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挂轨机器人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2.在一些特殊场地中,不适使用常规的陆地行走机器人,从而需要使用挂轨机器人,此时对挂轨机器人行进过程中的平稳性以及操作的精确性有较高要求,现有的挂轨机器人,行走过程中的平稳性较差,操作精度不高,使用过程中易发生抖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挂轨机器人的使用方法,以至少解决传统挂轨机器人行进过程不够平稳、操作精度不高、机身易发生抖动的技术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挂轨机器人的使用方法,所述挂轨机器人通过在一导轨上行走至待操作设备,处对待操作设备进行操作,所述导轨两侧设有导向槽,一侧的导向槽设有齿条,另一侧的导向槽设有滑触线,所述挂轨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本体,本体设置有底座,底座连接有升降模块,所述底座设置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悬挂部,所述悬挂部上设有驱动机构和导向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一侧的悬挂部上的行走齿轮、设置在另一侧的的悬挂部上的电刷头,所述悬挂部上对应设有对行走齿轮和电刷头限位的限位轮,所述底座设有驱动电机,电刷头与驱动电机电性连接,驱动电机与行走齿轮传动连接;
5.所述导向机构包括设置在悬挂部上与导向槽接触配合的行走轮组、导向轮组和辅助轮组;
6.所述升降模块下端设置有功能模块;
7.所述挂轨机器人的使用方法包括:
8.步骤一,将所述本体悬挂在导轨上,使所述限位轮与所述导向槽的底面形成滚动接触,使所述行走齿轮和所述齿条啮合,使所述滑触线和所述电刷头形成浮动电性接触,使所述行走轮组、导向轮组和辅助轮组对应与所述导向槽的上/下表面形成滚动接触;
9.步骤二,通过所述滑触线向所述驱动电机供电,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行走齿轮转动,所述挂轨机器人在导轨上行走;
10.步骤三,所述挂轨机器人行走至待操作设备处,通过升降模块调整所述功能模块的位置至合适的待操作部位;
11.步骤四,控制所述功能模块对设备的待操作部位进行操作。
1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模块包括伸缩推杆本体和伸缩驱动部,所述伸缩推杆本体包括丝杆和伸缩臂节组,伸缩驱动部包括传动电机和传动齿轮,丝杆通过传动齿轮与传动电机传动连接,伸缩臂节组套接在丝杆外侧,与丝杆传动连接。
1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伸缩臂节包括内套筒和外套筒,内套筒和外套筒通过限位组件连接。
1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内套管、限位外套管和限位环,限位
内套管外壁上设置有环状凸缘,限位外套管内壁设置有容置环状凸缘的容置槽,限位环固定设置在限位外套管上对限位内套管限位,使限位内套管和限位外套管仅可在周向上相对转动。
1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套筒和外套筒的一端通过限位组件连接,所述外套筒固定连接在所述限位外套管外侧,所述内套筒固定连接在限位内套筒外侧,使内套筒和外套筒在轴向上协同运动,在周向上相对转动。
1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轮包括第一限位轮和第二限位轮,所述第一限位轮与电刷头设置在同侧,并与导向槽滚动接触,所述第一限位轮轴向与电刷头伸出方向垂直,限制电刷头和滑触线的接触距离。
1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轮与行走齿轮同轴设置并与导向槽滚动接触,所述第二限位轮直径大于行走齿轮的齿根圆直径,小于行走齿轮的齿顶圆直径。
1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设置有一根或多根电刷头,每根电刷头底部设置有独立的弹性机构。
1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向轮组和辅助轮组设置有安装件,所述悬挂部设置有安装孔用以插入安装件,所述安装件设置有一盲孔,开口方向为插入安装口的方向,所述盲孔内设置有弹性机构。
