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应用无线充电技术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多,使得电子设备使用越来越方便。但现有的无线充电技术通常需要在电子设备内置无线充电线圈,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实现无线充电。但是,这类无线充电方式,不仅硬件成本较高,而且占用电子设备的内部空间,不利于电子设备实现轻薄化。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4.本技术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包括:
5.确定第一电子设备的触控面板上是否放置有第二电子设备;其中,所述触控面板包括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用于检测触控体在所述触控面板上的触控位置;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具有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能够与所述第一电极层形成充电电容单元;
6.在确定所述触控板面上放置有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电极层与相对的所述第二电极层形成所述充电电容单元;
7.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电源模块向所述第一电极层提供电力,以通过所述充电电容单元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供电;或者,控制所述第一电源模块接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利用所述充电电容单元传输的电力。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沿所述触控面板均匀排布的多个第一电极单元,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一对第二子电极;所述控制所述第一电极层与相对的所述第二电极层形成所述充电电容单元,包括:
9.确定该一对第二子电极的第一位置信息;
10.基于所述第一位置信息,控制与该一对第二子电极相对的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形成一对第一子电极,使该一对第一子电极分别与该一对第二子电极耦合形成一对耦合电容,以通过该一对耦合电容形成所述充电电容单元。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该一对第二子电极的第一位置信息,包括:
12.向所述第一电极层中的所述第一电极单元施加检测电流,并获取各所述第一电极单元的第一电力参数;
13.基于所述第一电力参数,确定该一对第二子电极的第一位置信息。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沿所述触控面板均匀排布的多个第一电极单元,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沿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表面均匀排布的多个第二电极单元;所述控制所述第一电极层与相对的所述第二电极层形成所述充电电容单元,包括:
15.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协商所述充电电容单元的第二位置信息;
16.基于所述第二位置信息,控制若干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形成一对第一子电极,使该
一对第一子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一对第二子电极相对并耦合形成一对耦合电容,以通过该一对耦合电容形成所述充电电容单元;
17.其中,该一对第二子电极由若干第二电极单元形成。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协商所述充电电容单元的第二位置信息,包括:
19.基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电源参数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电源参数,协商所述第二位置信息。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第一电子设备的触控面板上是否放置有第二电子设备,包括:
21.在确定所述触控面板上放置有待检测物体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三电极层断电;其中,所述第三电极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层相对且能够耦合形成触控电容单元,所述触控电容单元用于检测触控体在所述触控面板上的触控位置;
22.通过所述第一电极层输出符合预设协议的检测信号,以请求检测该待检测物体是否属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
23.在接收到与所述检测信号相对应的反馈信号的情况下,确定该待检测物体为第二电子设备。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电源模块向所述第一电极层提供电力,以通过所述充电电容单元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供电,包括:
25.控制所述第一电源模块输出直流电;
26.通过变换器将所述第一电源模块输出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
27.通过变压器对所述变换器输出的交流电进行变压处理,以形成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适配的交流电。
2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过变换器将所述第一电源模块输出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包括:
