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6月前  156



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生产线。


背景技术:

2.部分医疗器械包括内针组件和外针组件。内针组件包括内针座和内针,外针组件包括外针座和外针。外针套设于内针的外部,外针座套设于内针座的外部。如何实现该医疗器械的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是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医疗器械生产线,该医疗器械生产线能够实现包括内针座、内针、外针座、外针的医疗器械的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4.本发明首先提供一种医疗器械生产线,物料包括内针座、内针、外针座和外针,按照工序依次包括外针座上料装置、外针上料装置、外点胶装置和外固化装置,所述外针座上料装置用于将所述外针座组装至所述内针座,所述外针上料装置用于将所述外针组装至所述外针座并套设于所述内针的外部,所述外点胶装置用于将胶水涂覆至所述外针和所述外针座连接处,所述外固化装置用于将所述外针和所述外针座连接处的胶水进行固化。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针座、外针座、外针的组装可以自动化进行,提高生产效率。
6.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医疗器械生产线还包括外对位装置,所述外对位装置用于将所述外针的刃面和所述内针的刃面进行对位,所述外点胶装置、所述外对位装置和所述外固化装置按照工序依次分布。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外针座上料装置只提供外针座而不进行外针座和内针座的组装,而在外针上料装置将外针和外针座组装完成之后再将外针座和内针座进行组装。而要进行内针座和外针座的组装,那么此时的外针座和外针的相对位置已经确定,也就是外针和外针座需要经过外点胶装置和外固化装置使得外针和外针座连接处的胶水已经固化,否则在内针座和外针座组装的同时外针座和外针容易发生分离。当内针座和外针座的相对位置已经确定之后,外对位装置又需要确保内针的刃面和外针的刃面处于对位状态,则会导致在内针的刃面和外针的刃面处于对位状态时,内针座和外针座无法进行组装的情况发生。换言之,内针座和外针座进行组装之后可能会干涉内针的刃面和外针的刃面进行对位。因此,先通过外针座上料装置将外针座和内针座进行组装,再通过外针上料装置将外针和外针座进行组装,而外对位装置可以在外针和外针座的相对位置还未完全确定时就对外针的刃面和内针的刃面进行对位,从而既能够实现外针座和内针座的组装,又能够实现外针的刃面和内针的刃面的对位。
8.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对位装置包括外检测组件和外调整组件,所述外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所述内针的刃面和所述外针的刃面是否处于对位状态,所述外调整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外针移动至所述外针的刃面和所述内针的刃面对位。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检测组件对外针的刃面和内针的刃面是否处于对位状态进行检测。若外针的刃面和内针的刃面处于非对位状态,则外调整组件驱动外针移动,使得外针的刃面和内针的刃面进行对位。外检测组件再次检测外针的刃面和内针的刃面是否处于对位状态。若外针的刃面和内针的刃面处于对位状态,则外调整组件无需驱动外针移动。最终,外针的刃面和内针的刃面进行自动对位。
10.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医疗器械生产线还包括测试装置,所述测试装置用于检测所述外针座和所述内针座是否可以进行分离和组装,所述外点胶装置、所述外固化装置和所述测试装置按照工序依次分布。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外点胶装置往外针座和外针连接处进行点胶时,外针座已经组装至内针座,因此,内针座和外针座会存在被胶水粘住而无法进行分离的情况。而物料正常使用时需要将内针座和外针座进行分离。因此,测试装置需要测试外针座和内针座是否可以进行分离和组装,避免影响正常使用。
12.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医疗器械生产线还包括剔废装置和补料装置,所述剔废装置用于将所述测试装置测试后不合格的物料进行剔除,所述补料装置用于向所述剔废装置补充合格的物料或者将其余合格的物料取下,所述测试装置、所述剔废装置、所述补料装置按照工序依次分布。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物料并不是逐个进行自动化生产,而是以多个物料为一批同步进行自动化生产。当部分物料因为被测试装置测试后判定为不合格被剔废装置剔除后,补料装置需要向剔废装置补充合格的物料,使得同批的物料能够完成后续的自动化生产。
14.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物料还包括护套,所述医疗器械生产线还包括套接装置,所述套接装置用于将所述护套和所述外针座进行组装,所述测试装置还用于检测所述护套是否套设于所述外针外部,所述外固化装置、所述套接装置和所述测试装置按照工序依次分布。
