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说明书实施例涉及机械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活塞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加工机床中,通过活塞装置的往复运动,可以向其他机件传递能量。然而,活塞装置在进行运动时,会受到反向冲击力的作用,从而导致机械损伤。例如,在活塞装置运动时,加工对象突然断裂,对活塞装置造成极大的反向冲击力,导致活塞装置的轴体、轴承等部分受到损伤。
3.这些机械损伤会影响活塞装置的工作性能(如活塞装置的故障率过高)和使用寿命(如活塞装置的受损严重无法维修,只能报废),进而影响加工机床的加工质量。
4.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活塞装置的机械损伤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活塞装置,能够减少机械损伤,提高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
6.具体地,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活塞装置,包括:驱动机构、平衡机构和传递机构,其中:
7.所述驱动机构,适于驱使所述平衡机构移动;
8.所述平衡机构,位于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传递机构之间,使所述传递机构与所述驱动机构无直接接触,适于相对于所述驱动机构移动;
9.所述传递机构,与所述平衡机构联动,适于传递能量。
10.可选地,所述传递机构还与转动机构连接,适于在所述转动机构的带动下相对于所述平衡机构转动,并传递来自所述转动机构的能量。
11.可选地,所述驱动机构、所述平衡机构之间通过形状互补的部位进行有缝衔接。
12.可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凹型衔接部;所述平衡机构包括:第一凸型衔接部;所述第一凹型衔接部适于容置所述第一凸型衔接部。
13.可选地,所述传递机构和所述平衡机构之间通过形状互补的部位进行衔接。
14.可选地,所述传递机构包括:第二凸型衔接部,适于与所述平衡机构衔接。
15.可选地,所述平衡机构包括:第一平衡部件和第二平衡部件;所述第一平衡部件和所述第二平衡部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凸型衔接部的两侧。
16.可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控制部件、固定部件和活动部件;其中:
17.所述控制部件,适于控制所述活动部件相对所述固定部件进行移动;
18.所述活动部件,适于与所述平衡机构连接。
19.可选地,所述固定部件和所述活动部件之间形成有腔室;所述控制部件适于控制所述腔室的压力,以使所述活动部件相对所述固定部件进行移动。
20.可选地,所述固定部件包括:限位部,与所述活动部件相对部位的形状互补,适于
限制所述活动部件的移动范围。
21.可选地,所述活塞装置还包括:弹性部件,设置于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平衡机构之间。
22.可选地,所述平衡机构和所述传递机构之间设有隔膜。
23.可选地,所述平衡机构套设于所述传递机构外部,所述驱动机构套设于所述平衡机构外部。
24.采用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活塞装置,通过所述驱动机构可驱使所述平衡机构移动;通过位于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传递机构之间的平衡机构,可以使所述传递机构与所述驱动机构无直接接触,并可以相对于所述驱动机构移动;通过与所述平衡机构联动的传递机构,可以传递能量。由上可知,所述平衡机构能够带动所述传递机构相对于所述驱动机构移动,从而为传递机构提供缓冲间隔,一方面,可以消减平衡机构和传递机构的整体与驱动机构之间的反向冲击能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消减外部传递过来的反向冲击能量;由此,可以降低反向冲击力对活塞装置的影响,有效减少活塞装置的机械损伤,进而延长活塞装置的使用寿命和提高活塞装置的工作性能。此外,平衡机构对于驱动机构和传递机构之间的过渡作用,可以有效避免驱动机构和传递机构之间发生摩擦和碰撞,降低活塞装置的振动,提高活塞装置的稳定性,从而有效保障加工精度和加工质量。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是本说明书实施例中一种活塞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27.图2是图1所示活塞装置沿方向a移动的截面示意图。
28.图3是图1所示活塞装置沿方向b移动的截面示意图。
29.图4是图1所示活塞装置的驱动机构的截面示意图。
30.图5是图1所示活塞装置的平衡机构的截面示意图。
31.图6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活塞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32.图7是图6所示活塞装置的平衡机构的截面示意图。
33.图8是图6所示活塞装置的传递机构的截面示意图。
34.图9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活塞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35.图10是图9所示活塞装置沿方向c移动的截面示意图。
36.图11是图9所示活塞装置沿方向d移动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如背景技术所述,活塞装置在运动时受到的反向冲击力会降低自身使用寿命和工作性能。
