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装置、压入方法以及微流路器件与流程

专利查询8月前  56



1.本公开内容涉及将试验液压入微流路进行测量的试验装置、压入方法以及微流路器件。


背景技术:

2.为了对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等进行试验,已知如日本特开2017-67620号公报等那样使用微流路器件进行试验的方法。例如,在日本特开2017-67620号公报中,在具备与外部连通的导入口及排出口、和从导入口供给的试验液向排出口侧流动的流路的微流路器件中,将从导入口向流路的内部压入空气而先导入的试验液压入微细的流路。在流路设置有储存从导入口供给的试验液的反应部,配置于该反应部的药剂作用于细菌。


技术实现要素:

3.已知有在微流路中充满试验液的情况下,使用毛细管现象、压力的方法,如日本特开2017-67620号公报那样压入空气的方法是能够可靠且迅速地向微流路填充试验液的有效的方法。但是,在从1个导入口向分支为多个流路的微流路器件压入试验液的情况下,有时在从各流路间或导入口到达各流路的部分中,液面的高度(液压头)产生差异,由于该差使各流路内有时在试验液中产生流动。若反应部内在试验液中产生流动,则有可能无法观察正确的结果。
4.本公开内容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流路内产生的试验液的流动来观察正确的结果的试验装置、压入方法以及微流路器件。
5.本公开内容的试验装置是使用微流路器件进行使用包含检体的试验液的试验的试验装置,微流路器件具有:第1开口,接受试验液;多个分支流路,与第1开口连通;多个微流路,与各个分支流路连通;回收部,设置于各个分支流路中与第1开口连通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对试验液的一部分进行回收;第2开口,设置于回收部,该试验装置具备加压部,与第1开口连接,赋予空气压来向微流路压入试验液;开闭部,切换第2开口的开闭的状态;以及控制部,控制加压部及开闭部,控制部控制为由开闭部关闭第2开口的状态,由加压部将试验液压入微流路,在将试验液压入微流路之后,控制为由开闭部打开第2开口的状态,利由加压部赋予空气压来使分支流路的试验液回收至回收部。
6.本公开内容的压入方法是将包含检体的试验液向微流路器件压入的压入方法,微流路器件具有:第1开口,接受试验液;多个分支流路,与第1开口连通;多个微流路,与各个分支流路连通;回收部,设置于各个分支流路中与第1开口连通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回收试验液的一部分;以及第2开口,设置于回收部,该压入方法包括:关闭第2开口的步骤;将抽吸了试验液的移液管连接于第1开口的步骤;通过将抽吸的试验液排出至第1开口而将试验液压入微流路的步骤;打开第2开口的步骤;以及由移液管赋予空气压来使分支流路的试验液回收至回收部的步骤。
7.本公开内容的微流路器件是在使用包含检体的试验液的试验中使用的微流路器
件,具备:第1开口,接受试验液;多个分支流路,与第1开口连通;多个微流路,与各个分支流路连通;回收部,设置于各个分支流路中与第1开口连通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回收试验液的一部分;以及第2开口,设置在回收部。
8.本发明的上述内容以及其他目的、特征、方面以及优点将从与附图相关联地理解的与本发明相关的接下来的详细说明中得以明确。
附图说明
9.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试验装置的整体构成例的图。
10.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试验装置中的移液管喷嘴的周边构成例的图。
11.图3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试验装置的控制的框图。
12.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微流路器件的构成例的图。
13.图5是示出将试验液压入本实施方式的微流路器件的流路的构成例的图。
14.图6是示出将试验液压入本实施方式的微流路器件的流路之后的状态的图。
15.图7是示出从本实施方式的微流路器件的分支流路排出试验液之后的状态的图。
16.图8是用于说明从本实施方式的微流路器件的分支流路排出试验液的方法的图。
17.图9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微流路器件的开口涂布密封材料的状态的图。
18.图10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试验装置的压入方法的流程图。
19.图11a是在连接有多个微流路的分支流路的端部设置有回收部的局部的俯视图。
20.图11b是图11a所示的回收部的切割线i处的剖视图。
21.图11c是表示回收部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对图中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再重复其说明。
23.[装置构成]
