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架空箱涵撞击防护体系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7月前  55



1.本发明属于排水设施防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临江架空箱涵撞击防护体系。


背景技术:

2.箱涵一般用于市政排水管网的主排水管路上,箱涵损坏对排水系统的影响尤为严重。城区某些排水工程架空箱涵位于河道边缘,下部采用桩基础,上部采用墩柱和盖梁结构。由于河道上有行船,河面上建设有桥梁,并且河道弯曲延伸,行船拥挤,有较大概率出现行船与排水工程发生擦挂碰撞事故,特别是曲度较大河段更易发生碰撞事故,导致排水工程受损。不同季节河面水位起伏,行船可能与箱涵墩柱或箱涵碰撞。因此,需要为架空箱涵设计防护结构,以避免或降低行船碰撞对架空箱涵造成损坏。由于结构特征不同,箱涵墩柱和箱涵需要采用不同的防护体系。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临江架空箱涵撞击防护体系。
4.其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临江架空箱涵撞击防护体系,包括墩柱、盖梁和箱涵,所述墩柱上端固定设置有所述盖梁,至少两个相邻设置的所述盖梁上支撑有一段所述箱涵,所述墩柱沿着河岸走向排布,所述箱涵的一侧朝向河面,其关键在于,
6.所述墩柱朝向河面的一侧设置有护舷,所述护舷外还设置有环向卸压组件,该环向卸压组件围绕所述墩柱设置;
7.所述墩柱或/和盖梁上固定设置有箱涵护栏,所述箱涵护栏位于所述箱涵朝向河面的侧壁外,所述箱涵护栏遮挡所述箱涵,所述箱涵护栏与所述箱涵分隔设置;
8.所述箱涵外壁设置有搭挂式贴护装置。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箱涵构造体的各个部分分别设置防护结构,从多个层面实现全面防护,有效减轻不同河面情况下船舶对箱涵结构体的碰撞损伤。
附图说明
10.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11.图2为图1的右视图,图中隐藏了环向卸压组件;
12.图3为护舷的结构示意图;
13.图4为图3的俯视图;
14.图5为环向卸压组件和护舷安装在墩柱上的结构示意图;
15.图6为图5中a-a剖面图;
16.图7为张力带的结构示意图;
17.图8为抗压缓冲件安装于展平的缓冲件安装座上的示意图;
18.图9为图8中b-b剖视图;
19.图10为图9中m部放大图;
20.图11为贴护装置在箱涵上的安装示意图;
21.图12为图11的仰视图;
22.图13为橡胶条的结构示意图;
23.图14为图13中c-c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25.如图1和2所示,一种临江架空箱涵撞击防护体系,包括墩柱110、盖梁120和箱涵100,所述墩柱110上端固定设置有所述盖梁120,至少两个相邻设置的所述盖梁120上支撑有一段所述箱涵100。盖梁120上表面设置有支撑槽,箱涵100落在支撑槽内。所述墩柱110沿着河岸走向排布,所述箱涵100的一侧朝向河面,所述墩柱110朝向河面的一侧设置有护舷500。护舷500外还设置有环向卸压组件600,该环向卸压组件600围绕所述墩柱110设置。所述墩柱110或/和盖梁120上固定设置有箱涵护栏400,所述箱涵护栏400位于所述箱涵100朝向河面的侧壁外,所述箱涵护栏400遮挡所述箱涵100,所述箱涵护栏400与所述箱涵100分隔设置。所述箱涵100朝向河面的侧壁上设置有搭挂式贴护装置。
26.这样,整个箱涵构造体的各个部分分别被防护。当河面较低时,河面上的船舶与墩柱110碰撞的可能性较大,环向卸压组件600和护舷500对墩柱110起到防护作用。当河面较高,或者船舶体型较大时,船舶与盖梁120或者箱涵100发生碰撞的可能性增大。船舶一旦有碰撞箱涵100的趋势,则首先接触箱涵护栏400,在箱涵护栏400的阻挡下,船舶向箱涵100运动的动量降低,船体可能不会直接作用于箱涵100。即便箱涵护栏400失效,箱涵100外壁的搭挂式贴护装置也会避免船体与箱涵100直接接触,从而缓冲船体对箱涵100的撞击损伤。这就形成了一种多层级防护体系。
27.如图2、3和4所示,所述护舷500呈条状,所述护舷500竖向设置,所述护舷500呈阵列状分布在所述墩柱110表面。所述护舷500包括截面呈“v”形槽状的缓冲部510,该缓冲部510的两边缘分别向外延伸以形成安装部520,所述缓冲部510的开口朝向所述墩柱110表面,两个所述安装部520分别固定贴靠所述墩柱110。本实施例中,护舷500为橡胶护舷,两个所述安装部520分别通过螺栓固定在墩柱110上。