38.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活塞装置,包括:驱动机构、平衡机构和传递机构。其中,通过所述驱动机构可驱使所述平衡机构移动;通过位于所述驱动机
构和所述传递机构之间的平衡机构,可以使所述传递机构与所述驱动机构无直接接触,并可以相对于所述驱动机构移动;通过与所述平衡机构联动的传递机构,可以传递能量。其中,所述传递机构可以传递来自所述平衡机构的能量,也可以传递来自外部机件的能量;外部机件的能量可以包括其受到冲击产生的反向冲击能量。
39.由上可知,所述平衡机构能够带动所述传递机构相对于所述驱动机构移动,从而为传递机构提供缓冲间隔,一方面,可以消减平衡机构和传递机构的整体与驱动机构之间的反向冲击能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消减外部传递过来的反向冲击能量;由此,可以降低反向冲击力对活塞装置的影响,有效减少活塞装置的机械损伤,进而延长活塞装置的使用寿命和提高活塞装置的工作性能。
40.此外,平衡机构对于驱动机构和传递机构之间的过渡作用(即所述平衡机构位于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传递机构之间,使所述传递机构未与所述驱动机构直接接触),可以有效避免驱动机构和传递机构之间发生摩擦和碰撞,降低活塞装置的振动,提高活塞装置的稳定性,从而有效保障加工精度和加工质量。
41.综上,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活塞装置更加可靠耐用,可以增强加工机床的综合性能。
42.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和需求,设定驱动机构驱使所述平衡机构移动的方向,并通过传递机构进行能量传递,为后端机件(如加工工具、夹具等)提供能量,实现相应操作。
43.例如,所述驱动机构可以驱使所述平衡机构向远离后端机件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所述传递机构向远离后端机件的方向移动,所述传递机构将来自所述平衡机构的能量传递至后端机件,后端机件承接能量后,相当于受到传递机构的拉力作用,使得后端机件能够向前移动。由此,可以实现拉锻焊接、加工复位等操作。
44.又例如,所述驱动机构可以驱使所述平衡机构向靠近后端机件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所述传递机构向靠近后端机件的方向移动,所述传递机构将来自所述平衡机构的能量传递至后端机件,后端机件承接能量后,相当于受到传递机构的推力作用,使得后端机件能够向后移动。由此可以实现顶锻焊接、切割等操作。
45.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活塞装置可适用于不同加工类型的加工机床,如锻造机床、焊接机床等。本说明书对活塞装置的具体应用场景不做具体限制。
46.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地理解及实施本说明书的构思、实现方式及优点,以下参照附图,对上述内容进行示例描述。
47.参照图1,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活塞装置的截面示意图。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所述活塞装置m1可以包括驱动机构11、平衡机构12和传递机构13。
48.其中:所述驱动机构11,适于驱使所述平衡机构沿方向a移动或者沿方向b移动;所述平衡机构12,位于所述驱动机构11和所述传递机构13之间,使所述传递机构13与所述驱动机构11无直接接触,适于在所述驱动机构11的驱使下,带动所述传递机构13沿方向a移动或者沿方向b移动,并相对于所述驱动机构11发生移动;所述传递机构13,与所述平衡机构12联动,适于传递能量,其中包括来自所述平衡机构12的能量。
49.具体地,如图2所示,为图1所示活塞装置沿方向a移动的截面示意图,结合参考图1和图2,启动驱动机构11,可以驱使所述平衡机构12沿方向a进行移动。然后,所述平衡机构
12在驱动机构11的驱使下,带动所述传递机构13沿方向a进行移动,从而可以使后端机件(图中未示出)沿方向a移动。在所述驱动机构11沿移动方向a到达其极限位置时,由于惯性,所述平衡机构12和所述传递机构13还可以相对于所述驱动机构11沿移动方向a移动。
50.根据惯性大小,所述平衡机构12和所述传递机构13可能继续沿移动方向a移动至停止,也可能在所述平衡机构12移动到其在沿移动方向a的极限位置时受到反向作用力,从而带动所述传递机构13进行反向(即移动方向b)移动至停止;还可能所述平衡机构12和所述传递机构13在平衡机构12的两个移动方向(即移动方向a和b)的极限位置之间往复运动,直至停止。本说明书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51.如图3所示,为图1所示活塞装置沿方向b移动的截面示意图,结合参考图1和图3,启动驱动机构11,可以驱使所述平衡机构12沿方向b进行移动。然后,所述平衡机构12在驱动机构11的驱使下,带动所述传递机构13沿方向b进行移动,从而可以使后端机件沿方向b移动。在所述驱动机构11沿移动方向b到达其极限位置时,由于惯性,所述平衡机构12和所述传递机构13还可以相对于所述驱动机构11沿移动方向b移动。