[0024]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试验装置的整体构成例的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试验装置中的移液管喷嘴的周边构成例的图。图3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试验装置的控制的框图。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内容的试验装置是向微流路器件的微流路压入含有检体的试验液而测量试验液的装置,作为一例,以下说明为了测量细菌对抗菌药(药剂)的敏感性而将试验液向微流路压入的例子。试验液包含检体。检体也可以是菌(在具体例中为病原菌)。在具体例中,试验液也可以是细菌的悬浊液。当然,本公开内容的试验装置只要是压入微流路器件的微流路的试验液,则不限定于上述的试验液。
[0025]
参照图1~图3,试验装置100包括试验液设置部10、移液管喷嘴驱动部12、平台驱动部13、泵14、移液管喷嘴15、平台16、开闭部30、开闭驱动部31、涂布部32、泵33、涂布驱动部34和控制部50。
[0026]
试验液设置部10是能够排列多个收容有试验液的试验液容器5的托架。试验液设置部10能够相对于试验装置100以托架为单位设置多个试验液容器5。
[0027]
移液管喷嘴15安装可装卸的移液管喷嘴1,通过移液管喷嘴1的前端部从试验液容器5抽吸或排出试验液。移液管喷嘴驱动部12使与移液管喷嘴15连接的泵14和移液管喷嘴
15水平移动及升降移动。移液管喷嘴驱动部12例如可通过电磁致动器或步进电机使移液管喷嘴15自由移动。
[0028]
平台16是用于载置微流路器件的支承部件。平台16形成为平板状,将微流路器件固定在上表面。平台驱动部13能够使平台16沿水平方向移动。平台驱动部13例如能够通过电磁致动器或步进电机使平台16自由移动。当然,平台驱动部13也可以使平台16升降移动而不使移液管喷嘴15升降移动。另外,至少移液管喷嘴驱动部12和平台驱动部13是用于变更移液管喷嘴15与微流路器件的相对位置的移动机构。
[0029]
泵14虽未图示,例如包括注射器、可在注射器内往复动作的柱塞、以及驱动柱塞的驱动电机。泵14在经由配管与移液管喷嘴15连接的状态下,通过使柱塞往复运动,能够调整移液管喷嘴1内的气压使试验液吸入移液管喷嘴1内,或将移液管喷嘴1内的试验液向外部排出。另外,泵14在将移液管喷嘴1内的试验液向外部排出的状态下,进一步使柱塞向推入注射器内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将空气向移液管喷嘴1外送出。
[0030]
开闭部30是对后述的微流路器件的开口(第2开口)进行开闭的机构。具体而言,开闭部30是通过由弹性部件堵塞开口而控制为关闭的状态的机构,例如,在棒状的支承部的前端设置有有机硅树脂30a。开闭部30相对于移液管喷嘴15安装在预先确定的位置,因此通过使移液管喷嘴15移动到微流路器件的开口(第1开口)而移动到第2开口的位置。开闭驱动部31驱动移动到第2开口的位置的开闭部30,使有机硅树脂30a升降移动,将有机硅树脂30a推压到第2开口而将其堵塞,将第2开口控制为关闭的状态。另外,在图1和图2中,出于简化图示的目的,仅图示了1个开闭部30,根据需要开闭的第2开口的数量设置有多个开闭部30。另外,开闭驱动部31不仅使有机硅树脂30a升降移动,也可以使开闭部30相对于移液管喷嘴15相对移动。
[0031]
涂布部32以对从微流路器件的开口等压入的试验液挥发进行抑制为目的,在该开口等涂布密封材料。具体而言,涂布部32例如是将有机硅油等密封材料向开口等排出的喷嘴,利用泵33由该喷嘴将密封材料涂布于开口等。涂布部32的构成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利用刷子等将密封材料涂布于开口等的机构。涂布驱动部34使涂布部32移动到涂布密封材料的微流路器件的开口等位置,驱动泵33。在图1及图2中,图示了涂布部32设为与移液管喷嘴15相同的移动机构的构成,但也可以将涂布部32设为与移液管喷嘴15不同的移动机构,由涂布驱动部34使涂布部32移动。需要说明的是,若试验液的挥发不成为问题,则也可以不在试验装置100设置涂布部32。
[0032]
控制部50控制试验装置100的动作。控制部50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这样的处理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以及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这样的存储器。存储器存储控制程序。处理器通过执行控制程序来控制试验装置100的动作。另外,控制部50的存储器也可以具备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
[0033]
控制部50以使微流路器件为规定的位置的方式控制平台驱动部13的电机使平台16移动。另外,控制部50在将微流路器件移动到规定的位置后,为了使试验液排出到微流路器件的微流路的开口,控制移液管喷嘴驱动部12的电机使移液管喷嘴15移动。进而,控制部50控制开闭驱动部31来切换微流路器件的开口(第2开口)的开闭的状态。另外,控制部50控制涂布驱动部34而在微流路器件的开口等涂布密封材料。
[0034]
