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油泵及缓速器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8月前  55



1.本技术涉及缓速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供油泵及缓速器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缓速器的供油泵通常通过压缩空气控制供油泵的出油量。具体地,使用压缩空气注入储油腔,通过控制压缩空气量和压缩空气压强,实现控制储油腔内液压油的泵出量的目的,如此,压缩空气在控制液压油泵出的过程中,压缩空气与液压油两者不可避免地需要直接接触,这极易导致压缩空气混入液压油。当空气混入液压油中,供油泵的控制油路便会出现响应迟缓,缓速器系统的控制稳定性差等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油泵及缓速器系统,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极易导致压缩空气混入液压油。当空气混入液压油中,供油泵的控制油路便会出现响应迟缓,缓速器系统的控制稳定性差等现象的技术问题。
4.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供油泵,用于缓速器系统,包括:
5.壳体,形成有供油腔;
6.调整组件,所述调整组件将所述供油腔分隔成多个腔室,当所述多个腔室中的任一者内液体的压力达到阈值时,所述调整组件改变所述多个腔室的容积,以调整所述供油泵的输出油量。
7.优选地,所述调整组件包括:
8.调整部,所述调整部将所述供油腔分隔成第一腔和第二腔;
9.第一轴,设置于所述调整部的一端,所述调整部以所述第一轴为轴在所述供油腔内摆动,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轴的在所述第一轴的周向上的两侧,以调节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两者的容积。
10.优选地,所述壳体形成有第一出油道和第二出油道,所述第一出油道与所述第一腔连通,所述第一出油道的与所述第一腔的第一连通处设置于所述第一腔的靠近所述第一轴的一侧,所述第二出油道与所述第二腔连通,所述第二出油道的与所述第二腔的第二连通处设置于所述第二腔的靠近所述第一轴的一侧,所述第一连通处与所述第二连通处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轴的两侧;
11.所述壳体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腔连通的排油口;
12.所述供油泵还包括预压组件,所述预压组件与所述调整部的所述第二腔所在的一侧抵接,使得所述预压组件对所述调整部施加预定压力,在所述供油泵工作、所述第二出油道被卸荷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腔内的液体被设置为对所述调整部施加的力大于所述预定压力;在所述第二腔内的液体压力达到所述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腔内的液体压力与所述预定压力共同作用于所述调整部,以使得所述调整部开始向压缩所述第一腔的方向摆动。
13.优选地,所述预压组件包括预压部、弹簧以及安置座,所述预压部的第一端与所述
调整部的所述第二腔所在的一侧抵接,所述安置座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安置座套设于所述预压部的第二端,所述预压部的第一端形成有凸缘,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预压部的外侧,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安置座与所述凸缘之间。
14.优选地,所述调整部的内部形成有圆筒状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轴平行,所述第一腔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
15.所述供油泵还包括泵油组件,所述调整部套设于所述泵油组件的外侧。
16.优选地,所述壳体形成有进油道,所述进油道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
17.所述泵油组件包括第二轴、转子和叶片,所述第二轴平行于所述第一轴设置,所述叶片沿所述转子的径向方向设置于所述转子。
18.优选地,所述转子形成有沿所述径向方向设置的滑动槽,所述叶片设置于所述滑动槽内,使得所述叶片在所述滑动槽内沿所述径向方向滑动;
19.所述滑动槽沿着所述转子的周向方向均布与所述转子的外侧部;
20.所述供油泵还包括端盖,所述壳体形成有窗口,沿所述第一轴的轴线方向观察,所述调整组件和所述泵油组件经由所述窗口暴露,所述端盖盖设于所述窗口;
21.所述泵油组件还包括轴承,所述轴承套设于所述第二轴,所述轴承设置于所述转子与所述端盖之间。
22.优选地,所述转子包括彼此一体成型的内圈和外圈,在所述第二轴的轴线方向上,所述叶片的长度等于所述外圈的长度,所述叶片的长度大于所述内圈的长度,所述泵油组件还包括支撑环,所述支撑环设置于所述叶片的位于所述转子一侧的超出所述转子的部分的中部;
23.所述壳体还包括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的部分凸出于所述壳体,所述端盖的对应位置形成有与所述定位部配合的定位孔;
