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10月前  76



1.本技术涉及介入式医疗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


背景技术:

2.内窥镜微创手术具有高效精准、手术效果好恢复快、给患者带来的损伤小、无需开腹等特点。在微创手术过程中,缝合创面是常见且有挑战的课题。内窥镜下缝合创面的器械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类似于外科开腹手术一样能通过缝线进行创面闭合的器械。已有的相关技术中,操作不高效,需要反复多次安装缝合装置,而不能一次性对创面进行连续缝合,同时,手术医师反复安装锋利的缝合装置存在医疗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简单、缝合效率高的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包括架体及外管;缝合组件,所述缝合组件包括多个缝合钉,多个所述缝合钉依次堆叠地设置在所述外管内,且每一所述缝合钉上均设置有中心孔,所述外管能够带动所述缝合钉转动;推动件,所述推动件设置在所述架体上,并能够沿所述外管的轴向移动,所述推动件的抵接端插入所述外管内,并抵压在所述缝合组件上;限位部件,所述限位部件位于所述外管内,用于限制所述缝合钉脱出所述外管,且当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所述缝合钉能够脱离所述限位部件并从所述外管中脱出;以及缝线,所述缝线依次穿过多个所述缝合钉,并与邻近所述外管的出口设置的一个所述缝合钉固定连接,其他的所述缝合钉能够在所述缝线上滑动,所述缝线位于缝合钉的中心孔内。
5.如上所述的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其中,其还包括:拉动件,所述拉动件设置在所述架体上,并能够沿所述外管的轴向移动;所述推动件具有贯穿其的第一通孔,所述拉动件的卡接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并伸入所述外管内;每一所述缝合钉上均设置有第一卡接结构,且所述卡接端依次穿过多个所述缝合钉,并与邻近所述外管的出口设置的所述缝合钉的所述第一卡接结构相卡接;当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所述卡接端能够从所述第一卡接结构中脱出,所述卡接端为所述限位部件。
6.如上所述的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其中,所述缝合组件还包括:锁定壳,所述锁定壳设置在所述外管内,并位于邻近所述架体的一侧,所述锁定壳上设置有用于穿过所述缝线的第一过线孔;第一切断壳,所述第一切断壳设置在所述锁定壳内,所述第一切断壳上设置有第一切断孔和第一限位孔,所述拉动件穿过所述第一限位孔,且所述卡接端能够与所述第一切断壳相干涉,所述缝线穿过所述第一切断孔,所述第一切断孔与所述第一过线孔对应设置并连通;以及第一挤压件,所述第一挤压件设置在所述锁定壳内,并位于所述第一切断壳与所述缝合钉之间,所述拉动件穿过所述第一挤压件,所述第一挤压件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接端配合的第二卡接结构,且当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所述卡接端能够从所述第二卡接结构中脱出;其中,所述拉动件带动所述第一挤压件在所述第一切断壳内移动,并挤压
所述缝线,将所述缝线固定在所述锁定壳上。
7.如上所述的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卡接结构为卡接片;所述卡接片具有贯穿其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相对设置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卡片,两个所述卡片沿垂直于所述连接孔的侧壁的方向相向延伸,两个所述卡接片之间形成卡接孔,所述拉动件穿过所述卡接孔,且所述卡接端能够与所述卡片相卡接。
8.如上所述的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其中,其还包括:切断锁死装置,所述缝线从所述外管穿出后穿入所述切断锁死装置;其中,所述切断锁死装置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包括架本体、把手和抵压管;牵引件,所述牵引部包括移动部及牵引部,所述移动部设置在所述架本体上,并能够带动所述牵引件沿所述抵压管的轴向移动,所述牵引部穿过所述架本体伸入所述抵压管内;固定壳,所述固定壳抵接在所述抵压管的远离所述架本体的一端,所述固定壳上设置有用于穿过所述缝线的第二过线孔;第二切断壳,所述第二切断壳设置在所述固定壳内,所述第二切断壳上设置有第二切断孔和第二限位孔,所述牵引部穿过所述第二限位孔,且所述牵引部的卡接部能够与所述第二切断壳相干涉,所述缝线穿过所述第二切断孔,所述第二切断孔与所述第二过线孔对应设置并连通;以及第二挤压件,所述第二挤压件设置在所述固定壳内,并位于所述第二切断壳与所述缝合钉之间,所述牵引部穿过所述第二挤压件,所述第二挤压件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接端配合的第三卡接结构,且当满足第三预设条件时,所述卡接端能够从所述第三卡接结构中脱出。