具体而言,控制部50控制移液管喷嘴驱动部12的电机,使移液管喷嘴15移动到规定的试验液容器5的位置,控制泵14而从移液管喷嘴1的前端部抽吸试验液容器5内的试验液。之后,控制部50控制移液管喷嘴驱动部12的电机,使移液管喷嘴15移动到微流路器件的开口的位置,控制泵14将试验液从移液管喷嘴1的前端部排出。
[0035]
控制部50能够与由个人计算机(pc)或专用的计算机实现的运算处理装置200连接。使用者能够经由运算处理装置200来管理试验装置100。例如,在运算处理装置200中,能够设定平台驱动部13的平台16的移动量、移液管喷嘴驱动部12的移液管喷嘴15的移动量、利用泵14从移液管喷嘴1的前端部抽吸或排出的试验液的量等。运算处理装置200也可以和与试验装置100相邻配置的其他装置电连接而构成试验系统。
[0036]
[微流路器件的构成]
[0037]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微流路器件的构成例的图。在图4中示出了微流路器件2的俯视图。微流路器件2载置于试验装置100的平台16。
[0038]
如图4所示,微流路器件2具备板状部件20和流路构造。流路构造具备开口部21、开口22(第1开口)、分支流路23a、微流路23b、贮存部24、开口26(第3开口)、气体透过膜27、回收部28以及开口29(第2开口)。另外,微流路器件2也可以是不具有开口26(第3开口)的构成。
[0039]
开口22设置于开口部21内,是使开口部21与分支流路23a连通的部分。即,开口22与分支流路23a的一个端部连接。使用流体压从开口22向分支流路23a压入试验液。被压入分支流路23a的试验液进一步被压入微流路23b。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流体压使用空气压。开口22例如截面形成为圆形状。开口22的直径例如为5μm~5mm。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开口22连接有4条分支流路23a。4条分支流路23a以开口22为中心呈放射状配置。
[004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开口22连接有4条分支流路23a,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内容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在开口22连接至少1条分支流路23a即可。另外,也可以在开口22连接2条分支流路23a,也可以在开口22连接3条分支流路23a。而且,也可以在开口22连接5条以上的分支流路23a。
[0041]
从开口22延伸的分支流路23a进一步分支为多个微流路23b。分支流路23a与多个微流路23b以试验液可流动的方式连接。从开口22流入的试验液经由分支流路23a向分支的多个微流路23b流动。分支流路23a和微流路23b的截面为矩形状,分支流路23a和微流路23b的宽度例如为1μm~1mm。但是,分支流路23a和微流路23b的深度(高度)不同。例如,分支流路23a的深度为0.5mm,相对于此,微流路23b的深度小于0.025mm。因此,与分支流路23a相比,微流路23b的流路阻力变大。与分支流路23a相比通过增大微流路23b的流路阻力,如后文所述,从开口22流入的试验液在暂时充满分支流路23a之后,能够相对于多个微流路23b几乎一齐流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1条分支流路23a分支为14条微流路23b。
[0042]
分支流路23a沿着x轴方向配置到分支为多个微流路23b为止,在分支后,各个微流路23b沿着y轴方向配置。在分支后的各个微流路23b的中途设置有贮存部24。各个微流路23b使从开口22流入的试验液在贮存部24流动。
[0043]
贮存部24配置有药剂,经由分支流路23a和微流路23b与开口22连接,贮存从开口22流入的试验液。在贮存部24中,试验液与药剂反应。药剂例如为抗菌药。药剂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药剂预先被载置于贮存部24。即,在试验液流入贮存部24之前,药剂被载置
于贮存部24。在本实施方式中,药剂涂布于贮存部24整体。
[0044]
贮存部24形成为长方体状。贮存部24的一边的长度例如为10μm~10mm。
[0045]
在图4中,在板状部件20形成有56个(=14个
×
4)贮存部24。贮存于56个贮存部24的试验液的容量彼此相同。另一方面,载置于56个贮存部24的药剂的种类及药剂的量既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彼此不同。
[0046]
位于从贮存部24到开口26之间的微流路23b构成为可供试验液流动。该微流路23b沿着y轴方向配置。微流路23b的一个端部与贮存部24连接,微流路23b的另一个端部与开口26连接。微流路23b使从贮存部24流入的试验液流入开口26。
[0047]
开口26与微流路23b的另一端部连接。开口26例如截面形成为圆形状。开口26的直径例如为5μm~5mm。
[0048]
开口26被气体透过膜27覆盖。具体而言,在图4中,在板状部件20形成有56个(=14个
×
4)开口26。56个开口26中,在板状部件20中形成于y轴的正方向端的28个开口26被1片气体透过膜27覆盖,在板状部件20中形成于y轴的负方向端的28个开口26被1片气体透过膜27覆盖。2片气体透过膜27分别沿x轴方向配置。