2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件侧面设置有限位凸块,导向轮或辅助轮设置在限位凸块上,所述安装孔设置有与限位凸块配合的第二限位凹槽,所述安装件其余侧面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一限位凹槽,所述安装孔周围相应的设置有限位螺丝与第一限位凹槽配合。
21.根据上述内容,本实施例相比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行走齿轮和齿条配合提供驱动,使操作定位精度大大提高,设置有多组带有弹性机构的轮组,大大提高了行进过程中的平稳性,在伸缩臂节内设置有限位组件防止机身抖动。
附图说明
22.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行走模块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驱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驱动机构局部拆解示意图;
26.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导向机构结构示意图;
27.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导向机构局部拆解示意图;
28.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升降模块局部剖面图;
29.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限位组件与伸缩臂节配合示意图;
30.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限位组件剖面示意图;
31.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限位组件结构示意图;
32.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升降模块仰视图;
33.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升降模块剖面图;
34.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35.附图标记说明:1行走模块;1.1底座;1.1.1导向轴;1.1.2滑轨;2升降模块;2.1伸缩驱动部;2.1.1传动电机;2.1.2传动齿轮;3悬挂部;3.1安装孔;3.1.1第二限位凹槽;3.2限位螺丝;4.导向机构;4.1导向轮组;4.1.1活动导向轮组;4.1.2固定导向轮组;4.2行走轮组;4.3辅助轮组;4.3.1安装件;4.3.1.1第一限位凹槽;4.3.1.2限位凸块;5驱动机构;5.1行走齿轮;5.2第一限位轮;5.3第二限位轮;5.4电刷头;6伸缩推杆;6.1丝杆;6.1.1弹簧线;6.1.2保护套管;6.1.3限位端;6.1.3.1限位端口;6.2伸缩臂节;6.2.1第一伸缩臂节;6.2.1.1第一外套筒;6.2.1.2第一内套筒;6.2.2第二伸缩臂节;6.2.2.1第二外套筒;6.2.2.2第二内套筒;6.2.3稳固套;6.2.4导向槽;6.2.5导向条;7限位组件;7.1限位外套管;7.2限位内套管;7.2.1环状凸缘;7.3限位环;8功能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描述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基于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还可以理解的是,虽然这种开发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可能是复杂并且冗长的,然而对于与本技术公开的内容相关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些设计,制造或者生产等变更只是常规的技术手段,不应当理解为本技术公开的内容不充分。
37.在本技术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技术所描述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38.除非另作定义,本技术所涉及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所涉及的“一”、“一个”、“一种”、“该”等类似词语并不表示数量限制,可表示单数或复数。