29.向所述变换器发送脉冲信号,使所述变换器基于所述脉冲信号将所述第一电源模块输出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
3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所述第一电源模块接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利用所述充电电容单元传输的电力,包括:
31.通过变压器对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利用所述充电电容单元传输的交流电进行变压处理,以形成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适配的交流电;
32.通过变换器将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适配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并输出至所述第一电源模块。
33.本技术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34.触控面板,其具有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用于检测触控体在所述触控面板上的触控位置;
35.控制器,其用于确定所述触控面板上是否放置有第二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具有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能够与所述第一电极层形成充电电容单元;在确定所述触控板面上放置有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电极层与相对的所述第二电极层形成所述充电电容单元;
36.第一电源模块,其用于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向所述第一电极层提供电力,以通过所述充电电容单元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供电;或者,用于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接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利用所述充电电容单元传输的电力。
37.本技术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在确定第一电子设备的触控面板上放置有第二电子设备的情况下,通过控制触控面板的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电极层耦合形成充电电容单元,第一电子设备通过该充电电容单元能够向第二电子设备供电,或者从第二电子设备获取电能,实现无线充电。如此,该触控面板既作为输入设备,供用户通过触控的方式操控第一电子设备,还能够作为无线充电装置,为第二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或从第二电子设备无线获取电能,能够拓展触控面板的功能,使得第一电子设备无需单独设置无线充电装置就能够具备无线充电功能,有益于简化设备结构,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3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3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场景示意图;
4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原理图;
41.图4为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无线充电过程的原理图;
4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控制方法中步骤s120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4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控制方法中步骤s120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4.此处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各种方案以及特征。
45.应理解的是,可以对此处申请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因此,上述说明书不应该视为限制,而仅是作为实施例的范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想到在本技术的范围和精神内的其他修改。
46.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且与上面给出的对本技术的大致描述以及下面给出的对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47.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给定为非限制性实例的实施例的优选形式的描述,本技术的这些和其它特性将会变得显而易见。
48.还应当理解,尽管已经参照一些具体实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确定地实现本技术的很多其它等效形式,它们具有如权利要求所述的特征并因此都位于借此所限定的保护范围内。
49.当结合附图时,鉴于以下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方面、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为显而易见。