[0049]
气体透过膜27具有使气体透过且不使液体透过的功能。作为气体透过膜27的材料,可举出聚四氟乙烯(ptfe)等。气体透过膜27优选具有拒水性。气体透过膜27的厚度为1mm以下。
[0050]
气体透过膜27通过粘接剂的粘接、超声波熔接等固定于板状部件20。作为粘接剂可例举光固化性树脂、热固化性树脂、压敏性树脂等。
[0051]
回收部28与连接有开口22的端部的相反侧的分支流路23a的端部连接,是回收试验液的一部分的部分。回收部28形成为长方体状。回收部28的一边的长度例如为10μm~10mm。也可以在回收部28设置海绵等吸收水分的部件(吸水部件)。由此,能够防止从回收部28向分支流路23a的逆流,并且能够防止来自分支流路23a的试验液的挥发。
[0052]
开口29与连接有分支流路23a的端部的相反侧的回收部28的端部连接。从开口22到开口29,构成为利用分支流路23a和回收部28可供试验液流动。另外,开口29通过由开闭部30的有机硅树脂30a堵塞而成为关闭的状态。通过关闭开口29,控制流入到分支流路23a的试验液不被排出到回收部28和开口29,通过打开开口29,能够使残留于分支流路23a的试验液排出到回收部28并回收。
[0053]
图5是示出将试验液压入本实施方式的微流路器件的流路的构成例的图。板状部件20具备图5的上侧的第1板状部件20a和下侧的第2板状部件20b。第2板状部件20b层叠于第1板状部件20a。第2板状部件20b相对于第1板状部件20a配置在图4所示的z轴的负方向(下方向)。
[0054]
第1板状部件20a及第2板状部件20b由透明的材料形成为矩形板状。作为第1板状部件20a和第2板状部件20b的材料,可列举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这样的丙烯酸树脂、玻璃等。在第1板状部件20a形成有流路构造。具体而言,在第1板状部件20a形成有开口22、分支流路23a、微流路23b、贮存部24、开口26以及回收部28(参照图4)。第2板状部件20b作为开口22、分支流路23a、微流路23b、贮存部24、开口26以及回收部28的下表面发挥功能。第1板状部件20a和第2板状部件20b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被设定为0.5mm~3mm。需要说明的是,第2板状部件20b通过超声波熔融而直接固定于第1板状部件20a,但也可以经由粘接剂
而固定。
[0055]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由移液管喷嘴1吸入的试验液排出到微流路器件2的开口部21,将排出的试验液用空气压加压,从开口22压入微流路23b。为了对试验液加压而压入微流路23b,也可以设置覆盖与微流路23b连通的开口部21的压入垫(未图示)。但是,在设置压入垫的情况下,若将压入垫按压于开口部21,对试验液施加空气压并压入微流路23b,则有试验液附着于压入垫而被污染的可能性。压入垫相对于其他微流路器件也反复使用,因此在测量其他的试验液时,存在以前测量的试验液混入(污染)而对试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可能性。
[0056]
于是,准备可安装于移液管喷嘴1的压入垫,在对试验液加压并压入微流路23b时,由压入垫覆盖开口部21,同时从移液管喷嘴1送入空气压。之后,也可以将压入垫与移液管喷嘴1一起废弃。因此,能够防止试验液的污染,得到精度较高的试验结果。
[0057]
如图5所示,从移液管喷嘴1流入的试验液经过开口22、分支流路23a而充满微流路23b、贮存部24和开口26。但是,微流路器件2中,多个微流路23b经由分支流路23a连通。因此,在从1个开口22经由分支流路23a向多个微流路23b分支的微流路器件2压入试验液的情况下,若在从各流路间或者开口22到各流路的部分液面的高度(液压头)产生差异,则各流路内由于该差而在试验液产生流动。
[0058]
图6是示出将试验液压入本实施方式的微流路器件的流路后的状态的图。将图6所示的上侧的路径设为路径a,将下侧的路径设为路径b。从开口22流入的试验液经过分支流路23a被分成路径a的微流路23b、路径b的微流路23b且分别到达各个开口26。如图6所示,由于路径b与路径a相比距开口22的距离较长,因此路径a的开口26的液压头比路径b的开口26的液压头高。由于路径a和路径b中在液压头产生差,因此为了消除该差,在路径a与路径b之间在试验液中产生流动。若在路径a以及路径b的贮存部24内试验液产生流动,则有可能无法观察正确的结果。
[0059]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试验液压入多个微流路23b后,将残留于分支流路23a的试验液排出到回收部28。通过将残留于分支流路23a的试验液排出,多个微流路23b及开口26经由分支流路23a相连,使各流路独立从而作为整体不视为1个流路,防止因液压头差引起的流动。
[0060]
图7是示出从本实施方式的微流路器件的分支流路排出试验液后的状态的图。将图7所示的上侧的路径设为路径a,将下侧的路径设为路径b。通过从分支流路23a排出试验液,路径a的微流路23b与路径b的微流路23b经由分支流路23a无法被视为1个流路。因此,即使路径a的开口26的液压头比路径b的开口26的液压头高,为了消除该差也不会在路径a与路径b之间产生试验液的流动。
[0061]
