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弹簧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产品多样化要求的改变,汽车的底盘和车身的组装工序已进入自动化时代,并且正朝着提高组装效率和组装质量的方向变化。
3.目前,汽车的底盘和车身的自动化组装过程通常为:先通过组装工具将底盘和车身移动到指定位置,再对底盘和车身接合在一起。但是,在移动底盘过程中,若组装工具发生晃动,底盘的后桥上的减振弹簧则会出现倾倒的情况,从而因减振弹簧的状态发生变化导致底盘和车身组装失败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的弹簧支撑装置,能够防止输送汽车的底盘时减振弹簧发生倾倒。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弹簧支撑装置,用于在对汽车的底盘和车身进行组装时,对所述底盘中后桥的减振弹簧进行支撑,所述弹簧支撑装置包括:弹簧夹持机构、升降机构、连接件、平移机构和底板;
6.所述升降机构的第一端与所述弹簧夹持机构相连接,所述升降机构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件相连接;
7.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平移机构相连接,所述平移机构设置在所述底板上;
8.所述底板可拆卸的连接在外部的组装工具上,所述组装工具用于固定所述底盘;
9.当所述升降机构在外力作用下驱动所述弹簧夹持机构沿竖直方向运动,所述平移机构在外力作用下驱动所述弹簧夹持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和所述连接件上沿水平方向运动,使所述弹簧夹持机构运动至所述减振弹簧所处的位置时,所述弹簧夹持机构对所述减振弹簧的顶端进行夹持并对所述减振弹簧进行支撑。
10.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所述弹簧夹持机构包括:夹持连接件、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弹簧、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
11.所述夹持连接件与所述升降机构的第一端相连接;
12.所述第一夹持件通过第一销轴与所述夹持连接件相连接,所述第二夹持件通过第二销轴与所述夹持连接件相连接;
13.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夹持连接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相连接;
14.当所述第二夹持件在外力作用下绕所述第二销轴向远离所述第一夹持件的方向旋转,使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的内切圆的直径增大时,所述弹簧被拉伸;
15.当驱动所述第二夹持件绕所述第二销轴旋转的外力消失后,所述弹簧在自身弹力作用下缩短,所述第二夹持件在所述弹簧的驱动下绕所述第二销轴向靠近所述第一夹持件的方向旋转,将所述减振弹簧夹持在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之间。
16.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上述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弹簧夹持机构还包括:开口调节件;
17.所述开口调节件分别与所述夹持连接件和所述第一夹持件相连接;
18.所述开口调节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夹持件102绕所述第一销轴105旋转,以调整所述弹簧处于自由长度时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的内切圆的直径。
19.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上述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开口调节件包括:螺杆和两个螺母;
20.所述螺杆的一端穿过所述夹持连接件上的通孔与所述第一夹持件固定连接;
21.所述两个螺母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且所述夹持连接件位于所述两个螺母之间;
22.当调节所述两个螺母在所述螺杆上的位置时,所述第二夹持件绕第二销轴旋转,以调整所述弹簧处于自由长度时所述第一夹持件与所述第二夹持件的内切圆的直径。
23.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一滑轨、第一滑块、支撑杆和第一调位件;