24.所述端盖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设置于所述端盖与壳体之间;
25.所述泵油组件还包括卡环,所述卡环套设于所述第二轴,所述卡环设置于所述转子与所述轴承之间。
26.优选地,所述调整部包括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所述第一贴合部介于所述第一腔与所述进油道之间,所述第一贴合部与所述供油腔内壁贴合,所述第二贴合部介于所述第二腔与所述进油道之间,所述第二贴合部与所述供油腔内壁贴合;
27.所述调整组件还包括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贴合部,所述第二密封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贴合部。
28.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缓速器系统,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供油泵,因而,具有该供油泵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2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30.本技术提供的供油泵,供油泵通过改变各腔室内液体(例如液压油)压强,实现供油泵输出油量的控制,有效地代替了现有技术中通过压缩空气控制出油量,避免了空气混入控制油路的现在发生,有效提高了控制油路的响应效率,增加了缓速器系统的控制稳定性。
31.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供油泵沿垂直于第一轴的轴线的平面剖切获得的供油泵剖切结构示意图;
3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供油泵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5.附图标记:
36.100-壳体;111-第一腔;112-第二腔;121-第一出油道;122-第二出油道;130-进油道;140-端盖;141-螺母;142-密封圈;143-定位套;210-调整环;220-第一轴;231-第一密封块;232-第二密封块;310-预压销;320-弹簧安置座;330-弹簧;410-转子;420-第二轴;421-滚针轴承;422-卡环;430-叶片;440-叶片支撑环。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8.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
39.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2.下面参照图1至图2描述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的供油泵及缓速器系统。
43.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油泵,用于缓速器系统,包括壳体100和调整组件。该壳体100形成有供油腔,调整组件将供油腔分隔成多个腔室,当多个所述腔室中的任一者内液体的压力达到阈值时,所述调整组件改变多个所述腔室的容积,以实现调整所述供油泵输出油量。如此,供油泵通过改变各腔室内液体(例如液压油)压强,实现供油泵输出油量的控制,有效地代替了现有技术中通过压缩空气控制出油量,避免了空气混入控制油路的现在发生,有效提高了控制油路的响应效率,增加了缓速器系统的控制
稳定性。
44.参见图1,示出了调整环210将供油腔分隔成两个腔室的一种实施例,具体地,调整组件可以包括调整环210和第一轴220,调整环210将上述供油腔分隔成第一腔111和第二腔112。第一轴220设置于调整环210的一端,该调整环210以第一轴220为轴在供油腔内摆动,第一腔和第二腔分别设置于第一轴220的在第一轴220的周向上的两侧,以调节第一腔111和所述第二腔112两者的容积。
45.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壳体100形成有第一出油道121和第二出油道122,第一出油道121与第一腔111连通,第二出油道122与第二腔112连通。当第一出油道121处于与第一负载连接的状态下,第一腔111内液体的压力可以与第一负载的压力保持一致。相似地,第二出油道122处于与第二负载连接的状态下,使得第二腔112内液体的压力可以与第二负载的压力保持一致,如此,使得供油泵可以依据不同的负载实现自动调节供油量(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负载、第一负载以及第二负载泛指需要本技术提供的供油泵供油的管路、设备等)。
46.优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出油道121的与第一腔111的第一连通处设置于第一腔111的靠近第一轴220的一侧,第二出油道122的与第二腔112的第二连通处设置于所第二腔112的靠近第一轴220的一侧,第一连通处与第二连通处分别设置于第一轴220的两侧,以图1所示的方位为例,如此设置可以使得调整环210在供油腔内沿着供油腔的左上部到供油腔的右下部的方向摆动,一方面便于第一出油道121和第二出油道122的集成布置,简化与第一出油道121和/或第二出油道122连接的供油管路的布置,另一方面,便于下述预压组件的设置。
