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道路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透水路面防塌陷结构。
背景技术:
2.透水路面具有透水性,下雨时能较快消除道路、广场的积水现象。
3.由于透水混凝土的孔隙率较大,使得透水路面的透水性较好,但同时透水路面的强度将随之下降,在道路承受车辆的碾压,以及雨水的冲刷后,透水路面将容易发生下陷,产生较大的坑洞,对路面行驶的车辆和行人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改善由于透水路面长期使用产生坑洞,而对车辆和行人带来较大安全隐患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透水路面防塌陷结构。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透水路面防塌陷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透水路面防塌陷结构,包括透水路面本体,所述透水路面本体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透水面层、透水混凝土层、碎石层和素土层,所述透水混凝土层内设置有若干防塌陷装置,每个所述防塌陷装置包括安装座、承压机构和复位机构,所述安装座固定于所述透水混凝土层内部,所述承压机构和所述复位机构均安装于所述安装座上。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雨时,雨水通过透水面层、透水混凝土层和碎石层渗透进入素土层内部,使得路面难以存在积水的现象,以便于车辆和行人通过,当路面长期使用承受能力下降时,通过设置于透水混凝土层内的防塌陷装置路面进行支撑,以提高路面的强度,使得路面难以出现塌陷的现象,不但能够提高行人和车辆的行驶安全系数,而且还能够提高透水路面的使用寿命。
7.优选的,所述承压机构包括第一承压板和第二承压板,所述第一承压板和所述第二承压板通过所述复位机构与所述安装座连接,且所述第一承压板和所述第二承压板运动状态相反。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承压板和第二承压板对透水路面进行支撑,当透水路面受到的力传递至第一承压板和/或第二承压板时,第一承压板和/或第二承压板下压时,能够通过复位机构对第一承压板和/或第二承压板进行复位,对透水路面的塌陷处进行复位,从而能够减少透水路面塌陷的产生。
9.优选的,所述复位机构包括第一转动杆、第二转动杆、第一驱动杆\第二驱动杆和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均转动设置于安装座上,所述第一转动杆和所述第二转动杆同轴设置,所述第一承压板固定于第一转动杆上,所述第二承压板固定于第二转动杆上;所述第一驱动杆铰接于所述第一转动杆上,所述第二驱动杆铰接于第二转动杆上;所述第一驱动杆远离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杆远离第二转动杆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与安装座滑动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承压板远离第一转动杆的一端受压下降时,第一承
压板将驱动第一转动杆转动,第一转动杆转动带动第一驱动杆驱动第一连接杆在安装座上滑移,使得第二驱动杆将同步运动,即可驱动第二承压板反方向运动,对透水路面进行支撑,从而能够减少透水路面产生塌陷的现象。
11.优选的,所述防塌陷装置还包括防塌陷辅助机构,所述防塌陷辅助机构设置于所述安装座远离所述承压机构的一侧,所述防塌陷辅助机构包括均设置于安装座上的辅助承压组件和辅助复位组件。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坍塌辅助机构能够进一步对透水路面进行支撑,即可通过承压机构和辅助承压组件同时对透水路面进行支撑,并通过复位机构和辅助复位组件对被下压的承压机构和辅助承压组件进行复位,即可进一步减少透水路面产生塌陷的现象。
13.优选的,所述辅助承压组件包括第三承压板和第四承压板,所述第三承压板固定于所述第一转动杆上,所述第三承压板和所述第一承压板朝相背离的方向延伸;所述第四承压板固定于所述第二转动杆上,所述第四承压板和所述第二承压板朝相背离的方向延伸;所述辅助复位组件包括第三驱动杆和第四驱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上固定有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固定杆的另一端与第一固定杆铰接;所述第二转动杆上固定有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固定杆的另一端与第四驱动杆铰接;所述第三驱动杆远离第一转动杆的一端和第四驱动杆远离第二转动杆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与安装座滑动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承压板远离第一转动杆的一端受压下降时,第三承压板远离第一转动杆的一端将上升,于此同时,第二承压板远离第二转动杆的一端上升,即可驱动第四承压板远离第二转动杆的一端下降。当车辆行驶于透水路面上时,第一承压板、第二承压板、第三承压板和第四承压板四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动,使得路面难以出现塌陷的现象。
15.优选的,所述透水混凝土层内形成有安装所述防塌陷装置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设置有若干支撑桩,每个所述支撑桩的上下两侧分别与透水混凝土层和碎石层相抵紧,若干所述支撑桩和若干所述防塌陷装置之间间隔设置。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桩能够对透水路面进行进一步支撑,使得透水路面不容易出现塌陷的现象。
