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打包带拉紧装置及其打包带拉紧方法与流程

专利查询9月前  59



1.本发明涉及打包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打包带拉紧装置及其打包带拉紧方法。


背景技术:

2.打包机是用打包带捆扎物品的设备,自动化的打包机的整个打包过程要经过送带、送带到位、压带头端(自由端)、收带、压带尾端(无线长端)、焊接和切带、吐带、机头复位等几个步骤,而对于其中的收带步骤,需要对于打包带进行拉紧,以能够保证捆扎打包后的货物能够紧实不松动。因此,收带步骤中的拉紧过程往往是打包机能否对货物打包后满足紧实度需求的关键因素,如果打包带拉紧不到位,打包后的打包带捆扎松动,起不到捆扎的效果。随着打包行业的发展,对于打包带的紧实度的需求越来越高,而现有的打包带拉紧方式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3.例如,申请公布号为cn 105253349 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打包机,其包括有退送带机构,电机左转,退送带机构的打包带进行退带,退带凸轮推动摆杆,拉紧第一拉簧,使得压带杆处于拉紧状态,增加压轮对打包带的压力而提高摩擦力,第二锥形齿轮也反转,并带动短轴的扁平面转过来,使扭簧不随第二锥形齿轮转动,使得打包带退到被捆扎物品上,完成收带和拉紧打包带的效果;但是,该方案中拉紧打包带时,虽然设置有退带凸轮用于增加压轮对打包带的压力以提高摩擦力放置拉紧过程中的打包带打滑的情况,但是仍旧采用的是与送带机构相同的动力装置,并没有采取增大拉紧打包带的拉力的措施,因此,其拉紧效果并不理想。
4.再如,申请公布号为cn 111392093 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打包机用机头及打包机,驱动轮可转动的设置在安装基座上并与导向块之间形成弧形结构的送带通道,第一电机用于驱动驱动轮转动,驱动轮用以驱动打包带进行送带和收带操作,为了使得打包带能够紧贴在驱动轮上输送,则通过压紧组件中的压紧轮将打包带紧压在驱动轮上,这样,虽然可以提高在收带过程中对于打包带的摩擦力,以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拉紧效果,然而,该方案送带和收带的结构并没有改变,并没有形成较优的拉紧效果,由此可见,该方案实际也并不能满足较高的拉紧效果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打包带拉紧装置及其打包带拉紧方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通过设置低拉力轮和高拉力轮,并依靠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的吸合状态来实现低拉力或高拉力的输出,能够在收带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拉力大小,从而能够满足对于拉紧打包带过程中对于拉力的高要求,实现紧实度更高的打包效果。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7.本发明提供一种打包带拉紧装置,包括支座以及转动安装在所述支座上的低拉力轴和高拉力轴,所述低拉力轴和所述高拉力轴之间连接有用于由所述高拉力轴向所述低拉
力轴增大扭矩的增力齿轮组,所述低拉力轴连接有用于输送打包带的主动带轮;所述低拉力轴和所述高拉力轴的端部分别通过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连接有低拉力轮和高拉力轮,所述低拉力轮和所述高拉力轮均与同一主动轮动力连接。
8.优选地,所述主动轮、所述低拉力轮和所述高拉力轮套设在同一皮带内实现驱动连接。
9.优选地,所述高拉力轴远离所述第二离合器的端部连接有第三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吸合时,所述高拉力轴停止转动。
10.优选地,所述高拉力轴包括第一高拉力轴和第二高拉力轴,所述第一高拉力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第二离合器和所述第三离合器,所述第二高拉力轴与所述第一高拉力轴之间以及所述第二高拉力轴与所述低拉力轴之间分别通过不同的所述增力齿轮组连接。
11.优选地,所述第一高拉力轴、所述第二高拉力轴和所述低拉力轴成三角形布置。
