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儿童乘车安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儿童乘车安全提醒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出行主要的交通工具。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汽车安全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对于自控能力更弱的儿童来说,保障儿童的乘车安全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3.由于儿童的身高和成年人存在较大差别,导致儿童无法直接使用车辆原装的座椅和安全带,需要使用安全座椅作为辅助,因此安全座椅的正确使用则显得格外重要。未成年人保护法更是出台了和儿童安全座椅正确使用相关的政策。
4.然而,现有的汽车上装配的安全系统只能够对于车辆原装座椅和安全带的正确使用进行检测和提醒,无法有针对性地实现对于儿童乘车安全的提醒。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儿童乘车安全提醒方法及装置,能够监测车内儿童是否正确使用了安全座椅,并进行儿童乘车安全提醒,从而提高儿童乘车安全性。
6.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7.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儿童乘车安全提醒方法,方法包括:
8.检测是否存在安全座椅。
9.当检测出存在安全座椅时,获取安全座椅位置。
10.根据安全座椅位置,利用视觉传感器在视觉传感器的探测范围内除了安全座椅位置以外的位置中检测人体。
11.当利用视觉传感器检测到人体后,利用重量传感器检测人体的重量。
12.当重量小于预设重量阈值时,获取车速。
13.当车速大于预设速度阈值时,利用车载屏幕执行安全提醒。
14.可选择地,检测是否存在安全座椅包括:
15.利用所有的安全座椅接口传感器获取对应的安全座椅接口的状态。
16.判断是否存在处于连接状态的安全座椅接口。
17.当判断出存在处于连接状态的安全座椅接口时,确定检测出存在安全座椅。
18.当检测出存在安全座椅时,获取安全座椅位置包括:
19.当判断出存在处于连接状态的安全座椅接口时,获取和处于连接状态的安全座椅接口对应的安全座椅位置。
20.可选择地,方法还包括:
21.当检测出不存在安全座椅时,利用视觉传感器在视觉传感器的探测范围内的所有位置中检测人体。
22.可选择地,视觉传感器包括毫米波雷达和多个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被设置在车内
后排上方的正中央,多个摄像头被设置在车内后排每个座位的上方,检测人体包括:
23.利用摄像头识别人体轮廓。
24.当利用摄像头识别出人体轮廓时,利用毫米波雷达探测与人体轮廓对应的人体高度。
25.当人体高度小于预设高度阈值,判断出检测到人体。
26.可选择地,方法还包括:
27.当利用视觉传感器检测到人体后,判断是否存在重叠人体。
28.当判断出存在重叠人体时,获取车速。
29.当车速大于预设速度阈值时,利用车载屏幕执行安全提醒。
30.可选择地,方法还包括:
31.当利用视觉传感器没有检测到人体时,利用视觉传感器检测安全座椅上的人体及对应的安全带状态。
32.当利用视觉传感器检测到安全座椅上存在人体,且安全带状态为断开状态时,获取车速。
33.当车速大于预设速度阈值时,利用车载屏幕执行安全提醒。
34.可选择地,视觉传感器包括毫米波雷达和多个摄像头,利用视觉传感器检测安全座椅上的人体及对应的安全带状态包括:
35.利用摄像头识别安全座椅上的人体轮廓和安全带形状,其中,当利用摄像头识别出安全座椅上存在人体轮廓时,表示安全座椅上存在人体,安全带形状用于判断安全带状态。
36.可选择地,重量传感器被设置在车内后排的每个座位中,当利用视觉传感器检测到人体后,利用重量传感器检测人体的重量,包括:
37.当利用视觉传感器检测到人体后,确定和人体对应的座位。
38.利用和人体对应的座位中的重量传感器检测人体的重量。
39.可选择地,预设重量阈值为36kg,预设速度阈值为10km/h,预设高度阈值为1.3m。
40.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儿童乘车安全提醒装置,装置包括:
41.座椅检测模块,被配置为检测是否存在安全座椅。
42.位置获取模块,被配置为当检测出存在安全座椅时,获取安全座椅位置。
43.人体检测模块,被配置为根据安全座椅位置,利用视觉传感器在探测范围内除了安全座椅位置以外的位置中检测人体。
44.重量检测模块,被配置为当利用视觉传感器检测到人体后,利用重量传感器检测人体的重量。
45.车速获取模块,被配置为当重量小于预设重量阈值时,获取车速。
46.安全提醒模块,被配置为当车速大于预设速度阈值时,利用车载屏幕执行安全提醒。