15.通过采用技术方案,测试装置既能够测试外针座和内针座是否可以进行分离和组装,也能够测试护套是否套设于外针外部,从而提高利用率。
16.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物料还包括护套,所述医疗器械生产线还包括翻转装置、硅化装置和套接装置,所述翻转装置用于将所述外针和所述内针进行翻转以使得所述外针的针尖和所述内针的针尖位于物料的最低位,所述硅化装置用于对所述外针的针尖和所述内针的针尖进行硅化,所述套接装置用于将所述护套和所述外针座进行组装,所述外固化装置、所述翻转装置、所述硅化装置和所述套接装置按照工序依次分布。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护套包裹住外针的针尖和内针的针尖,因此硅化装置需要在套接装置之前,以避免护套干涉外针的针尖和内针座的针尖的硅化。而需要进行硅化时,外针的针尖和内针的针尖需要在整个物料中处于最低位,以避免硅油沿着外针进入外针和外针座连接处以及内针进入内针和内针座连接处。因此,在硅化装置之前,需要对外针和内针进行翻转,确保外针的针尖和内针的针尖需要在整个物料中处于最低位。
18.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医疗器械生产线按照工序还依次包括内针座上料装置、内针上料装置、内点胶装置、内固化装置,所述内针座上料装置用于提供所述内针座,所述内针上料装置用于将所述内针组装至所述内针座,所述内点胶装置用于将胶水涂
覆至所述内针和所述内针座连接处,所述内固化装置用于将所述内针和所述内针座连接处的胶水进行固化。
19.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医疗器械生产线还包括内对位装置,所述内对位装置用于将所述内针的刃面和所述内针座特定部位进行对位,所述内点胶装置、所述内对位装置和所述内固化装置按照工序依次分布。
20.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对位装置包括内检测组件和内调整组件,所述内检测组件检测所述内针的刃面和所述内针座特定部位是否处于对位状态,所述内调整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内针的刃面移动至和所述内针座特定部位对位。
21.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医疗器械生产线还包括第一移送装置,所述第一移送装置移送物料依次经过所述外针座上料装置、所述外针上料装置、所述外点胶装置和所述外固化装置,所述第一移送装置包括夹持件和夹持驱动件,所述夹持驱动件驱动所述夹持件夹持所述内针或者所述外针。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环绕第一移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环绕第二移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物料去除护套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物料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内对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外对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100、内针座上料装置;200、内针上料装置;300、内点胶装置;400、内对位装置;410、内检测组件;420、内调整组件;421、内夹持件;422、内夹持驱动件;423、内转动件;500、内固化装置;600、外针座上料装置;700、外针上料装置;800、外点胶装置;900、外对位装置;910、外检测组件;920、外调整组件;921、外夹持件;922、外夹持驱动件;923、外转动件;924、外平动件;1000、外固化装置;1100、翻转装置;1200、硅化装置;1300、套接装置;1400、测试装置;1500、剔废装置;1600、补料装置;1700、物料;1710、内针组件;1711、内针;1712、内针座;1720、外针组件;1721、外针;1722、外针座;1730、护套;1800、第一移送装置;1810、夹持件;1820、夹持驱动件;1900、第二移送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0.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装设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31.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
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2.本发明的实施例首先提供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医疗器械生产线,按照工序依次包括内针座上料装置100、内针上料装置200、内点胶装置300、内对位装置400、内固化装置500、外针座上料装置600、外针上料装置700、外点胶装置800、外对位装置900、外固化装置1000、翻转装置1100、硅化装置1200、套接装置1300、测试装置1400、剔废装置1500和补料装置1600。内针座1712、外针座1722、外针1721的组装可以自动化进行,提高生产效率。