12.优选地,所述增力齿轮组包括第一增力齿轮组、第二增力齿轮组、第三增力齿轮组和第四增力齿轮组,所述第一增力齿轮组包括啮合连接的第一小齿轮和第一大齿轮,所述第二增力齿轮组包括啮合连接的第二小齿轮和第二大齿轮,所述第三增力齿轮组包括啮合连接的第三小齿轮和第三大齿轮,所述第四增力齿轮组包括啮合连接的第四小齿轮和第四大齿轮;所述第一高拉力轴与所述第一小齿轮固定连接,与所述第二大齿轮、所述第三小齿轮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二大齿轮和所述第三小齿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高拉力轴与所述第一大齿轮、所述第二小齿轮固定连接,与所述第三大齿轮、所述第四小齿轮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三大齿轮和所述第四小齿轮固定连接;所述低拉力轴与所述第四大齿轮通过第四离合器连接。
13.优选地,所述第一增力齿轮组、所述第三增力齿轮组、所述第四增力齿轮组和所述第二增力齿轮组轴向顺次排布。
14.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打包带拉紧方法,应用前文记载的所述的打包带拉紧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15.打包带输送到位后,压紧打包带头端,进行收带,收带过程中同时进行拉紧操作;
16.吸合所述第一离合器,松开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主动轮通过所述低拉力轮带动所述低拉力轴转动,所述低拉力轴带动所述主动带轮转动,进行低拉力拉紧;
17.保持吸合所述第一离合器,同时吸合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主动轮通过所述高拉力轮带动所述高拉力轴转动,所述高拉力轴通过所述增力齿轮组驱动所述低拉力轴转动,所述低拉力轴带动所述主动带轮转动,进行高拉力拉紧;
18.进行一次或多次高拉力拉紧后,完成打包带拉紧操作。
19.优选地,所述高拉力轴远离所述第二离合器的端部连接有第三离合器,在进行低拉力拉紧时和进行高拉力拉紧时,均松开所述第三离合器。
20.优选地,完成一次高拉力拉紧后,保持吸合所述第一离合器,松开所述第二离合器,吸合所述第三离合器,所述高拉力轴处于制动状态;制动状态结束后,保持松开所述第一离合器,吸合所述第二离合器,松开所述第三离合器,继续进行高拉力拉紧;重复制动状态和高拉力拉紧的步骤,进行若干次拉紧。
21.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22.(1)本发明通过设置低拉力轮和高拉力轮,并依靠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的吸
合状态来实现低拉力或高拉力的输出,能够在收带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拉力大小,从而能够满足对于拉紧打包带过程中对于拉力的高要求,实现紧实度更高的打包效果;
23.(2)本发明主动轮、低拉力轮和高拉力轮套设在同一皮带内实现驱动连接,在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的参与下,能够实现利用一条皮带将动力传递至低拉力轮或高拉力轮,二者的工作状态互不影响;
24.(3)本发明高拉力轴包括第一高拉力轴和第二高拉力轴,第二高拉力轴与第一高拉力轴之间以及第二高拉力轴与低拉力轴之间分别通过不同的增力齿轮组连接,通过两个高拉力轴的设置能够设置多组增力齿轮组,多组增力齿轮组能够实现多次叠加的增力效果,从而能够在高拉力输出的状态下能够满足更高拉紧力的需求;
25.(4)本发明通过在第一高拉力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二离合器和第三离合器,能够利用第二离合器控制动力是否输入,通过第三离合器控制高拉力拉紧过程是否停顿,从而能够在高拉力拉紧过程中,采用“高拉力-停顿”多次循环,实现多次拉紧的效果,使得货物的边角的受力传导更均匀,包裹的货物更紧实更安全;
26.(5)本发明在第四大齿轮与低拉力轴之间设置有第四离合器,通过第四离合器的吸合或松开能够控制第四大齿轮与低拉力轴之间的动力连接的通断,从而能够在低拉力输出时,避免需要带动高拉力轴转动而造成能量损失,在高拉力输出时,实现将放大后的扭矩传递到低拉力轴再进行输出。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8.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发明增力齿轮组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发明增力齿轮组的原理图;