图8是用于说明从本实施方式的微流路器件的分支流路排出试验液的方法的图。在图8中,在分支流路23a连接有多个微流路23b,在分支流路23a的一个端部连接有回收部28,在与连接有分支流路23a的端部的相反侧的回收部28的端部设置有开口29。虽未图示,但分支流路23a在与连接有回收部28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与开口22连接。
[0062]
若向分支流路23a流入试验液,则与分支流路23a相比,各个微流路23b的流路阻力较大,因此,若不是将分支流路23a全部充满试验液之后,则试验液不会流入各个微流路23b。为了使各个微流路23b的流路阻力比分支流路23a的流路阻力大,只要使分支流路23a
的截面积比各个微流路23b的截面积大即可。如果分支流路23a的宽度与各个微流路23b的宽度相同,则使分支流路23a的深度比各个微流路23b的深度深。例如,若将分支流路23a的深度设为0.5mm,则若将各个微流路23b的深度设为0.001mm,则能够使分支流路23a的截面积为各个微流路23b的截面积的500倍。
[0063]
在向分支流路23a流入试验液的情况下,开口29是被开闭部30的有机硅树脂30a堵塞而关闭的状态。因此,流入分支流路23a的试验液在该阶段不向回收部28排出。在将分支流路23a全部充满试验液之后,如图8所示,试验液几乎一齐流入各个微流路23b。由此,试验液流入各个微流路23b以及各个贮存部24。
[0064]
之后,去除堵塞开口29的开闭部30的有机硅树脂30a,在打开了开口29的状态下从开口22送入空气,从而如图8所示,将残留在分支流路23a内的试验液排出到回收部28。另外,从开口22送入的空气能够利用为了压入试验液而从移液管喷嘴1排出的空气。回收部28具有保持排出的分支流路23a内的试验液的空间(缓冲空间),该空间比分支流路23a的体积大。
[0065]
是否向回收部28排出分支流路23a内的试验液能够通过开口29的开闭来控制。残留在分支流路23a内的试验液通过空气从开口22向回收部28排出。
[0066]
在本实施方式中,向各个微流路23b压入试验液,将残留在分支流路23a内的试验液排出到回收部28后,向开口22、开口26、开口29等涂布有机硅油等密封材料。图9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微流路器件的开口涂布密封材料的状态的图。如图9所示,在涂布部32将有机硅油33a涂布于开口22、开口26、开口29(参照图8)等。通过在开口22、开口26、开口29等涂布有机硅油33a,能够抑制各个微流路23b的试验液从开口22、开口26、开口29等挥发。另外,由于在开口26设置有气体透过膜27,因此至少在开口22以及开口29涂布有机硅油33a。
[0067]
涂布于开口22、开口26、开口29等的密封材料并不限定于有机硅油33a,只要是留在开口22、开口26、开口29等并抑制试验液的挥发的材料,则可以是任何材料。
[0068]
接着,使用流程图对本实施方式的试验装置的压入方法进行说明。图10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试验装置的压入方法的流程图。首先,试验装置100的控制部50控制移液管喷嘴驱动部12的电机,使移液管喷嘴15移动到规定的试验液容器5的位置,控制泵14,从移液管喷嘴1的前端部抽吸试验液容器5内的试验液(步骤s11)。控制部50控制移液管喷嘴驱动部12的电机,使移液管喷嘴15移动到微流路器件2的开口22的位置(步骤s12)。
[0069]
另外,开闭部30相对于移液管喷嘴15的位置根据开口29相对于微流路器件2的开口22的位置而预先决定。因此,当在步骤s12中使移液管喷嘴15与微流路器件2的开口22的位置匹配时,开闭部30移动至开口29的正上方的位置。控制部50利用开闭驱动部31使弹性部件(有机硅树脂30a)移动至堵塞开口29的位置(步骤s13)。控制部50根据是否使弹性部件(有机硅树脂30a)移动至堵塞全部开口29的位置来判断是否关闭了开口29(步骤s14)。在判断为未关闭所有的开口29的情况下(在步骤s14中为否),控制部50使处理返回到步骤s13。
[0070]
在判断为关闭了所有的开口29的情况下(在步骤s14中为“是”),控制部50控制泵14将试验液从移液管喷嘴1的前端部排出,向微流路器件2的流路(分支流路23a、微流路23b)压入试验液(步骤s15)。
[0071]
控制部50判断在所有的微流路器件2的流路中是否压入了试验液(步骤s16)。另外,控制部50例如基于向微流路器件2的流路压入试验液的时间、移液管喷嘴1内的试验液
的余量,判断是否向全部的微流路器件2的流路压入了试验液。在未将试验液压入全部的微流路器件2的流路的情况下(在步骤s16中为否),控制部50使处理返回到步骤s15。
[0072]
在向全部的微流路器件2的流路压入试验液的情况下(在步骤s16为是),控制部50利用开闭驱动部31使弹性部件(有机硅树脂30a)从堵塞开口29的位置移动,打开开口29(步骤s17)。控制部50控制泵14从移液管喷嘴1的前端部排出空气,将残留在分支流路23a内的试验液排出到回收部28(步骤s18)。
[0073]
控制部50控制移液管喷嘴驱动部12的电机,使涂布部32移动到开口22、26、29的位置,在开口22、26、29涂布密封材料(步骤s19)。
[0074]
[变形例]
[0075]
(1)在本实施方式的试验装置100中,形成为利用开闭部30的有机硅树脂30a堵塞开口29而关闭开口29的状态,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切换开口29的开闭的状态的结构,则可以是任意的结构。例如,在微流路器件2的开口29预先设置有开闭机构(闸门等)的情况下,开闭部30也可以是切换该开闭机构的状态的构成。