28.如图5和6所示,环向卸压组件600包括抗冲击板610和抗压缓冲件630。与所述护舷500等高的所述墩柱110外壁区域为缓冲件区,该缓冲件区内设置有所述抗压缓冲件630。所述护舷500外罩设有弧形的所述抗冲击板610,该抗冲击板610的凹面朝向所述护舷500,该抗冲击板610连接有柔性的张力带620,该张力带620环绕所述缓冲件区,该张力带620的两端自由交叉后分别与所述抗冲击板610的两端连接,当所述抗冲击板610的凸面受压时,所述抗冲击板610带动所述张力带620的两端相互远离并使所述张力带620向内挤压所述抗压缓冲件630。
29.抗冲击板610为刚度较大的板,在受到较大撞击力时,也能够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例如可以是钢板。张力带620由具有高抗拉强度的材料制成,表面宜光滑,例如可以是纤维复合材料制成,也可以是钢丝编织而成,外面包裹高分子材料。张力带620的两端分别贴靠抗冲击板610的相应端部,二者被钢板夹持,并通过螺栓连接。当船舶碰撞到抗冲击板610
时,冲击力由抗冲击板610传导到张力带620上,使其张紧,而紧张的张力带620又作用于抗压缓冲件630,从而将冲击力分散到抗压缓冲件630上,起到缓冲作用。同时,受到撞击的抗冲击板610也向位于其内侧的护舷500加压,护舷500的变形将进一步耗散撞击力。抗冲击板610与张力带620之间的力量传导类似于弓与弦之间力的传递,因此在无外力作用时,张力带620不应处于松弛状态,而应当稍张紧。
30.如图7所示,在所述张力带620上靠近其一端开设有过孔621,所述张力带620的靠近其另一端的局部宽度变窄以形成滑移段622,该滑移段622活动穿设在所述过孔621内。这样,当抗冲击板610发生变形时,滑移段622容易在过孔621内滑动。
31.所述抗压缓冲件630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抗压缓冲件630具有内腔,其内腔内填充有流体。这样,抗压缓冲件630在受到张力带620的压力作用时,既能变形,又提供一定的反向抵抗力,从而消耗能量。
32.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抗压缓冲件630的内腔填充有非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的特点是在向其缓慢加压时易于流动变形,而在快速加压时呈现出刚性特点,因此当抗冲击板610受到较大撞击力而快速变形时,张力带620对抗压缓冲件630快速加压,抗压缓冲件630能够稳定地将张力带620上的张力分散到墩柱110上。
33.本实施例中,所述缓冲件区内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抗压缓冲件630,所述抗压缓冲件630呈圆柱状,所述抗压缓冲件630竖向设置,所有所述抗压缓冲件630绕所述墩柱110在所述缓冲件区内均匀分布。通过多个抗压缓冲件630将张力带620上的张力分散到墩柱110上。
34.抗压缓冲件630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安装:如图6、8~10所示,所述缓冲件区固定设置有缓冲件安装座640,所述缓冲件安装座640包括长方形的可弯曲的底板641,该底板641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并贴靠固定在所述缓冲件区。具体地,所述底板641的两长边边缘分别连接有固定支耳646,固定支耳646内穿设螺栓以将缓冲件安装座640固定在墩柱110上。
35.沿着所述底板641的两长边边缘分别设置有支撑卡槽642,两个所述支撑卡槽642位于所述底板641的外侧面。所述支撑卡槽642的槽口朝向所述底板641,所述支撑卡槽642的槽口两边缘均与所述底板641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卡槽642的槽底上开设有长条孔643,该长条孔643沿着所述支撑卡槽642的长度方向延伸,该长条孔643的下边缘对应的槽底上开设有若干定位缺口644,所述定位缺口644与所述长条孔643连通。
36.所述抗压缓冲件630两端外壁分别固定连接有卡接柱631,两个所述卡接柱631的自由端分别伸入相应的所述长条孔643,两个所述卡接柱631分别落在上下相对的一对所述定位缺口644。所述卡接柱631的自由端连接有防脱头,以防止所述卡接柱631从所述长条孔643和定位缺口644脱出。