31.其中,1、低拉力轴;11、第一离合器;12、第四大齿轮;13、第四离合器;2、第一高拉力轴;21、第二离合器;22、第三离合器;23、第一小齿轮;24、第三小齿轮;25、第二大齿轮;3、第二高拉力轴;31、第二小齿轮;32、第四小齿轮;33、第三大齿轮;34、第一大齿轮;4、高拉力轮;5、低拉力轮;6、主动轮;7、支座;8、主动带轮;9、皮带。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打包带拉紧装置及其打包带拉紧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通过设置低拉力轮和高拉力轮,并依靠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的吸合状态来实现低拉力或高拉力的输出,能够在收带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拉力大小,从而能够满
足对于拉紧打包带过程中对于拉力的高要求,实现紧实度更高的打包效果。
34.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35.如图1~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打包带拉紧装置,包括支座7以及转动安装在支座7上的低拉力轴1和高拉力轴,其中,支座7可以包括分体的两部分,分别支撑各拉力轴的两端部,以能够便于安装低拉力轴1和高拉力轴,并且,低拉力轴1和高拉力轴均可以通过轴承安装在支座7上。低拉力轴1和高拉力轴之间连接有用于由高拉力轴向低拉力轴1增大扭矩的增力齿轮组,此处所说的增力齿轮组,指的可以是利用小齿轮啮合大齿轮实现增大扭矩的齿轮组,通过增力齿轮组的设置,使得在驱动高拉力轴转动时,能够将放大后的扭矩传递到低拉力轴1。需要说明的是,在增力齿轮组与低拉力轴1之间还可以设置有控制动力通断的第四离合器13,以使得在低拉力输出时,不会带动高拉力轴转动而造成能量浪费。高拉力轴可以设置有一根或多根,当设置有一根时,可以只设置一组增力齿轮组,当设置有多根时,可以设置有多组增力齿轮组。低拉力轴1连接有用于输送打包带的主动带轮8,连接时可以采用联轴器在轴向连接,也可以采用齿轮啮合的方式等;当驱动低拉力轴1转动时,低拉力轴1能够向主动带轮8输出低扭矩(对于打包带的低拉力),当驱动高拉力轴转动时,低拉力轴1能够向主动带轮8输出高扭矩(对于打包带的高拉力)。为了实现对于低拉力轴1和高拉力轴的不同时驱动,以及低拉力轴1和高拉力轴的独立转动,在低拉力轴1和高拉力轴的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离合器11和第二离合器21,并且第一离合器11和第二离合器21分别连接有低拉力轮5和高拉力轮4,当第一离合器11吸合时,低拉力轮5与低拉力轴1同步转动,当第二离合器21吸合时,高拉力轮4与高拉力轴同步转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离合器11和第二离合器21可以采用摩擦离合器、电磁离合器等类型,优选采用电磁离合器,能够有效控制第一离合器11和第二离合器21吸合或松开,实现对于低拉力轴1和高拉力轴是否进行驱动的精确切换和控制。低拉力轮5和高拉力轮4均与同一主动轮6动力连接,也就是说,利用同一主动轮6可以实现分别对于低拉力轮5的驱动和高拉力轮4的驱动;至于主动轮6与低拉力轮5和高拉力轮4之间的驱动连接方式,可以采用齿轮啮合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链轮链条的方式,或者采用皮带9和带轮的方式;主动轮6可以连接有电机或液压马达,其中液压马达能够产生更大的扭矩输出,也就是说,从主动轮6输出端开始就可以提供较大的扭矩力,最终实现更大的高拉力拉紧的效果。本发明通过设置低拉力轮5和高拉力轮4,并依靠第一离合器11和第二离合器21的吸合状态来实现低拉力或高拉力的输出,能够在收带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拉力大小,从而能够满足对于拉紧打包带过程中对于拉力的高要求,实现紧实度更高的打包效果。
36.如图1所示,主动轮6、低拉力轮5和高拉力轮4套设在同一皮带9内实现驱动连接,也就是说,通过皮带9的设置,实现利用同一主动轮6驱动低拉力轮5和高拉力轮4,为了保证皮带9的张紧状态,以能够更好的传递动力,还可以设置有张紧装置,张紧装置上设置有张紧轮,能够调节皮带9的张紧状态。本发明在第一离合器11和第二离合器21的参与下,能够实现利用一条皮带9将动力分别传递至低拉力轮5或高拉力轮4,二者的工作状态互不影响,最终实现低拉力轴1和高拉力轴的转动驱动,以及实现低拉力和高拉力的动力输出。
37.结合图2所示,高拉力轴远离第二离合器21的端部连接有第三离合器22,第三离合器22吸合时,高拉力轴能够停止转动,此时第三离合器22相当于制动装置,从而通过第三离
合器22的设置,能够实现对于高拉力轴制动的控制,进而能够实现对于打包带收紧过程中的停顿,进而实现多次高拉力拉紧的工作方式。