24.所述第一滑轨固定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上;
25.所述弹簧夹持机构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滑块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端,所述第一调位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端;
26.所述第一滑轨与所述第一滑块相配合;
27.当所述支撑杆在外力作用下运动时,相配合的所述第一滑轨与所述第一滑块对所述支撑杆的运动方向进行限定,使所述支撑杆沿竖直方向运动;
28.当所述支撑杆沿竖直方向向下运动至使所述第一调位件与所述连接件包括的第一定位件相配合时,所述第一定位件通过所述第一调位件在竖直方向上对所述支撑杆进行支撑。
29.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上述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调位件包括:支撑弹簧、支撑件和阻挡件;
30.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端的侧壁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轴线方向为水平方向;
31.所述支撑件为柱状结构,所述支撑件穿过所述凹槽的下槽壁上的通孔;
32.圆环状结构的所述阻挡件套设在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凹槽内部分的外壁上;
33.所述支撑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阻挡件的环面相接触,所述支撑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凹槽的上槽壁相接触,所述支撑件的第一端从所述支撑弹簧的第一端穿入所述支撑弹簧;
34.当所述支撑杆沿竖直方向向下运动至使所述支撑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定位件相接触时,所述支撑弹簧被压缩,被压缩后的所述支撑弹簧在竖直方向上对所述支撑杆进行支撑。
35.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上述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定位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各所述第一定位件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上的不同位置,不同的所述第一定位件在竖直方向上与所述底板之间的距离不同。
36.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上述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平移机构包括:第二滑轨、第二滑块和支撑座;
37.所述支撑座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
38.所述第二滑轨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二滑块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座上;
39.所述第二滑轨与所述第二滑块相配合;
40.当所述支撑座在外力作用下运动时,相配合的所述第二滑轨与所述第二滑块对所述支撑座的运动方向进行限定,使所述支撑座沿水平方向运动。
41.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结合上述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弹簧支撑装置还包括:第二调位件和第二定位件;
42.所述第二调位件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件设置在所述底板上;
43.所述第二定位件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定位孔;
44.当所述支撑座带动所述第二调位件沿水平方向运动至所述第二调位件与所述定位孔相配合时,相配合的所述第二调位件与所述定位孔在水平方向上对所述支撑座进行限位。