47.可选地,壳体100还可以形成有与第一腔111连通的排油口(图中未示出),供油泵内的液体可以形成为润滑油,该排油口用于与下述缓速器系统中的缓速器连通,以提供缓速器的润滑油。
48.在实施例中,供油泵还可以包括预压组件。如图1所示,所述预压组件与调整环210的所述第二腔112所在的一侧抵接,使得所述预压组件对调整环210施加预定压力,在供油泵工作、第二出油道122被卸荷的状态下(第二出油道122被卸荷的状态,指第二出油道122与下述缓速器系统的储油腔连通的状态),第一腔111内的液体被设置为对调整环210施加的力大于所述预定压力。
49.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预压组件可以包括预压销310、弹簧330以及弹簧安置座320,预压销310具有延伸方向,上述壳体100形成有沿所述延伸方向延伸的安置孔,安置孔的设置于第二腔112的远离第一轴220的一侧,预压销310设置于安置孔,预压销310的第一端与调整环210的所述第二腔112所在的一侧抵接。安置座与所述壳体100固定连接,所述安置座套设于所述预压销310的第二端,所述预压销310的第一端形成有凸缘,所述弹簧330套设于所述预压销310的外侧,所述弹簧330设置于所述安置座与所述凸缘之间。
50.需要说明的是,预压组件并不局限于上述预压销、弹簧以及弹簧安置座的形式,图中未示出,只要可以对调整环提供一预定压力,使得调整环两侧的第一腔或者第二腔两者时间的压力差值超过该预定压力,调整环才可以发生摆动,预压组件还可以是气缸或者其他结构。
51.可选地,图中未示出,该预压组件可以与调整环的第一腔所在的一侧抵接,使得所述预压组件提供给所述调整环一预定压力,使得所述第二腔内的液体超过所述预定压力
时,所述调整环开始向压缩所述第一腔的方向摆动。
52.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调整环210的内部形成有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呈圆筒状,该容纳空间的轴线与第一轴220平行,第一腔111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壳体100形成有进油道130,进油道130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优选地,如图2所示,在上述容纳空间的轴线方向上,调整环210的两侧端面分别形成有供液体通过的缺口,该缺口与进油道130相对,且该缺口介于下述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之间,以保证进油道130与容纳空间连通的同时,液压油不能经由进油道130直接进入第一腔111和第二腔112。
53.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调整环210还可以包括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第一贴合部介于所述第一腔111与进油道130之间,第一贴合部与供油腔内壁贴合,第二贴合部介于第二腔112与进油道130之间,第二贴合部与供油腔内壁贴合。调整组件还可以包括第一密封块231和第二密封块232,第一密封块231设置于第一贴合部,第二密封块232设置于第二贴合部,如此,进一步地保证了第一腔111和第二腔112的密封性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调整环210的制作加工精度,节省了调整环210的加工成本。可选地,当调整环210在供油腔内摆动至最大幅度时,第一密封块231和第二密封块232均不会被暴露于进油道130。
54.在实施例中,供油泵还可以包括泵油组件,上述调整环210套设于所述泵油组件的外侧。如图1所示,泵油组件包括第二轴420、转子410和叶片430,第二轴420平行于上述第一轴220设置,叶片430沿转子410的径向方向设置于转子410。具体地,转子410形成有沿上述径向方向设置的滑动槽,叶片430设置于所述滑动槽内,使得叶片430在所述滑动槽内沿径向方向滑动。优选地,所述叶片430与所述滑动槽两者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所述滑动槽沿所述转子410的周向方向均布,如此,当转子410旋转时,叶片430、转子410和调整环210之间形成多个密闭的工作空间,该工作空间旋转至进油道130实现吸油,叶片430在离心力、下述叶片支撑环的支撑力以及供油泵内液体压力的共同的作用下,叶片430沿滑动槽向调整环210内壁方向滑动,工作空间的容积由小变大,此时工作空间不断自进油道130吸油。直至该工作空间旋转至容纳空间与第一腔111的连通处时,工作空间的容积由大变小,实现向第一腔111供油。另外,参见图1是以叶片430数量等于7为例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供油泵的结构,然而不限于此,叶片430数量还可以是其他整数个,例如9个。
55.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转子410包括彼此一体成型的内圈和外圈,泵油组件还可以包括叶片支撑环440。在第二轴420的轴线方向上,所述叶片430的长度等于所述外圈的长度,所述叶片430的长度大于所述内圈的长度,该叶片支撑环440设置于转子410一侧的多个所述叶片430的超出所述转子410的部分的中间。调整环210发生摆动过程中,第二轴420和转子410并不会随着调整环210的摆动而摆动,此时调整环210的轴线与转子410的轴线两者发生偏移。叶片支撑环440的设置,使得当调整环210的轴线与转子410的轴线两者发生偏移时,叶片430可以始终保持与调整环210贴合。可选地,如图2所示,叶片支撑环44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分别设置于转子410的两侧,进一步稳定叶片430。