9.如上所述的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挤压件上设置有贯穿其的第二通孔;所述牵引部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且所述卡接部能够与所述第二挤压件相干涉,所述第二通孔相对设置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切缝;所述第三卡接结构包括所述切缝和所述第二通孔。
10.如上所述的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其中,所述拉动件通过螺纹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架体上。
11.如上所述的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其中,所述架体上设置有螺纹杆,所述拉动件上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纹杆旋入所述螺纹孔内。
12.如上所述的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其中,所述架体上设置有旋转腔,所述旋转腔的腔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拉动件的外表面上外螺纹,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相旋接。
13.如上所述的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其中,所述外管包括固定管及转动管,所述转动管与所述固定管可转动连接;多个所述缝合钉设置在所述转动管内,所述固定管与所述架体连接;所述转动管的内壁面围成的形状为非圆形,所述抵接端的外表面与所述转动管的内壁面相适配,所述缝合钉的外表面与所述转动管的内壁面相适配;所述推动件能够带动所述转动管绕所述外管的轴线相对于所述固定管转动。
14.如上所述的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其中,所述缝合钉上对称地设置有两个弹片,所述弹片抵压在所述外管的内壁上,所述弹片为所述限位部件。
15.如上所述的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其中,所述缝合钉包括基体以及螺旋针头,所述螺旋针头固定在所述基体的一端上,所述第一卡接结构固定在所述基体的另一端上,所述基体上设置有所述中心孔,所述缝线和所述拉动件均穿过所述中心孔。
16.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的优点:
17.缝线穿行于缝合钉的中心孔内,在缝合钉旋转锚定的过程中,缝线绕自身的轴线
转动不会缠绕打结锁死在缝合钉的螺旋针头上,避免了缝合钉无法在缝线上滑动的情况发生,即保证了能够通过缝线顺利地将多个缝合钉收紧,以实现对创面的有效缝合。
附图说明
18.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中:
19.图1是本技术所述的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的第一种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技术所述的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的第一种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图2所示的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本技术所述的缝合钉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本技术所述切断及锁合部分处于锁紧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本技术所述切断及锁合部分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5.图7是申请所述切断及锁合部分处于切断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6.图8是本技术所述的切断锁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9是图8所述的切断锁死装置的处于锁紧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28.图10是图8所述的切断锁死装置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29.图11是图8所述的切断锁死装置的处于切断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30.图12是本技术所述的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第二种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1.