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属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丹系后备母猪诱情方式。
背景技术:
2.后备母猪是猪场的未来,现今生猪养殖行业中,虽然开始重视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但仍然一味的以母猪的外观体型及产仔数据为主,而忽视了母猪一些重要的潜在繁殖性能指标:初情期。诸多研究表明,初情期启动越早的母猪具有更高的终身繁殖成绩。
3.初情期启动早的母猪相比启动晚的母猪,其1~5胎的总产活仔数,前者比后者要多出6头左右。然而现今粗放式的后备母猪饲养管理以及不成熟的初情期诱导程序常常导致后备母猪初情期延迟,粗放的后备母猪饲养管理更会增加不适宜的种猪进入生产母猪群,这些种猪在后期淘汰比例高于其他母猪,导致母猪更替频率升高,无形中降低了经济效益。因此良好的初情期诱导程序对后备母猪的培育至关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丹系后备母猪诱情方式。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新型丹系后备母猪诱情方式,包括如下步骤:
6.s1.育成期饲养
7.分栏饲养母猪,每栏饲养多头母猪,母猪日龄90-140天,控制母猪生长速度维持在600~700g/天;
8.s2.初情期调整
9.母猪日龄140-160天,调整母猪体重体况;
10.同一栏内母猪没有发情现象前,饲喂调整为后备料,控制生长速度在2.2-2.8kg/ 头/天;
11.s3.精确饲喂调节
12.在同一栏内母猪发现发情现象后,将该栏内所有母猪分别转入限位栏,测量每个母猪的背膘厚测定,并根据母猪的背膘厚数据分别饲喂;
13.s4.诱情配种
14.设置专门的诱情栏区,140日龄开始将母猪赶到试情栏区进行诱情,每头母猪在诱情栏区接触公猪1~2min,每天进行2次。
15.进一步的,所述分栏饲养母猪每栏母猪头数不超过12头,每头母猪占栏面积大于1.4平方米。
16.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母猪生长速度具体方案如下:
17.同一栏内母猪平均体重小于50kg前采用自由采食;
18.同一栏内母猪平均体重大于等于50kg后通过限饲或者是增大饲料中纤维含量的比值减少日粮能量含量来控制母猪生长速度。
19.进一步的,所述根据母猪的背膘厚数据分别饲喂具体方案如下:
20.背膘厚不达标(背膘厚<10mm),对该母猪增加饲喂量;
21.背膘厚合适(10mm≤背膘厚≤11mm),对该母猪饲喂量不变;
22.背膘厚超标(背膘厚>11mm),对该母猪进行限量饲喂。
23.进一步的,所述背膘厚达标的母猪在配种前的10~14天采用自由采食。
24.进一步的,所述诱情栏区内存养5-6头发情公猪。
25.进一步的,所述诱情配种步骤中还调节光照条件,母猪光照增加到每天14h,光照强度为4~6w/m2。
26.进一步的,后备料由以下重量份数原料组成:
27.玉米200-500份,皮大麦100-300份,大豆油1-10份,酿酒酵母培养物30-70 份,大豆粕100-200份,大豆皮50-120份,甜菜粕70-90份,石粉1-20份,磷酸氢钙10-20份,碳酸氢钙0.5-5份,后备母猪预混料15-40份。
28.进一步的,所述后备母猪预混料包括以下组分:
29.赖氨酸40-60份;胆碱500-700份;磷酸氢钙20-40份;食盐5-15份;石粉5-15 份;dl-蛋氨酸30-50份;l-苏氨酸60-70份;l-色氨酸70-90份;l-半胱氨酸80-100 份;多维15-40份。
30.进一步的,所述多维为维生素中的一种或几种。
3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方案提出的一种新型丹系后备母猪诱情方式过改进后备母猪诱情方式,调整诱情启动时间至140日龄,更好的培育繁殖性能优异的丹系后备母猪,减少猪群终身npd的蓄积,降低畜舍使用空间、饲料投入及人工投入成本,从而提高猪场的生产效益及饲养管理效率。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3.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4.实施例
35.留选50kg左右后备母猪,经过驯化及培育,最终选择体态外观、精神状态良好、日龄一致的60头后备母猪进行试验。诱情公猪要求体态外观良好,性欲旺盛,性情温和且口含泡沫较多,善于交流。
36.按不同的初期情诱导启动时间将试验猪群分为a、b、c三组,a组为180日龄开始诱情,b组为160日龄开始诱情,c组为140日龄开始诱情。
37.其中a组和b组诱情方式为驱赶公猪诱情:选择性欲旺盛的成年公猪,按规定的母猪日龄和不同诱情方式启动初情期诱导,混栏诱情5~10min左右,每天进行两次诱情,上下午各一次。具体分组见下表1。
38.表1后备母猪诱情启动处理组
[0039][0040]
其中c组诱情饲喂方式如下:
[0041]
s1.育成期饲养
[0042]
分栏饲养母猪,每栏饲养多头母猪,母猪日龄90-140天,控制母猪生长速度维持在600~700g/天;所述分栏饲养母猪每栏母猪头数不超过12头,每头母猪占栏面积大于1.4平方米;
[0043]
s2.初情期调整
[0044]
母猪日龄140-160天,调整母猪体重体况;
[0045]
同一栏内母猪没有发情现象前,饲喂调整为后备料,并控制在2.2-2.8kg/头/ 天(根据膘体和长速调整),后备料由以下重量份数原料组成:
[0046]
玉米200-500份,皮大麦100-300份,大豆油1-10份,酿酒酵母培养物30-70 份,大豆粕100-200份,大豆皮50-120份,甜菜粕70-90份,石粉1-20份,磷酸氢钙10-20份,碳酸氢钙0.5-5份,后备母猪预混料15-40份。
[0047]
后备母猪预混料包括以下组分:
[0048]
赖氨酸40-60份;胆碱500-700份;磷酸氢钙20-40份;食盐5-15份;石粉5-15 份;dl-蛋氨酸30-50份;l-苏氨酸60-70份;l-色氨酸70-90份;l-半胱氨酸80-100 份;多维15-40份。其中多维为维生素中的一种或几种。
[0049]
同一栏内母猪平均体重小于50kg前采用自由采食;
[0050]
同一栏内母猪平均体重大于等于50kg后通过限饲或者是增大饲料中纤维含量的比值减少日粮能量含量来控制母猪生长速度;
[0051]
s3.精确饲喂调节
[0052]
在同一栏内母猪发现发情现象后,将该栏内所有母猪分别转入限位栏,测量每个母猪的背膘厚测定,并根据母猪的背膘厚数据分别饲喂;所述根据母猪的背膘厚数据分别饲喂具体方案如下:
[0053]
背膘厚不达标(背膘厚<10mm),对该母猪增加饲喂量;
[0054]
背膘厚合适(10mm≤背膘厚≤11mm),对该母猪饲喂量不变;
[0055]
背膘厚超标(背膘厚>11mm),对该母猪进行限量饲喂。
[0056]
背膘厚达标的母猪在配种前的10~14天采用自由采食。
[0057]
s4.诱情配种
[0058]
设置专门的诱情栏区,140日龄开始将母猪赶到试情栏区进行诱情,每头母猪在诱情栏区接触公猪1~2min,每天进行2次。所述诱情栏区内存养5-6头发情公猪。所述诱情配种步骤中还调节光照条件,母猪光照增加到每天14h,光照强度为4~6w/m2。
[0059]
当公猪与母猪接触时,查情人员仔细观察母猪的行为和表现,每天记录好发情母猪的耳号、发情时间,其他饲养管理及配种操作均按公司常规操作规程进行。
[0060]
观测指标
[0061]
记录试验猪群的初情期日期以及配种前最后一次发情日期、发情次数、初配体重、背膘厚,随后利用kf系统跟踪记录试验猪群头胎及后续2胎的配种受胎率、配种分娩率、产仔数据、健康状况及繁殖表现(返情、流产、难产、乏情等)、淘汰比例及原因。
[0062]
诱情、配种情况
[0063]
表2数据显示,不同处理组母猪在诱情日龄、初配日龄、初配背膘厚、初配体重等各指标上差异显著,a组母猪的诱情日龄显著大于b组和c组,b组母猪的诱情日龄显著大于c组;c组母猪的初配日龄显著低于a组和b组;b组母猪的初配背膘厚显著小于a组和c组;c组母猪的初配体重显著高于a组和b组。
[0064]
表2不同处理组诱情、配种情况表
[0065][0066]
同行肩标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0067]
妊检、受孕、分娩情况
[0068]
表3数据显示,a组母猪返情率最高,b组次之,c组最低;a组母猪流产率最高,为8.7%,b、c组母猪流产率均为0;a组母猪的妊检阴性率最高,为26.32%, b组母猪的妊检阴性率次之,为19.05%,c组母猪妊检阴性率最低,为6.67%;a 组母猪受胎率最低,为73.68%,b组次之,为80.95%;c组母猪受胎率最高,为93.33%。a组的分娩率最低,为73.68%,b组次之,为91.48%,c组最高,为93.33%。
[0069]
表3不同处理组妊检、受孕情况表
[0070][0071]
分娩、产仔情况
[0072]
表4数据显示,不同处理组母猪窝均产总仔数和窝均产活仔数差异不显著,窝均产死胎数差异显著,c组窝均产死胎数显著低于a组和b组。
[0073]
表4不同处理组母猪产仔情况表
[0074][0075]
同行肩标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0076]
诱情日龄与母猪生产繁殖性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0077]
表5数据显示,母猪诱情日龄与发情记录、返情、流产、初配背膘厚、窝均产总仔数
及窝均产活仔数等指均无显著相关性;母猪诱情日龄与初配日龄、初配体重、是否受胎及窝均产死胎数均有显著相关性,其中与初配日龄和窝均产死胎数呈正相关,与初配体重和是否受胎呈负相关。
[0078]
表5诱情日龄与母猪生产繁殖性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0079][0080]
*0.01<p<0.05;**p<0.01
[0081]
综上:
[0082]
本发明调整后备母猪诱情方式的优点:
[0083]
1、初配返情率、流产率和妊检阴性率显著低
[0084]
返情率、流产率和妊检阴性率代表着母猪在生产配种环节中的性能,返情率、流产率和妊检阴性率越高则会导致生产中的栏舍和物料的浪费,提高了生产成本。反之,初配返情率、流产率和妊检阴性率低,则能减少栏舍和物料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试验期间的140日龄开始诱情的后备母猪相较于160日龄和180日龄的组别初配返情率、流产率和妊检阴性率显著更低。
[0085]
2、受胎率和分娩率显著高
[0086]
受胎率和分娩率越高,则能提高生产中的生产效率和效益。试验期间的140日龄开始诱情的后备母猪相较于160日龄和180日龄的组别初配受胎率和分娩率显著更高。
[0087]
3、母猪分娩产仔情况更好
[0088]
母猪分娩产仔情况直接关系着生产效益的高低。试验期间不同处理组母猪窝均产总仔数和窝均产活仔数差异不显著,但窝均产死胎数差异显著,140日龄开始诱情的组别窝均产死胎数显著低于160日龄组和180日龄组。