45.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升降机构能够驱动弹簧夹持机构沿竖直方向运动,平移机构能够驱动弹簧夹持机构、升降机构和连接件沿水平方向运动,通过升降机构和平移机构驱动弹簧夹持机构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运动,以使弹簧夹持机构能够运动至减振弹簧所处的位置,对减振弹簧的顶端进行夹持。由于弹簧夹持机构通过升降机构、连接件、平移机构和底板与组装工具相连接,而底盘固定在组装工具上,因此在弹簧夹持机构对减振弹簧进行夹持后,弹簧支撑装置能够对减振弹簧进行夹持和支撑,使减振弹簧与底盘具有固定的相对位置,避免对底盘进行输送过程中减振弹簧出现倾倒,进而避免由于减振弹簧倾倒而影响对汽车底盘和车身进行组装,提高了对汽车的底盘和车身进行组装的效率。
附图说明
4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基于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弹簧支撑装置的示意图;
4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弹簧夹持机构的示意图;
4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弹簧支撑装置的示意图;
50.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弹簧支撑装置的示意图;
51.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第一调位件的示意图;
52.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弹簧支撑装置的示意图;
53.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另一种弹簧支撑装置的示意图;
54.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第二调位件的示意图。
55.附图标记列表:
56.1:弹簧夹持机构
ꢀꢀꢀꢀꢀꢀꢀꢀꢀ
2:升降机构
ꢀꢀꢀꢀꢀꢀꢀꢀꢀꢀꢀꢀ
3:连接件
57.4:平移机构
ꢀꢀꢀꢀꢀꢀꢀꢀꢀꢀꢀꢀꢀ
5:底板
ꢀꢀꢀꢀꢀꢀꢀꢀꢀꢀꢀꢀꢀꢀꢀꢀ
6:第二调位件
58.7:第二定位件
ꢀꢀꢀꢀꢀꢀꢀꢀꢀꢀꢀ
8:定位孔
ꢀꢀꢀꢀꢀꢀꢀꢀꢀꢀꢀꢀꢀꢀ
101:夹持连接件
59.102:第一夹持件
ꢀꢀꢀꢀꢀꢀꢀꢀꢀ
103:第二夹持件
ꢀꢀꢀꢀꢀꢀꢀꢀ
104:弹簧
60.105:第一销轴
ꢀꢀꢀꢀꢀꢀꢀꢀꢀꢀꢀ
106:第二销轴
ꢀꢀꢀꢀꢀꢀꢀꢀꢀꢀ
107:开口调节件
61.1071:螺杆
ꢀꢀꢀꢀꢀꢀꢀꢀꢀꢀꢀꢀꢀꢀ
1072:螺母
ꢀꢀꢀꢀꢀꢀꢀꢀꢀꢀꢀꢀꢀ
201:第一滑轨
62.202:第一滑块
ꢀꢀꢀꢀꢀꢀꢀꢀꢀꢀꢀ
203:支撑杆
ꢀꢀꢀꢀꢀꢀꢀꢀꢀꢀꢀꢀ
204:第一调位件
63.2041:支撑弹簧
ꢀꢀꢀꢀꢀꢀꢀꢀꢀꢀ
2042:支撑件
ꢀꢀꢀꢀꢀꢀꢀꢀꢀꢀꢀ
2043:阻挡件
64.2031:凹槽
ꢀꢀꢀꢀꢀꢀꢀꢀꢀꢀꢀꢀꢀꢀ
301:第一定位件
ꢀꢀꢀꢀꢀꢀꢀꢀ
401:第二滑轨
65.402:第二滑块
ꢀꢀꢀꢀꢀꢀꢀꢀꢀꢀꢀ
403:支撑座
ꢀꢀꢀꢀꢀꢀꢀꢀꢀꢀꢀꢀ
601:套筒
66.602:操作把手
ꢀꢀꢀꢀꢀꢀꢀꢀꢀꢀꢀ
603:定位弹簧
ꢀꢀꢀꢀꢀꢀꢀꢀꢀꢀ
604:卡块
67.605:限位杆
ꢀꢀꢀꢀꢀꢀꢀꢀꢀꢀꢀꢀꢀ
701: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68.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69.首先,本技术各实施例描述过程中出现的部分名词或术语适用于如下解释:
70.汽车的底盘:由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四部分组成。底盘作用是支承、安装汽车发动机及其各部件、总成,成形汽车的整体造型,并接受发动机的动力,使汽车产生运动,保证正常行驶。
71.汽车的车身:汽车车身的作用主要是保护驾驶员以及构成良好的空气力学环境。好的车身不仅能带来更佳的性能,也能体现出车主的个性。汽车车身结构从形式上说,主要分为非承载式和承载式两种。
72.后桥:车辆动力传递的后驱动轴组成部分。
73.减振弹簧:应用于各种振动设备,具有稳定性好,噪音低,隔振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减振弹簧有拉伸弹簧、橡胶弹簧、复合弹簧、空气囊弹簧等。
74.如前所述,汽车的底盘和车身采用自动化组装,汽车生产线上的组装工具将底盘输送至底盘与车身的组装工位,在组装工位实现底盘与车身的组装。组装工具在输送底盘的过程中,底盘会发生振动和冲击,底盘中后桥包括的减震弹簧在振动和冲击作用下容易倾倒,当减震弹簧倾倒后,减震弹簧无法与车身正常组装结合,从而导致底盘与车身组装失败。
75.本技术实施例中,组装工具上设置有弹簧支撑装置,在对底盘输送的过程中,弹簧支撑装置包括的弹簧夹持机构能够对减震弹簧进行夹持和支撑,避免底盘的振动和冲击导致减震弹簧倾倒,从而保证底盘能够与车身成功组装,提高底盘和车身组装的成功率。