17.优选的,每个所述安装座上滑动穿设有两个弧形的支撑座,靠近所述第一承压板的所述支撑座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承压板和所述第二承压板的下方,另一个所述支撑座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承压板和所述第四承压板的下方。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进一步对第一承压板和第二承压板进行支撑,能够提高第一承压板和第二承压板的支撑强度,使得透水路面难以产生塌陷的现象。
19.优选的,所述第一承压板、所述第二承压板、所述第三承压板和所述第四承压板的底部均设置有支撑台,若干所述支撑台均固定于安装腔内。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第一承压板、第二承压板、第三承压板和第四承压板进行支撑,当透水路面对第一承压板、第二承压板、第三承压板和第四承压板施加的力较大
时,能够通过支撑台分别对四者进行支撑,使其不容易由于重力较大而产生断裂的现象。
21.优选的,所述透水混凝土层和碎石层之间设置有鹅卵石层。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便于雨水快速渗透,减少透水路面积水现象的产生。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通过设置安装座、承压机构和复位机构,使得路面难以出现塌陷的现象,从而能够提高行人和车辆的行驶安全系数,而且还能够提高透水路面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辅助承压组件和辅助复位组件,能够进一步减少透水路面出现塌陷的现象;通过设置支撑台和支撑座,能够起到对第一承压板、第二承压板、第三承压板和第四承压板进行支撑的效果。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透水路面防塌陷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透水混凝土层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防塌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防塌陷装置的前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防塌陷装置的后视图。
25.附图标记说明:1、路缘石;2、透水面层;3、透水混凝土层;31、安装腔;32、支撑桩;33、支撑座;34、支撑台;4、鹅卵石层;5、碎石层;6、素土层;7、防塌陷装置;71、安装座;711、第一腰型孔;712、第二腰型孔;72、承压机构;721、第一承压板;722、第二承压板;73、复位机构;731、第一转动杆;7311、第一固定杆;732、第二转动杆;7321、第二固定杆;733、第一驱动杆;734、第二驱动杆;735、第一连接杆;74、防塌陷辅助机构;741、辅助承压组件;7411、第三承压板;7412、第四承压板;742、辅助复位组件;7421、第三驱动杆;7422、第四驱动杆;7423、第二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7.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透水路面防塌陷结构。参照图1和图2,一种透水路面防塌陷结构,包括透水路面本体,透水路面本体包括从下至上依次铺设的素土层6、碎石层5、鹅卵石层4、透水混凝土层3、透水面层2以及位于透水面层2宽度方向两端的路缘石1。雨水降落在透水面层2上,然后依次渗透进入透水混凝土层3、鹅卵石层4、碎石层5和素土层6,鹅卵石层4能够使得水快速渗透,碎石层5能够大孔隙的容纳水分,可以减少路面的积水。透水混凝土层3内形成有安装腔31,在安装腔31内设置有若干防塌陷装置7,若干防塌陷装置7沿透水路面本体的长度方向分布。透水路面本体长时间使用,承受能力下降,通过防塌陷装置7对透水混凝土层3和透水面层2进行支撑,使得透水面层2不容易出现塌陷的现象。
28.每相邻两个防塌陷装置7之间设置有支撑桩32,使得若干支撑桩32和若干防塌陷装置7之间间隔设置,每个支撑桩32的上下两侧分别与透水混凝土层3和碎石层5相抵紧,以提高透水面层2的支撑强度,减少塌陷的现象产生。
29.参照图3,每个防塌陷装置7均包括安装座71、承压机构72、复位机构73和防塌陷辅
助机构74,防塌陷辅助机构74包括辅助承压组件741和辅助复位组件742,安装座71沿透水路面本体的宽度方向设置,承压机构72和辅助承压组件741分别位于安装座71长度方向的两端,复位机构73安装于安装座71靠近承压机构72的一端,辅助复位组件742安装于安装座71靠近辅助承压组件741的一端。车辆行驶在透水面层2上,车轮能够同时施力于承压机构72和辅助承压组件741上,并通过复位机构73和辅助复位组件742分别对应对承压机构72和辅助承压组件741进行复位,使得透水路面本体难以产生塌陷的现象。
30.参照图4和图5,承压机构72包括第一承压板721和第二承压板722。复位机构73包括第一转动杆731、第二转动杆732、第一驱动杆733、第二驱动杆734和第一连接杆735。第一转动杆731和第二转动杆732均转动安装于安装座71上,且第一转动杆731和第二转动杆732分别位于安装座71宽度方向的两侧。第一转动杆731和第二转动杆732同轴设置,第一承压板721固定于第一转动杆731上,第二承压板722固定于第二转动杆732上。在第一转动杆731上固定有第一固定杆7311,第一固定杆7311与第一承压板721相交设置。第二转动杆732上固定有第二固定杆7321,第二固定杆7321与第二承压板722相交设置。第一驱动杆733与第一固定杆7311的端部铰接,第二驱动杆734与第二固定杆7321的端部铰接。在安装座71上开设有第一腰型孔711,第一腰型孔711的长度方向与安装座71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一连接杆735穿设于第一腰型孔711内,第一连接杆735伸出第一腰型孔711的一端与第一驱动杆733远离第一固定杆7311的一端铰接,第一连接杆735伸出第一腰型孔711的另一端与第二驱动杆734远离第二固定杆7321的一端铰接。
31.当第一承压板721远离第一转动杆731的一端受压向下运动时,第一转动杆731转动并通过第一驱动杆733控制第一连接杆735朝远离第一转动杆731的方向运动,以控制第二驱动杆734远离第二转动杆732的一端向上运动。当第二承压板722远离第二转动杆732的一端受压向下运动时,第二转动杆732转动并通过第二驱动杆734控制第一连接杆735朝远离第二转动杆732的方向运动,以控制第一驱动杆733远离第一转动杆731的一端向上运动。当车辆碾压透水路面本体位于第一承压板721的上方,并使得透水路面本体出现凹坑时,将第一承压板721远离第一转动杆731的一端下压时,第二承压板722远离第二转动杆732的一端将上升。随后车辆碾压透水路面本体位于第二承压板722的上方,将第二承压板722远离第二转动杆732的一端下降时,第一承压板721远离第一转动杆731的一端将上升,从而将透水路面本体凹陷的位置进行复位。