52.根据惯性大小,所述平衡机构12和所述传递机构13可能继续沿移动方向b移动至停止,也可能在所述平衡机构12移动到其在沿移动方向b的极限位置时受到反向作用力,从而带动所述传递机构13进行反向(即移动方向a)移动至停止;还可能所述平衡机构12和所述传递机构13在平衡机构12的两个移动方向(即移动方向a和b)的极限位置之间往复运动,直至停止。本说明书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53.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后端机件与传递机构的位置关系,可以描述后端机件承受的作用力为拉力或推力,本说明书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54.在具体实施中,所述传递机构还可以与其他机构连接,从而传递其他机构产生的能量,其中,所述其他机构可以是位于活塞装置内部的内部机构,可以是位于活塞装置外部的外部机构。
55.例如,所述传递机构可以与转动机构连接,其中,所述转动机构可以是位于活塞装置内部的内部机构,可以是位于活塞装置外部的外部机构。由此,所述转动机构转动时,可以带动所述传递机构转动;所述传递机构可以传递来自所述转动机构转动产生的能量。
56.在具体实施中,所述传递机构可以和所述平衡机构可转动连接,当所述传递机构在所述转动机构的带动下相对于所述平衡机构转动,并传递来自所述转动机构的能量时,能够减少传递机构与平衡机构之间的摩擦,有效降低机械损伤,进而可以避免影响加工精度和加工质量。
57.此外,在实际应用时,根据应用场景和需求,传递机构可以传递移动产生的能量,也可以传递转动产生的能量,还可以同时传递移动产生的能量和转动产生的能量,提高所述活塞装置的灵活性。
58.在具体实施中,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平衡部件之间可以通过形状互补的部位进行有缝衔接。其中,所述形状互补可以为凹凸互补;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平衡部件之间形状互补的部位在移动方向上存在间隙。
59.在一可选示例中,如图4所示,为图1所示活塞装置的驱动机构的截面示意图,其中示出了所述驱动机构11包括的第一凹型衔接部11a。如图5所示,为图1所示活塞装置的平衡机构的截面示意图,其中示出了平衡机构12包括的第一凸型衔接部12a。
60.结合参考图1至图5,所述驱动机构11的第一凹型衔接部11a可容置所述平衡机构12的第一凸型衔接部12a,且二者之间在移动方向上存在间隙。
61.在所述驱动机构11启动后,第一凹型衔接部11a与第一凸型衔接部12a一侧的间隙缩小,而另一侧的间隙变大,使得第一凹型衔接部11a碰触第一凸型衔接部12a的一侧,为所述平衡机构12提供移动的能量;在平衡机构12移动动至极限位置时,由于惯性,平衡机构12的第一凸型衔接部12a可以在第一凹型衔接部11a中继续移动,使得平衡机构12和传递机构13可以相对于驱动机构11继续移动。
62.根据惯性大小,第一凸型衔接部12a可能在第一凹型衔接部11a中移动至停止,即平衡机构12和传递机构13相对于驱动机构11移动至停止;第一凸型衔接部12a也可能在碰触第一凹型衔接部11a的另一侧时受到反向作用力,并在第一凹型衔接部11a中进行反向的移动,直至停止,从而使得平衡机构12带动所述传递机构13相对于驱动机构11反向移动至停止;第一凸型衔接部12a还有可能在第一凹型衔接部11a中进行往复运动,直至停止,从而使得平衡机构12带动所述传递机构13相对于驱动机构11往复运动至停止。本说明书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63.在具体实施中,所述传递机构和所述平衡机构之间通过形状互补的部位进行衔接。其中,所述形状互补可以为凹凸互补。
64.例如,如图6所示,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活塞装置的截面示意图,在图6所示的活塞装置m2可以包括驱动机构21、平衡机构22和传递机构23。
65.其中,驱动机构21和平衡机构22的结构、连接关系、功能、工作原理等具体内容可参考上述相关部分,在此不再赘述。传递机构23的功能和工作原理等具体内容也可参考图1所示的活塞装置m1,在此不再赘述。
66.如图7所示,为图6所示活塞装置的平衡机构的截面示意图,其中示出了所述平衡机构22包括的第二凹型衔接部22a。如图8所示,为图6所示活塞装置的传递机构的截面示意图,其中示出了传递机构23包括的第二凸型衔接部23a。结合参考图6至图8,所述第二凹型衔接部22a与所述第二凸型衔接部23a衔接并嵌合,从而使所述传递机构23可以与所述平衡机构22联动。
67.在具体实施中,通过减少所述传递机构和所述平衡机构之间沿移动方向的接触面积,使所述传递机构和所述平衡机构之间的摩擦主要为衔接部位(如第二凸型衔接部和第二凹型衔接部)之间的摩擦,从而可以减少传递机构和平衡机构之间的摩擦,有效控制磨损面积和降低机械损伤,进而可以避免影响加工精度和加工质量,且便于实施修补、替换等维修操作。
68.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平衡机构可以分解为多个独立部件,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凸型衔接部的不同侧,由此,可以节省平衡机构的用料,便于装配和维修(如修补、替换等),且多个独立部件之间可分散惯性力,降低平衡机构和传递机构整体对于驱动机构和活塞装置中其他组成部分(如轴承)的冲击力度,从而弱化平衡机构和传递机构、驱动机构及活塞装置中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并可以减弱活塞装置进行往复运动时的反向冲击能量。
69.在一可选示例中,如图9所示,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活塞装置的截面示意图,在图9所示的活塞装置m3可以包括驱动机构31、平衡机构32和传递机构33。
70.其中,所述驱动机构31和所述传递机构33的结构、连接关系、功能、工作原理等具体内容可参考上述相关部分,在此不再赘述。所述平衡机构32可以包括第一平衡部件321和第二平衡部件322;所述第一平衡部件321和所述第二平衡部件322可分别位于所述传递机构33的第二凸型衔接部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平衡部件321和所述第二平衡部件322分别通过形状互补的部位与所述驱动机构31有缝衔接。