7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弹簧支撑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77.实施例一
7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弹簧支撑装置的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弹簧支撑装置,用于在对汽车的底盘和车身进行组装时,对底盘中后桥的减震弹簧进行支撑,如图1所示,该弹簧支撑装置包括:弹簧夹持机构1、升降机构2、连接件3、平移机构4和底板5;
79.升降机构2的第一端与弹簧夹持机构1相连接,升降机构2的第二端与连接件3相连
接;
80.连接件3与平移机构4相连接,平移机构4设置在底板5上;
81.底板5固定在外部的组装工具上,组装工具用于固定底盘;
82.当升降机构2在外力作用下驱动弹簧夹持机构1沿竖直方向运动,平移机构4在外力作用下驱动弹簧夹持机构1、升降机构2和连接件3在底板5上沿水平方向运动,使弹簧夹持机构1运动至减振弹簧所处的位置时,弹簧夹持机构1对减振弹簧的顶端进行夹持,并对减振弹簧进行支撑。
8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升降机构2能够驱动弹簧夹持机构1沿竖直方向运动,平移机构4能够驱动弹簧夹持机构1、升降机构2和连接件3沿水平方向运动,通过升降机构2和平移机构4驱动弹簧夹持机构1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运动,以使弹簧夹持机构1能够运动至减振弹簧所处的位置,对减振弹簧的顶端进行夹持。由于弹簧夹持机构1通过升降机构2、连接件3、平移机构4和底板5与组装工具相连接,而底盘固定在组装工具上,因此在弹簧夹持机构1对减振弹簧进行夹持后,弹簧支撑装置能够对减振弹簧进行夹持和支撑,使减振弹簧与底盘具有固定的相对位置,避免对底盘进行输送过程中减振弹簧出现倾倒,进而避免由于减振弹簧倾倒而影响对汽车底盘和车身进行组装,提高了对汽车的底盘和车身进行组装的效率。
8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升降机构2在外力作用下能够驱动弹簧夹持机构1沿竖直方向运动,可以通过电机、液压机构等驱动部件驱动升降机构2动作,还可以通过人力驱动升降机构2动作,以使升降机构2驱动弹簧夹持机构1沿竖直方向运动。平移机构4在外力作用下能够驱动弹簧夹持机构1沿水平方向运动,可以通过电机、液压机构等驱动部件驱动平移机构4动作,还可以通过人力驱动平移机构4动作,以使平移机构4驱动弹簧夹持机构1沿水平方向运动。
85.实施例二
86.在图1所示弹簧支撑装置的基础上,图2提供了一种弹簧夹持机构1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弹簧夹持机构1包括:夹持连接件101、第一夹持件102、第二夹持件103、弹簧104、第一销轴105和第二销轴106;
87.夹持连接件101与升降机构2的第一端相连接;
88.第一夹持件102通过第一销轴105与夹持连接件101相连接,第二夹持件103通过第二销轴106与夹持连接件101相连接;
89.弹簧104的两端分别与夹持连接件101和第二夹持件103相连接;
90.当第二夹持件103在外力作用下绕第二销轴106向远离第一夹持件102的方向旋转,使第一夹持件102与第二夹持件103的内切圆的直径增大时,弹簧104被拉伸;
91.当驱动第二夹持件103绕第二销轴106旋转的外力消失后,弹簧104在自身弹力作用下缩短,第二夹持件103在弹簧104的驱动下绕第二销轴106向靠近第一夹持件102的方向旋转,将减振弹簧夹持在第一夹持件102与第二夹持件103之间。
9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当弹簧夹持机构1运动至减振弹簧所处的位置后,驱动第二夹持件103绕第二销轴106向远离第一夹持件102的方向运动,使第一夹持件102与第二夹持件103的内切圆直径增大,即第一夹持件102与第二夹持件103的张口变大,以使减振弹簧的顶部能够进入第一夹持件102与第二夹持件103之间。此时弹簧104被拉伸。在减振弹簧的顶部
进入第一夹持件102与第二夹持件103之间后,去除驱动第二夹持件103绕第二销轴106旋转的驱动力,在弹簧104的作用下第二夹持件103绕第二销轴106向靠近第一夹持件102的方向运动,使第一夹持件102与第二夹持件103的内切圆直径减小,即第一夹持件102与第二夹持件103的张口变小,以使第一夹持件102与第二夹持件103对减振弹簧的顶部进行夹持。