32.参照图4和图5,辅助承压组件741包括第三承压板7411和第四承压板7412,第三承压板7411固定于第一转动杆731远离第一承压板721的一侧,且第三承压板7411和第一承压板721朝相背离的方向延伸。因此,当第一承压板721远离第一转动杆731的一端下降时,第三承压板7411远离第一转动杆731的一端将上升。第四承压板7412固定于第二转动杆732远离第二承压板722的一侧,且第四承压板7412和第二承压板722朝相背离的方向延伸。因此,当第二承压板722远离第二转动杆732的一端下降时,第四承压板7412远离第一转动杆731的一端将上升。由于第一承压板721和第二承压板722的运动方向相反,因此第三承压板7411和第四承压板7412的运动方向相反,即可使得在这四个承压板中,只要有一个人承压板运动,另外三个将随之运动,从而能够对透水路面本体进行有效支撑。
33.参照图4和图5,辅助复位组件742包括第三驱动杆7421、第四驱动杆7422和第二连接杆7423,第三驱动杆7421铰接于第一固定杆7311远离第一驱动杆733的一端,第四驱动杆
7422铰接于第二固定杆7321远离第二驱动杆734的一端。在安装座71远离第一腰型孔711的一端开设有第二腰型孔712,第二腰型孔712的长度方向与安装座71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二连接杆7423穿设于第二腰型孔712内,第二连接杆7423伸出第二腰型孔712的一端与第三驱动杆7421远离第一固定杆7311的一端铰接,第二连接杆7423伸出第二腰型孔712的另一端与第四驱动杆7422远离第二固定杆7321的一端铰接。
34.当第一承压板721远离第一转动杆731的一端下降以驱动第三承压板7411远离第一转动杆731的一端上升时,第三驱动杆7421将带动第二连接杆7423沿着第二腰型孔712的长度方向同步运动,即可带动第四驱动杆7422运动。第三驱动杆7421、第四驱动杆7422和第二连接杆7423起到辅助驱动第三承压板7411和第四承压板7412运动,并且能够将第一承压板721、第二承压板722、第三承压板7411和第四承压板7412受到的力进行分解,以提高第一承压板721、第二承压板722、第三承压板7411和第四承压板7412四者的支撑强度。
35.参照图4和图5,在安装座71长度方向的两端均滑动穿设有支撑座33,每个支撑座33呈弧形设置,且每个支撑座33的弧形开口朝向透水面层2设置,靠近第一承压板721远离第一转动杆731的一端的支撑座33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承压板721和第二承压板722的正下方,靠近第三承压板7411远离第二转动杆732的一端的支撑座33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三承压板7411和第四承压板7412的正下方。如:当第一承压板721远离第一转动杆731的一端下降,即可将支撑座33的一端下压,支撑座33的另一端将与第二承压板722远离第二转动杆732的一端同步上升,第二承压板722的端部将与安装腔31的顶面相抵,支撑座33升高的一端能够对第二承压板722提供支撑力,以分担第二承压板722承受的力。
36.在安装腔31内且位于第一承压板721、第二承压板722、第三承压板7411和第四承压板7412的底部均设置有支撑台34,支撑台34的高度为四个承压板的最低极限高度处,以实现对第一承压板721、第二承压板722、第三承压板7411和第四承压板7412进行限位,使得第一承压板721、第二承压板722、第三承压板7411和第四承压板7412难以由于受力过大,而出现损坏的现象。
3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透水路面防塌陷结构的实施原理为:车辆行程于透水路面本体上,车辆的左右车轮分别压于第一承压板721和第三承压板7411的正上方,同时对第一承压板721和第三承压板7411施加力,由于第一承压板721和第三承压板7411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因此第一承压板721和第三承压板7411将保持平衡的状态,使得透水路面本体不容易出现塌陷的现象。同时,车辆的左右两轮还分别压于第二承压板722和第四承压板7412的正上方,进一步提高透水路面本体的支撑强度,使得透水路面本体不容易产生塌陷的现象。
3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透水路面防塌陷结构,包括透水路面本体,所述透水路面本体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透水面层(2)、透水混凝土层(3)、碎石层(5)和素土层(6),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混凝土层(3)内设置有若干防塌陷装置(7),每个所述防塌陷装置(7)包括安装座(71)、承压机构(72)和复位机构(73),所述安装座(71)固定于所述透水混凝土层(3)内部,所述承压机构(72)和所述复位机构(73)均安装于所述安装座(71)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路面防塌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机构(72)包括第一承压板(721)和第二承压板(722),所述第一承压板(721)和所述第二承压板(722)通过所述复位机构(73)与所述安装座(71)连接,且所述第一承压板(721)和所述第二承压板(722)运动状态相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水路面防塌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73)包括第一转动杆(731)、第二转动杆(732)、第一驱动杆(733)、第二驱动杆(734)和第一连接杆(735),所述第一转动杆(731)和第二转动杆(732)均转动设置于安装座(71)上,所述第一转动杆(731)和所述第二转动杆(732)同轴设置,