50.此后参照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所申请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实例,其可采用多种方式实施。熟知和/或重复的功能和结构并未详细描述以避免不必要或多余的细节使得本技术模糊不清。因此,本文所申请的具体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细节并非意在限定,而是仅仅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和代表性基础用于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以
实质上任意合适的详细结构多样地使用本技术。
51.本说明书可使用词组“在一种实施例中”、“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又一实施例中”或“在其他实施例中”,其均可指代根据本技术的相同或不同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
52.参见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具体可包括如下步骤。
53.s110,确定第一电子设备10的触控面板12上是否放置有第二电子设备20;其中,所述触控面板12包括第一电极层17,所述第一电极层17用于检测触控体在所述触控面板12上的触控位置;所述第二电子设备20具有第二电极层21,所述第二电极层21能够与所述第一电极层17形成充电电容单元。
54.其中,第一电子设备10即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执行主体,该第一电子设备10具有电容式触控面板12。可选的,该第一电子设备10可为例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或其他具有触控面板12的电子设备。
55.该触控面板12可为单独设置的用于执行触控操作的电容式触控装置,例如,该触控面板12可为笔记本电脑的c面上的触摸板。该触控面板12也可为设置在显示屏上的电容式触控组件,该电容式触控组件能够与显示屏共同形成电容式触控屏。
56.第二电子设备20具有第二电极层21,当用户将第二电子设备20放置于第一电子设备10的触控面板12上,且第二电极层21与第一电极层17相对时,第二电极层21能够与第一电极层17形成充电电容单元。该充电电容单元可包括至少一对耦合电容30,第一电子设备10的第一电源模块14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该一对耦合电容30连接,第二电子设备20的第二电源模块24的正极和负极也分别与该一对耦合电容30连接,以形成回路,如图3和图4所示。该充电电容单元作为容式无线充电的电能传递部件,能够在第一电子设备10和第二电子设备20之间传递交流电。
57.该第二电子设备20可为例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或者其他具有第二电极层21且能够进行容式无线充电的电子设备。该第二电极层21可为设置在第二电子设备20的壳体上专用于进行无线充电的电极层,例如,设置在壳体表面的金属板或金属层。该第二电极层21也可与第一电极层17类似,为第二电子设备20的触控面板的电极层,用于检测触控体在第二电子设备20的触控面板上的触控位置。
58.在实际应用时,首先可确定第一电子设备10的触控面板12上是否放置有待检测物体,在确定触控面板12上放置有待检测物体的情况下,可确定该待检测物体是否为第二电子设备20。确定触控面板12上是否放置有待检测物体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可基于电容、压力或光电感应等多种方式来实现。确定该待检测物体是否为第二电子设备20,可基于特征识别或协议交互的方式来实现。例如,可通过识别第二电极层21的特征信号来识别待检测物体是否第二电子设备20。
59.s120,在确定所述触控板面上放置有所述第二电子设备20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电极层17与相对的所述第二电极层21形成所述充电电容单元。
60.其中,确定触控面板12上放置有第二电子设备20,应理解为触控面板12上放置了第二电子设备20,且第二电极层21与第一电极层17相对,从而使得第一电极层17和第二电极层21能够耦合形成充电电容单元,以便第一电子设备10和第二电子设备20能够利用该充电电容单元进行电能传输。第一电极层17和第二电极层21能够耦合形成充电电容单元,不仅限于在物理上能够耦合形成一对耦合电容30,还应包括第一电子设备10和第二电子设备
20支持相同的无线充电协议,以便二者能够利用该一对耦合电容30进行无线充电。
61.在确定触控面板12上放置有第二电子设备20情况下,可基于第一电子设备10和第二电子设备20所共同支持的无线充电协议,控制第一电子设备10通过第一电极层17和第二电极层21与第二电子设备20进行信息交互,以确定是否符合电能传输条件。在确定第一电子设备10和第二电子设备20符合电能传输条件的情况下,可控制第一电极层17与第二电极层21形成一对耦合电容30。
62.可选的,可控制第一电子设备10和第二电子设备20交互,确定第一电子设备10的剩余电量、第二电子设备20的剩余电量、第一电子设备10和第二电子设备20各自是否连接有市电电源和第一电子设备10和第二电子设备20的电源参数等信息,并基于上述信息确定第一电子设备10和第二电子设备20是否符合电能传输条件。
63.可选的,可在第一电子设备10和第二电子设备20的电源参数相匹配,且第一电子设备10和第二电子设备20二者中一个需要进行充电,另一个能够进行供电的情况下,确定第一电子设备10和第二电子设备20符合电能传输条件。
64.例如,当第一电子设备10和第二电子设备20的电源参数匹配,第一电子设备10的剩余电量大于第一阈值,第二电子设备20的剩余电量小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确定符合电能传输条件。或者,当第一电子设备10和第二电子设备20的电源参数相匹配,第一电子设备10和第二电子设备20的剩余电量均大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则可确定第一电子设备10和第二电子设备20不符合电能传输条件。
65.当然,在具体实施时,电能传输条件通常都不是唯一的,通常会根据实际需要配置多个电能传输条件,符合任意一个电能传输条件的情况下,均认为第一电子设备10和第二电子设备20符合电能传输条件。