93.弹簧104的两端分别与夹持连接件101和第二夹持件103相连接,在弹簧104的作用下,第二夹持件103具有绕第二销轴106向靠近第一夹持件102的方向运动的趋势,因此在减振弹簧的顶端进入第一夹持件102与第二夹持件103之间时,第二夹持件103绕第二销轴106向靠近第一夹持件102的方向运动,将减振弹簧夹持在第一夹持件102与第二夹持件103之间。在对减振弹簧进行夹持时,仅需要驱动第二夹持件103绕第二销轴106向远离第一夹持件102的方向旋转,然后将减振弹簧放入第一夹持件102与第二夹持件103之间,然后去除驱动第二夹持件103旋转的作用力,便能够实现对减振弹簧进行夹持,由于对减振弹簧的夹持操作方便,所以能够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94.应理解,在通过弹簧夹持机构1对减振弹簧进行夹持的过程中,第一夹持件102不绕第一销轴105旋转,仅通过第二夹持件103绕第二销轴106的转动来改变第一夹持件102与第二夹持件103的张口大小,减少了弹簧夹持机构1动作的维度,使得弹簧夹持机构1的更加容易控制和操作,还能够使弹簧夹持机构1的结构更加精简,保证弹簧夹持机构1具有较低的成本。
95.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通过电机、液压机构等驱动部件对第二夹持件103进行驱动,使第二夹持件103能够绕第二销轴106向靠近第一夹持件102的方向旋转,也可以通过人力驱动第二夹持件103绕第二销轴106向靠近第一夹持件102的方向旋转,比如在第二夹持件103上设置把手,用户通过把手驱动第二夹持件103绕第二销轴106向靠近第一夹持件102的方向旋转。
96.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减振弹簧为圆柱状结构,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减振弹簧进行夹持,第一夹持件102和第二夹持件103均具有一定弧度,第一夹持件102与第二夹持件103的弧度相对,第一夹持件102与第二夹持件103的弧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第一夹持件102和第二夹持件103上还设置有与减振弹簧的顶部相匹配的凹槽,以使第一夹持件102和第二夹持件103能够更加稳固的对减振弹簧进行夹持。
9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2所示,弹簧夹持机构1还包括:开口调节件107;
98.开口调节件107分别与夹持连接件101和第一夹持件102相连接;
99.开口调节件107用于调节驱动第一夹持件102绕第一销轴105旋转,以调整弹簧104处于自由长度时第一夹持件102与第二夹持件103的内切圆的直径。
10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夹持件102通过第一销轴105与夹持连接件101相连接,开口调节件107可以驱动第一夹持件102绕第一销轴105旋转,使得第一夹持件102绕第一销轴105向靠近或远离第二夹持件103的方向旋转,从而对第一夹持件102与第二夹持件103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以调整弹簧104处于自由长度时第一夹持件102与第二夹持件103的内切圆的直径,即调整弹簧104处于自由长度时第一夹持件102与第二夹持件103的张口大小。通过调整弹簧104处于自由长度时第一夹持件102与第二夹持件103的张口大小,使得第一夹持件102和第二夹持件103能够夹持具有不同直径的减振弹簧,使得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弹簧支撑装置能够用于装配不同型号汽车的底盘和车身,提升了该弹簧支撑装置的适用性。
101.需要说明的是,开口调节件107可以驱动第一夹持件102绕第一销轴105旋转,通过开口调节件107驱动第一夹持件102绕第一销轴105旋转至目标位置后,开口调节件107可对第一夹持件102与夹持连接件101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即开口调节件107可以限制第一夹持件102无法绕第一销轴105旋转,从而仅通过第二夹持件103的旋转改变第一夹持件102与第二夹持件103的张开大小,保证第一夹持件102和第二夹持件103能够成功对减振弹簧进行夹持。
102.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弹簧支撑装置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开口调节件107包括:螺杆1071和两个螺母1072;
103.螺杆1071的一端穿过夹持连接件101上的通孔与第一夹持件102固定连接;
104.两个螺母1072分别与螺杆1071螺纹连接,且夹持连接件101位于两个螺母1072之间;
105.当调节两个螺母1072在螺杆1071上的位置时,第二夹持件103绕第二销轴106旋转,以调整弹簧104处于自由长度时第一夹持件102与第二夹持件103的内切圆的直径。