38.如图1~3所示,高拉力轴可以包括第一高拉力轴2和第二高拉力轴3,第一高拉力轴2和第二高拉力轴3的设置,相对于单根高拉力轴的设置方式,能够用于设置更多的增力齿轮组,实现更大的扭矩放大效果。其中第二高拉力轴3作为中间传力的高拉力轴,转动安装在支座7上,第一高拉力轴2作为接收主动轮6带来的动力输入的高拉力轴,在其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二离合器21和第三离合器22,第二高拉力轴3与第一高拉力轴2之间以及第二高拉力轴3与低拉力轴1之间分别通过不同的增力齿轮组连接,至少可以分别设置一组增力齿轮组,即实现至少两次的扭矩放大效果,根据需要,也可以设置更多组增力齿轮组,多组增力齿轮组能够实现多次叠加的增力效果,从而能够在高拉力输出的状态下能够满足更高拉紧力的需求。
39.如图1所示,第一高拉力轴2、第二高拉力轴3和低拉力轴1成三角形布置,相对于同一平面内布置的方式,能够合理的规划各轴的安装位置,实现对于空间的合理利用,进而达到布置紧凑,降低整体结构大小的目的。
40.如图2和图3所示,增力齿轮组可以包括第一增力齿轮组、第二增力齿轮组、第三增力齿轮组和第四增力齿轮组,每组增力齿轮组包括一个小齿轮和一个大齿轮,通过小齿轮啮合大齿轮实现扭矩的放大。其中,第一增力齿轮组包括啮合连接的第一小齿轮23和第一大齿轮34,第二增力齿轮组包括啮合连接的第二小齿轮31和第二大齿轮25,第三增力齿轮组包括啮合连接的第三小齿轮24和第三大齿轮33,第四增力齿轮组包括啮合连接的第四小齿轮32和第四大齿轮12。需要说明的是,各增力齿轮组的齿轮大小需要根据相对的安装位置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调整,以能够保证啮合可靠;另外,各小齿轮和大齿轮之间的直径比也根据扭矩放大的倍数进行计算和调整。为了能够利用第一高拉力轴2、第二高拉力轴3和低拉力轴1三根轴实现四组增力齿轮组的安装,需要合理的设置各个增力齿轮组之间以及各增力齿轮组与各拉力轴之间的连接关系。具体的,第一高拉力轴2与第一小齿轮23固定连接,与第二大齿轮25、第三小齿轮24转动连接,且第二大齿轮25和第三小齿轮24固定连接;第二高拉力轴3与第一大齿轮34、第二小齿轮31固定连接,与第三大齿轮33、第四小齿轮32转动连接,且第三大齿轮33和第四小齿轮32固定连接;低拉力轴1与第四大齿轮12通过第四离合器13连接,第四离合器13的吸合或松开能够控制第四大齿轮12与低拉力轴1是否动力连接,从而,在输出低拉力时,第四离合器13松开,低拉力轮5通过低拉力轴1将动力输出到主动带轮8,此时,低拉力轴1与高拉力轴之间的连接为断开状态,进而避免低拉力输出时带动高拉力轴转动造成能量浪费,在输出高拉力时,第四离合器13吸合,高拉力轮4通过高拉力轴将动力输出到第四大齿轮12,再通过第四大齿轮12将动力输出到低拉力轴1,最后低拉力轴1将动力输出到主动带轮8,进而能够完成高拉力输出。其中,齿轮与拉力轴之间的固定连接可以采用键槽结合轴套或轴肩的固定方式,齿轮与拉力轴之间的转动关系可以采用设置轴承的方式,齿轮与齿轮之间的固定连接可以采用具有若干齿轮的空心齿轮轴的形式(通过轴承等方式转动套设在拉力轴上)。
41.第一增力齿轮组、第三增力齿轮组、第四增力齿轮组和第二增力齿轮组轴向顺次排布,其中,第一增力齿轮组设置在靠近低拉力轮5的位置,第二增力齿轮组设置在远离低拉力轮5的位置,相应的,第一小齿轮23、第三小齿轮24、第四小齿轮32和第二小齿轮31顺次
布置,第一大齿轮34、第三大齿轮33、第四大齿轮12和第二大齿轮25顺次布置。如图3所示,在实现大扭矩传递的路径中,先由第一小齿轮23传递到第一大齿轮34,略过第三大齿轮33和第四小齿轮32,经第二小齿轮31传递到第二大齿轮25,第二大齿轮25同轴传递到第三小齿轮24,再传递到第三大齿轮33,第三大齿轮33同轴传递到第四小齿轮32,最后传递到第四大齿轮12。最终形成环形的传递路径,这样设置的方式,能够使得各增力齿轮组的布置更佳紧凑,利于空间的利用,降低打包机的整体结构大小。
42.结合图1~3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打包带拉紧方法,可以应用前文记载的打包带拉紧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43.先输送打包带,使得打包带绕过货物或待打包物,在打包带输送到位后,开始压紧打包带头端(即自由端),然后,进行收带,即回收打包带的尾端(无限端),收带过程中同时进行拉紧操作,其中收带和拉紧可以采用相同的主动带轮8。
44.在收带的过程中,首先进行低拉力收紧,也就是说,此时需要驱动低拉力轴1转动,控制吸合第一离合器11,松开第二离合器21,松开第三离合器22,松开第四离合器13,此时,低拉力轮5与低拉力轴1固定连接,高拉力轮4与高拉力轴(第一高拉力轴2)活动连接,即主动轮6与低拉力轴1动力连接,与高拉力轴(第一高拉力轴2)动力断开,此时,能够利用主动轮6驱动低拉力轮5转动,进而,主动轮6通过低拉力轮5带动低拉力轴1转动,低拉力轴1带动主动带轮8转动,进行低拉力拉紧。