66.s130,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10的第一电源模块14向所述第一电极层17提供电力,以通过所述充电电容单元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20供电;或者,控制所述第一电源模块14接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20利用所述充电电容单元传输的交流电。
67.第一电子设备10和第二电子设备20可基于无线充电协议协商哪个作为供电方,哪个作为用电方。例如,在第一电子设备10和第二电子设备20交互信息确定是否符合电能传输条件的过程中,可一并协商电能的传输方向,也即确定第一电子设备10和第二电子设备20哪个作为供电方。
68.例如,在第一电子设备10连接有市电电源,第二电子设备20未连接市电电源,且第二电子设备20的剩余电量不足的情况下,可确定第一电子设备10的作为供电方,控制第一电子设备10的第一电源模块14向第一电极层17提供交流电,以通过充电电容单元为第二电子设备20供电。
69.还例如,以第一电子设备10为笔记本电脑为例,第二电子设备20为智能手机为例,笔记本电脑的c面上可设置有第一触控屏,该第一触控屏的触控组件包括第一电极层17,智能手机的第二触控屏的触控组件可包括第二电极层21。当笔记本电脑的剩余电量较少,且智能手机的剩余电量较为充足时,可按照第二触控屏朝向第一触控屏的方式,将智能手机放置在笔记本电脑的第一触控屏上。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可通过交互确定智能手机作为供电方,笔记本电脑作为用电方,控制笔记本电脑的第一电源模块14通过充电电容单元从智能手机接收交流电。
70.本技术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在确定第一电子设备10的触控面板12上放置有第二电子设备20的情况下,通过控制触控面板12的第一电极层17与第二电子设备20的第二电极层21耦合形成充电电容单元,第一电子设备10通过该充电电容单元能够向第二电子设备20供电,或者从第二电子设备20获取电能,实现无线充电。如此,该触控面板12既作为输入设备,供用户通过触控的方式操控第一电子设备10,还能够作为无线充电装置,为第二电子设备20无线充电或从第二电子设备20无线获取电能,能够拓展触控面板12的功能,使得第一电子设备10无需单独设置无线充电装置就能够具备无线充电功能,有益于简化设备结构,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提高用户体验。
71.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10,所述确定第一电子设备10的触控面板12上是否放置有第二电子设备20,可包括。
72.s111,在确定所述触控面板12上放置有待检测物体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10的第三电极层断电;其中,所述第三电极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层17相对且能够耦合形成触控电容单元,所述触控电容单元用于检测触控体在所述触控面板12上的触控位置。
73.s112,通过所述第一电极层17输出符合预设协议的检测信号,以请求检测该待检测物体是否属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20。
74.s113,在接收到与所述检测信号相对应的反馈信号的情况下,确定该待检测物体为第二电子设备20。
75.在一些情况下,第一电子设备10并不是单独通过第一电极层17来检测触控体在触控面板12上的触控位置,而是包括相对的第一电极层17和第三电极层,第一电极层17和第三电极层能够耦合形成触控电容单元,该触控电容单元可包括子电容形成的阵列。例如,第一电极层17可包括栅状布置的横向电极,第三电极层可包括栅状布置的竖向电极,横向电极和竖向电极交叉的位置形成子电容,触控体与触控面板12接触时,会影响与之相对的子电容的电容量,基于该原理可检测触控体的触控位置。物体表面通常会带有表面电荷,当物体放置在触控面板12上时,子电容的电容量通常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在本技术中,也可基于该原理检测触控面板12上是否放置有待检测物体。当然,基于例如压力或电流等其他原理来检测触控面板12上是否方式有待检测物体。
76.该预设协议即为第一电子设备10所支持的无线充电协议。在确定触控面板12上放置有待检测物体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可控制第三电极层断电,控制第一电子设备10的通信模块利用第一电极层17输出符合该无线充电协议的检测信号,该检测信号可为具有特定电压和特定频率的交流信号。如果第二电子设备20也支持该无线充电协议,则第二电子设备20的通信模块能够通过第二电极层21接收该检测信号,并解析该检测信号,按照该无线充电协议的约定向第一电子设备10发送反馈信号。如果该待检测物体不是电子设备,或者即使是电子设备但并不支持该无线充电协议,则并不会向第一电子设备10发送反馈信号。所以,第一电子设备10在通过第一电极层17发送检测信号之后,如果在预设时间内能够通过第一电极层17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20反馈的反馈信号,则可确定该待检测物体为第二电子设备20。
77.配合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层17包括沿所述触控面板12均匀排布的多个第一电极单元18,所述第二电极层21包括一对第二子电极23。步骤s120,所述控制所述第一电极层17与所述第二电极层21形成所述充电电容单元,可包括。
78.s121,确定该一对第二子电极23的第一位置信息。
79.s122,基于所述第一位置信息,控制与该一对第二子电极23相对的所述第一电极单元18形成一对第一子电极19,使该一对第一子电极19分别与该一对第二子电极23耦合形成一对耦合电容30,以通过该一对耦合电容30形成所述充电电容单元。
80.也即,所述第一电极层17包括多个第一电极单元18,该第一电极单元18可为例如沿第一电极层17均匀布设的感应块,感应块作为第一电极层17中感应触控体的触控位置的一个感应单元。例如,该感应块可为设置在第一电极层17中的氧化铟锡(ito)块。当然,该第一电极单元18也可为其他结构的感应单元。