10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夹持连接件101上设置有通孔,螺杆1071穿过该通孔后与第一夹持件102固定连接,两个螺母1072与螺杆1071螺纹连接,且夹持连接件101位于两个螺母1072之间,即两个螺母1072对夹持连接件101进行夹持。通过调节两个螺母1072在螺杆1071上的位置,可以改变第一夹持件102与夹持连接件101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使第一夹持件102绕第一销轴105旋转,实现对第一夹持件102和第二夹持件103的张口大小进行调整。
10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调节两个螺母1072在螺杆1071上的位置,可以调整夹持连接件101与第一夹持件102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方便地调整第一夹持件102与第二夹持件103的张口大小,使得弹簧夹持机构1能够夹持具有不同直径的减振弹簧,提升用户对第一夹持件102与第二夹持件103的张口大小进行调整的方便性。另外,连接在螺杆1071上的两个螺母1072可以对夹持连接件101进行夹持,对夹持连接件101与第一夹持件102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使得第一夹持件102与第二夹持件103对减振弹簧进行夹持时,第一夹持件102不会绕第一销轴105旋转,使得第一夹持件102和第二夹持件103能够成功对减振弹簧进行夹持。
108.实施例三
10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弹簧支撑装置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升降机构2包括:第一滑轨201、第一滑块202、支撑杆203和第一调位件204;
110.第一滑轨201固定设置在连接件3上;
111.弹簧夹持机构1固定设置在支撑杆203的第一端,第一滑块202固定设置在支撑杆203的第二端,第一调位件204设置在支撑杆203的第二端;
112.第一滑轨201与第一滑块202相配合;
113.当支撑杆203在外力作用下运动时,相配合的第一滑轨201和第一滑块202对支撑杆203的运动方向进行限定,使支撑杆203沿竖直方向运动;
114.当支撑杆203沿竖直方向向下运动至使第一调位件204与连接件3包括的第一定位件301相配合时,第一定位件301通过第一调位件204在竖直方向上对支撑杆203进行支撑。
11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滑轨201固定设置在连接件3上,第一滑块202固定设置在支撑杆203上,弹簧夹持机构1固定设置在支撑杆203上,第一滑块202在第一滑轨201上滑
动,使支撑杆203沿竖直方向运动,从而支撑杆203带动弹簧夹持机构1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使得弹簧夹持机构1能够沿竖直方向升降运动,以在竖直方向上靠近减振弹簧所处的位置。通过相配合的第一滑轨201和第一滑块202,限定支撑杆203带动弹簧夹持机构1在竖直方向运动,方便对弹簧夹持机构1的运动进行控制。
11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调位件204固定设置在支撑杆203的第二端,连接件3上设置有第一定位件301,当支撑杆203沿竖直方向向下运动至时第一调位件204与第一定位件301相接触时,第一定位件301通过第一调位件204对支撑杆203进行支撑,使支撑杆203和弹簧夹持机构1不能继续沿竖直方向向下运动。当弹簧夹持机构1对减振弹簧的顶端进行夹持后,第一滑块202、支撑杆203、第一调位件204、弹簧夹持机构1和减振弹簧一起沿竖直方向向下运动,在第一调位件204与第一定位件301相接触后,第一定位件301通过第一调位件204对支撑杆203进行支撑,使得第一滑块202、支撑杆203、第一调位件204、弹簧夹持机构1和减振弹簧不能继续沿数值方向向下运动,从而在竖直方向上对减振弹簧进行支撑,使得组装工具带动弹簧支撑装置和减振弹簧运动过程中减振弹簧不会倾倒,避免减振弹簧倾倒影响对汽车的底盘和车身进行组装,提高对汽车的底盘和车身进行组装的成功率。
117.应理解,当第一调位件204与第一定位件301相接触时,弹簧夹持机构1的高度与减振弹簧的顶端的高度相同,保证弹簧夹持机构1能够对减振弹簧的顶端进行夹持,而且在对减振弹簧进行夹持的同时不会对减振弹簧进行压缩或提拉,从而可以减小对减振弹簧进行支撑过程中弹簧支撑装置的受力,降低对于弹簧支撑装置的强度要求,进而可以降低弹簧支撑装置的成本。
118.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第一调位件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第一调位件204包括:支撑弹簧2041、支撑件2042和阻挡件2043;