47.采用本技术提供的儿童乘车安全提醒方法及装置,当在车内检测出存在安全座椅时,利用视觉传感器在除了安全座椅位置以外的位置中检测人体,并在检测到人体时,利用重量传感器进一步检测人体重量,一般儿童的体重较轻,当安全座椅位置以外的位置中存在重量小于预设重量阈值的人体时,则表明有儿童没有按规定乘坐安全座椅,在这种情况
下,如果车辆开始移动且车速大于预设速度阈值,则利用车载屏幕执行安全提醒,以提示驾驶员车内有儿童没有乘坐安全座椅,换言之,将儿童乘车安全的情况及时提醒给驾驶员,使驾驶员能够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置,避免了意外事故的发生,提高了儿童乘车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4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儿童乘车安全提醒方法的流程图;
5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儿童乘车安全提醒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5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儿童乘车安全提醒方法中的毫米波雷达探测范围分区的一种示意图;
5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儿童乘车安全提醒方法中的毫米波雷达探测范围分区的另一种示意图;
5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儿童乘车安全提醒方法中的摄像头布置的一种示意图;
54.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儿童乘车安全提醒方法中的安全座椅安全带的形状示意图;
55.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儿童乘车安全提醒方法中的重叠人体情况的示意图;
56.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儿童乘车安全提醒方法中的人体站立情况的示意图;
57.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儿童乘车安全提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59.在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之前,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方位名词仅仅用来清楚地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儿童乘车安全提醒方法,并不具有限定本技术保护范围的意义。
6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儿童乘车安全提醒方法,如图1所示,方法包括步骤s101、s102、s103、s104、s105和s106,其中:
61.在步骤s101中,检测是否存在安全座椅。
62.在步骤s102中,当检测出存在安全座椅时,获取安全座椅位置。
63.在步骤s103中,根据安全座椅位置,利用视觉传感器在视觉传感器的探测范围内除了安全座椅位置以外的位置中检测人体。
64.在步骤s104中,当利用视觉传感器检测到人体后,利用重量传感器检测人体的重量。
65.在步骤s105中,当重量小于预设重量阈值时,获取车速。
66.在步骤s106中,当车速大于预设速度阈值时,利用车载屏幕执行安全提醒。
67.采用本技术提供的儿童乘车安全提醒方法,当在车内检测出存在安全座椅时,利用视觉传感器在除了安全座椅位置以外的位置中检测人体,并在检测到人体时,利用重量传感器进一步检测人体重量,一般儿童的体重较轻,当安全座椅位置以外的位置中存在重量小于预设重量阈值的人体时,则表明有儿童没有按规定乘坐安全座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车辆开始移动且车速大于预设速度阈值,则利用车载屏幕执行安全提醒,以提示驾驶员车内有儿童没有乘坐安全座椅,换言之,将儿童乘车安全的情况及时提醒给驾驶员,使驾驶员能够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置,避免了意外事故的发生,提高了儿童乘车的安全性。
6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儿童乘车安全提醒方法,如图2所示,方法包括步骤s201、s202、s203、s204、s205、s206、s207、s208、s209、s210、s211和s212,其中:
69.在步骤s201中,检测是否存在安全座椅。
7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201中检测是否存在安全座椅的过程具体包括步骤如下步骤:
71.利用所有的安全座椅接口传感器获取对应的安全座椅接口的状态。
72.可以理解的是,车辆后排的左右两个原装座位是安全座椅在车辆中最适宜的安装位置,因此,可以在后排的左右两个原装座位上分别设置两个安全座椅接口,用于连接安全座椅。
73.安全座椅接口可以是isofix接口,也可以是latch接口。
74.当安全座椅接口是isofix接口或latch接口时,安全座椅接口传感器可以是霍尔传感器,从而根据安全座椅接口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来判断安全座椅接口的状态。安全座椅接口的状态包括连接状态和断开状态。具体地,当安全座椅接口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为高电平时,表明对应的安全座椅接口处于连接状态,当安全座椅接口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为低电平时,表明对应的安全座椅接口处于断开状态。或者,当安全座椅接口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为低电平时,表明对应的安全座椅接口处于连接状态,当安全座椅接口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为高电平时,表明对应的安全座椅接口处于断开状态。
75.对于直接利用车辆原装安全带捆绑固定的安全座椅来说,安全座椅接口也可以是车辆的原装安全带接口,即后排的左右两个原装座位上设置的原装安全带接口。在这种使用场景下,为了排除成年人直接使用后排的左右两个原装座位并扣上安全带的情况,可以在后排的左右两个原装座位的安全带接口上分别额外设置一个机械开关,作为安全座椅状态切换开关,当后排的左右两个原装座位的安全带插入对应的原装安全带接口,且安全带接口上设置的机械开关被按下时,说明利用原装的安全带捆绑固定了一个安全座椅,此时视为对应的安全座椅接口处于连接状态,换言之,对于直接利用车辆原装安全带捆绑固定的安全座椅来说,直接利用原装的安全带接口传感器+机械开关来代替安全座椅接口传感器的功能。
76.判断是否存在处于连接状态的安全座椅接口。
77.当判断出存在处于连接状态的安全座椅接口时,确定检测出存在安全座椅。
78.由于只有正确固定的安全座椅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安全座椅只是放置在原装座位上,而不进行固定,则完全起不到保护儿童乘车安全的作用。因此,在本技术中,只
有当存在处于连接状态的安全座椅接口时,即存在正确固定的安全座椅时,才判定为存在安全座椅。
79.在步骤s202中,当检测出存在安全座椅时,获取安全座椅位置。
8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202中当检测出存在安全座椅时,获取安全座椅位置的过程包括:
81.当判断出存在处于连接状态的安全座椅接口时,获取和处于连接状态的安全座椅接口对应的安全座椅位置。
82.可以理解的是,可以预先为每个安全座椅接口设定一个标识。例如,当车辆为双排4座或5座车型时,第二排左侧的原装座位上设置的安全座椅接口的标识为2l,第二排右侧的原装座位上设置的安全座椅接口的标识为2r。当车辆为三排6座或7座车型时,第二排左侧的原装座位上设置的安全座椅接口的标识为2l,第二排右侧的原装座位上设置的安全座椅接口的标识为2r,第三排左侧的原装座位上设置的安全座椅接口的标识为3l,第三排右侧的原装座位上设置的安全座椅接口的标识为3r。在上述步骤s2011中,当利用所有的安全座椅接口传感器获取对应的安全座椅接口的状态时,会同时获取和所有安全座椅接口的状态对应的标识。当判断出存在处于连接状态的安全座椅接口,确定检测出存在安全座椅时,同时确定处于连接状态的安全座椅接口对应的标识。进一步的,根据处于连接状态的安全座椅接口对应的标识,获取对应的安全座椅位置。如上述,根据安全座椅接口标识和位置的对应关系进行反推可以得到,当安全座椅接口的标识为2l时,确定对应的安全座椅位置为第二排左侧,当安全座椅接口的标识为2r时,确定对应的安全座椅位置为第二排右侧。当安全座椅的标识为3l时,确定对应的安全座椅位置为第三排左侧,当安全座椅的标识为3r时,确定对应的安全座椅位置为第三排右侧。
8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安全座椅位置还可以由用户在车载屏幕中手动选择,当用户手动选择了安全座椅位置后,则可以视为存在安全座椅,并同时确定了安全座椅位置。可以在车载屏幕中显示整车座椅排布的俯视图,并由用户在车载屏幕中手动选择安装了安全座椅的座位,从而确定安全座椅位置。
84.在步骤s203中,根据安全座椅位置,利用视觉传感器在视觉传感器的探测范围内除了安全座椅位置以外的位置中检测人体。
85.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视觉传感器包括毫米波雷达和多个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被设置在车内后排上方的正中央,多个摄像头被设置在车内后排每个座位的上方。