81.所述第二电极层21包括一对尺寸和位置相对固定的第二子电极23。该一对第二子电极23可为专用于进行容式充电而设置的电极。该一对第二子电极23也可为由例如触控面板的第二电极层21形成的电极,该第二子电机可为由于受第二电极层21的电路连接关系、协议或其他因素限制而配置为具有固定的尺寸和位置。
82.由于第二电子设备20能够形成一对尺寸和位置相对固定的第二子电极23,所以,在确定触控面板12上放置有第二电子设备20时,可获取该一对第二子电极23的第一位置信息,驱使第一电极层17中的第一电极单元18形成一对第一子电极19,使得该一对第一子电极19分别与该一对第二子电极23相对,进而能够耦合形成一对耦合电容30,通过该一对耦合电容30形成充电电容单元,如图5所示。
83.例如,基于第一位置信息,控制与该一对第二子电极23错开的第一电极单元18断电,控制与该一对第二子电极23相对的第一电极单元18上电,通过这些上电的第一电极单元18形成该一对第一子电极19。
84.在具体实施时,可通过多种方式获取该一对第二子电极23的第一位置信息。例如,在确定第一电子设备10的触控面板12上放置有第二电子设备20的情况下,第一电子设备10可基于无线充电协议,利用第一电极层17与第二电子设备20交互,以从第二电子设备20获取该第一位置信息。或者,该第一电子设备10也可检测该一对第二子电极23的位置。
85.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21,所述确定该一对第二子电极23的第一位置信息,可包括:
86.向所述第一端电极层中的所述第一电极单元18施加检测电流,并获取各所述第一电极单元18的第一电力参数;
87.基于所述第一电力参数,确定该一对第二子电极23的第一位置信息。
88.与第二子电极23相对的第一电极单元18会与第二子电极23耦合形成耦合电极,在向第一电极单元18施加高频电流时,该耦合电流相当于导体,第一电极单元18上的高频电流能够通过该耦合电流流道第二子电极23一侧,因此,相对于与第二子电极23错开的第一电极单元18,与第二子电极23相对的第一电极单元18的电流、电压等电力参数会不同。
89.在此基础上,如果确定第一电子设备10的触控面板12上放置有第二电子设备20,可向整个第一电极层17中的第一电极单元18施加检测电流,并获取各第一电极单元18的第一电力参数,通过比较各个第一电力参数,就能够准确确定与第二子电极23相对的第一电极单元18,也即,确定该一对第二子电极23的第一位置信息。
90.以第一电子设备10的触控面板12还可包括第三电极层为例,第一电极层17和第三电极层之间能够形成子电容阵列。当第二电子设备20放置在触控面板12上时,第二子电极
23与第一电极层17直接相对,会影响阵列中子电容的电容量,所以,通过检测子电容的电容量也可以实现确定第一位置信息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检测第一位置信息的方法仅为示例性,在具体实施时,不仅限于基于上述原理来检测第一位置信息。
91.配合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层17包括均匀排布的多个第一电极单元18,所述第二电极层21包括均匀排布的多个第二电极单元22。步骤s120,所述控制所述第一电极层17与所述第二电极层21形成所述充电电容单元,可包括。
92.s123,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20协商所述充电电容单元的第二位置信息。
93.s124,基于所述第二位置信息,控制若干所述第一电极单元18形成一对第一子电极19,使该一对第一子电极19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20的一对第二子电极23相对并耦合形成一对耦合电容30,以通过该一对耦合电容30形成所述充电电容单元;其中,该一对第二子电极23由开启的若干第二电极单元22形成。
94.在第一电子设备10的触控面板12具有阵列排布的第一电极单元18,且第二电子设备20具有阵列排布的第二电极单元22的情况下,第一电子设备10和第二电子设备20基于容式无线充电原理进行无线充电时,耦合电容30的尺寸和位置也可以是不固定的。第一电子设备10可基于无线充电协议,与第二电子设备20协商耦合电容30的尺寸和位置,也即,协商该充电电容单元的第二位置信息。
95.继而,第一电子设备10可基于该第二位置信息,控制与该第二位置信息相对应的第一电极单元18上电,并控制第一电极层17其余的第一电极单元18断电,以形成一对第一子电极19。第二电子设备20也会基于该第二位置信息,控制与该第二位置信息相对应的第二电极单元22上电,并控制第二电极层21中其余的第二电极单元22断电,以形成一对第二子电极23。该一对第一子电极19与该一对第二子电极23相对,并耦合形成一对耦合电容30,通过该一对耦合电容30形成充电电容单元,如图6所示。
96.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23,所述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20协商所述充电电容单元的第二位置信息,可包括。
97.基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10的第一电源参数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20的第二电源参数,协商所述第二位置信息。
98.其中,该第一电源参数可包括第一电源模块14输出电能和输入电能时的电压、电流和频率等参数,第二电源参数可包括第二电源模块24输出电能和输入电能时的电压、电流和频率等参数。
99.第一电子设备10可基于无线充电协议与第二电子设备20交互获取第二电子设备20的第二电源参数,继而基于其自身的第一电源参数和第二电子设备20的第二电源参数,确定二者进行无线充电时的无线充电参数,该无线充电参数可包括电压、电流和频率等参数。继而,基于所确定的无线充电参数,确定该第二位置信息。
100.例如,在第一电子设备10和第二电子设备20协商确定了无线充电时的电流值时,可基于例如该电流值的确定耦合电容30的面积。如在二者之间进行无线充电时的电流值较大时,可将耦合电容30的面积配置的较大,在二者之间进行无线充电时的电流值较小时,可将耦合电容30的面积配置的较小。继而,基于耦合电容30的面积协商确定第二位置信息。
101.以第一电子设备10为笔记本电脑,第二电子设备20为智能手机为例,在确定了耦合电容30的面积时,可将第一电极层17和第二电极层21二者中面积较小的第二电极层21划
分成两个区域,控制第二电极层21在两个区域的中间位置具有该面积的第二子电极23。第一电子设备10控制第一电极层17在于第二子电极23相对的位置形成第一子电极19。