119.支撑杆203的第二端的侧壁上设置有凹槽2031,凹槽2031的轴向方向为水平方向;
120.支撑件2042为柱状结构,支撑件2042穿过凹槽2031的下侧壁上的通孔;
121.圆环状结构的阻挡件2043套设在支撑件2042位于凹槽2031内部分的外壁上;
122.支撑弹簧2041的第一端与阻挡件2043的环面相接触,支撑弹簧2041的第二端与凹槽2031的上槽壁相接触,支撑件2042的第一端从支撑弹簧2041的第一端穿入支撑弹簧2041;
123.当支撑杆203沿竖直方向向下运动至使支撑件2042的第二端与第一定位件301相接触时,支撑弹簧2041被压缩,被压缩后的支撑弹簧2041在数值方向上对支撑杆203进行支撑。
12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支撑杆203第二端的侧壁上设置有凹槽2031,该凹槽2031的下槽壁上设置有通孔,支撑件2042上设置有圆环状结构的阻挡件2043,阻挡件2043的外径大于下槽壁上通孔的直径。支撑件2042穿过凹槽2031的下槽壁上的通孔,且阻挡件2043套设在支撑件2042位于凹槽2031内的部分的侧壁上,支撑弹簧2041套在支撑件2042上,支撑弹簧2041的一端与阻挡件2043的环面相接触,支撑弹簧2041的另一端与凹槽2031的上槽壁相接触。支撑弹簧2041始终处于被压缩的状态,在支撑件2042未与第一定位件301相接触时,在支撑弹簧2041的作用下,阻挡件2043的环面与凹槽2031的下槽壁相接触。当支撑件2042与第一定位件301接触后,支撑杆203向下运动使支撑弹簧2041被逐渐压缩,当支撑弹簧2041被压缩至能够对支撑杆203进行支撑后,支撑杆203停止向下运动。
12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支撑件2042与支撑弹簧2041相连接,当支撑杆203沿竖直方向向下运动至使支撑件2042与第一定位件301相接触后,支撑杆203继续向下运动使支撑弹簧2041逐渐被压缩,当支撑弹簧2041被压缩至能够对支撑杆203进行支撑时,支撑杆203停止向下运动。通过支撑弹簧2041对支撑杆203进行支撑,在支撑杆203向下运动时,支撑弹簧2041可以对支撑杆203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支撑件2042与第一定位件301发生刚性碰撞,使得通过连接件3对支撑杆203进行支撑的过程更加平稳。另外,由于支撑弹簧2041具有弹性,当汽车的底盘在传输过程中出现沿竖直方向的振荡时,支撑弹簧2041可以吸收其他的部件振荡所产生的能量,使得第一夹持件102和第二夹持件103能够更加稳定地对减振弹簧进行夹持和支撑。
12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5所示,连接件3包括多个第一定位件301,比如包括两个第一定位件301,各第一定位件301设置在连接件3上的不同位置,且不同的第一定位件301在竖直方向上与底板5之间的距离不同。
12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不同车型的减振弹簧具有不同的长度,为了能够通过弹簧支撑装置对不同车型的减振弹簧进行坚持和支撑,在连接件3上设置多个第一定位件301,当减振弹簧较短时,通过竖直方向上位于较靠下位置的第一定位件301对支撑件2042进行支撑,当减震弹簧较长时,通过竖直方向上位于较靠上位置的第一定位件301对支撑件2042进行支撑,从而对于不同的车型,均能够通过第一夹持件102和第二夹持件103对位于底盘上的减振弹簧的顶端进行夹持,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弹簧支撑装置的适用性。
128.应理解,至少部分第一定位件301能够翻转,通过对第一定位件301进行翻转,可以改变第一定位件301与支撑件2042在水平方向上的相对位置,从而通过不同的第一定位件301对支撑件2042进行支撑。
129.实施例四
130.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弹簧支撑装置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平移机构4包括:第二滑轨401、第二滑块402和支撑座403;
131.支撑座403与连接件3固定连接;
132.第二滑轨401固定设置在底板5上,第二滑块402固定设置在支撑座403上;
133.第二滑轨401与第二滑块402相配合;
134.当支撑座403在外力作用下运动时,相配合的第二滑轨401和第二滑块402对支撑座403的运动方向进行限定,使支撑座403沿水平方向运动。