33.参照图3和图4,物料1700包括内针组件1710、外针组件1720和护套1730。内针组件1710包括内针1711和内针座1712,外针组件1720包括外针1721和外针座1722。外针1721套设于内针1711的外部,护套1730套设于外针1721的外部,外针座1722套设于内针座1712的外部。
34.参照图1,内针座上料装置100用于提供内针座1712,内针上料装置200用于将内针1711组装至内针座1712,内点胶装置300用于将胶水涂覆至内针1711和内针座1712连接处,内对位装置400用于将内针1711的刃面和内针座1712特定部位进行对位,内固化装置500用于将内针1711和内针座1712连接处的胶水进行固化。
35.内对位装置400包括内检测组件410和内调整组件420。内检测组件410检测内针1711的刃面和内针座1712特定部位是否处于对位状态。内调整组件420用于驱动内针1711的刃面移动至和内针座1712特定部位对位。内调整组件420包括内夹持件421、内夹持驱动件422和内转动件423。内夹持件421、内夹持驱动件422和内转动件423依次连接。内夹持件421用于夹持内针1711,内夹持驱动件422用于驱动内夹持件421夹持内针1711和松开内针1711。内转动件423用于驱动内夹持驱动件422相对内针座1712的特定部位转动,从而通过内夹持驱动件422和内夹持件421带动内针1711的刃面相对内针座1712的特定部位转动。
36.外针座上料装置600用于将外针座1722组装至内针座1712,外针上料装置700用于将外针1721组装至外针座1722并套设于内针1711的外部,外点胶装置800用于将胶水涂覆至外针1721和外针座1722连接处,外对位装置900用于将外针1721的刃面和内针1711的刃面对位,外固化装置1000用于将外针1721和外针座1722连接处的胶水进行固化。
37.若外针座上料装置600只提供外针座1722而不进行外针座1722和内针座1712的组装,而在外针上料装置700将外针1721和外针座1722组装完成之后再将外针座1722和内针座1712进行组装。而要进行内针座1712和外针座1722的组装,那么此时的外针座1722和外针1721的相对位置已经确定,也就是外针1721和外针座1722需要经过外点胶装置800和外固化装置1000使得外针1721和外针座1722连接处的胶水已经固化,否则在内针座1712和外针座1722组装的同时外针座1722和外针1721容易发生分离。当内针座1712和外针座1722的相对位置已经确定之后,外对位装置900又需要确保内针1711的刃面和外针1721的刃面处于对位状态,则会导致在内针1711的刃面和外针1721的刃面处于对位状态时,内针座1712和外针座1722无法进行组装的情况发生。换言之,内针座1712和外针座1722进行组装之后可能会干涉内针1711的刃面和外针1721的刃面进行对位。因此,先通过外针座上料装置600将外针座1722和内针座1712进行组装,再通过外针上料装置700将外针1721和外针座1722进行组装,而外对位装置900可以在外针1721和外针座1722的相对位置还未完全确定时就
对外针1721的刃面和内针1711的刃面进行对位,从而既能够实现外针座1722和内针座1712的组装,又能够实现外针1721的刃面和内针1711的刃面的对位。
38.外对位装置900包括外检测组件910和外调整组件920。外检测组件910用于检测内针1711的刃面和外针1721的刃面是否处于对位状态。外调整组件920用于驱动外针1721移动至外针1721的刃面和内针1711的刃面对位。外调整组件920包括外夹持件921、外夹持驱动件922、外转动件923和外平动件924。外夹持件921、外夹持驱动件922、外转动件923和外平动件924依次连接。外夹持件921用于夹持外针1721,外夹持驱动件922用于驱动外夹持件921夹持外针1721和松开外针1721。外转动件923用于驱动外夹持驱动件922相对内针1711转动,从而通过外夹持驱动件922和外夹持件921带动外针1721的刃面相对内针1711的刃面转动。外平动件924用于驱动外转动件923相对内针1711平动,从而通过外转动件923、外夹持驱动件922和外夹持件921带动外针1721的刃面相对内针1711的刃面平动。外检测组件910对外针组件1720的刃面和内针组件1710的刃面是否处于对位状态进行检测。若外针组件1720的刃面和内针组件1710的刃面处于非对位状态,则外调整组件920驱动外针组件1720移动,使得外针组件1720的刃面和内针组件1710的刃面进行对位。外检测组件910再次检测外针组件1720的刃面和内针组件1710的刃面是否处于对位状态。若外针组件1720的刃面和内针组件1710的刃面处于对位状态,则外调整组件920无需驱动外针组件1720移动。最终,外针组件1720的刃面和内针组件1710的刃面进行自动对位。在外调整组件920驱动外针组件1720的刃面相对内针组件1710的刃面移动的过程中,既需要驱动外针组件1720的刃面的朝向和内针组件1710的刃面的朝向相同,也需要驱动外针组件1720的刃面和内针组件1710的刃面在轴向上的位置处于对位状态,才能够确保外针组件1720的刃面和内针组件1710的刃面处于对位状态。因此,既需要通过外转动件923驱动外针组件1720的刃面相对内针组件1710的刃面转动,也需要外平动件924驱动外针组件1720的刃面相对内针组件1710的刃面平动,最终实现外针组件1720的刃面相对内针组件1710的刃面处于对位状态。
39.参照图2,翻转装置1100用于将外针1721和内针1711进行翻转以使得外针1721的针尖和内针1711的针尖位于物料1700的最低位,硅化装置1200用于对外针1721的针尖和内针1711的针尖进行硅化,套接装置1300用于将护套1730和外针座1722进行组装。护套1730包裹住外针1721的针尖和内针1711的针尖,因此硅化装置1200需要在套接装置1300之前,以避免护套1730干涉外针1721的针尖和内针座1712的针尖的硅化。而需要进行硅化时,外针1721的针尖和内针1711的针尖需要在整个物料1700中处于最低位,以避免硅油沿着外针1721进入外针1721和外针座1722连接处以及内针1711进入内针1711和内针座1712连接处。因此,在硅化装置1200之前,需要对外针1721和内针1711进行翻转,确保外针1721的针尖和内针1711的针尖需要在整个物料1700中处于最低位。
