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单元、辐射单元部件及天线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6月前  49



1.本发明涉及天线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辐射单元、辐射单元部件及天线。


背景技术:

2.随着4g/5g移动通信网络的大规模建设,站点上的基站天线越来越紧密,行业内都想方设法对天线进行减重。作为基站天线中的重要部件,辐射单元的减重呼声也越来越高。同时为了应对行业原材料的紧张局面,如何在符合低碳要求下尽可能的提高辐射单元的生产效率也是重中之重。
3.其中一种辐射单元的常规选型是一体冲压成型辐射单元,成本低,重量轻,设计自由度大,配置在多频复杂天线优势明显。在现有使用的一体化成型的辐射单元中,底部通常匹配有一块pcb(printed circuit board)板,即印刷电路板。在pcb板上设计有差分线网络,用以将信号处理为差分信号,从而与辐射单元达到良好匹配,并获得良好的辐射性能指标。此类辐射单元设计能实现轻量化,但在pcb板上用于馈电的差分线网络难免使用了较大面积的pcb板材。若pcb板上的差分线网络设计不合理,会导致pcb板材面积大,制作成本高,高低频间线性度差,给整体馈电网络引入不必要的误差,恶化天线辐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辐射单元、辐射单元部件及天线,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辐射单元都需要依赖pcb板上所设计有的差分线网络,容易受到设计不合理的差分线网络的影响,导致其辐射性能随之恶化的问题。
5.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6.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辐射单元,包括辐射面以及设于所述辐射面底部的两组馈电结构,所述两组馈电结构可合成
±
45
°
极化方向的电流;至少一组所述馈电结构包括第一馈电引脚和第二馈电引脚;在所述至少一组所述馈电结构中,所述第一馈电引脚的总长度与所述第二馈电引脚的总长度之间存在第一长度差,所述第一长度差用于使从所述第一馈电引脚输出的信号与同时从所述第二馈电引脚输出的信号之间存在相位差。
7.进一步,所述第一馈电引脚的总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馈电引脚的总长度;所述第一馈电引脚通过折弯成型。
8.进一步,所述第一馈电引脚由若干个直角弯折组成。
9.进一步,每个所述直角弯折包括垂直于所述辐射面的直线段以及与其连接的平行于所述辐射面的直线段;所述第一馈电引脚中所有垂直于所述辐射面的直线段的总长度与所述第二馈电引脚的总长度相等;所述第一馈电引脚中所有平行于所述辐射面的直线段的总长度为所述第一长度差。
10.进一步,所述第一馈电引脚由若干个弧形弯折组成。
11.进一步,所述第一馈电引脚由若干个菱形弯折组成,所述菱形弯折包括相连接的至少两个与所述辐射面成锐角的直线段。
12.进一步,所述第一馈电引脚和所述第二馈电引脚与所述辐射面一体成型,或由所述辐射面冲压并向下折弯形成。
13.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辐射单元部件,包括上述的辐射单元及介质基板,所述辐射单元中的所述第一馈电引脚以及所述第二馈电引脚与所述介质基板连接。
14.进一步,所述介质基板上设有馈电点,以及与所述馈电点连接的微带线;所述第一馈电引脚与第二馈电引脚均通过所述微带线与所述馈电点连接;在所述至少一组所述馈电结构中,所述馈电点至所述第一馈电引脚之间的微带线长度与所述馈电点至所述第二馈电引脚之间的微带线长度之间存在差值,所述差值与所述第一长度差的和用于使从所述第一馈电引脚输出的信号与同时从所述第二馈电引脚输出的信号之间存在相位差。
15.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天线,包括若干个天线子阵列,所述天线子阵列包括馈电网络以及与其连接的若干个上述的辐射单元部件。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7.本发明提供的辐射单元基于至少一组馈电结构中的两个馈电引脚的长度差,以实现从两个馈电引脚同时输出的信号之间存在相位差,即辐射单元无需其他额外的相位调节网络也能实现馈电引脚输出信号的相位调节,辐射单元在不受相位调节网络设计的影响的情况下,其辐射指标优异稳定,线性度得到优化,辐射性能被恶化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其次,应用该辐射单元的辐射单元部件以及天线中与该辐射单元连接的介质基板无需设计相位调节网络,缩小了介质基板的板材使用面积,避免了网络设计不合理导致辐射单元性能恶化的问题,辐射单元部件及天线的辐射性能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辐射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馈电引脚121与第二馈电引脚122的长度关系示意图。