71.如图10所示,为图9所示活塞装置沿方向c移动的截面示意图,结合参考图9和图10,启动驱动机构31,驱动机构31的第一凹型衔接部与第一平衡部件321的间隙缩小,并且,驱动机构31的第一凹型衔接部与第二平衡部件322的间隙变大。驱动机构31的第一凹型衔接部的一侧碰触第一平衡部件321,沿方向c移动的能量依次传递至所述第一平衡部件321、所述传递机构33的第二凸型衔接部和第二平衡部件322,使得平衡机构32带动所述传递机构33沿方向c移动。
72.在所述驱动机构31沿移动方向c到达其极限位置时,由于惯性,第一平衡部件321、传递机构33的第二凸型衔接部和第二平衡部件322还可以在驱动机构31的第一凹型衔接部中继续移动,使得平衡机构32和传递机构33可以相对于驱动机构81沿移动方向c继续移动。
73.根据惯性大小,第一平衡部件321、传递机构33的第二凸型衔接部和第二平衡部件322可能在驱动机构31的第一凹型衔接部中移动至停止,即平衡机构32和传递机构33相对于驱动机构31移动至停止;第二平衡部件322也可能在碰触驱动机构31的第一凹型衔接部的另一侧时受到反向作用力,并传递至传递机构33的第二凸型衔接部和第一平衡部件321,三者在该第一凹型衔接部中进行反向的移动,直至停止,从而使得平衡机构32带动所述传递机构33相对于驱动机构31反向移动至停止;第一平衡部件321、传递机构33的第二凸型衔接部和第二平衡部件322还有可能在驱动机构31的第一凹型衔接部中进行往复运动,直至停止,从而使得平衡机构32带动所述传递机构33相对于驱动机构31往复运动至停止。本说明书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74.如图11所示,为图9所示活塞装置沿方向d移动的截面示意图,结合参考图9和图11,启动驱动机构31,驱动机构31的第一凹型衔接部与第二平衡部件322的间隙缩小,并且,驱动机构31的第一凹型衔接部的一侧与第一平衡部件321的间隙变大。驱动机构31的第一凹型衔接部碰触第二平衡部件322,沿方向d移动的能量依次传递至所述第二平衡部件322、所述传递机构33的第二凸型衔接部和第一平衡部件321,使得平衡机构32带动所述传递机构33沿方向d移动。
75.在所述驱动机构31沿移动方向d到达其极限位置时,由于惯性,第一平衡部件321、传递机构33的第二凸型衔接部和第二平衡部件322还可以在驱动机构31的第一凹型衔接部中继续移动,使得平衡机构32和传递机构33可以相对于驱动机构81沿移动方向d继续移动。
76.根据惯性大小,第一平衡部件321、传递机构33的第二凸型衔接部和第二平衡部件322可能在驱动机构31的第一凹型衔接部中移动至停止,即平衡机构32和传递机构33相对于驱动机构31移动至停止;第二平衡部件321也可能在碰触驱动机构31的第一凹型衔接部的另一侧时受到反向作用力,并传递至传递机构33的第二凸型衔接部和第一平衡部件322,三者在该第一凹型衔接部中进行反向的移动,直至停止,从而使得平衡机构32带动所述传递机构33相对于驱动机构31反向移动至停止;第一平衡部件321、传递机构33的第二凸型衔接部和第二平衡部件322还有可能在驱动机构31的第一凹型衔接部中进行往复运动,直至
停止,从而使得平衡机构32带动所述传递机构33相对于驱动机构31往复运动至停止。本说明书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77.在具体实施中,所述驱动机构可以包括:控制部件、固定部件和活动部件;所述控制部件适于控制所述活动部件相对所述固定部件进行移动;所述活动部件适于与所述平衡机构连接。在所述控制部件的控制下,所述活动部件可以带动所述平衡机构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移动,进而使所述平衡机构带动所述传递机构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移动。
78.其中,所述控制部件可以改变所述活动部件的外部受力情况,也可以改变所述活动部件的内部受力情况。本说明书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79.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对驱动机构的活动部件和固定部件设置适配的结构关系,以供所述驱动机构的控制部件改变活动部件的受力情况,使所述活动部件相对所述固定部件进行移动。
80.例如,所述固定部件和所述活动部件之间形成有腔室;所述控制部件适于控制所述腔室的压力,以使所述活动部件相对所述固定部件进行移动。
81.具体地,所述腔室设有通口;所述控制部件可以通过所述腔室的通口,向所述腔室注入填充物,从而改变腔室内的压强,产生的压力作用于活动部件,使所述活动部件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进行移动。其中,所述填充物可以为气体或液体。
82.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件和所述活动部件之间可以形成多个腔室,通过控制多个腔室中的压强,可以使所述活动部件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进行往复运动。
83.在具体实施中,所述驱动机构的固定部件可以包括:限位部,与所述驱动机构的活动部件相对部位的形状互补,适于限制所述活动部件的移动范围。
84.例如,参照图4,并结合参考图1至图3,所述驱动机构11可以包括固定部件111和活动部件112。固定部件111可以包括凹型限位部11b。凹型限位部11b中容置有活动部件112的存在形状互补的相对部位,从而限制活动部件112的移动范围。