86.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可以预先对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范围进行分区,并预先存储安全座椅接口标识、安全座椅位置以及毫米波雷达探测范围的子分区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87.图3示出了当车辆为双排5座车型时,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范围分区图。图4示出了当车辆为三排7座车型时,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范围分区图。可以理解的是,图3和图4均为俯视图,图3和图4中的车头位置均朝上。处于安全原因考虑,后排中央位置不宜设置安全座椅,因此无论是双排车型还是三排车型,本技术中的后排座位都并不包括后排中央位置的座位。如图3以及图4所示,毫米波雷达h设置在车内后排上方正中央的位置处(位于车辆顶部内饰板上)。当车辆为双排车型时,毫米波雷达h可以设置在第二排上方正中央的位置处,从而使探测范围覆盖第二排。当车辆为三排车型时,毫米波雷达h可以设置在第二排和第三排
中间上方正中央的位置处,从而使探测范围覆盖第二排和第三排。当安全座椅接口的标识为2l时,确定对应的安全座椅位置为第二排左侧,对应的毫米波雷达探测范围的子分区为第一子分区301,第一子分区301覆盖第二排左侧的范围。当安全座椅接口的标识为2r时,确定对应的安全座椅位置为第二排右侧,对应的毫米波雷达探测范围的子分区为第二子分区302,第二子分区302覆盖第二排右侧的范围。当安全座椅的标识为3l时,确定对应的安全座椅位置为第三排左侧,对应的毫米波雷达探测范围的子分区为第三子分区303,第三子分区303覆盖第三左侧的范围。当安全座椅的标识为3r时,确定对应的安全座椅位置为第三排右侧,对应的毫米波雷达探测范围的子分区为第四子分区304,第四子分区304覆盖第三排右侧的范围。
88.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203中根据安全座椅位置,利用视觉传感器在视觉传感器的探测范围内除了安全座椅位置以外的位置中检测人体,包括:
89.当确定出安全座椅位置为第二排左侧时,利用毫米波雷达在除了覆盖第二排左侧的第一子分区301以外的第二子分区302、第三子分区303以及第四子分区304中检测人体。当确定出安全座椅位置为第二排右侧时,利用毫米波雷达在除了覆盖第二排右侧的第二子分区302以外的第一子分区301、第三子分区303以及第四子分区304中检测人体。安全座椅位置为第三排左侧或第三排右侧的情况,以及设置有多个安全座椅的情况也同理。毫米波雷达只需在除了覆盖安全座椅的子分区以外的子分区中检测人体,提高了检测效率。
9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多个摄像头被设置在车内后排每个座位的上方的布置方式如图5所示,图5以车辆为三排7座车型为例。可以理解的是,图5为俯视图,图5中的车头位置均朝上。可以根据座椅排布对多个摄像头进行划分,例如设置在第二排左侧上方的摄像头为第一摄像头501,设置在第二排右侧上方的摄像头为第二摄像头502,设置在第三排左侧上方的摄像头为第三摄像头503,设置在第三排右侧上方的摄像头为第四摄像头504。摄像头设置在车内后排每个座位的上方(车顶内饰板中,可以与阅读灯集成设置,从而提高车顶内饰板规整度)。
9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203中根据安全座椅位置,利用视觉传感器在视觉传感器的探测范围内除了安全座椅位置以外的位置中检测人体,包括:
92.当确定出安全座椅位置为第二排左侧时,利用除了第一摄像头以外的第二摄像头、第三摄像头以及第四摄像头检测人体。当确定出安全座椅位置为第二排左侧时,利用除了第二摄像头以外的第一摄像头、第三摄像头以及第四摄像头检测人体。安全座椅位置为第三排左侧或第三排右侧的情况,以及设置有多个安全座椅的情况也同理。摄像头只需在除了安全座椅位置以外的位置中检测人体,提高了检测效率。
9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视觉传感器所包括的毫米波雷达和多个摄像头可以分别独立检测人体,也可以协同检测人体。当毫米波雷达和多个摄像头协同检测人体时,步骤s203中检测人体的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94.利用摄像头识别人体轮廓。
95.具体的,摄像头可以利用几何特征、神经网络或支持向量机等识别方法来识别探测范围中的人体轮廓,当识别出人体轮廓后,则说明在探测范围内探测到了待定人体。
96.当利用摄像头识别出人体轮廓时,利用毫米波雷达探测与人体轮廓对应的人体高度。