20.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馈电引脚121与第二馈电引脚122的信号流向示意图。
21.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馈电引脚121由直角弯折组成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馈电引脚121由弧形弯折组成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馈电引脚121由菱形弯折组成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馈电点a1位于第二馈电引脚122底部时的电流流向示意图。
25.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馈电点a1位于第一馈电引脚121和第二馈电引脚122的中点时的电流流向示意图。
26.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辐射单元与介质基板230连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辐射单元与介质基板230连接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28.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辐射面210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9.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馈电点port2位于第二馈电引脚222底部时的电流流向示意图。
30.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其中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的辐射单元部件的辐射指标示意图。
31.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辐射单元部件310通过同轴电缆320与移相器330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辐射单元部件410通过微带线馈电网络420与移相器430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本发明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以下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3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辐射单元,该辐射单元自身无需依靠介质基板的相位调节网络,能够通过其馈电结构对信号进行相位调节,从而取消用于与之连接的介质基板上的相位调节网络,辐射单元的辐射指标优异稳定,同时使介质基板上的馈电网络实现最小化设计。
35.如图1所示,该辐射单元包括:辐射面110,以及设于辐射面110底部的两组馈电结构120,每组馈电结构120包含两个馈电引脚,共四个馈电引脚。在四个馈电引脚中,位置处于同一条对角线的两个馈电引脚属于同一组馈电结构120。两组馈电结构120可合成
±
45
°
极化方向的电流,一组馈电结构120合成-45
°
极化方向的电流,一组馈电结构120合成﹢45
°
极化方向的电流。
36.辐射单元用于接收/辐射电磁波信号,而辐射面110用于直接接收/辐射电磁波信号,馈电结构120一般用于与介质基板连接,并引导电流流向辐射面110,从而使辐射面110在电流流动的过程中发生电磁波辐射,在辐射面110的周围空间产生电场和磁场。馈电结构120还用于传输在辐射面110接收到的信号,也用于将信号传输至辐射面110,以通过辐射面110发出该信号。
37.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馈电引脚可与辐射面110一体成型,方便规模化生产,且结构稳定。在另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馈电引脚可以是由辐射面110冲压并向下折弯形成的,在该实施方式下,馈电引脚的大小取决于辐射面110的面积大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每个馈电引脚可以与辐射面110一体冲压成型,更加方便规模生产。
38.在两组馈电结构120中,至少有一组馈电结构120的两个馈电引脚之间存在长度差,存在长度差的两个馈电引脚分别为第一馈电引脚121和第二馈电引脚122。
39.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该组馈电结构120中,第一馈电引脚121的总长度l1与第二馈电引脚122的总长度l2之间存在第一长度差,第一长度差的值大于0。
40.该第一长度差用于使从第一馈电引脚121输出的信号与同时从第二馈电引脚122输出的信号之间存在相位差。相位差大于0
°