85.可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其他实施例提供的活塞装置也存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驱动机构(如图6至图8所示驱动机构21包括的固定部件211和活动部件212、图9至图11所示驱动机构31包括的固定部件311和活动部件312),具体可参照图1至图4所示的驱动机构11的描述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86.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活塞装置还可以包括弹性部件,设置于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平衡机构之间。利用弹性部件的形变能力和回弹能力,可以为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平衡机构提供缓冲,从而降低驱动机构和所述平衡机构之间的冲击力度,还可以消耗平衡机构与传递机构的惯性能量,以及可以消耗活塞装置受到的外部传递过来的反向冲击能量。
87.其中,可以根据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平衡机构的结构关系设置所述弹性部件的数量;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平衡机构中至少一个连接。
88.在一可选示例中,参照图9至图11,所述活塞装置m3可以包括弹性部件54和弹性部件55。在驱动机构31驱使平衡机构32移动时,弹性部件34和弹性部件35产生形变,可以降低所述驱动机构31和所述平衡机构32之间的冲击力度;在驱动机构31到达其极限位置后,驱动机构31不再为所述平衡机构32提供移动的能量,弹性部件34和弹性部件35的形变能力和回弹能力可以消耗平衡机构32和传递机构33的惯性能量,使平衡机构32和传递机构33逐渐达到受力平衡的状态。
89.在活塞装置m3受到外部的反向冲击时,利用弹性部件34和弹性部件35的形变能力和回弹能力,可以消耗反向冲击能量,使平衡机构32和传递机构33逐渐恢复到受力平衡的状态。
90.可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其他实施例提供的活塞装置也存在位置相同或相似的弹性部件,具体可参照图9至图11所示的弹性部件的描述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91.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活塞装置还可以包括其他组成部分,如用于支撑和连接的轴承(如图1至图3所示的轴承14和轴承15;图6所示的轴承24和轴承25;如图9至图11所示的轴承36和轴承37)、用于连接其他机构的连接件(如图1至图3所示的法兰盘16;图6所示的法兰盘26;如图9至图11所示的法兰盘38)等。本说明书对活塞装置的组成部分不做具体限制。
92.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平衡机构和所述传递机构之间可设有隔膜。所述隔膜可以形成于所述平衡机构相对于所述传递机构的表面,也可以形成于所述传递机构相对于所述平衡机构的表面。其中,所述隔膜可以通过液压油、润滑油等液体形成。由此可以降低冲击对传递机构、平衡机构等机件的损伤,延长使用寿命,并保证加工精度。
93.进一步地,所述平衡机构可以包括中空腔体,并在表面形成注入口和流出口,可通过注入口向中空腔体注入液体,并通过流出口使液体流至平衡机构与传递机构之间,自动形成隔膜,操作方便,并能够避免组装时对隔膜的破坏。
94.在具体实施中,为了节约空间,所述平衡机构可以套设于所述传递机构外部,所述驱动机构可以套设于所述平衡机构外部。
95.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和需求,设定所述活塞装置中各组成部分的具体形状。本说明书对此不做限制。
96.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和需求,确定所述活塞装置中各组成部分的具体类型。例如,所述驱动机构的固定部件可以包括壳体,所述驱动机构的活动部件可以包括活塞杆;所述平衡机构可以包括活塞块;所述传递机构可以包括加工机床的主轴;所述弹性部件可以包括弹簧等。本说明书对此不做限制。
97.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和需求,可以对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活塞装置进行适应性地选取和/或变形。例如,改变活塞装置中的一些组成部分的数量;又例如,调整活塞装置中的一些组成部分的尺寸;还例如,将活塞装置中的一些组成部分进行同等替换等。基于此,能够延伸出更多的活塞装置的实施方案,本说明书实施例并不对这些延伸方案进行限制。
98.可以理解的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本说明书中术语可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理解。例如,动词“连接”可以理解为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一体地连接等动作。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99.以及,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的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的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的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10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的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而且,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101.