97.具体的,当摄像头识别出人体轮廓后,则说明在探测范围内探测到了待定人体,而该待定人体所对应的乘客不一定是儿童,因此还需要利用毫米波雷达进行进一步的判断。毫米波雷达可以检测物体之间的距离,而在毫米波雷达设置在车内后排上方正中央的位置时,待定人体中与毫米波雷达距离最近的部位是头部,因此,根据毫米波雷达所检测出的待定人体和毫米波雷达之间的最小距离,可以确定待定人体的头顶高度。而当乘客坐在车内时,头顶的实际高度和人体直立时的实际高度并不相同,在确定出待定人体的头顶高度后,毫米波雷达中设置的运算单元还可以根据预设的头顶高度和人体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直接进一步推算得到人体高度。
98.当人体高度小于预设高度阈值,判断出检测到人体。
99.由于本技术主要是针对儿童乘车安全进行提醒,主要检测的对象是儿童,因此,只有当人体高度小于预设高度阈值时,才能判定出检测到人体,即检测到儿童。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预设高度阈值为1.3m。
100.在上述步骤s202-s203中,当判断出存在安全座椅时,则可以利用视觉传感器在视觉传感器的探测范围内除了安全座椅位置以外的位置中检测人体,减小了检测范围,提高了检测速度。
10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作为步骤s202-s203的并列步骤,当通过步骤s201检测出不存在安全座椅时,方法还包括:
102.在步骤s204中,当检测出不存在安全座椅时,利用视觉传感器在视觉传感器的探测范围内的所有位置中检测人体。
103.步骤s204中检测人体的具体过程同上述步骤s203。
104.无论是当检测出存在安全座椅时,采用步骤s203,根据安全座椅位置,利用视觉传感器在视觉传感器的探测范围内除了安全座椅位置以外的位置中检测人体,还是当检测出并不存在安全座椅时,采用步骤s204利用视觉传感器在视觉传感器的探测范围内的所有位置中检测人体,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进一步判断是否检测到人体:
105.在步骤s205中,判断是否检测到人体。
106.具体的,如上述步骤s203,摄像头可以利用几何特征、神经网络或支持向量机等识别方法来识别探测范围中的人体轮廓,当识别出人体轮廓后,则说明在探测范围内探测到了待定人体。进一步的,当利用摄像头识别出人体轮廓时,利用毫米波雷达探测与人体轮廓对应的人体高度。当人体高度小于预设高度阈值,判断出检测到人体。
107.可以理解的是,如果利用上述步骤s203或步骤s206均没有检测到人体,步骤s205中判断是否检测到人体的判断结果为“否”,则说明没有坐在安全座椅以外位置上的儿童。进一步的,还需要对安全座椅上的儿童使用安全带的情况进行监测,因为如果儿童只是乘坐在安全座椅中,而没有正确使用安全带,则安全座椅仍旧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关检测过程下:
108.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方法还包括:
109.在步骤s206中,当利用视觉传感器没有检测到人体时,利用视觉传感器检测安全座椅上的人体及对应的安全带状态。
11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视觉传感器包括毫米波雷达和多个摄像头,步骤s206中利用视觉传感器检测安全座椅上的人体及对应的安全带状态包括:
111.利用摄像头识别安全座椅上的人体轮廓和安全带形状,其中,当利用摄像头识别出安全座椅上存在人体轮廓时,表示安全座椅上存在人体,安全带形状用于判断安全带状态。
112.可以理解的是,可以根据儿童安全座椅常用的五点式安全带的形状,预先存储安全带处于连接状态时的预设形状。如图6所示,图6为安全座椅的正视图,安全带处于连接状态时的预设形状为601。
113.利用摄像头识别安全座椅上的安全带形状,并将安全带形状与预设形状进行比对,如果安全带形状与预设形状的相似度大于预设值,则说明安全带处于连接状态,换言之,乘坐在安全座椅中的儿童正确地使用了安全座椅的安全带。相反地,如果安全带形状与预设形状的相似度不大于预设值,则说明安全带处于断开状态,换言之,乘坐在安全座椅中的儿童并没有正确地使用安全座椅的安全带。
114.在步骤s207中,当利用视觉传感器检测到安全座椅上存在人体,且安全带状态为断开状态时,获取车速。
115.如果安全座椅上的安全带处于断开状态,则说明乘坐在安全座椅中的儿童并没有正确地使用安全座椅的安全带,此时如果车辆行驶速度较高,则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116.作为与步骤s206并列的分支,如果利用上述步骤s203或步骤s206成功检测到了人体,步骤s205中判断是否检测到人体的判断结果为“是”,则说明存在坐在安全座椅以外位置上的儿童。
117.在中国私家车的用车习惯中,还存在一种非常普遍且危险的情况,那就是大人怀抱着儿童乘车,在这种情况下,大人也无法系安全带,而且当紧急情况发生时,大人根本无法控制住儿童,往往会造成非常严重的伤害。
118.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果步骤s205中判断是否检测到人体的判断结果为“是”,则方法还包括:
119.在步骤s208中,当利用视觉传感器检测到人体后,判断是否存在重叠人体。