41.具体地,从第一馈电引脚121输出的信号可以是如图3所示的信号流动方向1,从第一馈电引脚121输出至辐射面110的信号,也可以是如图3所示的信号流动方向2,从辐射面110传输至第一馈电引脚121,并由第一馈电引脚121输出的信号。同理,从第二馈电引脚122输出的信号可以是如图3所示的信号流动方向1,从第二馈电引脚122输出至辐射面110的信号;也可以是如图3所示的信号流动方向2,从辐射面110传输至第二馈电引脚122,并由第二馈电引脚122输出的信号。
42.第一馈电引脚121与第二馈电引脚122之间存在第一长度差,当同时有信号分别从两个馈电引脚输出时,由于从不同馈电引脚传输信号的路径长度不同,导致不同馈电引脚
输出的两个信号产生了相位差,从而调节了在两个馈电引脚输出的信号之间的相位差。第一长度差是根据所需要的相位差确定的,相位差可以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如根据实际情况可确定两个馈电引脚输出的信号需为差分信号(差分信号是指在两根传输线中传输的信号的振幅相同,相位相反),所需要的相位差可确定为180
°
,则第一长度差用于使从第一馈电引脚121输出的信号与同时从第二馈电引脚122输出的信号之间存在180
°
相位差,具体是指用于使从第一馈电引脚121传输至辐射面110的信号与同时从第二馈电引脚122传输至辐射面110的信号之间存在180
°
的相位差,或者使从辐射面110传输至第一馈电引脚121的底部的信号与同时从辐射面110传输至第二馈电引脚122的底部的信号之间存在180
°
相位差。
43.具体地,已知第一馈电引脚121的总长度与第二馈电引脚122的总长度之间存在第一长度差,则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馈电引脚121的总长度大于第二馈电引脚122的总长度,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馈电引脚122的总长度大于第一馈电引脚122的总长度。两种实施方式中均存在第一长度差。
44.以第一馈电引脚121的总长度大于第二馈电引脚122的总长度的实施方式为例,对总长度较长的馈电引脚的实现方式进行说明,如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是以第二馈电引脚122作为总长度较长的馈电引脚,则下述说明同样适用于总长度较长的第二馈电引脚122。
45.第一馈电引脚121的总长度较长,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馈电引脚121是通过折弯成型的。如图4所示,作为示例说明,通过折弯形成的第一馈电引脚121在其高度与第二馈电引脚122的高度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延长信号在第一馈电引脚121中的传输路径,从而实现从两个馈电引脚输出的信号之间存在相位差,同时,能够保持辐射面110处于水平状态。在另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馈电引脚121可以是没有被折弯的,由于第一馈电引脚121的总长度较长,则第一馈电引脚121的高度比第二馈电引脚122的高度更高,或者第一馈电引脚121在被折弯后其高度依然高于第二引脚122的高度,则在该种实施方式下,辐射面110会处于倾斜状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如需要保持辐射面110为水平状态,应选用第一馈电引脚121通过折弯成型的实施方式,如辐射面110可保持或不保持为水平状态,则两种实施方式都可以选用。
46.具体地,当辐射面110需保持为水平状态时,第一馈电引脚121可以通过多种折弯方式成型,且在折弯后需保持与第二馈电引脚122的高度相同。第一馈电引脚121的折弯方式有多种,具体以哪种折弯方式形成第一馈电引脚121,可考虑多种因素。例如当第一馈电引脚121是由辐射面110冲压向下折弯形成时,辐射面110的面积大小决定了第一馈电引脚121的大小,同时也决定了第一馈电引脚121折弯成型后的大小,也就决定了第一馈电引脚121具体可以以哪种折弯方式形成。需考虑因素还例如有:在相同空间大小的前提下,哪一种折弯方式能够实现传输路径最大化;哪一种折弯方式能够更好地避免引脚的弯折部分产生电流耦合的问题等等。
47.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一馈电引脚121可以是由若干个直角弯折组成的。直角弯折包括有垂直于辐射面110的直线段,以及与之连接的平行于辐射面110的直线段,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直角弯折是由一个垂直于辐射面110的直线段和一个平行于辐射面110的直线段构成的,两者相互垂直且相互连接。如图4所示,第一馈电引脚121中垂直于辐射面110的直线段分别是直线段l1、直线段l3、直线段l5、直线段l7和直线段l9,平
行于辐射面110的直线段分别是直线段l2、直线段l4、直线段l6和直线段l8。在保持辐射面110处于水平状态的前提下,第一馈电引脚121中所有垂直于辐射面110的直线段的总长度,即直线段l1、直线段l3、直线段l5和直线段l9的长度之和,与第二馈电引脚122的总长度m1相等,第一馈电引脚121中所有平行于辐射面110的直线段的总长度,即直线段l2、直线段l4、直线段l6和直线段l8的长度之和构成第一长度差,则在该种实施方式中,从第一馈电引脚121输出的信号与同时从第二馈电引脚122的输出的信号之间存在相位差,该相位差是通过直线段l2、直线段l4、直线段l6和直线段l8的长度和实现的。