[0076]
(2)在本实施方式的试验装置100中,说明了在开口22、26、29涂布密封材料,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抑制试验液的挥发,则可以是任意的构成。例如,也可以通过在开口22、26、29上安装预先准备的罩来抑制试验液的挥发。
[0077]
(3)在本实施方式的试验装置100中,例如,开口29的截面形成为圆形状,与回收部28连通。因此,在打开开口29的状态下从开口22送入空气并将残留在分支流路23a内的试验液排出到回收部28的情况下,根据送入的空气的压力,不仅是试验液被排出到回收部28,还存在从开口29溢出的可能性。因此,用气体透过膜覆盖开口29。图11a-11c是示出依据变形例的回收部及开口的结构的图。图11a是在连接有多个微流路23b的分支流路23a的端部设置有回收部28的部分的俯视图。图11b是图11a所示的回收部28的切割线i处的剖视图。
[0078]
在图11b中图示了覆盖开口29的气体透过膜27a。气体透过膜27a既可以是与覆盖开口26的气体透过膜27相同的材料,也可以是不同的材料,只要具有使气体透过且不使液体透过的功能即可。作为气体透过膜27a的材料,可举出聚四氟乙烯(ptfe)等。气体透过膜27a优选具有拒水性。气体透过膜27a的厚度为1mm以下。
[0079]
通过用气体透过膜27a覆盖开口29,在将残留在分支流路23a内的试验液排出到回收部28时,能够防止试验液从开口29溢出。另外,为了使开口29为关闭的状态,需要从气体透过膜27a上利用开闭部30的有机硅树脂30a堵塞开口29。
[0080]
这样,通过进一步具备覆盖开口29(第2开口)的气体透过膜27a,从而在将残留在分支流路23a内的试验液排出到回收部28时,能够降低试验液不停留在回收部28而从开口29排出的风险。
[0081]
在图11b中,在与连接有分支流路23a的端部的相反侧的回收部28的端部设置有开口29,但通过在回收部28自身设置开口部,能够实现不设置开口29的结构。即使是不设置开口29的结构,也需要在打开设置于回收部28的开口部的状态下从开口22送入空气并将残留于分支流路23a内的试验液排出到回收部28。因此,根据送入的空气的压力,不仅向回收部28排出试验液,还存在从设置于回收部28的开口部溢出的可能性。
[0082]
图11c是图11b所示的回收部28的变形例。在图11c中,图示了将位于回收部28的上表面的第1板状部件20a全部除去而设置的开口部28a。进而,设置于回收部28的开口部28a
被气体透过膜27b覆盖。通过在回收部28的上表面的整面设置开口部28a,从而不存在气体透过膜27b的整面与试验液接触的可能性,成为空气始终从气体透过膜27b脱离的状态,容易排出残留在分支流路23a内的全部的试验液。需要说明的是,开口部28a不需要设置于回收部28的上表面的整面,只要相对于向回收部28排出的试验液的量具有充分的大小,则也可以仅设置于回收部28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0083]
气体透过膜27b既可以是与覆盖开口26的气体透过膜27相同的材料,也可以是不同的材料,只要具有使气体透过且不使液体透过的功能即可。作为气体透过膜27b的材料,可以列举聚四氟乙烯(ptfe)等。气体透过膜27b优选具有拒水性。气体透过膜27b的厚度为1mm以下。
[0084]
通过用气体透过膜27b覆盖设置于回收部28的开口部28a,在将残留于分支流路23a内的试验液排出到回收部28时,能够防止试验液从开口部28a溢出。另外,为了使开口部28a为关闭的状态,需要从气体透过膜27b之上利用开闭部30的有机硅树脂30a堵塞开口部28a整体。
[0085]
这样,回收部28在至少一部分具有开口部28a,还具备覆盖开口部28a的气体透过膜27b,由此能够容易排出残留在分支流路23a内的全部的试验液,并且能够降低试验液不停留在回收部28而从开口部28a排出的风险。
[0086]
[方式]
[0087]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以下的方式的具体例。
[0088]
(第1项)
[0089]
一个方式的试验装置是使用微流路器件进行使用包含检体的试验液的试验的试验装置,微流路器件具备:第1开口,接受试验液;多个分支流路,与第1开口连通;多个微流路,与各个分支流路连通;回收部,设置于各个分支流路中与第1开口连通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回收试验液的一部分;以及第2开口,设置于回收部,该试验装置具备:加压部,与第1开口连接,赋予空气压来向微流路压入试验液;开闭部,切换第2开口的开闭的状态;以及控制部,控制加压部及开闭部,控制部控制为由开闭部关闭第2开口的状态,由加压部将试验液压入微流路,在将试验液压入微流路之后,控制为由开闭部打开第2开口的状态,由加压部赋予空气压来将分支流路的试验液回收至回收部。
[0090]
根据第1项所述的试验装置,能够将分支流路的试验液向回收部排出并将其回收,因此能够抑制在流路内产生的试验液的流动,观察正确的结果。
[0091]
(第2项)
[0092]
在第1项所述的试验装置中,开闭部具有通过由弹性部件堵塞第2开口而控制为关闭的状态的机构。
[0093]