120.具体的,判断是否存在重叠人体的过程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121.利用摄像头识别人体轮廓。
122.当利用摄像头识别出人体轮廓时,利用人体轮廓所围成的人体区域判断是否存在重叠的人体区域。
123.当判断出存在重叠的人体区域时,判断出存在重叠人体。
124.具体的,如图7所示,当利用人体轮廓701和702判断出存在重叠的人体区域703和704时,则判断出存在重叠人体。
125.图7中的701是指示成人的人体轮廓,702是指示儿童的人体轮廓,可见人体轮廓701对应的人体区域703和人体轮廓702指示的人体区域704有重叠,因此可以判定存在成年人怀抱儿童的情况。
126.在步骤s209中,当判断出存在重叠人体时,获取车速。
127.作为步骤s209的并列步骤,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当判断出不存在重叠人体时,为了进行进一步验证,则还需要利用重量传感器进行进一步检测,具体步骤如下:
128.在步骤s210中,用重量传感器检测人体的重量。
12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重量传感器被设置在车内后排的每个座位中,步骤s210
中利用重量传感器检测人体的重量包括如下步骤:
130.首先确定和人体对应的座位。具体的,利用视觉传感器、安全座椅接口的标识以及安全座椅的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当利用视觉传感器检测到人体后,则可以确定和人体对应的座位。由于安全座椅是安装车辆原装座位上的,因此这里的“座位”指的是车辆原装的座位。
131.其次利用和人体对应的座位中的重量传感器检测人体的重量。
132.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可以在后排的每个座位中都设置一个对应的重量传感器,该重量传感器同样可以是霍尔传感器。
13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预设重量阈值为36kg。换言之,大于36kg的人体就会被判定为成年人,小于36kg的人体就会被判定为儿童。从而在利用视觉传感器初步监测到儿童后,利用重量传感器监测进行进一步验证,验证是否存在儿童。
134.在步骤s211中,当重量小于预设重量阈值时,获取车速。
135.无论是上述步骤s207所判断出的情况、步骤s211所判断出的情况还是步骤s209所判断出的情况,均属于儿童没有正确使用安全座椅的情况,此时如果车辆行驶速度较高,则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只要出现上述步骤s207所判断出的情况、步骤s211所判断出的情况或者步骤s209所判断出的情况中的任意一个,均会触发车速的获取过程,并在车速满足条件时进一步触发安全提醒步骤:
136.在步骤s212中,当车速大于预设速度阈值时,利用车载屏幕执行安全提醒。
137.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预设速度阈值为10km/h。如果儿童没有正确使用安全座椅,且车辆行驶速度大于10km/h,则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在这种情况下,则利用车载屏幕执行安全提醒。车载屏幕包括驾驶位前端的仪表台屏幕,以及中控台中央和后排设置的多媒体屏幕。驾驶位前端的仪表台屏幕用于对驾驶员进行提醒,从而使驾驶员能够及时停下车辆,并对后排的儿童进行妥善安排。中控台设置的多媒体屏幕用于对副驾驶位置的成人乘客进行提醒,提醒副驾驶位置的成人乘客对后排的儿童进行妥善安排。后排设置的多媒体屏幕用于对后排乘客进行提醒,从而提醒后排成人乘客对后排的儿童进行妥善安排。
138.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预设速度阈值还可以为0km/h、5km/h、10km/h或20km/h。
13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车载屏幕所执行的安全提醒包括文字提醒和声音提醒。
14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果车辆的原装座位具有按摩功能,除了利用车载屏幕执行安全提醒以外,当车速大于预设速度阈值时,还可以利用按摩功能控制存在异常乘坐行为的座位进行振动,从而提醒儿童正确使用安全座椅,或者提醒成人乘客对儿童进行妥善安排。
14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儿童站立在车辆座椅上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情况,因此,如果在步骤s203或s204中利用摄像头识别出人体轮廓,且人体轮廓指示与人体轮廓对应的待定人体正站立在车辆内时,则应该直接触发车速获取步骤,并在车速大于预设速度阈值时执行安全提醒,无需进一步判断人体高度。