48.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第一馈电引脚121可以是由若干个弧形弯折组成的。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一馈电引脚121可以是由若干个菱形弯折组成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菱形弯折是由两个直线段构成的,直线段与辐射面110之间所成夹角α为锐角,两个直线段之间相连接。
49.在以上三种折弯方式的实施方式中,优选采用以若干个直角弯折组成的第一馈电引脚121的实施方式。在占用相同的空间的情况下,第一馈电引脚121由若干个直角弯折组成,能够实现传输路径的最大化,且每个直角弯折的夹角大小为90
°
,大于其余两种实施方式中每个弯折所成夹角的大小,则在该种实施方式中,每个弯折的直线段之间的间隔距离最大,能够更好地避免电流在传输过程中产生耦合的问题。
50.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辐射单元的两组馈电引脚均存在长度差,每组馈电引脚均分别为第一馈电引脚121和第二馈电引脚122。第一馈电引脚121和第二馈电引脚122均由辐射面110冲压向下折弯形成,可通过冲压一体成型。第一馈电引脚121与第二馈电引脚122之间存在第一长度差,第一馈电引脚121的长度较长,由若干个直角弯折组成,且第一馈电引脚121的高度与第二馈电引脚122的高度相等,第一馈电引脚121中所有平行于辐射面110的直线段的总长度为第一长度差,由第一长度差实现从第一馈电引脚121输出的信号以及同时从第二馈电引脚122输出的信号之间存在相位差。辐射单元在没有额外的支撑件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四个高度相等的馈电引脚实现稳固支撑,整体辐射单元方便规模化生产,结构稳定,不易变形。
51.本实施例提供的辐射单元开创性地提出通过馈电结构中的两个馈电引脚之间的长度差实现信号传输的相位差,则辐射单元不需要依赖额外的相位调节网络,避免受到设计不合理的相位调节网络设计的影响,辐射单元的指标更优异和稳定,其本身的辐射性能被恶化的可能性大幅降低。同时,在实际应用中与之配合使用的介质基板可以取消相位调节网络,减少了制作该介质基板的板材面积。
52.基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思想,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辐射单元部件,包括以上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辐射单元以及介质基板,介质基板是指集成有信号处理网络的基板,用于为辐射单元供电以及对辐射单元收发的信号进行处理。介质基板一般采用pcb板。辐射单元通过第一馈电引脚121和第二馈电引脚122与介质基板实现电气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在介质基板上设有焊接点,第一馈电引脚121和第二馈电引脚122均通过该焊接点与介质基板实现电气连接。
53.具体地,介质基板上设有馈电点,馈电点为介质基板的供电点。第一馈电引脚121和第二馈电引脚122通过介质基板上的微带线与馈电点连接,从馈电点流出的电流经微带线流向两个馈电引脚,从而实现信号的传输。从馈电点流出的电流流经微带线到达第一馈
电引脚121和第二馈电引脚122的长度会对电流传输路径的长度产生影响,因此,在包括有第一馈电引脚121和第二馈电引脚122的馈电结构中,馈电点至第一馈电引脚121之间的微带线长度,与馈电点至第二馈电引脚122之间的微带线长度之间存在差值,该差值与第一馈电引脚121和第二馈电引脚122之间的长度差即第一长度差的和,用于实现从第一馈电引脚121中输出的信号以及同时从第二馈电引脚122输出的信号之间存在相位差。
54.作为示例说明,如图7所示,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馈电引脚121的总长度较长,且由若干个直角弯折组成,第一馈电引脚121与第二馈电引脚122的高度相等,第一馈电引脚121和第二馈电引脚122通过微带线与馈电点a1连接,馈电点a1位于第二馈电引脚122的底部,则当电流从馈电点a1流出并到达辐射面110的过程中,电流流经微带线、第一馈电引脚121直至辐射面110的路径长度是l10、直线段l9、直线段l8、直线段l7、直线段l6、直线段l5、直线段l4、直线段l3、直线段l2和直线段l1的长度之和,其中,l10是指电流流经过的微带线的部分。由于馈电点a1已经位于第二馈电引脚122的底部,因此电流流经第二馈电引脚122到达辐射面110的路径长度是m1。第一馈电引脚121与第二馈电引脚122的高度相等,由此可知,在两个馈电引脚中信号传输的相位差是由l10、直线段l8、直线段l6、直线段l4和直线段l2的长度之和实现的,其中,直线段l8、直线段l6、直线段l4和直线段l2的长度和为第一馈电引脚121和第二馈电引脚122之间的第一长度差,即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长度差与电流从馈电点a1流经过的微带线的部分l10的长度和用于使在两个馈电引脚中同时传输的信号产生相位差。