102.当然,上述协商第二位置信息的方式仅为示例性的。在具体实施时,只要第一电子设备10和第二电子设备20通过协商第二位置信息,能够形成一对耦合电容30,并通过该一对耦合电容30形成所述充电电容单元即可。
103.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30,所述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10的第一电源模块14向所述第一电极层17提供交流电,以通过所述充电电容单元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20供电,可包括。
104.s131,控制所述第一电源模块14输出直流电;
105.s132,通过变换器15将所述第一电源模块14输出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
106.s133,通过变压器16对所述变换器15输出的交流电进行变压处理,以形成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20相适配的交流电。
107.也即,第一电子设备10包括第一电源模块14、变换器15和变压器16,第一电源模块14、变换器15、变压器16和第一电极层17依次连接。第一电子设备10为第二电子设备20供电时,可控制第一电源模块14输出直流电,通过变换器15逆变成交流电,通过变压器16对变换器15输出的交流电进行变压处理,以形成与第二电子设备20相适配的交流电。可选的,在预先已经协商了无线充电参数的情况下,可基于无线充电参数控制变换器15和变压器16运行。
1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过变换器15将所述第一电源模块14输出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包括:
109.向所述变换器15发送脉冲信号,使所述变换器15基于所述脉冲信号将所述第一电源模块14输出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
110.也即,在第一电子设备10的变换器15为pwm变换器15的情况下,可基于例如无线充电参数控制脉冲发生装置产生脉冲信号,并向变换器15发送脉冲信号,以使变换器15就脉冲信号将第一电源模块14输出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该逆变方式电路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1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所述第一电源模块14接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20利用所述充电电容单元传输的交流电,包括:
112.通过变压器16对所述第二电子设备20利用所述充电电容单元传输的交流电进行变压处理,以形成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10相适配的交流电;
113.通过变换器15将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10相适配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并输出至所述第一电源模块14。
114.也即,第二电子设备20为第一电子设备10供电时,第一电子设备10通过充电电容单元从第二电子设备20接收交流电,继而通过变压器16对所接收的交流电进行变压处理,以调整交流电的电压,使之与第一电源模块14相适配。继而,通过变换器15将变压器16输出的交流电整流成直流电,并输出至第一电源模块14。第一电源模块14可利用这部分电能为第一电子设备10的电池充电,也可直接为第一电子设备10的负载供电。
115.参见图4和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包括触控面板12、控制器13和第一电源模块14。
116.触控面板12具有第一电极层17,所述第一电极层17用于检测触控体在所述触控面板12上的触控位置。
117.控制器13用于确定所述触控面板12上是否放置有第二电子设备20;其中,所述第二电子设备20具有第二电极层21,所述第二电极层21能够与所述第一电极层17形成充电电容单元;在确定所述触控板面上放置有所述第二电子设备20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电极层17与相对的所述第二电极层21形成所述充电电容单元。
118.第一电源模块14用于在所述控制器13的控制下向所述第一电极层17提供电力,以通过所述充电电容单元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20供电;或者,用于在所述控制器13的控制下接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20利用所述充电电容单元传输的电力。
1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层17包括沿所述触控面板12均匀排布的多个第一电极单元18,所述第二电极层21包括一对第二子电极23;所述控制器13具体用于:
120.确定该一对第二子电极23的第一位置信息;
121.基于所述第一位置信息,控制与该一对第二子电极23相对的所述第一电极单元18形成一对第一子电极19,使该一对第一子电极19分别与该一对第二子电极23耦合形成一对耦合电容30,以通过该一对耦合电容30形成所述充电电容单元。
1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13具体用于:
123.向所述第一电极层17中的所述第一电极单元18施加检测电流,并获取各所述第一电极单元18的第一电力参数;
124.基于所述第一电力参数,确定该一对第二子电极23的第一位置信息。
1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层17包括沿所述触控面板12均匀布置的多个第一电极单元18,所述第二电极层21包括沿所述第二电子设备20的表面均匀布设的多个第二电极单元22;所述控制器13具体用于:
126.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20协商所述充电电容单元的第二位置信息;