45.在完成低拉力拉紧后,进行高拉力收紧,对于判断是否完成低拉力拉紧的工作,可以通过设置码盘的方式,当检测到旋转频率数值低于预设值时,控制各离合器的动作。具体的,保持吸合第一离合器11,吸合第二离合器21,松开第三离合器22,吸合第四离合器13,此时,低拉力轮5与低拉力轴1保持固定连接,高拉力轮4与高拉力轴(第一高拉力轴2)固定连接,即主动轮6既与高拉力轴(第一高拉力轴2)动力连接,又与低拉力轴1动力连接,此时,能够利用主动轮6同时驱动高拉力轮4和低拉力轮5转动,进而,主动轮6通过高拉力轮4带动高拉力轴(第一高拉力轴2)转动,通过低拉力轮5带动低拉力轴1转动,高拉力轴(第一高拉力轴2和第二高拉力轴3)通过增力齿轮组再驱动低拉力轴1转动,低拉力轴1带动主动带轮8转动,进行高拉力拉紧。在进行高拉力拉紧时,低拉力拉紧并没有撤销,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提高高拉力拉紧时的拉力。
46.进行一次或多次高拉力拉紧后,完成打包带拉紧操作。
47.在高拉力轴(第一高拉力轴2)远离第二离合器21的端部连接有第三离合器22,第三离合器22能够对高拉力轴进行制动,进而控制是否处于停顿状态,为此,在进行低拉力拉紧时和进行高拉力拉紧时,均需要松开第三离合器22,只有在进行多次拉紧需要停顿时,才需要吸合第三离合器22。
48.对于多次拉紧的过程,在完成一次高拉力拉紧后,保持吸合第一离合器11,保持吸合第四离合器13,松开第二离合器21,吸合第三离合器22,此时,高拉力轮4处于空转状态,高拉力轴处于制动状态;低拉力轴1仍旧保持与主动带轮8动力驱动,以避免打包带松动,即打包带处于高大力停顿状态,但并没有撤销低拉力状态。制动状态结束后,保持吸合第一离合器11,保持吸合第四离合器13,吸合第二离合器21,松开第三离合器22,此时,主动轮6的动力可以继续传递到高拉力轮4,再传递到高拉力轴(第一高拉力轴2),继续进行高拉力拉紧,即打包带继续被高拉力收紧。重复制动状态和高拉力拉紧的步骤,根据打包货物或待打
包物的种类、样式或需求,进行若干次拉紧。本发明通过在第一高拉力轴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二离合器21和第三离合器22,能够利用第二离合器21控制动力是否输入,通过第三离合器22控制高拉力拉紧过程是否停顿,从而能够在高拉力拉紧过程中,采用“高拉力-停顿”多次循环,实现多次拉紧的效果,使得货物的边角的受力传导更均匀,包裹的货物更紧实更安全。
49.本发明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打包带拉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座以及转动安装在所述支座上的低拉力轴和高拉力轴,所述低拉力轴和所述高拉力轴之间连接有用于由所述高拉力轴向所述低拉力轴增大扭矩的增力齿轮组,所述低拉力轴连接有用于输送打包带的主动带轮;所述低拉力轴和所述高拉力轴的端部分别通过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连接有低拉力轮和高拉力轮,所述低拉力轮和所述高拉力轮均与同一主动轮动力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包带拉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轮、所述低拉力轮和所述高拉力轮套设在同一皮带内实现驱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包带拉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拉力轴远离所述第二离合器的端部连接有第三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吸合时,所述高拉力轴停止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打包带拉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拉力轴包括第一高拉力轴和第二高拉力轴,所述第一高拉力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第二离合器和所述第三离合器,所述第二高拉力轴与所述第一高拉力轴之间以及所述第二高拉力轴与所述低拉力轴之间分别通过不同的所述增力齿轮组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包带拉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拉力轴、所