55.作为示例说明,如图8所示,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馈电引脚121的总长度较长,且由若干个直角弯折组成,第一馈电引脚121与第二馈电引脚122的高度相等,第一馈电引脚121和第二馈电引脚122通过微带线与馈电点a1连接,馈电点a1位于第一馈电引脚121和第二馈电引脚122的中点,则当电流从馈电点a1流出并到达辐射面110的过程中,电流流经微带线、第一馈电引脚121直至辐射面110的路径长度是1/2l10、直线段l9、直线段l8、直线段l7、直线段l6、直线段l5、直线段l4、直线段l3、直线段l2和直线段l1的长度和,其中,1/2l10是指电流流经过的微带线的部分。电流流经微带线、第二馈电引脚122直至辐射面110的路径长度是1/2l10的长度与m1的和,则两个馈电引脚输出信号的相位差是由直线段l8、直线段l6、直线段l4和直线段l2的长度之和实现的,其中,直线段l8、直线段l6、直线段l4和直线段l2的长度之和为第一馈电引脚121和第二馈电引脚122之间的第一长度差,即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长度差用于使从两个馈电引脚中同时输出的信号产生相位差。
56.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辐射单元部件包括辐射单元以及介质基板230。辐射单元包括辐射面210以及设于辐射面210底部的两组馈电结构220,两组馈电结构220可合成出
±
45
°
极化的电流。结合图9、10所示,每组馈电结构220包括具有长度差的第一馈电引脚221和第二馈电引脚222。辐射单元可单独实现信号传输的相位调节,具体是使从同一组馈电结220中的第一馈电引脚221和第二馈电引脚222同时输出的两个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为180
°

57.结合图9、10、11所示,每组馈电结构220中的第一馈电引脚221和第二馈电引脚222均由辐射面210冲压并向下折弯形成,一体化成型的辐射单元具备轻量化优势。在每组馈电结构220中,第一馈电引脚221的总长度较长,结合图10、12所示,第一馈电引脚221由五个直角弯折组成,分别为直线段l1~直线段l9,与介质基板230连接的最后一个直角弯折仅由一个垂直于辐射面210的直线段l9组成。如图11所示,在辐射面210中冲压折弯形成第一馈电
引脚221后,在辐射面210中冲压形成的镂空呈直角弯折状。第二馈电引脚222垂直于辐射面210,高度为m1,且没有任何弯折,如图11所示,在辐射面210中冲压折弯形成第二馈电引脚222后,在辐射面210中冲压形成的镂空呈长条状。
58.如图9、10所示,两组第一馈电引脚221和第二馈电引脚222均以电穿孔的形式与介质基板230实现电气连接,四个馈电引脚固定在介质基板230上,能够实现规模化的回炉焊接。其中一组第一馈电引脚221与第二馈电引脚222通过微带线与馈电点port1连接,另外一组第一馈电引脚221与第二馈电引脚222通过微带线与馈电点port2连接。
59.如图12所示,以其中一组与馈电点port2连接的第一馈电引脚221和第二馈电引脚222为例,馈电点port2位于第二馈电引脚222的底部,则第一馈电引脚221中的直线段l8、直线段l6、直线段l4、直线段l2与微带线长度l10的长度之和用于使同时从两个馈电引脚输出的信号之间产生180
°
相位差。按照空气波长的理论值为λ=116mm,180
°
相位差对应的是1/2λ=58mm,则直线段l2、直线段l4、直线段l6和直线段l8的长度和约等于1/3λ,即38mm,微带线l10通过计算等效为空气长度约等于1/6λ,即20mm。
60.同理,在与馈电点port1连接的第一馈电引脚221和第二馈电引脚222中,馈电点port1位于第二馈电引脚222的底部,则第一馈电引脚221中的直线段l8、直线段l6、直线段l4、直线段l2与微带线l10的长度之和用于使同时从两个馈电引脚输出的信号之间产生180
°
相位差。
61.当该辐射单元部件用于收发频点为2595mhz的信号时,如图13所示,该辐射单元部件的辐射指标优异稳定。
62.本实施例提供的辐射单元部件包括了前述实施方式中的辐射单元,因此在辐射单元中相同的定义、具体和优选的实施方式、工作原理以及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均适用于辐射单元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提供的辐射单元部件通过辐射单元的馈电结构中的两个馈电引脚之间的长度差实现信号传输的相位差,从而取消了与辐射单元连接的介质基板上的相位调节网络,减少了制作介质基板的板材面积,且馈电引脚与介质基板连接使得辐射单元结构稳定,能够实现规模化回炉焊接,不易变形,一体化冲压辐射面形成馈电引脚使辐射单元具备轻量化优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辐射单元部件的指标更优异和稳定,不需要依赖额外在介质基板上设置相位调节网络实现传输信号的相位调节,降低了本身辐射性能被恶化的可能性。
