳11b的前端。所述摄像组件12相对于所述壳体11转动设置,所述摄像组件12的转轴与所述前壳113的轴线a平行或重合。如此设置,摄像组件12可以沿所述前壳113的内表面转动,即,所述摄像头121可以转动拍摄,增大了摄像头121的拍摄范围。
52.在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和图7,所述拍摄装置10还包括支架14,所述支架14组装于所述壳体11的内部,与所述壳体11保持相对固定。支架14可以组装于底壳11a,或组装于顶壳11b,本实施例采用前者。所述摄像组件12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14,相对于所述支架14转动,以实现摄像组件12沿所述前壳113内表面相对于壳体11转动。支架14的设置,方便了摄像组件12的组装,进而便于实现摄像组件12相对于壳体11的转动。支架14包括设置于所述摄像组件12上方的lds(laser direct structuring,激光直接成型)天线141,lds天线141是通过激光镭射技术直接在支架14上化镀形成金属,这样就可以直接将天线做在支架14上。这种天线的好处是天线更加稳定、也可以避免内部元器件的干扰。
53.所述支架14与底壳11a的固定方式不限,两者可以采用螺栓连接。例如,在所述支架14上开设有螺栓连接孔142,用螺栓连接所述支架14与所述壳体11,达到相对固定的目的。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连接方式,例如卡接,粘接等,能达到相同的目的即可。
54.本技术对支架14与摄像组件12转动连接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支架14与所述摄像组件12中的一者设有转动轴124,另一者设有转动孔
143,所述转动轴124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转轴1241和第二转轴1242,所述转动孔143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转动孔1431和第二转动孔1432,所述第一转轴1241可转动地插装于所述第一转动孔1431内,且与所述第一转动孔1431间隙配合,所述第二转轴1242可转动地插装于所述第二转动孔1432内,且与所述第二转动孔1432间隙配合。如此,既实现了支架14与摄像组件12的相对转动,且通过两组轴孔配合结构提高了支架14与摄像组件12相对转动的稳定性。
55.在摄像组件12相对于支架14转动的过程中,隔光件13可以为上述两者的相对转动提供阻尼力,该阻尼力可以使支架14与摄像组件12保持相对静止,由此可以将摄像组件12保持在能够达到的任一位置处。也就是说,通过隔光件13的阻尼力,可以增大摄像组件12相对于支架14的转动阻力,该阻力仅可以通过外力克服,在无外力作用时,摄像组件12不能相对于支架14转动,以确保摄像组件12位置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组件外壳123设有环绕所述摄像头孔1231的第二凹槽1233,隔光件13组装于第二凹槽1233内,隔光件13与壳体11的内表面滑动摩擦,产生的摩擦力即为阻尼力。
56.本实施例中,所述摄像组件12朝向支架14的一侧表面设有转动轴124,支架设有转动孔143。转动轴124可以与组件外壳123一体设置,但不仅限于此。
57.请继续参考图6至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拍摄装置10包括调节杆15,所述调节杆15的一端151与所述摄像组件12连接,具体可以连接于组件外壳123,所述调节杆15的另一端152伸出所述壳体11外,所述调节杆15供外力作用,通过拨动所述调节杆15带动所述摄像组件12相对于所述壳体11转动,所述壳体11设有允许所述调节杆15相对于所述壳体11活动的避让孔16。调节杆15伸出壳体11的外侧,通过拨动调节杆15可以带动所述摄像组件12相对于所述壳体11转动,满足了用户手动调节的需求,方便用户调节摄像组件12的拍摄角度。
5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杆15的一端固接于所述摄像组件12的背面,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调节杆15的另一端从所述壳体11的底部向下伸出,例如从底壳11a伸出,沿所述避让孔16滑动,调节杆15的延伸方向与摄像组件12的转轴方向平行。当从壳体11的外部拨动所述调节杆15,所述摄像组件12会绕所述转动轴124转动,使得用户不用打开壳体11,就能对所述摄像组件12进行角度调节,调节方式简单方便,且不会存在打开所述壳体11调节过程中,干燥剂长时间暴露在空气导致干燥器失效引发镜头起雾问题。另一方面,调节杆15位于壳体11的外部,用户可以根据调节杆15的位置判断摄像组件12的拍摄角度,方便用户根据使用需求进一步调节。
59.所述摄像组件12具有多个拍摄位置,所述调节杆15带动所述摄像组件12依次转动至各所述拍摄位置处,所述调节杆15与所述支架14中的一者包括定位部153,另一者包括定位配合部144。其中,所述定位部153设有一个,所述定位配合部144设有多个,在各所述拍摄位置处,所述定位部153与多个所述定位配合部144的其中之一定位配合。如此设置,一个定位配合部144所在的位置可以作为摄像组件12的一个调节挡位,摄像组件12在转动的过程中可以被调节至与各定位配合部144对应的各个调节挡位,实现摄像组件12在多个调节挡位的拍摄,调节挡位不同,摄像组件12的拍摄角度不同。
6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部153设于所述调节杆15的上部,采用凸包的形式,所述定位配合部144设置于所述支架14的底部,采用凹坑的形式。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所述定
位部153和所述定位配合部144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设置,不局限于采用凹坑与凸包的设置形式。