56.此外,如图2所示,供油泵还可以包括端盖140,壳体100形成有窗口,沿所述第一轴220的轴线方向观察,上述调整组件暴露于窗口,端盖140盖设于上述窗口,如此供油泵可以通过端盖140和窗口进行安装/拆卸,便于供油泵的安装、维修、保养等操作。
57.进一步地,壳体100还可以包括定位套143,该定位套143的部分凸出于壳体100,上述端盖140的对应位置形成有定位孔。可选地,端盖140可以通过螺母141旋拧于壳体100。如
图2所示,优选地,端盖140还可以包括密封圈142,密封圈142设置于端盖140与壳体100之间,进一步增加端盖140与壳体100两者连接处的密封性。当端盖140需要盖装于上述窗口时,只需要将定位套143的所述部分对准定位孔,便可以便于螺母141定位。
58.此外,泵油组件还可以包括轴承,优选地,轴承可以形成为滚针轴承421,滚针轴承421套设于上述第二轴420,滚针轴承421设置于所述转子410与端盖140之间,以保证第二轴420旋转。可选地,泵油组件还可以包括卡环422,该卡环422套设于第二轴420,卡环422设置于转子410与滚针轴承421之间,若滚针轴承421与第二轴420两者处于间隙配合或者两者处于低过盈配合时,卡环422的设置有效避免了滚针轴承421滑动阻碍转子410和/或叶片430转动。
59.在以上描述的特征的基础上,以图1和图2示出的供油泵为例进行描述,以下将具体描述供油泵的工作原理。
60.当供油泵处于停机状态时,调整环210受到预压销310的作用,调整环210摆动至图中左上端(即此时处于调整环210摆动的左侧振幅)。
61.供油泵处于运行状态且缓速器处于未缓速状态,此时,第一出油道121和第二出油道122均与上述储油腔连通处于卸荷状态,由于第一腔111内的液体被设置为具有一定液体压力,该液体压力大于所述预定压力,使得第一腔111注入液体便可以使调整环210抵住上述预压组件摆动至右侧振幅位置,此时在第一腔111内液体作用下,调整环210摆至右下端(即此时处于调整环210摆动的右侧振幅),此时,第一腔111内的液体经由上述排油口为缓速器提供运转的润滑油。
62.供油泵处于运行状态且缓速器处于缓速状态,此时,第一腔111与第二腔112两者连通,第二腔112内液体压力升高,在第二腔112内的液体压力达到上述阈值的情况下,第二腔112内的液体压力与所述预定压力共同作用于所述调整环210,以使得所述调整环210开始向压缩所述第一腔的方向摆动,直到第二腔112里的液体压力与预压销310作用于调整环210的压力之和等于第一腔111内的液体压力(即调整环210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供油泵达到缓速状态的供油量。
63.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缓速器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供油泵,因而,具有该供油泵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6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供油泵,用于缓速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形成有供油腔;调整组件,所述调整组件将所述供油腔分隔成多个腔室,当所述多个腔室中的任一者内液体的压力达到阈值时,所述调整组件改变所述多个腔室的容积,以调整所述供油泵的输出油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组件包括:调整部,所述调整部将所述供油腔分隔成第一腔和第二腔;第一轴,设置于所述调整部的一端,所述调整部以所述第一轴为轴在所述供油腔内摆动,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轴的在所述第一轴的周向上的两侧,以调节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两者的容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形成有第一出油道和第二出油道,所述第一出油道与所述第一腔连通,所述第一出油道的与所述第一腔的第一连通处设置于所述第一腔的靠近所述第一轴的一侧,所述第二出油道与所述第二腔连通,所述第二出油道的与所述第二腔的第二连通处设置于所述第二腔的靠近所述第一轴的一侧,所述第一连通处与所述第二连通处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轴的两侧;所述壳体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腔连通的排油口;所述供油泵还包括预压组件,所述预压组件与所述调整部的所述第二腔所在的一侧抵接,使得所述预压组件对所述调整部施加预定压力,在所述供油泵工作、所述第二出油道被卸荷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腔内的液体被设置为对所述调整部施加的力大于所述预定压力;在所述第二腔内的液体压力达到所述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腔内的液体压力与所述预定压力共同作