根据第2项所述的试验装置,由于利用弹性部件堵塞第2开口,因此能够简化装置构成,能够简单地使第2开口为关闭的状态。
[0094]
(第3项)
[0095]
在第1项所述的试验装置中,加压部具有:移液管,抽吸或排出试验液;以及移动机构,用于变更移液管与微流路器件的相对位置,由移动机构将移液管连接于第1开口,将所抽吸的试验液排出至第1开口,从而向微流路压入试验液。
[0096]
根据第3项所述的试验装置,能够容易地将试验液压入微流路器件的各个微流路。
[0097]
(第4项)
[0098]
在第1项所述的试验装置中,还具备涂布部,涂布抑制试验液的挥发的密封材料,微流路器件还具有第3开口,从与分支流路连通一侧观察设置于下游侧,涂布部在压入试验液的微流路的至少第1开口和第3开口涂布密封材料。
[0099]
根据第4项所述的试验装置,由于在第1开口和第3开口涂布密封材料,因此能够防止试验液从开口挥发。
[0100]
(第5项)
[0101]
在第4项所述的试验装置中,密封材料为有机硅油。
[0102]
根据第5项所述的试验装置,由于密封材料为有机硅油,因此容易对开口涂布密封材料。
[0103]
(第6项)
[0104]
一个方式的压入方法是将包含检体的试验液向微流路器件压入的压入方法,微流路器件具有:第1开口,接受试验液;多个分支流路,与第1开口连通;多个微流路,与各个分支流路连通;回收部,设置于各个分支流路中与第1开口连通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回收试验液的一部分;以及第2开口,设置于回收部,该压入方法包括:关闭第2开口的步骤;将抽吸了试验液的移液管连接于第1开口的步骤;将抽吸的试验液排出到第1开口从而将试验液压入微流路的步骤;打开第2开口的步骤;以及由移液管赋予空气压使分支流路的试验液回收至回收部的步骤。
[0105]
根据第6项所述的压入方法,能够将分支流路的试验液向回收部排出并回收,因此能够抑制在流路内产生的试验液的流动,观察正确的结果。
[0106]
(第7项)
[0107]
在第6项所述的压入方法中,微流路器件还具有从与分支流路连通的一侧观察设置于下游侧的第3开口,还包括如在压入了试验液的微流路的至少第1开口和第3开口涂布抑制试验液的挥发的密封材料的步骤。
[0108]
根据第7项所述的压入方法,由于在第1开口以及第3开口涂布密封材料,因此能够防止试验液从开口挥发。
[0109]
(第8项)
[0110]
在第7项所述的压入方法中,密封材料为有机硅油。
[0111]
根据第8项所述的压入方法,由于密封材料为有机硅油,因此容易对开口涂布密封材料。
[0112]
(第9项)
[0113]
一个方式的微流路器件是在使用包含检体的试验液的试验中使用的微流路器件,具备:第1开口,接受试验液;多个分支流路,与第1开口连通;多个微流路,与各个分支流路连通;回收部,设置于各个分支流路中与第1开口连通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回收试验液的一部分;以及第2开口,设置于回收部。
[0114]
根据第9项所述的微流路器件,能够将分支流路的试验液向回收部排出并回收,因此能够抑制在流路内产生的试验液的流动,观察正确的结果。
[0115]
(第10项)
[0116]
在第9项所述的微流路器件中,回收部是与分支流路的端部连通且比分支流路的
体积大的缓冲空间。
[0117]
根据第10项所述的微流路器件,由于回收部是比分支流路的体积大的缓冲空间,因此能够将残留在分支流路内的试验液全部回收。
[0118]
(第11项)
[0119]
在第10项所述的微流路器件中,在缓冲空间设置吸水部件。
[0120]
根据第11项所述的微流路器件,能够防止从回收部向分支流路的逆流,并且能够防止来自分支流路的试验液的挥发。
[0121]
(第12项)
[0122]
在第9项所述的微流路器件中,微流路的流路阻力大于分支流路的流路阻力。
[0123]
根据第12项所述的微流路器件,由于微流路的流路阻力大于分支流路的流路阻力,因此能够使分支流路的试验液几乎一齐流入各个微流路。
[0124]
(第13项)
[0125]
在第9项所述的微流路器件中,还具备覆盖第2开口的气体透过膜。
[0126]
根据第13项所述的微流路器件,在将残留在分支流路内的试验液向回收部排出时,能够降低试验液不停留在回收部而从开口排出的风险。
[0127]
(第14项)
[0128]
在第9项所述的微流路器件中,回收部还具备气体透过膜,在至少一部分具有开口部并覆盖开口部。
[0129]
根据第14项所述的微流路器件,能够容易排出残留在分支流路内的全部的试验液,并且能够降低试验液不停留在回收部而从开口部排出的风险。
[0130]
上文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该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示出,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技术特征:
1.一种试验装置,使用微流路器件进行使用包含检体的试验液的试验,所述微流路器件具有:第1开口,接受所述试验液;多个分支流路,与所述第1开口连通;多个微流路,与各个所述分支流路连通;回收部,设置于各个所述分支流路中与所述第1开口连通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回收所述试验液的一部分;第2开口,设置于所述回收部,该试验装置具备:加压部,与所述第1开口连接,赋予空气压来向所述微流路压入所述试验液;开闭部,切换所述第2开口的开闭状态;控制部,控制所述加压部及所述开闭部,所述控制部控制为由所述开闭部关闭所述第2开口的状态,由所述加压部将所述试验液压入所述微流路,在向所述微流路压入所述试验液之后,控制为由所述开闭部打开所述第2开口的状态,由所述加压部赋予空气压来使所述分支流路的所述试验液回收到所述回收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部具有通过由弹性部件堵塞所述第2开口而控制为关闭的状态的机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部具有:移液管,抽吸或排出所述试验液;移动机构,用于变更所述移液管和所述微流路器件的相对位置,由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移液管与所述第1开口连接,将所抽吸的所述试验液排出至所述第1开口,从而向所述微流路压入所述试验液。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涂布部,涂布抑制所述试验液的挥发的密封材料,所述微流路器件还具有第3开口,从与所述分支流路连通的一侧观察设置于下游侧,所述涂布部将所述密封材料涂布于压入所述试验液的所述微流路的至少所述第1开口和所述第3开口。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材料为有机硅油。6.一种压入方法,将含有检体的试验液压入微流路器件,所述微流路器件具有:第1开口,接受所述试验液;多个分支流路,与所述第1开口连通;多个微流路,与各个所述分支流路连通;回收部,设置于各个所述分支流路中与所述第1开口连通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回收所述试验液的一部分;以及第2开口,设置于所述回收部,该压入方法包括:关闭所述第2开口的步骤;将抽吸了所述试验液的移液管与所述第1开口连接的步骤;将所抽吸的所述试验液排出至所述第1开口,从而向所述微流路压入所述试验液的步骤;
打开所述第2开口的步骤;以及由所述移液管赋予空气压来使所述分支流路的所述试验液回收至所述回收部的步骤。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路器件还具有第3开口,从与所述分支流路连通的一侧观察设置于下游侧,该压入方法还包括在压入所述试验液的所述微流路的至少所述第1开口及所述第3开口涂布抑制所述试验液的挥发的密封材料的步骤。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材料为有机硅油。9.一种微流路器件,用于使用含有检体的试验液的试验,包括:第1开口,接受所述试验液;多个分支流路,与所述第1开口连通;多个微流路,与各个所述分支流路连通;回收部,设置于各个所述分支流路中与所述第1开口连通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回收所述试验液的一部分;第2开口,设置于所述回收部。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流路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部是与所述分支流路的端部连通且比所述分支流路的体积大的缓冲空间。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微流路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缓冲空间设置吸水部件。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流路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路的流路阻力比所述分支流路的流路阻力大。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流路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具备气体透过膜,覆盖所述第2开口。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流路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部在至少一部分具有开口部,所述微流路器件还具备气体透过膜,覆盖所述开口部。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试验装置,使用微流路器件进行使用含有检体的试验液的试验。试验装置具备:加压部,与第1开口连接,赋予空气压来向微流路压入试验液;开闭部,切换第2开口的开闭的状态;以及控制部,控制加压部及开闭部。控制部控制为由开闭部关闭第2开口的状态,由加压部向微流路压入试验液,在向微流路压入试验液之后,控制为由开闭部打开第2开口的状态,由加压部赋予空气压而使分支流路的试验液回收到回收部。收部。收部。


技术研发人员:竹内一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
技术研发日:2021.09.02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