本技术所涉及的术语“包括”、“包含”、“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模块(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以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以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本技术所涉及的“连接”、“相连”、“耦接”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气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本技术所涉及的“多个”是指大于或者等于两个。“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本技术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仅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
39.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挂轨机器人的使用方法,所述挂轨机器人通过在一导轨上行走至待操作设备,处对待操作设备进行操作,所述导轨两侧设有导向槽,一侧的导向槽设有齿条,另一侧的导向槽设有滑触线,所述挂轨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本体,本体设置有底座,底座连接有升降模块,所述底座设置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悬挂部,所述悬挂部上设有驱动机构和导向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一侧的悬挂部上的行走齿轮、设置在另一侧的的悬挂
部上的电刷头,所述悬挂部上对应设有对行走齿轮和电刷头限位的限位轮,所述底座设有驱动电机,电刷头与驱动电机电性连接,驱动电机与行走齿轮传动连接;
40.所述导向机构包括设置在悬挂部上与导向槽接触配合的行走轮组、导向轮组和辅助轮组;
41.所述升降模块下端设置有功能模块;
42.所述挂轨机器人的使用方法包括:
43.步骤一,将所述本体悬挂在导轨上,使所述限位轮与所述导向槽的底面形成滚动接触,使所述行走齿轮和所述齿条啮合,使所述滑触线和所述电刷头形成浮动电性接触,使所述行走轮组、导向轮组和辅助轮组对应与所述导向槽的上/下表面形成滚动接触;
44.步骤二,通过所述滑触线向所述驱动电机供电,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行走齿轮转动,所述挂轨机器人在导轨上行走;
45.步骤三,所述挂轨机器人行走至待操作设备处,通过升降模块调整所述功能模块的位置至合适的待操作部位;
46.步骤四,控制所述功能模块对设备的待操作部位进行操作。
47.实施例如图1~12所示,一种挂轨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本体,所述本体上设置有行走模块1,所述行走模块1下端设置有底座1.1,底座1.1下端连接有升降模块2,所述升降模块2下端设置有功能模块8。
48.所述底座1.1上端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组或多组悬挂部3,悬挂部3设置为一体或分体式结构通过可转动的导向轴1.1.1与底座1.1连接,悬挂部3还可通过滑轨1.1.2与底座1.1滑动连接,此时悬挂部3设置为分体式结构,两侧的悬挂部3通过弹性机构连接,对两侧的悬挂部3提供拉力或推力,使两侧的悬挂部3受到外力时也能保持一个相对不变的间距。
49.所述悬挂部3与底座1.1形成一个可悬挂在导轨上的悬挂区域,所述悬挂区域用以容置导轨和行走模块1,所述行走模块1包括驱动机构5和导向机构4,驱动机构5和导向机构4配合完成机器人的行走功能。
50.其中驱动机构5设置有行走机构、取电机构和限位机构,取电机构与行走机构电性连接,取电机构获取电力供给给行走机构,行走机构为机器人提供动力,限位机构对行走机构和取电机构起限位作用,取电机构和限位机构可设置在悬挂部3同侧或对侧。所述行走机构设置有行走齿轮5.1以及驱动电机,所述取电机构设置有电刷头5.4,所述限位机构设置有限位轮组。
51.所述悬挂部3上设置有与导轨侧部的导向槽接触配合的导向机构4和驱动机构5,其中行走轮组4.2轴向与悬挂部3垂直设置,与导向槽下部接触配合;辅助轮组4.3轴向与悬挂部3垂直设置,与导向槽上部接触配合;导向轮组4.1轴向与悬挂部3平行设置,与导向槽侧部接触配合。所述导向槽沿导轨延伸方向还设置有滑触线和齿条,所述滑触线与电刷头5.4接触配合取电,齿条与行走齿轮5.1啮合,所述滑触线和齿条可分别设置在导向槽顶壁或底壁或侧壁上,驱动机构5使用齿条与行走齿轮5.1的组合可精确有效的控制挂轨机器人在驱动过程中对驱动距离的把握,以及使用行走齿轮5.1和齿条的组合不会在驱动过程中出现打滑的现象。