用于所述调整部,以使得所述调整部开始向压缩所述第一腔的方向摆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压组件包括预压部、弹簧以及安置座,所述预压部的第一端与所述调整部的所述第二腔所在的一侧抵接,所述安置座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安置座套设于所述预压部的第二端,所述预压部的第一端形成有凸缘,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预压部的外侧,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安置座与所述凸缘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供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部的内部形成有圆筒状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轴平行,所述第一腔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所述供油泵还包括泵油组件,所述调整部套设于所述泵油组件的外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形成有进油道,所述进油道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所述泵油组件包括第二轴、转子和叶片,所述第二轴平行于所述第一轴设置,所述叶片沿所述转子的径向方向设置于所述转子。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供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形成有沿所述径向方向设置的滑动槽,所述叶片设置于所述滑动槽内,使得所述叶片在所述滑动槽内沿所述径向方向滑动;所述滑动槽沿着所述转子的周向方向均布于所述转子的外侧部;所述供油泵还包括端盖,所述壳体形成有窗口,沿所述第一轴的轴线方向观察,所述调
整组件和所述泵油组件经由所述窗口暴露,所述端盖盖设于所述窗口;所述泵油组件还包括轴承,所述轴承套设于所述第二轴,所述轴承设置于所述转子与所述端盖之间。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供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包括彼此一体成型的内圈和外圈,在所述第二轴的轴线方向上,所述叶片的长度等于所述外圈的长度,所述叶片的长度大于所述内圈的长度,所述泵油组件还包括支撑环,所述支撑环设置于所述叶片的位于所述转子一侧的超出所述转子的部分的中部;所述壳体还包括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的部分凸出于所述壳体,所述端盖的对应位置形成有与所述定位部配合的定位孔;所述端盖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设置于所述端盖与壳体之间;所述泵油组件还包括卡环,所述卡环套设于所述第二轴,所述卡环设置于所述转子与所述轴承之间。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供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部包括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所述第一贴合部介于所述第一腔与所述进油道之间,所述第一贴合部与所述供油腔内壁贴合,所述第二贴合部介于所述第二腔与所述进油道之间,所述第二贴合部与所述供油腔内壁贴合;所述调整组件还包括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贴合部,所述第二密封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贴合部。10.一种缓速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供油泵。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缓速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供油泵及缓速器系统,供油泵,用于缓速器系统,包括壳体和调整组件,壳体形成有供油腔,调整组件将供油腔分隔成多个腔室,当多个腔室中的任一者内液体的压力达到阈值时,调整组件改变多个腔室的容积,以调整供油泵输出油量。根据本申请提供的供油泵及缓速器系统,供油泵通过改变各腔室内液体(例如液压油)压强,实现供油泵输出油量的控制,有效地代替了现有技术中通过压缩空气控制出油量,避免了空气混入控制油路的现在发生,有效提高了控制油路的响应效率,增加了缓速器系统的控制稳定性。增加了缓速器系统的控制稳定性。增加了缓速器系统的控制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志峥 秦雪娇 孙天姿 陈佶言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传动轴分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31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