图13是本技术所述的外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2.图14是本技术所述的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第三种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33.图15是本技术所述的拉动件第一种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34.图16是本技术所述的拉动件第二种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35.图17是本技术所述的拉动件第三种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36.附图标号说明:
37.10、固定架;11、架体;12、外管;121、固定管;122、转动管;123、卡槽;13、螺纹杆;20、缝合组件;21、缝合钉;211、中心孔;212、基体;213、螺旋针头;22、第一卡接结构;23、锁定壳;231、第一过线孔;24、第一切断壳;241、第一切断孔;242、第一限位孔;25、第一挤压件;251、第二卡接结构;26、弹片;30、推动件;31、第一通孔;32、抵接端;40、限位部件;50、缝线;60、拉动件;61、卡接端;62、螺纹孔;70、切断锁死装置;71、安装架;711、架本体;712、把手;713、抵压管;72、牵引件;721、移动部;722、牵引部;7221、卡接部;73、固定壳;731、第二过线孔;74、第二切断壳;741、第二切断孔;742、第二限位孔;75、第二挤压件;751、第二通孔;752、切缝。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通过这些说明,本技术的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为清楚明确。
39.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40.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
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下述讨论提供了本技术的多个实施例。虽然每个实施例代表了申请的单一组合,但是本技术不同实施例可以替换,或者合并组合,因此本技术也可认为包含所记载的相同和/或不同实施例的所有可能组合。因而,如果一个实施例包含a、b、c,另一个实施例包含b和d的组合,那么本技术也应视为包括含有a、b、c、d的一个或多个所有其他可能的组合的实施例,尽管该实施例可能并未在以下内容中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41.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包括:固定架10、缝合组件20、推动件30、限位部件40以及缝线50。
42.固定架10包括架体11及外管12。
43.缝合组件20包括多个缝合钉21,多个缝合钉21依次堆叠地设置在外管12内,且每一缝合钉21上均设置有中心孔211,外管12能够带动缝合钉21转动。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缝合钉21包括基体212以及螺旋针头213,螺旋针头213固定在基体212的一端上,第一卡接结构22固定在基体212的另一端上,基体212上设置有中心孔211;一个缝合钉21的螺旋针头213抵压在另一缝合钉21上,且螺旋针头213被压缩,从而降低了单个缝合钉21所占用的空间,进而使外管12内能够安装更多的缝合钉21,当第一缝合钉21从外管12脱出后,第二缝合钉21的螺旋针头213因失去第一缝合钉21的抵压而打开。由于螺旋针头213受到外管的限制,同时通过另一缝合钉21的挤压作用能够对螺旋针头213进行塑形,当失去另一缝合钉21的抵压时,螺旋针头213在弹性的作用下恢复原状。缝合钉的螺旋针头可以压缩放置于外管的内部,缝合钉的螺旋针头也可以不被压缩放置于外管的内部。
44.推动件30设置在架体11上,并能够沿外管12的轴向移动,推动件30的抵接端32插入外管12内,并抵压在缝合组件20上。
45.限位部件40位于外管12内,用于限制缝合钉21脱出外管12,且当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缝合钉21能够脱离限位部件40并从外管12中脱出。
46.缝线50依次穿过多个缝合钉21,并与邻近外管12的出口设置的一个缝合钉21固定连接,其他的缝合钉21能够在缝线50上滑动,缝线50位于缝合钉21的中心孔211内。