52.所述电刷头5.4可设置为一根或多根电刷头5.4,每根电刷头5.4底部都独立设置有弹性部件,如压缩弹簧,使电刷头5.4可浮动接触或电性接触滑触线并与驱动电机电性连
接。所述限位轮组包括第一限位轮5.2和第二限位轮5.3。第一限位轮5.2设置在电刷头5.4所在悬挂部3并与导向槽滚动接触,其轴向与电刷头5.4伸出方向垂直,第一限位轮5.2从悬挂部3伸出的距离小于电刷头5.4伸出的距离,以保证电刷头5.4与滑触线浮动接触的同时,电刷头5.4底部弹性部件不会被过于压缩导致损坏。所述第二限位轮5.3与行走齿轮5.1同轴设置并与导向槽滚动接触,且所述第二限位轮5.3直径大于所述行走齿轮5.1的齿根圆直径,小于所述行走齿轮5.1的齿顶圆直径,用以约束行走齿轮5.1与齿条啮合时的相对距离,防止行走齿轮5.1和齿条间压力过大导致损坏。
53.所述导向机构4包括行走轮组4.2、导向轮组4.1和辅助轮组4.3,所述辅助轮组4.3、行走轮组4.2和导向轮组4.1对称的设立在悬挂部3两侧,其中导向轮组4.1包括固定导向轮组4.1.2和活动导向轮组4.1.1,所述活动导向轮组4.1.1设立在悬挂部3一侧,固定导向轮组4.1.2设立在悬挂部3另一侧,位置对称排布。
54.所述悬挂部3上还设置有安装孔3.1,活动导向轮组4.1.1和辅助轮组4.3都设置有安装件4.3.1用以和安装孔3.1配合,所述安装件4.3.1设置有一盲孔,具体表现为插入安装孔3.1的一面设置有开口,其内部为中空结构,安装件4.3.1盲孔内设置有弹性机构,安装件4.3.1插入安装孔3.1的一面为底面,从安装孔3.1露出的一面为正面,其余面为侧面,所述安装件4.3.1侧面设置有限位凸块4.3.1.2,导向轮或辅助轮设置在限位凸块4.3.1.2上,安装件4.3.1其他的侧面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一限位凹槽4.3.1.1。所述安装孔3.1设置有与限位凸块4.3.1.2配合的第二限位凹槽3.1.1,用以限制安装件4.3.1向安装孔3.1内运动的幅度;安装孔3.1周围设置有与第一限位凹槽4.3.1.1配合的限位螺丝3.2,用以限制安装件4.3.1向安装孔3.1外运动的幅度。
55.所述升降模块2为一种伸缩装置,具体可为一种伸缩推杆,所述伸缩推杆包括伸缩驱动部2.1和伸缩推杆本体6,伸缩推杆本体6包括丝杆6.1和套接在丝杆6.1外侧的伸缩臂节组6.2,伸缩驱动部2.1包括传动电机2.1.1和传动齿轮2.1.2,传动电机2.1.1通过传动齿轮2.1.2带动丝杆6.1旋转。
56.所述伸缩臂节组6.2设置为至少两组的伸缩臂节,其至少包括第一伸缩臂节6.2.1和第二伸缩臂节6.2.2。所述第一伸缩臂节6.2.1包括第一内套筒6.2.1.2和第一外套筒6.2.1.1,第二伸缩臂节6.2.2包括第二内套筒6.2.2.2和第二外套筒6.2.2.1,内套筒之间相互套接,外套筒之间相互套接,外套筒套接在内套筒外侧。第一内套筒6.2.1.2和第一外套筒6.2.1.1组成的第一伸缩臂节6.2.1内形成有容置第二伸缩臂节6.2.2的容置空间,以此类推。
57.具体的,第一内套筒6.2.1.2套接在第二内套筒6.2.2.2外侧,第二内套筒6.2.2.2套接在第三内套管外侧,以此类推;或第一内套筒6.2.1.2套接在第二内套筒6.2.2.2内侧,第二内套筒6.2.2.2套接在第三内套管内侧,以此类推;第一外套筒6.2.1.1套接在第二外套筒6.2.2.1外侧,第二外套筒6.2.2.1套接在第三外套管外侧,以此类推;或第一外套筒6.2.1.1套接在第二外套筒6.2.2.1内侧,第二外套筒6.2.2.1套接在第三内套管外侧,以此类推。
58.所述伸缩臂节6.2内还设置有限位组件7,所述限位组件7包括限位内套管7.2、限位外套管7.1和限位环7.3,限位内套管7.2外壁设置有环状凸缘7.2.1,限位外套管7.1内壁设置有容置环状凸缘的容置槽,限位外套管7.1至少设置有一端能容纳环状凸缘的开口,限
位内套管7.2由此开口套接在限位外套管7.1内部,且环状凸缘7.2.1被容置槽限位使限位内套管7.2不能继续进入限位外套管7.1,限位环7.3固定设置在限位内套管7.2进入所述限位外套管7.1那一端的开口上,且限位环7.3内径小于环状凸缘7.2.1的外径,限位环7.3与限位外套管7.1的容置槽配合形成对环状凸缘7.2.1的限位。组合完成的限位组件7整体类似轴承结构,限位内套管7.2和限位外套管7.1可相对周向转动,但不能相对轴向移动,只能轴向协同运动。
59.内套筒和外套筒之间通过限位组件7连接,具体的,外套筒固定连接在限位外套管7.1外侧,同时限位外套管7.1外侧也设置有与外套筒内壁设置的导向条6.2.5配合的导向槽6.2.4,限位内套管环状凸缘7.2.1以下的部分固定套接在内套筒内部,使内套筒固定连接有限位内套管7.2的一端,且设置在限位内套管7.2的外侧与限位外套管7.1的内侧之间,从而内套筒和外套筒在轴向上相对定位,在周向上相对转动,具体可表现为外套筒和内套筒协同做伸缩运动,内套筒相对外套筒做旋转运动。