37.这样的方式,便于灵活布置一定数量和直径的抗压缓冲件630。并且,根据需要可以向上顶起抗压缓冲件630,使卡接柱631可以在长条孔643内滑动,便于沿着长条孔643移动抗压缓冲件630的位置,移动到位后,移除外力,抗压缓冲件630上的卡接柱631自动落在相应的定位缺口644内,从而定位。
38.为方便抗压缓冲件630的安装,如图8,所述支撑卡槽642的槽底上对应所述长条孔643的两端分别开设有安装孔645,所述安装孔645与所述长条孔643连通,所述安装孔645的孔径大于所述防脱头的外径,以允许将卡接柱631放入或从安装孔645取出。
39.缓冲件安装座640可以是由兼具刚柔性的材料制成,如橡胶,为进一步提高其韧性,以及适当增大其刚度,可以采用内置钢丝网的方式进行增强。
40.由于支撑卡槽642向外略凸出于底板641,因此抗压缓冲件630两端部径向尺寸减小,卡接柱631沿着径向连接在抗压缓冲件630的小径部,抗压缓冲件630的中部主体贴靠底板641。抗压缓冲件630可以是橡胶材料制成,卡接柱631一体成型于其端部。
41.本实施例中,在墩柱110的同一高度上,一排护舷500沿着墩柱110的环向分布在其朝向河面的侧壁上。护舷500可以使用成熟的橡胶护舷。每个墩柱110上,根据需要设置一排或多排护舷500。每排护舷500外分别设置有一组环向卸压组件600。
42.如图1和2,所述箱涵护栏400对应每组所述墩柱110和盖梁120设置有两个所述护栏支座,分别为第一护栏支座430和第二护栏支座420。其中所述第一护栏支座430固定连接在所述墩柱110与所述箱涵护栏400之间,所述第二护栏支座420固定连接在所述盖梁120与所述箱涵护栏400之间。
43.所述第一护栏支座430包括抱箍431和第一支杆432,所述抱箍431抱持所述墩柱110,所述第一支杆432的一端与所述抱箍431焊接,另一端与所述箱涵护栏400焊接。抱箍431可以是常见抱箍结构,即由两个不锈钢制半圆环拼接形成,半圆环的相应端部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第一支杆432可以采用角钢制成。
44.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护栏支座430设置有三个所述抱箍431,三个所述抱箍431竖向排布在所述墩柱110上,每个所述抱箍431与所述箱涵护栏400之间均焊接连接有至少一根所述第一支杆432,同一所述墩柱110连接的所有所述第一支杆432竖向分布。同一所述墩柱110连接的所有所述第一支杆432以水平和倾斜两种方式交替设置,以形成呈三角形布设的第一支杆组,其中水平设置的所述第一支杆432与所述墩柱110垂直,其中倾斜设置的所述第一支杆432上端与所述箱涵护栏400连接,下端与所述抱箍431连接。这种第一支杆组的布置方式,对箱涵护栏400起到向上的托举作用,同时能够抵抗从河面一侧对箱涵护栏400的冲击。
45.所述第二护栏支座420包括锚板421,该锚板421固定贴靠所述盖梁120正对所述箱涵护栏400的侧壁。具体地,盖梁120内埋设有锚筋423,锚板421上对应每个锚筋423分别开设有焊接孔,锚板421与锚筋423塞焊连接。锚板421与所述箱涵护栏400之间连接有至少两根第二支杆422,所述第二支杆422水平设置,所有所述第二支杆422竖向排布。第二支杆422也可以使用角钢。第二支杆422主要起到稳定箱涵护栏400的作用,同时能够有效抵抗从河面一侧对箱涵护栏400的冲击。
46.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箱涵护栏400包括方管401,对应每个所述墩柱110分别设置有一根方管401,所述方管401与相应的所述护栏支座焊接连接,所述方管401上端不低于所述箱涵100上表面,相邻两个所述方管401之间水平连接有钢绞线402,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方管401之间的所述钢绞线段竖向均匀分布,相邻两个所述钢绞线段之间的间距为15~25cm。
47.如图11、12所示,贴护装置包括柔性的搭条300,该搭条300的一端连接有防撞护甲,该搭条300的另一端连接有配重。所述搭条300横跨在所述箱涵100上,所述防撞护甲和所述配重分别悬垂并贴靠所述箱涵两侧侧壁,防撞护甲贴靠所述箱涵的侧壁,所述防撞护甲具有吸能变形性。其中,防撞护甲位于箱涵100的临江侧,配重位于箱涵100背向江面一
侧。
48.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配重为另一个防撞护甲。这样,易于实现箱涵100两侧的平衡,并且当临江侧的防撞护甲损坏时,可将两侧的防撞护甲对调。