47.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进入人体后,推动件30将第一缝合钉21的螺旋针头213推出外管12,当缝合钉21完全推出外管12后,限位部件40防止第一缝合钉21从外管12中脱出;然后通过固定架10带动缝合钉21旋转,使缝合钉21旋入第一位置的人体组织里;缝合钉21完全旋入并且锚定在人体组织里后,用户增加向推动件30施加的外力,以将第一缝合钉21从外管12中脱出;将第二缝合钉21的螺旋针头213推出外管12,当缝合钉21完全推出外管12后,因拉动件60的卡接端61与第一卡接结构22相卡接,限位部件40防止第二缝合钉21从外管12中脱出,然后通过固定架10带动缝合钉21旋转,使缝合钉21旋入第二位置的人体组织里,由于缝线50位于缝合钉21的中心孔211内,在第二缝合钉21旋转锚定的过程中,缝线50绕自身的轴线转动不会缠绕打结锁死在第二缝合钉21上,用户增加向推动件施加的外力,以将第二缝合钉21从外管12中脱出;依次类推,将多个缝合钉21锚定在相应的人体组织的固定点,之后通过缝线50将多个缝合钉21收紧,多个缝合钉21收紧后将缝线50进行锁死,最后切断缝线50,以使多个缝合钉21带动创口周围的人体组织对创口进行缝合;从而实现了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一次进入人体后就能够对创面的缝合,提高了对创面的缝合效率,另外,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从而提高了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的使用舒
适度,进而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8.本技术提供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缝线50位于缝合钉21的中心孔211内,在缝合钉21旋转锚定的过程中,缝线50绕自身的轴线转动不会缠绕打结锁死在缝合钉21上,避免了缝合钉21无法在缝线50上滑动的情况发生,即保证了能够通过缝线50顺利地将多个缝合钉21收紧,以实现对创面的有效缝合。
49.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还包括:拉动件60。
50.拉动件60设置在架体11上,并能够沿外管12的轴向移动。
51.推动件30具有贯穿其的第一通孔31,拉动件60的卡接端61穿过第一通孔31并伸入外管12内。
52.每一缝合钉21上均设置有第一卡接结构22,且卡接端61依次穿过多个缝合钉21的中心孔211,并与邻近外管12的出口设置的缝合钉21的第一卡接结构22相卡接。
53.当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卡接端61能够从第一卡接结构22中脱出,卡接端61为限位部件40。
54.当缝合钉21完全推出外管12后,因拉动件60的卡接端61与第一卡接结构22相卡接,拉动件60防止第一缝合钉21从外管12中脱出;当缝合钉21完全旋入并且锚定在人体组织里后,用户增加向推动件30施加的外力,同时,用力拖拽拉动件60,使拉动件60的卡接端61突破与第一卡接结构22之间的卡接力(即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从而使卡接端61能够从第一卡接结构22中脱出,以将缝合钉21从外管12中脱出。
55.如图5至图7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缝合组件20还包括:锁定壳23、第一切断壳24以及第一挤压件25。
56.锁定壳23设置在外管12内,并位于邻近架体11的一侧,锁定壳23上设置有用于穿过缝线50的第一过线孔231。
57.第一切断壳24设置在锁定壳23内,第一切断壳24上设置有第一切断孔241和第一限位孔242,拉动件60穿过第一限位孔242,且卡接端61能够与第一切断壳24相干涉,缝线50穿过第一切断孔241,第一切断孔241与第一过线孔231对应设置并连通。
58.第一挤压件25设置在锁定壳23内,并位于第一切断壳24与缝合钉21之间,拉动件60穿过第一挤压件25,第一挤压件25上设置有与卡接端61配合的第二卡接结构251,且当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卡接端61能够从第二卡接结构251中脱出。
59.拉动件60带动第一挤压件25在第一切断壳24内移动,并挤压缝线50,将缝线50固定在锁定壳23上。
60.当多个缝合钉21锚定在相应的人体组织位置后,收紧缝线50将多个缝合钉21收紧,多个缝合钉21带动创口周围的人体组织将创口包裹,然后继续牵拉拉动件60,由于拉动件60的卡接端61与第二卡接结构251相卡接(如图5所示),拉动件60带动第一挤压件25移动,以使第一挤压件25与锁定壳23配合挤压缝线50,使缝线50无法移动,从而将缝线50锁死在锁定壳23上;在锁死缝线50后,继续增加拉动件60的拖拽力,使卡接端61突破与第二卡接结构251之间的卡接力(即满足第二预设条件),从而使卡接端61能够从第二卡接结构251中脱出;之后卡接端61与第一切断壳24相干涉,拉动件60带动第一切断壳24在外管12内移动,随着第一切断壳24的移动使第一切断孔241与第一过线孔231错位,第一切断孔241将缝线
50切断(如图7所示),锁定壳23以及第一挤压件25随着缝线50从外管12脱出,留在人体内。上述结构实现了一次性地在人体内部对缝线50锁死和切断的操作,不需要其他的独立的锁死装置锁死缝线50,操作方便,提高了缝合效率,进而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61.如图6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卡接结构251为卡接片。
62.卡接片具有贯穿其的连接孔,连接孔相对设置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卡片,两个卡片沿垂直于连接孔的侧壁的方向相向延伸,两个卡接片之间形成卡接孔,拉动件60穿过卡接孔,且卡接端61能够与卡片相卡接。
63.拉动件60的卡接端61与卡接片相卡接,使拉动件60与卡接片相干涉,用户用力拖拽力牵引部722,当卡接片受到的力较大时,卡接端61使卡接孔变形,从而使卡接端61从卡接孔中脱出,以实现锁合缝线50的功能。