60.所述外套筒外壁延轴向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导向槽6.2.4,外套筒内壁与导向槽6.2.4位置对应设置有导向条6.2.5,外套筒相互套接时通过导向槽6.2.4与导向条6.2.5的配合实现限位,使相互套接的外套筒间周向上的运动相对固定。具体表现为第一外套筒6.2.1.1外侧轴向设置有第一导向槽,第一导向槽对应的第一外套筒6.2.1.1内侧设置有第一导向条;第二外套筒6.2.2.1外侧轴向设置第二有导向槽,第二导向槽对应的第二外套筒6.2.2.1内侧设置有第二导向条;第一导向条容置在第二导向槽内,彼此滑动配合,对第一外套筒6.2.1.1和第二外套筒6.2.2.1间的周向运动起到限位作用,使其仅可做轴向运动,以此类推。
61.所述内套筒套接在丝杆6.1外侧,丝杆6.1上设置有外螺纹,内套筒内壁设置有内螺纹,内套筒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丝杆6.1和内套筒通过螺纹连接,第一内套筒6.2.1.2和第二内套筒6.2.2.2之间也通过螺纹连接。具体的,第一内套筒6.2.1.2外壁设置有第一外螺纹,第一内套筒6.2.1.2内壁设置有第一内螺纹,第二内套筒6.2.2.2外壁设置有第二外螺纹,第二内套筒6.2.2.2内壁设置有第二内螺纹,第一外螺纹与所述第二内螺纹配合连接,以此类推。当传动电机2.1.1通过传动齿轮2.1.2带动丝杆6.1旋转时,相应的,丝杆6.1会相对第一内套筒6.2.1.2旋转,因设置有螺纹会使第一内套筒6.2.1.2根据旋转方向的不同上下移动,当第一内套筒6.2.1.2移动达到极限后会与丝杆6.1相对固定,丝杆6.1带动第一内套筒6.2.1.2协同旋转,从而使与第一内套筒6.2.1.2套接的第二内套筒6.2.2.2产生移动,以此类推。
62.所述丝杆6.1设置为中空结构,内部设置有弹簧线6.1.1,在弹簧线6.1.1外侧与丝杆6.1内侧套接有保护套管6.1.2,保护套管6.1.2可对弹簧线6.1.1进行保护,当弹簧线6.1.1伸缩时保护套管6.1.2可有效防止弹簧线6.1.1打结。保护套管6.1.2下端固定连接有限位端6.1.3,限位端6.1.3设置有限位端口6.1.3.1,限位端口6.1.3.1的直径大于弹簧线6.1.1的线径,小于弹簧线6.1.1外径,使弹簧线6.1.1从限位端口6.1.3.1引出,同时防止弹簧线6.1.1整体从限位端6.1.3掉出。限位端6.1.3固定连接在第二外套筒6.2.2.1底部,具体表现为限位端6.1.3固定连接在最末端伸缩臂节的外套筒底部,限位端6.1.3随所连接的外套筒协同运动并带动保护套管一起运动。
63.为了使伸缩过程中伸缩装置整体稳固性更好,不易发生抖动,在每一节外套筒和
内套筒的底部均设置有稳固套6.2.3,减小每一节相互套接的套筒间的间距。
64.保护套和套筒可采用塑料制成,优选的,也可采用碳纤维材料制作。
65.所述升降模块2下端可设置有功能模块8,如感应摄像头、智能云台、末端工具等,所述挂轨机器人可通过搭载不同的功能模块来完成不同的功能。
66.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7.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挂轨机器人的使用方法,所述挂轨机器人通过在一导轨上行走至待操作设备,处对待操作设备进行操作,所述导轨两侧设有导向槽,一侧的导向槽设有齿条,另一侧的导向槽设有滑触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轨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本体,本体设置有底座,底座连接有升降模块,所述底座设置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悬挂部,所述悬挂部上设有驱动机构和导向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一侧的悬挂部上的行走齿轮、设置在另一侧的的悬挂部上的电刷头,所述悬挂部上对应设有对行走齿轮和电刷头限位的限位轮,所述底座设有驱动电机,电刷头与驱动电机电性连接,驱动电机与行走齿轮传动连接;所述导向机构包括设置在悬挂部上与导向槽接触配合的行走轮组、导向轮组和辅助轮组;所述升降模块下端设置有功能模块;所述挂轨机器人的使用方法包括:步骤一,将所述本体悬挂在导轨上,使所述限位轮与所述导向槽的底面形成滚动接触,使所述行走齿轮和所述齿条啮合,使所述滑触线和所述电刷头形成浮动电性接触,使所述行走轮组、导向轮组和辅助轮组对应与所述导向槽的上/下表面形成滚动接触;步骤二,通过所述滑触线向所述驱动电机供电,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行走齿轮转动,所述挂轨机器人在导轨上行走;步骤三,所述挂轨机器人行走至待操作设备处,通过升降模块调整所述功能模块的位置至合适的待操作部位;步骤