49.所述防撞护甲由至少一层防撞胶条200组装而成,所述防撞胶条200包括槽状的橡胶条210,所述橡胶条210的两边缘分别向槽外延伸以形成贴靠部220,所有所述橡胶条210的槽口朝向所述箱涵侧壁。至少一层所述防撞胶条200沿着宽度方向排布并相连,以形成所述防撞护甲。
50.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防撞胶条200竖向设置,防撞胶条200上端设置有吊耳214,所述吊耳214与所述搭条300连接。
51.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防撞护甲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所述防撞胶条200,同一层内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防撞胶条200相靠近的边缘相连。最内层的所述防撞胶条200至少有两个,最内层的所述防撞胶条200的贴靠部220抵靠所述箱涵的相应侧壁。任意相邻两层的所述防撞胶条200相互错开排布,位于外层的所述防撞胶条200的数量较其相邻内层的所述防撞胶条200的数量少一个。箱涵100两侧的防撞护甲对称设置以保持平衡,并方便装配,只需要用搭条300连接最内层的防撞胶条200的吊耳214即可。
52.除最内层外,任意一层的所述防撞胶条200的两个所述贴靠部220分别抵靠位于其内侧的相邻两个所述防撞胶条200的槽底外侧面,并与其连接。这样,形成层层堆叠的防撞护甲。
53.防撞护甲的装配方式如下:如图13,防撞胶条200的两个贴靠部220外边缘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在所述橡胶条210的槽底外侧面设置有第三连接部213。所述第一连接部211、第二连接部212和第三连接部213形成一个连接组,同一所述连接组内的所述第一连接部211、第二连接部212和第三连接部213在所述橡胶条210的宽度方向上沿着同一直线方向排布。每个所述橡胶条210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连接组,所有所述连接组沿着所述橡胶条210的长度方向分布。
54.如图11、12所示,同一层内,一个所述防撞胶条200上的第一连接部211与相邻的另一个所述防撞胶条200上的第二连接部212相连。任意相邻的两层内,位于外层的所述防撞胶条200的所述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分别与位于内层的相应所述防撞胶条200上的第三连接部213连接。
55.所述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均为支耳,所述支耳连接在相应的所述贴靠部220外边缘并向外伸出,所述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在平行于所述贴靠部220的方向上相互错开,例如第一连接部211靠近橡胶条210的槽口,第二连接部212靠近橡胶条210的槽底。这样同一层的防撞胶条200在进行拼接时,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能够重叠,便于通过螺栓连接。
56.所述第三连接部213为一体成型于所述橡胶条210槽底外侧面上的橡胶凸块,所述橡胶凸块上开设有盲孔。任意相邻的两层内,位于外层的所述防撞胶条200的所述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分别与位于内层的相应所述防撞胶条200上的橡胶凸块通过螺柱连接。
57.为提高防撞胶条200的冲击吸能效果,所述橡胶条210内包被有刚性的吸能变形体230。具体地,如图13和14所示,所述橡胶条210的槽底为平面状,所述橡胶条210的两侧槽壁
分别为平滑曲面状,所述橡胶条210的两侧槽壁分别连接在所述槽底的相应边缘,两侧所述槽壁对应槽口的边缘分别向所述槽底的同一侧延伸并向外偏移,然后分别呈平面状向外延伸以形成贴靠部220,所述贴靠部220与所述槽底平行。所述吸能变形体230为包埋于所述橡胶条210内的槽形钢板,该槽形钢板与所述橡胶条210的形状相适配。当槽底外侧受到撞击时,橡胶条210的槽状结构部分向内凹陷变形,同时槽壁两侧向外伸展。