61.请参考图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拍摄装置10还包括定位盖板17,所述定位盖板17可拆卸的组装于所述壳体11a,且密封所述避让孔16,所述定位盖板17包括多个定位结构171,所述多个定位结构171与多个定位配合部144一一对应,在各所述拍摄位置处,所述调节杆15被固定在对应的所述定位结构171内。定位结构171可以限制调节杆15的位置发生意外的改变,当用户需要改变调节杆15的位置时,需要拆除定位盖板17后才能转动调节杆15,确保调节杆15位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避让孔16设置于底壳11a,定位盖板17可拆卸的组装于所述底壳11a。
62.所述定位结构171的数量等于所述定位配合部144的数量,这样使得调节杆15在每个调节挡位都可以通过定位结构171锁定,保持在该调节挡位。本实施例中,定位结构171和定位配合部144的数量均为三个,当不同的所述定位配合部144与所述定位部153配合时,对应地,所述调节杆15与不同的所述定位结构171配合。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结构171可以设为孔,所述调节杆15伸出壳体11的另一端152伸入所述定位结构171内,与之定位配合。
63.定位盖板17与所述底壳11a可拆卸连接,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栓连接或卡接。所述定位盖板17密封所述避让孔16,可以采用密封圈密封,密封圈环绕避让孔16设置,并夹持在定位盖板17与壳体11之间。一种实施例,密封圈可以单独设置,并夹持在定位盖板17与壳体11之间。另一种实施例,底壳11a设置为塑胶件,密封圈通过二次成型的方式成型于底壳11a,并夹持在定位盖板17与壳体11之间。
64.请参考图10和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1包括形成于所述摄像视窗111和所述补光视窗112之间的隔断筋114,所述摄像视窗111与所述补光视窗112通过所述隔断筋114隔开,所述隔断筋114的宽度尺寸大于或等于2mm;所述隔断筋114将所述摄像视窗111与所述补光视窗112隔开,所述隔断筋114的宽度以能达到可靠隔光为准,隔断筋114的宽度尺寸以实际需要选取。
6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1包括支撑结构18,所述支撑结构18支撑于所述摄像组件12的下方,用于支撑摄像组件12,防止所述摄像组件12由于因重力下移,确保摄像头121对准摄像视窗111以及补光灯122对准补光视窗112。
66.所述支撑结构18围绕所述摄像组件12的转轴延伸,以增加支撑结构18的长度,使得所述摄像组件12所受支撑力更加均匀,实现平稳支撑。支撑结构18具体可以凸出设置于底壳11a的上表面。
6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摄像头121与所述补光灯122上下排列,所述摄像视窗111和所述补光视窗112上下排列,上下排列的所述摄像头121与所述补光灯122,可以让所述补光灯122散发出的光线被物体充分反射,以使所述摄像头121接收,且补光灯122位于所述摄像头121上方,可以使被拍摄物体的上部或人的面部,有更多的光线反射,拍摄到更清晰的局部画面,对视频监控来说具有极大的益处。
68.请继续参考图11,所述组件外壳123包括向前凸出的圆柱形的组件前壳1234,所述组件前壳1234的轴线b与所述前壳113的轴线a重合;所述组件外壳123与所述前壳113均采用向前突出的圆柱形,且二者轴线重合,则所述摄像组件12可沿所述前壳113的内表面转动,使得转动更加顺畅,圆柱面与圆柱面的紧贴,使得所述隔光件13在转动过程中与所述摄
像组件12及所述壳体11不会分离,始终具有良好的隔光效果。
69.需要指出的是,在摄像组件12相对于壳体11的转动过程中,应避免隔光件13出现在摄像视窗111中,以提升拍摄装置10的外观品质。具体的,如图1所示,摄像组件12的转轴为c,沿着所述摄像组件12的转动方向,所述摄像视窗1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110和第二端(图中未示出),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端1110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正中间位置1112,所述隔光件13固定设置于所述摄像组件12,包括环绕在所述第一端1110的外侧的第一隔光部分130和/或环绕在所述第二端的外侧的第二隔光部分132,所述摄像组件12从所述正中间位置1112向所述第一端1110转动时的最大转动距离小于所述摄像头121的光轴正对所述正中间位置1112时所述第二隔光部分132与所述第二端的距离,所述摄像组件12从所述正中间位置1112向所述第二端转动时的最大转动距离小于所述摄像头121的光轴正对所述正中间位置1112时所述第一隔光部分130与所述第一端1110的距离。如此设置,即使摄像组件12转动至最边缘处的调节挡位,隔光件13也不会出现在摄像视窗111内,提升了拍摄装置10的外观品质。
7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包括摄像视窗和补光视窗,所述摄像视窗与所述补光视窗不贯通;摄像组件,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包括摄像头和补光灯,所述摄像头与所述摄像视窗对应设置,所述补光灯与所述补光视窗对应设置;及隔光件,组装于所述壳体的内部,至少部分夹持在所述壳体与所述摄像组件之间,与所述壳体以及所述摄像组件密封接合,所述隔光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摄像视窗与所述补光视窗之间,隔离所述摄像视窗与所述补光视窗,以及隔离所述摄像头与所述补光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光件环绕至少部分所述摄像头,所述隔光件位于所述摄像视窗的外周侧,所述摄像组件、所述隔光件能够与所述壳体相对转动,所述摄像组件与所述隔光件相对静止;或所述隔光件环绕至少部分所述摄像头,所述隔光件位于所述摄像视窗的外周侧,所述摄像组件能够与所述