四,控制所述功能模块对设备的待操作部位进行操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轨机器人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模块包括伸缩推杆本体和伸缩驱动部,所述伸缩推杆本体包括丝杆和伸缩臂节组,伸缩驱动部包括传动电机和传动齿轮,丝杆通过传动齿轮与传动电机传动连接,伸缩臂节组套接在丝杆外侧,与丝杆传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挂轨机器人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臂节包括内套筒和外套筒,内套筒和外套筒通过限位组件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挂轨机器人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内套管、限位外套管和限位环,限位内套管外壁上设置有环状凸缘,限位外套管内壁设置有容置环状凸缘的容置槽,限位环固定设置在限位外套管上对限位内套管限位,使限位内套管和限位外套管仅可在周向上相对转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挂轨机器人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筒和外套筒的一端通过限位组件连接,所述外套筒固定连接在所述限位外套管外侧,所述内套筒固定连接在限位内套筒外侧,使内套筒和外套筒在轴向上协同运动,在周向上相对转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轨机器人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轮包括第一限位轮和第二限位轮,所述第一限位轮与电刷头设置在同侧,并与导向槽滚动接触,所述第一限位轮轴向与电刷头伸出方向垂直,限制电刷头和滑触线的接触距离。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挂轨机器人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轮与行走齿轮同轴设置并与导向槽滚动接触,所述第二限位轮直径大于行走齿轮的齿根圆直径,小于行走齿轮的齿顶圆直径。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轨机器人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设置有一
根或多根电刷头,每根电刷头底部设置有独立的弹性机构。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轨机器人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轮组和辅助轮组设置有安装件,所述悬挂部设置有安装孔用以插入安装件,所述安装件设置有一盲孔,开口方向为插入安装口的方向,所述盲孔内设置有弹性机构。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挂轨机器人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侧面设置有限位凸块,导向轮或辅助轮设置在限位凸块上,所述安装孔设置有与限位凸块配合的第二限位凹槽,所述安装件其余侧面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一限位凹槽,所述安装孔周围相应的设置有限位螺丝与第一限位凹槽配合。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挂轨机器人的操作方法。挂轨机器人的使用方法包括:将本体悬挂在导轨上,使限位轮与导向槽的底面形成滚动接触,使行走齿轮和齿条啮合,使滑触线和电刷头形成浮动电性接触,使行走轮组、导向轮组和辅助轮组对应与导向槽的上/下表面形成滚动接触;通过滑触线向驱动电机供电,驱动电机驱动行走齿轮转动,挂轨机器人在导轨上行走;挂轨机器人行走至待操作设备处,通过升降模块调整功能模块的位置至合适的待操作部位;控制功能模块对设备的待操作部位进行操作。本申请实施例有效解决了传统挂轨机器人行进过程不够平稳、操作精度不高、机身易发生抖动的技术问题。发生抖动的技术问题。发生抖动的技术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吴海腾 褚俊涛 解俊龙 杨子赫 高官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15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