58.本发明的搭挂式贴护装置可以这样安装:对需要安装防护装置的箱涵100,使用合适长度的搭条300将两个防撞胶条200相连,形成一个胶条对,然后搭挂在箱涵100上,防撞胶条200的槽口朝向箱涵100侧壁,贴靠部220贴靠箱涵100侧壁。沿着箱涵100的轴向,放置多个胶条对,再将同侧相邻的两个防撞胶条200连接,完成最内层防撞胶条200的安装。根据需要,再依次装配外层的防撞胶条200。根据设计要求,可以装配两层或者多层防撞胶条200。防撞胶条200之间的连接均可采用高分子螺栓或螺柱。
59.由于防撞胶条200本身具有一定的刚性和冲击变形能力,多层防撞胶条200装配到一起后组成的防撞护甲形成框架式的抗冲击结构,受冲击时力量逐层传递并分散。若箱涵100受江面上的船体撞击时,若冲击力较小,防撞胶条200发生弹性变形以吸收冲击力;若冲击力较大,防撞胶条200内的槽形钢板发生塑性变形吸收冲击力,并且橡胶材料发生弹性变形,以缓冲船体对箱涵100的冲击。这种防撞护甲具有抗冲击力强,吸能性好的特点,并且根据需要进行装配,安装方式非常灵活,能够作为临江排水箱涵最后一道防护结构。
60.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发明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临江架空箱涵撞击防护体系,包括墩柱(110)、盖梁(120)和箱涵(100),所述墩柱(110)上端固定设置有所述盖梁(120),至少两个相邻设置的所述盖梁(120)上支撑有一段所述箱涵(100),所述墩柱(110)沿着河岸走向排布,所述箱涵(100)的一侧朝向河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墩柱(110)朝向河面的一侧设置有护舷(500),所述护舷(500)外还设置有环向卸压组件(600),该环向卸压组件(600)围绕所述墩柱(110)设置;所述墩柱(110)或/和盖梁(120)上固定设置有箱涵护栏(400),所述箱涵护栏(400)位于所述箱涵(100)朝向河面的侧壁外,所述箱涵护栏(400)遮挡所述箱涵(100),所述箱涵护栏(400)与所述箱涵(100)分隔设置;所述箱涵(100)外壁设置有搭挂式贴护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江架空箱涵撞击防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向卸压组件(600)包括抗冲击板(610)和抗压缓冲件(630);与所述护舷(500)等高的所述墩柱(110)外壁区域为缓冲件区,该缓冲件区内设置有所述抗压缓冲件(630);所述护舷(500)外罩设有弧形的所述抗冲击板(610),该抗冲击板(610)的凹面朝向所述护舷(500),该抗冲击板(610)连接有柔性的张力带(620),该张力带(620)环绕所述缓冲件区,该张力带(620)的两端自由交叉后分别与所述抗冲击板(610)的两端连接,当所述抗冲击板(610)的凸面受压时,所述抗冲击板(610)带动所述张力带(620)的两端相互远离并使所述张力带(620)向内挤压所述抗压缓冲件(63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临江架空箱涵撞击防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张力带(620)上靠近其一端开设有过孔(621),所述张力带(620)的靠近其另一端的局部宽度变窄以形成滑移段(622),该滑移段(622)活动穿设在所述过孔(621)内。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临江架空箱涵撞击防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压缓冲件(630)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抗压缓冲件(630)具有内腔,其内腔内填充有流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临江架空箱涵撞击防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区内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抗压缓冲件(630),所述抗压缓冲件(630)呈圆柱状,所述抗压缓冲件(630)竖向设置,所有所述抗压缓冲件(630)绕所述墩柱(110)在所述缓冲件区内均匀分布;所述抗压缓冲件(630)的内腔填充有非牛顿流体。