所述第一承压板(721)固定于第一转动杆(731)上,所述第二承压板(722)固定于第二转动杆(732)上;所述第一驱动杆(733)铰接于所述第一转动杆(731)上,所述第二驱动杆(734)铰接于所述第二转动杆(732)上;所述第一驱动杆(733)远离所述第一转动杆(73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杆(734)远离第二转动杆(732)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杆(735)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735)与安装座(71)滑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水路面防塌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塌陷装置(7)还包括防塌陷辅助机构(74),所述防塌陷辅助机构(74)设置于所述安装座(71)远离所述承压机构(72)的一侧,所述防塌陷辅助机构(74)包括均设置于安装座(71)上的辅助承压组件(741)和辅助复位组件(74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水路面防塌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承压组件(741)包括第三承压板(7411)和第四承压板(7412),所述第三承压板(7411)固定于所述第一转动杆(731)上,所述第三承压板(7411)和所述第一承压板(721)朝相背离的方向延伸;所述第四承压板(7412)固定于所述第二转动杆(732)上,所述第四承压板(7412)和所述第二承压板(722)朝相背离的方向延伸;所述辅助复位组件(742)包括第三驱动杆(7421)和第四驱动杆(7422),所述第一转动杆(731)上固定有第一固定杆(7311),所述第一固定杆(73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杆(733)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杆(735)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固定杆(7311)的另一端与第一固定杆(7311)铰接;所述第二转动杆(732)上固定有第二固定杆(7321),所述第二固定杆(732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杆(734)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杆(735)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固定杆(7321)的另一端与第四驱动杆(7422)铰接;所述第三驱动杆(7421)远离第一转动杆(731)的一端和第四驱动杆(7422)远离第二转动杆(732)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杆(7423)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7423)与安装座(71)滑动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水路面防塌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混凝土层(3)内形成有安装所述防塌陷装置(7)的安装腔(31),所述安装腔(31)内设置有若干支撑桩(32),每个所述支撑桩(32)的上下两侧分别与透水混凝土层(3)和碎石层(5)相抵紧,若干所述支撑桩(32)和若干所述防塌陷装置(7)之间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水路面防塌陷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安装座(71)上滑动穿设有两个弧形的支撑座(33),靠近所述第一承压板(721)的所述支撑座(33)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承压板(721)和所述第二承压板(722)的下方,另一个所述支撑座(33)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承压板(7411)和所述第四承压板(7412)的下方。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水路面防塌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压板(721)、所述第二承压板(722)、所述第三承压板(7411)和所述第四承压板(7412)的底部均设置有支撑台(34),若干所述支撑台(34)均固定于安装腔(31)内。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路面防塌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混凝土层(3)和碎石层(5)之间设置有鹅卵石层(4)。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透水路面防塌陷结构,属于道路建筑的技术领域,其包括透水路面本体,所述透水路面本体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透水面层、透水混凝土层、碎石层和素土层,所述透水混凝土层内设置有若干防塌陷装置,每个所述防塌陷装置包括安装座、承压机构和复位机构,所述安装座固定于所述透水混凝土层内部,所述承压机构和所述复位机构均安装于所述安装座上。本申请具有提高路面的强度,使得路面难以出现塌陷的现象的效果。的现象的效果。的现象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方国庆 李鹏飞 卞俊 段化垒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常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29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