述第二高拉力轴和所述低拉力轴成三角形布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打包带拉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力齿轮组包括第一增力齿轮组、第二增力齿轮组、第三增力齿轮组和第四增力齿轮组,所述第一增力齿轮组包括啮合连接的第一小齿轮和第一大齿轮,所述第二增力齿轮组包括啮合连接的第二小齿轮和第二大齿轮,所述第三增力齿轮组包括啮合连接的第三小齿轮和第三大齿轮,所述第四增力齿轮组包括啮合连接的第四小齿轮和第四大齿轮;所述第一高拉力轴与所述第一小齿轮固定连接,与所述第二大齿轮、所述第三小齿轮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二大齿轮和所述第三小齿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高拉力轴与所述第一大齿轮、所述第二小齿轮固定连接,与所述第三大齿轮、所述第四小齿轮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三大齿轮和所述第四小齿轮固定连接;所述低拉力轴与所述第四大齿轮通过第四离合器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包带拉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增力齿轮组、所述第三增力齿轮组、所述第四增力齿轮组和所述第二增力齿轮组轴向顺次排布。8.一种打包带拉紧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打包带拉紧装置,包括以下步骤:打包带输送到位后,压紧打包带头端,进行收带,收带过程中同时进行拉紧操作;吸合所述第一离合器,松开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主动轮通过所述低拉力轮带动所述低拉力轴转动,所述低拉力轴带动所述主动带轮转动,进行低拉力拉紧;保持吸合所述第一离合器,同时吸合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主动轮通过所述高拉力轮带动所述高拉力轴转动,所述高拉力轴通过所述增力齿轮组驱动所述低拉力轴转动,所述低拉力轴带动所述主动带轮转动,进行高拉力拉紧;进行一次或多次高拉力拉紧后,完成打包带拉紧操作。9.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包带拉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拉力轴远离所述第二离合器的端部连接有第三离合器,在进行低拉力拉紧时和进行高拉力拉紧时,均松开所述第三离合器。10.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打包带拉紧方法,其特征在于:完成一次高拉力拉紧后,保
持吸合所述第一离合器,松开所述第二离合器,吸合所述第三离合器,所述高拉力轴处于制动状态;制动状态结束后,保持松开所述第一离合器,吸合所述第二离合器,松开所述第三离合器,继续进行高拉力拉紧;重复制动状态和高拉力拉紧的步骤,进行若干次拉紧。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打包带拉紧装置及其打包带拉紧方法,包括支座以及转动安装在所述支座上的低拉力轴和高拉力轴,所述低拉力轴和所述高拉力轴之间连接有用于由所述高拉力轴向所述低拉力轴增大扭矩的增力齿轮组,所述低拉力轴连接有用于输送打包带的主动带轮;所述低拉力轴和所述高拉力轴的端部分别通过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连接有低拉力轮和高拉力轮,所述低拉力轮和所述高拉力轮均与同一主动轮动力连接;本发明通过设置低拉力轮和高拉力轮,并依靠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的吸合状态来实现低拉力或高拉力的输出,能够在收带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拉力大小,从而能够满足对于拉紧打包带过程中对于拉力的高要求,实现紧实度更高的打包效果。更高的打包效果。更高的打包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闫旭 李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珠海赛克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31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