127.基于所述第二位置信息,控制若干所述第一电极单元18形成一对第一子电极19,使该一对第一子电极19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20的一对第二子电极23相对并耦合形成一对耦合电容30,以通过该一对耦合电容30形成所述充电电容单元;
128.其中,该一对第二子电极23由开启的若干第二电极单元22形成。
12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13具体用于:
130.基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10的第一电源参数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20的第二电源参数,协商所述第二位置信息。
13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13具体用于:
132.在确定所述触控面板12上放置有待检测物体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10的第三电极层断电;其中,所述第三电极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层17相对且能够耦合形成触控电容单元,所述触控电容单元用于检测触控体在所述触控面板12上的触控位置;
133.通过所述第一电极层17输出符合预设协议的检测信号,以请求检测该待检测物体是否属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20;
134.在接收到与所述检测信号相对应的反馈信号的情况下,确定该待检测物体为第二电子设备20。
13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变换器15和变压器16;
136.所述第一电源模块14用于在所述控制器13的控制下输出直流电;
137.所述变换器15用于将所述第一电源模块14输出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
138.所述变压器16用于对所述变换器15输出的交流电进行变压处理,以形成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20相适配的交流电。
13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13还用于:
140.向所述变换器15发送脉冲信号,使所述变换器15基于所述脉冲信号将所述第一电源模块14输出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
14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变换器15和变压器16;
142.所述变压器16用于对所述第二电子设备20利用所述充电电容单元传输的交流电进行变压处理,以形成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10相适配的交流电;
143.所述变换器15用于将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10相适配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并输出至所述第一电源模块14。
144.以上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技术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控制方法,包括:确定第一电子设备的触控面板上是否放置有第二电子设备;其中,所述触控面板包括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用于检测触控体在所述触控面板上的触控位置;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具有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能够与所述第一电极层形成充电电容单元;在确定所述触控板面上放置有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电极层与相对的所述第二电极层形成所述充电电容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电源模块向所述第一电极层提供电力,以通过所述充电电容单元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供电;或者,控制所述第一电源模块接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利用所述充电电容单元传输的电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沿所述触控面板均匀排布的多个第一电极单元,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一对第二子电极;所述控制所述第一电极层与相对的所述第二电极层形成所述充电电容单元,包括:确定该一对第二子电极的第一位置信息;基于所述第一位置信息,控制与该一对第二子电极相对的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形成一对第一子电极,使该一对第一子电极分别与该一对第二子电极耦合形成一对耦合电容,以通过该一对耦合电容形成所述充电电容单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确定该一对第二子电极的第一位置信息,包括:向所述第一电极层中的所述第一电极单元施加检测电流,并获取各所述第一电极单元的第一电力参数;基于所述第一电力参数,确定该一对第二子电极的第一位置信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沿所述触控面板均匀排布的多个第一电极单元,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沿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表面均匀排布的多个第二电极单元;所述控制所述第一电极层与相对的所述第二电极层形成所述充电电容单元,包括: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协商所述充电电容单元的第二位置信息;基于所述第二位置信息,控制若干所述第一电极单元形成一对第一子电极,使该一对第一子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一对第二子电极相对并耦合形成一对耦合电容,以通过该一对耦合电容形成所述充电电容单元;其中,该一对第二子电极由若干第二电极单元形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协商所述充电电容单元的第二位置信息,包括:基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电源参数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电源参数,协商所述第二位置信息。