64.如图8至图11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还包括:切断锁死装置70,缝线50从外管12穿出后穿入切断锁死装置70。
65.切断锁死装置70包括:安装架71、牵引件72、固定壳73、第二切断壳74以及第二挤压件75。
66.安装架71包括架本体711、把手712和抵压管713。
67.牵引件72包括移动部721及牵引部722,移动部721设置在架本体711上,并能够带动牵引部722沿抵压管713的轴向移动,牵引部722穿过架本体711伸入抵压管713内。
68.固定壳73抵接在抵压管713的远离架本体711的一端,固定壳73上设置有用于穿过缝线50的第二过线孔731。
69.第二切断壳74设置在固定壳73内,第二切断壳74上设置有第二切断孔741和第二限位孔742,牵引部722穿过第二限位孔742,且牵引部722的卡接部7221能够与第二切断壳74相干涉,缝线50穿过第二切断孔741,第二切断孔741与第二过线孔731对应设置并连通。
70.第二挤压件75设置在固定壳73内,并位于第二切断壳74与缝合钉21之间,牵引部722穿过第二挤压件75,第二挤压件75上设置有与卡接端61配合的第三卡接结构,且当满足第三预设条件时,卡接端61能够从第三卡接结构中脱出。
71.当多个缝合钉21锚定在相应的人体组织位置后,收紧缝线50将多个缝合钉21收紧,多个缝合钉21带动创口周围的人体组织将创口包裹,然后继续牵拉牵引件72,由于牵引部722的卡接部7221与第三卡接结构相卡接(如图9所示),牵引部722带动第二挤压件75移动,以使第二挤压件75与固定壳73配合挤压缝线50,使缝线50无法移动,从而将缝线50锁死在固定壳73上;在锁死缝线50后,继续增加牵引件72的拖拽力,使卡接部7221突破与第三卡接结构之间的卡接力(即满足第三预设条件),从而使卡接部7221能够从第三卡接结构中脱出;之后卡接部7221与第二切断壳74相干涉,牵引部722带动第二切断壳74在固定壳73内移动,随着第二切断壳74的移动使第二切断孔741与第二过线孔731错位,第二切断孔741将缝线50切断(如图11所示)固定壳73以及第二挤压件75随着缝线50脱落下来,留在人体内。上述结构实现了一次性地在人体内部对缝线50锁死的操作,操作方便,提高了缝合效率,进而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外,上述切断锁死装置70为独立的部件,不与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的其他部件连接,结构简化了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的复杂性,同时,使外管12内拥有更多的空间设置有缝合钉21,以实现一次性释放更多枚缝合钉21。
72.如图10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挤压件75上设置有贯穿其的第二通
孔751。
73.牵引部722穿过第二通孔751,且卡接部7221能够与第二挤压件75相干涉,第二通孔751相对设置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切缝752。
74.第三卡接结构包括切缝752和第二通孔751。
75.牵引部722的卡接部7221与第二挤压件75相卡接,即或者牵引部722与第二挤压件75相干涉,用户用力拖拽力牵引件72,当第二挤压件75受到的力较大时,卡接部7221使第二挤压件75从切缝752处变形,从而使卡接部7221从第二挤压件75中脱出,以实现锁合缝线50的功能。
76.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拉动件60通过螺纹可转动地设置在架体11上。
77.使拉动件60相对于架体11转动,拉动件60通过螺纹沿着架体11移动,拉动件60的卡接端61与卡接结构之间压力逐渐增加,当卡接端61与卡接结构之间压力到达预设压力时,卡接端61突破卡接结构,使卡接端61与卡接结构分离;在拉动件60的移动的过程中,卡接端61与卡接结构之间压力逐渐增加,从而实现了精准控制拉动件60的拖拽力的目的。
78.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架体11上设置有螺纹杆13,拉动件60上设置有螺纹孔62,螺纹杆13旋入螺纹孔62内。
79.拉动件60螺接在螺纹杆13上,旋转拉动件60使其沿着螺纹杆13移动,在拉动件60的移动的过程中,卡接端61与卡接结构之间压力逐渐增加,从而实现了精准控制拉动件60的拖拽力的目的。
8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架体上设置有旋转腔,旋转腔的腔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拉动件的外表面上外螺纹,内螺纹与外螺纹相旋接。
81.拉动件螺纹连接在旋转腔内,旋转拉动件使其在旋转腔内移动,在拉动件的移动的过程中,卡接端与卡接结构之间压力逐渐增加,从而实现了精准控制拉动件的拖拽力的目的。
82.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外管12包括固定管121及转动管122,转动管122与固定管121可转动连接。
83.多个缝合钉21设置在转动管122内,固定管121与架体11连接;转动管122的内壁面围成的形状为非圆形,抵接端32的外表面与转动管122的内壁面相适配,缝合钉21的外表面与转动管122的内壁面相适配。