[0089]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所作的等效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丹系后备母猪诱情方式,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育成期饲养分栏饲养母猪,每栏饲养多头母猪,母猪日龄90-140天,控制母猪生长速度维持在600~700g/天;s2.初情期调整母猪日龄140-160天,调整母猪体重体况;同一栏内母猪没有发情现象前,饲喂调整为后备料,控制生长速度在2.2-2.8kg/头/天;s3.精确饲喂调节在同一栏内母猪发现发情现象后,将该栏内所有母猪分别转入限位栏,测量每个母猪的背膘厚测定,并根据母猪的背膘厚数据分别饲喂;s4.诱情配种设置专门的诱情栏区,140日龄开始将母猪赶到试情栏区进行诱情,每头母猪在诱情栏区接触公猪1~2min,每天进行2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丹系后备母猪诱情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栏饲养母猪每栏母猪头数不超过12头,每头母猪占栏面积大于1.4平方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丹系后备母猪诱情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母猪生长速度具体方案如下:同一栏内母猪平均体重小于50kg前采用自由采食;同一栏内母猪平均体重大于等于50kg后通过限饲或者是增大饲料中纤维含量的比值减少日粮能量含量来控制母猪生长速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丹系后备母猪诱情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母猪的背膘厚数据分别饲喂具体方案如下:背膘厚不达标(背膘厚<10mm),对该母猪增加饲喂量;背膘厚合适(10mm≤背膘厚≤11mm),对该母猪饲喂量不变;背膘厚超标(背膘厚>11mm),对该母猪进行限量饲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丹系后备母猪诱情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背膘厚达标的母猪在配种前的10~14天采用自由采食。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丹系后备母猪诱情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诱情栏区内存养5-6头发情公猪。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丹系后备母猪诱情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诱情配种步骤中还调节光照条件,母猪光照增加到每天14h,光照强度为4~6w/m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丹系后备母猪诱情方式,其特征在于,后备料由以下重量份数原料组成:玉米200-500份,皮大麦100-300份,大豆油1-10份,酿酒酵母培养物30-70份,大豆粕100-200份,大豆皮50-120份,甜菜粕70-90份,石粉1-20份,磷酸氢钙10-20份,碳酸氢钙0.5-5份,后备母猪预混料15-40份。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新型丹系后备母猪诱情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备母猪预混料包括以下组分:
赖氨酸40-60份;胆碱500-700份;磷酸氢钙20-40份;食盐5-15份;石粉5-15份;dl-蛋氨酸30-50份;l-苏氨酸60-70份;l-色氨酸70-90份;l-半胱氨酸80-100份;多维15-40份。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新型丹系后备母猪诱情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维为维生素中的一种或几种。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丹系后备母猪诱情方式,包括如下步骤:S1.育成期饲养;S2.初情期调整;S3.精确饲喂调节;S4.诱情配种。本技术方案提出的一种新型丹系后备母猪诱情方式,调整诱情启动时间至140日龄,更好的培育繁殖性能优异的丹系后备母猪,减少猪群终身NPD的蓄积,降低畜舍使用空间、饲料投入及人工投入成本,从而提高猪场的生产效益及饲养管理效率。而提高猪场的生产效益及饲养管理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吴丽艳 李铁明 杨雪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佳和农牧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6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