13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支撑座403与连接件3固定连接,在水平方向上连接件3与升降机构2、弹簧夹持机构1的相位位置固定,相配合的第二滑轨401和第二滑块402限定支撑座403仅能够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因此支撑座403能够带动连接件3、升降机构2和弹簧夹持机构1沿水平方向运动,以在水平方向上靠近减振弹簧所处的位置。通过相配合的第二滑轨401和第二滑块402,限定支撑座403带动弹簧夹持机构1在水平方向运动,方便对弹簧夹持机构1的运动进行控制。
136.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通过电机、液压机构等驱动部件对支撑座403进行驱动,使支撑座403沿水平方向运动,也可以通过人力驱动支撑座403沿水平方向运动,比如可以在支撑座403上设置把手,用户通过该把手驱动支撑座403沿水平方向运动。
13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另一种弹簧支撑装置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弹簧支撑装置还包括:第二调位件6和第二定位件7;
138.第二调位件6与支撑座403固定连接,第二定位件7设置在底板5上;
139.第二定位件7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定位孔8;
140.当支撑座403带动第二调位件6沿水平方向运动至第二调位件6与定位孔8相配合时,相配合的第二调位件6与定位孔8在水平方向上对支撑座403进行限位。
14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调位件6固定设置在连接件3上,第二定位件7固定设置在底板5上,第二定位件7上设置有读个定位孔8,支撑座403带动连接件3和第二调位件6沿水平方向运动至不同位置时,第二调位件6可以与不同的定位孔8相配合,相配合的第二调位件6和定位孔8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对支撑座403进行限位,即在水平方向上对支撑座403与底板5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从而将减振弹簧支撑在水平方向上所需的位置,避免运输底盘的过程中支撑座403与底板5发生水平位移,导致减振弹簧与底盘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而影响对底盘和车身的组装,进一步提高对底盘和车身进行组装的成功率。
14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第二调位件6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第二调位件6包括套筒601、操作把手602、定位弹簧603、卡块604和限位杆605;
143.套筒601固定设置在连接件3上,且套筒601的轴线方向为竖直方向;
144.卡块604为圆锥形结构,卡块604固定设置在限位杆605的中部,且卡块604的轴线与限位杆605的轴线重合;
145.定位弹簧603从限位杆605的上端套在限位杆605上,限位杆605的上端穿过套筒601,操作把手602固定设置在限位杆605的上端,使得定位弹簧603位于卡块604与套筒601之间,且定位弹簧603处于压缩状态。
14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参见图7,定位孔8为锥形孔,各定位孔8通过贯穿第二定位件7的滑槽701相连通,且该滑槽701与第二滑轨401相平行。在水平移动支撑座403时,首先通过操作把手602将限位杆605提起,此时定位弹簧603被压缩,卡块604从定位孔8中退出,然后沿第二滑轨401的轴线方向平移支撑座403,使限位杆605的第二端在滑槽701内滑动。在将支撑座403水平移动至目标位置后,去除对操作把手602的提拉力,此时在定位弹簧603的弹力作用下,限位杆605竖直向下运动,卡块604进入定位孔8内,在水平方向上对支撑座403进行限位,使得支撑座403无法与底板5在水平方向发生相对移动。
14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位于套筒601与卡块604之间的定位弹簧603处于压缩状态,因此在定位弹簧603的作用下,限位杆605不会由于底板5的振动而向上运动,从而保证卡块604不会由于振动而从定位孔8中退出,保证在水平方向上对支撑座403进行限位的可靠性,从而能够避免运输底盘过程中减振弹簧相对底盘发生水平方向的位移,进而能够避免由于减振弹簧与底盘发生水平方向的相对位移而影响底盘与车身的组装,进一步提高对底盘和车身进行组装的成功率。
14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
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因素。
149.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