84.推动件30能够带动转动管122绕外管12的轴线相对于固定管121转动。
85.当推动件30将缝合钉21的螺旋针头213完全推出转动管122后,用户旋转推动件30,由于缝合钉21的外表面与转动管122的内壁面相干涉,推动件30带动转动管122转动,转动管122带动缝合钉21转动,从而使螺旋针头213旋入相应位置的人体组织里;上述旋转缝合钉21操作,只需要旋转推动件30就可将缝合钉21旋入人体组织里,不需要旋转整个架体11,操作简单、方便,保证了产品的使用舒适度,进而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86.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为了保证外管12能够带动缝合钉21转动,外管12的设置有缝合钉21部分的内壁面围成的形状为均为非圆形。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外管能够带动缝合钉转动,外管与缝合钉之间设置有限位件结构,如外管与缝合钉中的一个上凹槽,另一个上设置有凸起。
87.如图14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缝合钉21上对称地设置有两个弹片26,弹片26抵压在外管12的内壁上,弹片26为限位部件40。在本技术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外管12的出口的侧壁上对称地设置有两个卡槽123,弹片26能够卡入卡槽123内。
88.弹片26抵压在外管12的内壁上,即缝合钉21通过弹片26与外管12相干涉,防止缝合钉21从外管12中脱出,另外,施加在外壳上的旋转力能够通过弹片26有效地传递到缝合钉21上,使缝合钉21快速地进入人体组织里。
89.如图15至图17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拉动件60的卡接端61由在拉动件60的端部焊接膨大部形成,具体地,拉动件60上设置有插孔,膨大部上设置有插杆,插杆插入插孔内,再通过焊接使插杆固定在插孔内;或者,膨大部上设置有插孔,拉动件60的端部插入插孔内,再通过焊接使拉动件60的端部固定在插孔内。膨大部的形状可为球形、柱状等,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了。同理,牵引部的卡接部也采用与拉动件的卡接端同样的方式制造。
9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
9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92.以上结合了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了说明,不过这些实施方式仅是范例性的,仅起到说明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多种替换和改进,这些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包括架体及外管;缝合组件,所述缝合组件包括多个缝合钉,多个所述缝合钉依次堆叠地设置在所述外管内,且每一所述缝合钉上均设置有中心孔,所述外管能够带动所述缝合钉转动;推动件,所述推动件设置在所述架体上,并能够沿所述外管的轴向移动,所述推动件的抵接端插入所述外管内,并抵压在所述缝合组件上;限位部件,所述限位部件位于所述外管内,用于限制所述缝合钉脱出所述外管,且当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所述缝合钉能够脱离所述限位部件并从所述外管中脱出;以及缝线,所述缝线依次穿过多个所述缝合钉,并与邻近所述外管的出口设置的一个所述缝合钉固定连接,其他的所述缝合钉能够在所述缝线上滑动,所述缝线位于缝合钉的中心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拉动件,所述拉动件设置在所述架体上,并能够沿所述外管的轴向移动;所述推动件具有贯穿其的第一通孔,所述拉动件的卡接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并伸入所述外管内;每一所述缝合钉上均设置有第一卡接结构,且所述卡接端依次穿过多个所述缝合钉,并与邻近所述外管的出口设置的所述缝合钉的所述第一卡接结构相卡接;当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所述卡接端能够从所述第一卡接结构中脱出,所述卡接端为所述限位部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组件还包括:锁定壳,所述锁定壳设置在所述外管内,并位于邻近所述架体的一侧,所述锁定壳上设置有用于穿过所述缝线的第一过线孔;第一切断壳,所述第一切断壳设置在所述锁定壳内,所述第一切断壳上设置有第一切断孔和第一限位孔,所述拉动件穿过所述第一限位孔,且所述卡接端能够与所述第一切断壳相干涉,所述缝线穿过所述第一切断孔,所述第一切断孔与所述第一过线孔对应设置并连通;以及第一挤压件,所述第一挤压件设置在所述锁定壳内,并位于所述第一切断壳与所述缝合钉之间,所述拉动件穿过所述第一挤压件,所述第一挤压件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接端配合的第二卡接结构,且当