63.基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思想,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天线,该天线由若干个子阵列组成,每列子阵列由若干个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辐射单元部件以及馈电网络组成,每个辐射单元与馈电网络连接。
64.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馈电网络由同轴电缆320与移相器330组成,辐射单元部件310通过馈电点p连接同轴电缆320,从而实现与移相器330连接。
65.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馈电网络由微带线馈电网络420和移相器430组成,辐射单元部件410通过馈电点p连接微带线馈电网络420,从而实现与移相器430连接。
66.本实施例提供的天线包括了前述实施方式中的辐射单元部件,因此在辐射单元部件中相同的定义、具体和优选的实施方式、工作原理以及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均适用于天线的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67.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凡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辐射单元,包括辐射面以及设于所述辐射面底部的两组馈电结构,所述两组馈电结构可合成
±
45
°
极化方向的电流;其特征在于,至少一组所述馈电结构包括第一馈电引脚和第二馈电引脚;在所述至少一组所述馈电结构中,所述第一馈电引脚的总长度与所述第二馈电引脚的总长度之间存在第一长度差,所述第一长度差用于使从所述第一馈电引脚输出的信号与同时从所述第二馈电引脚输出的信号之间存在相位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馈电引脚的总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馈电引脚的总长度;所述第一馈电引脚通过折弯成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馈电引脚由若干个直角弯折组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直角弯折包括垂直于所述辐射面的直线段以及与其连接的平行于所述辐射面的直线段;所述第一馈电引脚中所有垂直于所述辐射面的直线段的总长度与所述第二馈电引脚的总长度相等;所述第一馈电引脚中所有平行于所述辐射面的直线段的总长度为所述第一长度差。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馈电引脚由若干个弧形弯折组成。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馈电引脚由若干个菱形弯折组成,所述菱形弯折包括相连接的至少两个与所述辐射面成锐角的直线段。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辐射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馈电引脚和所述第二馈电引脚与所述辐射面一体成型,或由所述辐射面冲压并向下折弯形成。8.一种辐射单元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辐射单元及介质基板,所述辐射单元中的所述第一馈电引脚以及所述第二馈电引脚与所述介质基板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辐射单元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基板上设有馈电点,以及与所述馈电点连接的微带线;所述第一馈电引脚与第二馈电引脚均通过所述微带线与所述馈电点连接;在所述至少一组所述馈电结构中,所述馈电点至所述第一馈电引脚之间的微带线长度与所述馈电点至所述第二馈电引脚之间的微带线长度之间存在差值,所述差值与所述第一长度差的和用于使从所述第一馈电引脚输出的信号与同时从所述第二馈电引脚输出的信号之间存在相位差。10.一种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天线子阵列,所述天线子阵列包括馈电网络以及与其连接的若干个权利要求8~9任一项所述的辐射单元部件。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辐射单元、辐射单元部件及天线,所述辐射单元包括辐射面以及设于所述辐射面底部的两组馈电结构,所述两组馈电结构可合成


技术研发人员:黄文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京信射频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30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