142.具体的,如图8所示,当利用摄像头识别出人体轮廓801时,可以确定人体轮廓801包围的区域的面积,当面积小于预设面积阈值时,则说明人体轮廓指示待定人体正站立在车辆内。具体的,如图8所示,预设面积阈值可以是车辆原装座椅坐垫区域802的面积的50%。
14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儿童还可能直接站在座位以外的车内地板上,因此当人体轮廓包围的人体区域和坐垫区域完全不重合时,也可判定为人体轮廓指示待定人体正站立在车辆内。
144.采用本技术提供的儿童乘车安全提醒方法,当在车内检测出存在安全座椅时,利用视觉传感器在除了安全座椅位置以外的位置中检测人体,并在检测到人体时,利用重量传感器进一步检测人体重量,一般儿童的体重较轻,当安全座椅位置以外的位置中存在重量小于预设重量阈值的人体时,则表明有儿童没有按规定乘坐安全座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车辆开始移动且车速大于预设速度阈值,则利用车载屏幕执行安全提醒,以提示驾驶员车内有儿童没有乘坐安全座椅,换言之,将儿童乘车安全的情况及时提醒给驾驶员,使驾驶员能够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置,避免了意外事故的发生,提高了儿童乘车的安全性。
145.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儿童乘车安全提醒装置,如图9所示,装置包括:
146.座椅检测模块901,被配置为检测是否存在安全座椅。
147.位置获取模块902,被配置为当检测出存在安全座椅时,获取安全座椅位置。
148.人体检测模块903,被配置为根据安全座椅位置,利用视觉传感器在探测范围内除了安全座椅位置以外的位置中检测人体。
149.重量检测模块904,被配置为当利用视觉传感器检测到人体后,利用重量传感器检测人体的重量。
150.车速获取模块905,被配置为当重量小于预设重量阈值时,获取车速。
151.安全提醒模块906,被配置为当车速大于预设速度阈值时,利用车载屏幕执行安全提醒。
15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儿童乘车安全提醒装置可以是车辆的整车控制器。
153.采用本技术提供的儿童乘车安全提醒装置,当在车内检测出存在安全座椅时,利用视觉传感器在除了安全座椅位置以外的位置中检测人体,并在检测到人体时,利用重量传感器进一步检测人体重量,一般儿童的体重较轻,当安全座椅位置以外的位置中存在重量小于预设重量阈值的人体时,则表明有儿童没有按规定乘坐安全座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车辆开始移动且车速大于预设速度阈值,则利用车载屏幕执行安全提醒,以提示驾驶员车内有儿童没有乘坐安全座椅,换言之,将儿童乘车安全的情况及时提醒给驾驶员,使驾驶员能够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置,避免了意外事故的发生,提高了儿童乘车的安全性。
154.本实施例与方法实施例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是与方法实施例相对应的装置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对方法实施例的说明也同样适应于本实施例,有些技术细节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详述。
155.在本技术中,应该理解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156.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技术的其它实施方案。本技术旨在涵盖本技术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技术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技术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
157.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技术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158.