40.测试装置1400用于检测外针座1722和内针座1712是否可以进行分离和组装以及护套1730是否套设于外针1721外部,剔废装置1500用于将测试装置1400测试后不合格的物料1700进行剔除,补料装置1600用于向剔废装置1500补充合格的物料1700或者将其余合格的物料1700取下。在外点胶装置800往外针座1722和外针1721连接处进行点胶时,外针座1722已经组装至内针座1712,因此,内针座1712和外针座1722会存在被胶水粘住而无法进行分离的情况。而物料1700正常使用时需要将内针座1712和外针座1722进行分离。因此,测试装置1400需要测试外针座1722和内针座1712是否可以进行分离和组装,避免影响正常使
用。物料1700并不是逐个进行自动化生产,而是以多个物料1700为一批同步进行自动化生产。当部分物料1700因为被测试装置1400测试后判定为不合格被剔废装置1500剔除后,补料装置1600需要向剔废装置1500补充合格的物料1700,使得同批的物料1700能够完成后续的自动化生产。测试装置1400既能够测试外针座1722和内针座1712是否可以进行分离和组装,也能够测试护套1730是否套设于外针1721外部,从而提高利用率。
41.该医疗器械生产线还包括第一移送装置1800和第二移送装置1900。其中,内针座上料装置100、内针上料装置200、内点胶装置300、内对位装置400、内固化装置500、外针座上料装置600、外针上料装置700、外点胶装置800、外对位装置900、外固化装置1000呈圆周状依次环绕着第一移送装置1800分布。翻转装置1100、硅化装置1200、套接装置1300、测试装置1400、剔废装置1500和补料装置1600呈圆周状依次环绕着第二移送装置1900分布。物料1700经过翻转装置1100从第一移送装置1800移动至第二移送装置1900。
42.第一移送装置1800包括多个夹持件1810和多个夹持驱动件1820。夹持件1810和夹持驱动件1820一一对应。夹持驱动件1820驱动夹持件1810夹持内针1711或者外针1721。当只有内针1711时,夹持驱动件1820驱动夹持件1810夹持内针1711。当外针1721套设于内针1711外部时,夹持驱动件1820驱动夹持件1810夹持外针1721。当需要对物料1700进行操作而会与夹持件1810发生干涉时,则夹持驱动件1820驱动夹持件1810处于松开状态。当需要对物料1700进行操作但不会与夹持件1810发生干涉以及无需对物料1700进行操作时,则夹持驱动件1820驱动夹持件1810处于夹持状态。内针1711和外针1721长度较长,通过夹持件1810尽可能对内针1711和外针1721进行夹持,避免内针1711和外针1721发生随意移动。
43.可以理解的是,参照图5,内固化装置500和内对位装置400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存在重合。
44.以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5.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医疗器械生产线,物料(1700)包括内针座(1712)、内针(1711)、外针座(1722)和外针(1721),其特征在于:按照工序依次包括外针座上料装置(600)、外针上料装置(700)、外点胶装置(800)和外固化装置(1000),所述外针座上料装置(600)用于将所述外针座(1722)组装至所述内针座(1712),所述外针上料装置(700)用于将所述外针(1721)组装至所述外针座(1722)并套设于所述内针(1711)的外部,所述外点胶装置(800)用于将胶水涂覆至所述外针(1721)和所述外针座(1722)连接处,所述外固化装置(1000)用于将所述外针(1721)和所述外针座(1722)连接处的胶水进行固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器械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疗器械生产线还包括外对位装置(900),所述外对位装置(900)用于将所述外针(1721)的刃面和所述内针(1711)的刃面进行对位,所述外点胶装置(800)、所述外对位装置(900)和所述外固化装置(1000)按照工序依次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疗器械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对位装置(900)包括外检测组件(910)和外调整组件(920),所述外检测组件(910)用于检测所述内针(1711)的刃面和所述外针(1721)的刃面是否处于对位状态,所述外调整组件(920)用于驱动所述外针(1721)移动至所述外针(1721)的刃面和所述内针(1711)的刃面对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器械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疗器械生产线还包括测试装置(1400),所述测试装置(1400)用于检测所述外针座(1722)和所述内针座(1712)是否可以进行分离和组装,所述外点胶装置(800)、所述外固化装置(1000)和所述测试装置(1400)按照工序依次分布。