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所述卡接端能够从所述第二卡接结构中脱出;其中,所述拉动件带动所述第一挤压件在所述锁定壳内移动,并挤压所述缝线,将所述缝线固定在所述锁定壳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挤压件上设置有贯穿其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相对设置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卡片,两个所述卡片沿垂直于所述连接孔的侧壁的方向相向延伸,两个所述卡接片之间形成卡接孔,所述卡接端穿过所述卡接孔,并与所述卡片相卡接;所述第二卡接结构包括所述连接孔和所述卡片。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切断锁死装置,所述缝线从所述外管穿出后穿入所述切断锁死装置;其中,所述切断锁死装置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包括架本体、把手和抵压管;
牵引件,所述牵引件包括移动部及牵引部,所述移动部设置在所述架本体上,并能够带动所述牵引部沿所述抵压管的轴向移动,所述牵引部穿过所述架本体伸入所述抵压管内,且牵引部的端部设置有卡接部;固定壳,所述固定壳抵接在所述抵压管的远离所述架本体的一端,所述固定壳上设置有用于穿过所述缝线的第二过线孔;第二切断壳,所述第二切断壳设置在所述固定壳内,所述第二切断壳上设置有第二切断孔和第二限位孔,所述牵引部穿过所述第二限位孔,且所述牵引部的卡接部能够与所述第二切断壳相干涉,所述缝线穿过所述第二切断孔,所述第二切断孔与所述第二过线孔对应设置并连通;以及第二挤压件,所述第二挤压件设置在所述固定壳内,并位于所述第二切断壳与所述缝合钉之间,所述牵引部穿过所述第二挤压件,所述第二挤压件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接端配合的第三卡接结构,且当满足第三预设条件时,所述卡接端能够从所述第三卡接结构中脱出。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挤压件上设置有贯穿其的第二通孔;所述牵引部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且所述卡接部能够与所述第二挤压件相干涉,所述第二通孔相对设置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切缝;所述第三卡接结构包括所述切缝和所述第二通孔。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动件通过螺纹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架体上。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上设置有螺纹杆,所述拉动件上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纹杆旋入所述螺纹孔内。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上设置有旋转腔,所述旋转腔的腔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拉动件的外表面上外螺纹,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相旋接。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包括固定管及转动管,所述转动管与所述固定管可转动连接;多个所述缝合钉设置在所述转动管内,所述固定管与所述架体连接;所述转动管的内壁面围成的形状为非圆形,所述抵接端的外表面与所述转动管的内壁面相适配,所述缝合钉的外表面与所述转动管的内壁面相适配;所述推动件能够带动所述转动管绕所述外管的轴线相对于所述固定管转动。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钉上对称地设置有两个弹片,所述弹片抵压在所述外管的内壁上,所述弹片为所述限位部件。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钉包括基体以及螺旋针头,所述螺旋针头设置在所述基体的一端上,所述第一卡接结构设置在所述基体的另一端上,所述基体上设置有所述中心孔,所述缝线和所述拉动件均穿过所述中心孔。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包括:固定架、缝合组件、推动件、限位部件以及缝线。缝合组件包括多个缝合钉,每一缝合钉上均设置有中心孔,缝线位于缝合钉的中心孔内。本申请提供内镜螺旋钉释放装置,缝线位于缝合钉的中心孔内,在缝合钉旋转锚定的过程中,缝线绕自身的轴线转动不会缠绕打结锁死在缝合钉上,避免了缝合钉无法在缝线上滑动的情况发生,即保证了能够通过缝线顺利地将多个缝合钉收紧,以实现对创面的有效缝合。以实现对创面的有效缝合。以实现对创面的有效缝合。


技术研发人员:张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张强
技术研发日:2021.12.31
技术公布日:2022/3/8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