以上所述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儿童乘车安全提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检测是否存在安全座椅;当检测出存在所述安全座椅时,获取安全座椅位置;根据所述安全座椅位置,利用视觉传感器在所述视觉传感器的探测范围内除了所述安全座椅位置以外的位置中检测人体;当利用所述视觉传感器检测到所述人体后,利用重量传感器检测所述人体的重量;当所述重量小于预设重量阈值时,获取车速;当所述车速大于预设速度阈值时,利用车载屏幕执行安全提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是否存在安全座椅包括:利用所有的安全座椅接口传感器获取对应的安全座椅接口的状态;判断是否存在处于连接状态的所述安全座椅接口;当判断出存在处于连接状态的所述安全座椅接口时,确定检测出存在所述安全座椅;所述当检测出存在所述安全座椅时,获取安全座椅位置包括:当判断出存在处于连接状态的所述安全座椅接口时,获取和处于连接状态的所述安全座椅接口对应的所述安全座椅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检测出不存在所述安全座椅时,利用视觉传感器在所述视觉传感器的探测范围内的所有位置中检测人体。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视觉传感器包括毫米波雷达和多个摄像头,所述毫米波雷达被设置在车内后排上方的正中央,所述多个摄像头被设置在车内后排每个座位的上方,所述检测人体包括:利用所述摄像头识别人体轮廓;当利用所述摄像头识别出人体轮廓时,利用所述毫米波雷达探测与所述人体轮廓对应的人体高度;当所述人体高度小于预设高度阈值,判断出检测到人体。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当利用所述视觉传感器检测到所述人体后,判断是否存在重叠人体;当判断出存在重叠人体时,获取车速;当所述车速大于预设速度阈值时,利用车载屏幕执行安全提醒。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当利用所述视觉传感器没有检测到所述人体时,利用所述视觉传感器检测所述安全座椅上的人体及对应的安全带状态;当利用所述视觉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安全座椅上存在人体,且所述安全带状态为断开状态时,获取车速;当所述车速大于预设速度阈值时,利用车载屏幕执行安全提醒。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视觉传感器包括毫米波雷达和多个摄像头,所述利用所述视觉传感器检测所述安全座椅上的人体及对应的安全带状态包括:利用所述摄像头识别所述安全座椅上的人体轮廓和安全带形状,其中,当利用所述摄像头识别出所述安全座椅上存在人体轮廓时,表示所述安全座椅上存在人体,所述安全带
形状用于判断所述安全带状态。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量传感器被设置在车内后排的每个座位中,所述当利用所述视觉传感器检测到所述人体后,利用重量传感器检测所述人体的重量,包括:当利用所述视觉传感器检测到所述人体后,确定和所述人体对应的座位;利用和所述人体对应的座位中的重量传感器检测所述人体的重量。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重量阈值为36kg,所述预设速度阈值为10km/h,所述预设高度阈值为1.3m。10.一种儿童乘车安全提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座椅检测模块,被配置为检测是否存在安全座椅;位置获取模块,被配置为当检测出存在所述安全座椅时,获取安全座椅位置;人体检测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安全座椅位置,利用视觉传感器在探测范围内除了所述安全座椅位置以外的位置中检测人体;重量检测模块,被配置为当利用所述视觉传感器检测到所述人体后,利用重量传感器检测所述人体的重量;车速获取模块,被配置为当所述重量小于预设重量阈值时,获取车速;安全提醒模块,被配置为当所述车速大于预设速度阈值时,利用车载屏幕执行安全提醒。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儿童乘车安全提醒方法及装置,当在车内检测出存在安全座椅时,利用视觉传感器在除了安全座椅位置以外的位置中检测人体,并在检测到人体时,利用重量传感器进一步检测人体重量,一般儿童的体重较轻,当安全座椅位置以外的位置中存在重量小于预设重量阈值的人体时,则表明有儿童没有按规定乘坐安全座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车辆开始移动且车速大于预设速度阈值,则利用车载屏幕执行安全提醒,以提示驾驶员车内有儿童没有乘坐安全座椅,换言之,将儿童乘车安全的情况及时提醒给驾驶员,使驾驶员能够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置,避免了意外事故的发生,提高了儿童乘车的安全性。安全性。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浩 沈红荣 王翰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2.10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