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确定第一电子设备的触控面板上是否放置有第二电子设备,包括:在确定所述触控面板上放置有待检测物体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三电极层断电;其中,所述第三电极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层相对且能够耦合形成触控电容单元,所述触控电容单元用于检测触控体在所述触控面板上的触控位置;
通过所述第一电极层输出符合预设协议的检测信号,以请求检测该待检测物体是否属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在接收到与所述检测信号相对应的反馈信号的情况下,确定该待检测物体为第二电子设备。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电源模块向所述第一电极层提供电力,以通过所述充电电容单元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供电,包括:控制所述第一电源模块输出直流电;通过变换器将所述第一电源模块输出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通过变压器对所述变换器输出的交流电进行变压处理,以形成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相适配的交流电。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通过变换器将所述第一电源模块输出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包括:向所述变换器发送脉冲信号,使所述变换器基于所述脉冲信号将所述第一电源模块输出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控制所述第一电源模块接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利用所述充电电容单元传输的电力,包括:通过变压器对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利用所述充电电容单元传输的交流电进行变压处理,以形成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适配的交流电;通过变换器将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相适配的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并输出至所述第一电源模块。10.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触控面板,其具有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用于检测触控体在所述触控面板上的触控位置;控制器,其用于确定所述触控面板上是否放置有第二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具有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能够与所述第一电极层形成充电电容单元;在确定所述触控板面上放置有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电极层与相对的所述第二电极层形成所述充电电容单元;第一电源模块,其用于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向所述第一电极层提供电力,以通过所述充电电容单元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供电;或者,用于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接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利用所述充电电容单元传输的电力。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确定第一电子设备的触控面板上是否放置有第二电子设备;在确定所述触控板面上放置有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一电极层与相对的所述第二电极层形成所述充电电容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一电源模块向所述第一电极层提供电力,以通过所述充电电容单元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供电;或者,控制所述第一电源模块接收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利用所述充电电容单元传输的电力。通过该控制方法能够使第一电子设备的触控面板具备无线充电功能,有益于简化设备结构,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提高用户体验。还能够提高用户体验。还能够提高用户体验。
技术研发人员:肖启华 莫志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06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