壳体、所述隔光件相对转动,所述壳体与所述隔光件相对静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环绕所述摄像视窗设置的第一凹槽,所述隔光件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与摄像组件密封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组件包括收容所述摄像头和补光灯的组件外壳,和设置于所述组件外壳的补光透镜和摄像头孔,所述摄像视窗、所述摄像头孔与所述摄像头从前向后依次对应,所述补光视窗、所述补光透镜与所述补光灯从前向后依次对应,所述组件外壳包括环绕所述摄像头孔设置的第二凹槽,所述隔光件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密封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向前凸出的圆柱形的前壳,所述摄像视窗和所述补光视窗形成于所述前壳,所述摄像组件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设置,所述摄像组件的转轴与所述前壳的轴线平行或重合。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拍摄装置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组装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与所述壳体保持相对固定,所述摄像组件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与所述摄像组件中的一者设有转动轴,另一者设有转动孔,所述转动轴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转动孔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转动孔和第二转动孔,所述第一转轴可转动地插装于所述第一转动孔内,所述第二转轴可转动地插装于所述第二转动孔内。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拍摄装置包括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一端与所述摄像组件连接,所述调节杆的另一端伸出所述壳体外,所述调节杆供外力作用,通过拨动所述调节杆带动所述摄像组件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所述壳体设有允许所述调节杆相对于所述壳体活动的避让孔。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组件具有多个拍摄位置,所述调节杆带动所述摄像组件依次转动至各所述拍摄位置处,所述调节杆与所述支架中的一者包括定位部,另一者包括定位配合部,所述定位部设有一个,所述定位配合部设有多个,在各所述拍摄位置处,所述定位部与多个所述定位配合部的其中之一定位配合。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拍摄装置还包括定位盖板,所述定位盖板可拆卸的组装于所述壳体,且密封所述避让孔,所述定位盖板包括多个定位结构,所述多个定位结构与多个定位配合部一一对应,在各所述拍摄位置处,所述调节杆被固定
在对应的所述定位结构内。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形成于所述摄像视窗和所述补光视窗之间的隔离筋,所述摄像视窗与所述补光视窗通过所述隔离筋隔开,所述隔离筋的宽度尺寸大于或等于2mm;和/或所述壳体包括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支撑于所述摄像组件的下方;和/或所述摄像头与所述补光灯上下排列,所述摄像视窗和所述补光视窗上下排列。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沿着所述摄像组件的转动方向,所述摄像视窗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中间的正中间位置,所述隔光件固定设置于所述摄像组件,包括环绕在所述第一端的外侧的第一隔光部分和/或环绕在所述第二端的外侧的第二隔光部分,所述摄像组件从所述正中间位置向所述第一端转动时的最大转动距离小于所述摄像头的光轴正对所述正中间位置时所述第二隔光部分与所述正中间位置间隔的角度,所述摄像组件从所述正中间位置向所述第二端转动时的最大转动距离小于所述摄像头的光轴正对所述正中间位置时所述第一隔光部分与所述正中间位置间隔的角度。13.根据权利要求5至10任一项所述的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组件外壳包括向前凸出的圆柱形的组件前壳,所述组件前壳的轴线与所述前壳的轴线重合。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拍摄装置。该拍摄装置包括壳体、摄像组件及隔光件。壳体包括彼此之间不贯通的摄像视窗和补光视窗。摄像组件组装于壳体的内部,包括摄像头和补光灯,摄像头与摄像视窗对应设置,补光灯与补光视窗对应设置。隔光件组装于所述壳体的内部,至少部分夹持在所述壳体与所述摄像组件之间,与所述壳体以及所述摄像组件密封接合,所述隔光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摄像视窗与所述补光视窗之间,隔离所述摄像视窗与所述补光视窗,以及隔离所述摄像头与所述补光灯。该拍摄设备实现了摄像头的补光拍摄,且利用隔光件隔离摄像头与补光灯,以及隔离摄像视窗与补光视窗,实现了摄像头和补光灯的分仓设计,达到了更加可靠的隔光效果。达到了更加可靠的隔光效果。达到了更加可靠的隔光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潘梦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6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