虽然本说明书实施例披露如上,但本说明书实施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说明书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活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机构、平衡机构和传递机构,其中:所述驱动机构,适于驱使所述平衡机构移动;所述平衡机构,位于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传递机构之间,使所述传递机构与所述驱动机构无直接接触,适于相对于所述驱动机构移动;所述传递机构,与所述平衡机构联动,适于传递能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机构还与转动机构连接,适于在所述转动机构的带动下相对于所述平衡机构转动,并传递来自所述转动机构的能量。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活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所述平衡机构之间通过形状互补的部位进行有缝衔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活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凹型衔接部;所述平衡机构包括:第一凸型衔接部;所述第一凹型衔接部适于容置所述第一凸型衔接部。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活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机构和所述平衡机构之间通过形状互补的部位进行衔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活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机构包括:第二凸型衔接部,适于与所述平衡机构衔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活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机构包括:第一平衡部件和第二平衡部件;所述第一平衡部件和所述第二平衡部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凸型衔接部的两侧。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活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控制部件、固定部件和活动部件;其中:所述控制部件,适于控制所述活动部件相对所述固定部件进行移动;所述活动部件,适于与所述平衡机构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活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和所述活动部件之间形成有腔室;所述控制部件适于控制所述腔室的压力,以使所述活动部件相对所述固定部件进行移动。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活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包括:限位部,与所述活动部件相对部位的形状互补,适于限制所述活动部件的移动范围。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活塞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部件,设置于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平衡机构之间。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活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机构和所述传递机构之间设有隔膜。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活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机构套设于所述传递机构外部,所述驱动机构套设于所述平衡机构外部。
技术总结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活塞装置,包括:驱动机构、平衡机构和传递机构,其中:所述驱动机构,适于驱使所述平衡机构移动;所述平衡机构,位于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传递机构之间,使所述传递机构与所述驱动机构无直接接触,适于相对于所述驱动机构移动;所述传递机构,与所述平衡机构联动,适于传递能量。采用上述方案,能够减少机械损伤,提高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提高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提高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朱建华 夏春明 彭虎 王天波 赵江龙 王立人 孙涛 罗希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焊(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6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