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医疗器械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疗器械生产线还包括剔废装置(1500)和补料装置(1600),所述剔废装置(1500)用于将所述测试装置(1400)测试后不合格的物料(1700)进行剔除,所述补料装置(1600)用于向所述剔废装置(1500)补充合格的物料(1700)或者将其余合格的物料(1700)取下,所述测试装置(1400)、所述剔废装置(1500)、所述补料装置(1600)按照工序依次分布。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医疗器械生产线,其特征在于:物料(1700)还包括护套(1730),所述医疗器械生产线还包括套接装置(1300),所述套接装置(1300)用于将所述护套(1730)和所述外针座(1722)进行组装,所述测试装置(1400)还用于检测所述护套(1730)是否套设于所述外针(1721)外部,所述外固化装置(1000)、所述套接装置(1300)和所述测试装置(1400)按照工序依次分布。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器械生产线,其特征在于:物料(1700)还包括护套(1730),所述医疗器械生产线还包括翻转装置(1100)、硅化装置(1200)和套接装置(1300),所述翻转装置(1100)用于将所述外针(1721)和所述内针(1711)进行翻转以使得所述外针(1721)的针尖和所述内针(1711)的针尖位于物料(1700)的最低位,所述硅化装置(1200)用于对所述外针(1721)的针尖和所述内针(1711)的针尖进行硅化,所述套接装置(1300)用于将所述护套(1730)和所述外针座(1722)进行组装,所述外固化装置(1000)、所述翻转装置(1100)、所述硅化装置(1200)和所述套接装置(1300)按照工序依次分布。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器械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疗器械生产线按照工序还依次包括内针座上料装置(100)、内针上料装置(200)、内点胶装置(300)、内固化装置(500),所述内针座上料装置(100)用于提供所述内针座(1712),所述内针上料装置(200)用
于将所述内针(1711)组装至所述内针座(1712),所述内点胶装置(300)用于将胶水涂覆至所述内针(1711)和所述内针座(1712)连接处,所述内固化装置(500)用于将所述内针(1711)和所述内针座(1712)连接处的胶水进行固化。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医疗器械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疗器械生产线还包括内对位装置(400),所述内对位装置(400)用于将所述内针(1711)的刃面和所述内针座(1712)特定部位进行对位,所述内点胶装置(300)、所述内对位装置(400)和所述内固化装置(500)按照工序依次分布。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医疗器械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对位装置(400)包括内检测组件(410)和内调整组件(420),所述内检测组件(410)检测所述内针(1711)的刃面和所述内针座(1712)特定部位是否处于对位状态,所述内调整组件(420)用于驱动所述内针(1711)的刃面移动至和所述内针座(1712)特定部位对位。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器械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医疗器械生产线还包括第一移送装置(1800),所述第一移送装置(1800)移送物料(1700)依次经过所述外针座上料装置(600)、所述外针上料装置(700)、所述外点胶装置(800)和所述外固化装置(1000),所述第一移送装置包括夹持件(1810)和夹持驱动件(1820),所述夹持驱动件(1820)驱动所述夹持件(1810)夹持所述内针(1711)或者所述外针(1721)。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生产线,物料包括内针座、内针、外针座和外针,按照工序依次包括外针座上料装置、外针上料装置、外点胶装置和外固化装置,所述外针座上料装置用于将所述外针座组装至所述内针座,所述外针上料装置用于将所述外针组装至所述外针座并套设于所述内针的外部,所述外点胶装置用于将胶水涂覆至所述外针和所述外针座连接处,所述外固化装置用于将所述外针和所述外针座连接处的胶水进行固化。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该医疗器械生产线能够实现包括内针座、内针、外针座、外针的医疗器械的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刘学涛 张彪 姜文龙 尚彩霞 赵跃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迈得医疗工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28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