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江架空箱涵撞击防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舷(500)呈条状,所述护舷(500)竖向设置,所述护舷(500)呈阵列状分布在所述墩柱(110)表面;所述护舷(500)包括截面呈“v”形槽状的缓冲部(510),该缓冲部(510)的两边缘分别向外延伸以形成安装部(520),所述缓冲部(510)的开口朝向所述墩柱(110)表面,两个所述安装部(520)分别固定贴靠所述墩柱(110)。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江架空箱涵撞击防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箱涵护栏(400)通过护栏支座与所述墩柱(110)或/和盖梁(120)固定连接,所述箱涵护栏(400)对应每组所述墩柱(110)和盖梁(120)设置有两个所述护栏支座,分别为第一护栏支座(430)和第二护栏支座(420);其中所述第一护栏支座(430)固定连接在所述墩柱(110)与所述箱涵护栏(400)之间,所述第二护栏支座(420)固定连接在所述盖梁(120)与所述箱涵护栏(400)之间。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江架空箱涵撞击防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贴护装置包括
柔性的搭条(300),该搭条(300)的一端连接有防撞护甲,该搭条(300)的另一端连接有配重;所述搭条(300)横跨在所述箱涵(100)上,所述防撞护甲和所述配重分别悬垂并贴靠所述箱涵两侧侧壁;所述防撞护甲贴靠所述箱涵的侧壁,所述防撞护甲具有吸能变形性。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临江架空箱涵撞击防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护甲由至少一层防撞胶条(200)组装而成,所述防撞胶条(200)包括槽状的橡胶条(210),所述橡胶条(210)的两边缘分别向槽外延伸以形成贴靠部(220),所有所述橡胶条(210)的槽口朝向所述箱涵侧壁;至少一层所述防撞胶条(200)沿着宽度方向排布并相连,以形成所述防撞护甲。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临江架空箱涵撞击防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护甲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所述防撞胶条(200),同一层内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防撞胶条(200)相靠近的边缘相连;最内层的所述防撞胶条(200)至少有两个,最内层的所述防撞胶条(200)的贴靠部(220)抵靠所述箱涵的相应侧壁;任意相邻两层的所述防撞胶条(200)相互错开排布,位于外层的所述防撞胶条(200)的数量较其相邻内层的所述防撞胶条(200)的数量少一个;除最内层外,任意一层的所述防撞胶条(200)的两个所述贴靠部(220)分别抵靠位于其内侧的相邻两个所述防撞胶条(200)的槽底外侧面,并与其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临江架空箱涵撞击防护体系,包括墩柱、盖梁和箱涵,所述墩柱上端固定设置有所述盖梁,至少两个相邻设置的所述盖梁上支撑有一段所述箱涵,所述墩柱沿着河岸走向排布,箱涵的一侧朝向河面,墩柱朝向河面的一侧设置有护舷,护舷外还设置有环向卸压组件,该环向卸压组件围绕墩柱设置,墩柱或/和盖梁上固定设置有箱涵护栏,箱涵护栏从河面一侧遮挡箱涵,箱涵外壁设置有搭挂式贴护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箱涵构造体的各个部分分别设置防护结构,从多个层面实现全面防护,有效减轻不同河面情况下船舶对箱涵结构体的碰撞损伤。构体的碰撞损伤。构体的碰撞损伤。


技术研发人员:何荣 王正诚 刘石虎 李康 陈永红 何华 肖宁 张强 郭舟路 李亮 蒋熠 吉晓鹏 官进 余升 黄晶 柳菁翠 李瑀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市排水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31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