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大蠊提取物和/或单体在制备肿瘤微环境m2极化抑制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1.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美洲大蠊提取物和/或单体在制备肿瘤微环境m2极化抑制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2.癌症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每年引起全球众多癌症患者的死亡。免疫反应是机体抵御肿瘤的天然屏障,免疫效应的失衡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巨噬细胞是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先天免疫细胞,可根据周围环境的刺激而发挥不同的功能。巨噬细胞在功能上分为m1表型和m2表型。此外,肿瘤微环境(tme)的巨噬细胞被肿瘤衍生的细胞因子激活成m2极化表型从而促进肿瘤进展。因此,通过抑制m2表型巨噬细胞来减少肿瘤发展的临床药物和方案的开发是必要的。
3.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在《神农本草经》等诸多权威中医文献中均有记载。美洲大蠊提取物具有抗菌、抗炎、镇痛、组织修复等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美洲大蠊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抗肿瘤作用,但是如何应用以及效果作用机理等,并没有被揭示清楚。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美洲大蠊提取物和/或单体在制备肿瘤微环境m2极化抑制药物中的应用,所述美洲大蠊提取物和/或单体对促肿瘤m2型极化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可作为肿瘤增值抑制剂及巨噬细胞m1/m2极化抑制剂。
5.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6.本发明提供了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和/或二氢异香豆素葡萄糖苷化合物在制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二氢异香豆素葡萄糖苷化合物的结构式如式i所示:
[0007][0008]
优选的,所述肿瘤细胞包括白血病细胞。
[0009]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剂,所述增殖抑制剂的有效成分包括式i所示的二氢异香豆素葡萄糖苷化合物和/或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
[0010]
优选的,所述二氢异香豆素葡萄糖苷化合物的工作浓度为12.5~50μg/ml;
[0011]
所述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的工作浓度为37.5~150μg/ml。
[0012]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巨噬细胞m2极化抑制剂,所述极化抑制剂的有效成分包括式i所示的二氢异香豆素葡萄糖苷化合物和/或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
[0013]
优选的,所述二氢异香豆素葡萄糖苷化合物的工作浓度为12.5~50μg/ml;
[0014]
所述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的工作浓度为37.5~150μg/ml。
[0015]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治疗白血病的药物,所述药物的有效成分包括式i所示的二氢异香豆素葡萄糖苷化合物和/或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
[0016]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和/或二氢异香豆素葡萄糖苷化合物(式i,pericanaside)在制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药物中的应用,实施例中以巨噬细胞m1/m2极化模型为评价手段,自美洲大蠊抑制肿瘤增值活性部位cⅱ3中分离鉴定出了具有显著抑制巨噬细胞促肿瘤m2表型极化的单体物质:pericanaside。评价结果表明,pericanaside能显著抑制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arg-1、cd206、tgf-β和il-10的表达,提示对促肿瘤m2型极化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本发明从改善肿瘤免疫调节活性,抑制m2极化型巨噬细胞方面,阐述了美洲大蠊提取物cⅱ3及其中的pericanaside的抗肿瘤作用及作用机制,pericanaside可作为肿瘤增值抑制剂及巨噬细胞m2极化抑制剂。
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美洲大蠊提取物c
ⅱ‑
3与pericanaside(图中简称化合物1,下同)对巨噬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图;
[0018]
图2为美洲大蠊提取物c
ⅱ‑
3与pericanaside对m2型巨噬细胞基因标志物arg-1和cd206,以及对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inos表达的影响图;
[0019]
图3为美洲大蠊提取物c
ⅱ‑
3梯度浓度对m2型巨噬细胞基因标志物arg-1和cd206表达的影响图;
[0020]
图4为pericanaside梯度浓度对m2型巨噬细胞基因标志物arg-1和cd206表达的影响图;
[0021]
图5为美洲大蠊提取物c
ⅱ‑
3梯度浓度对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tgf-β和il-10分泌量的影响图;
[0022]
图6为pericanaside梯度浓度对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tgf-β和il-10分泌量的影响图;
[0023]
图7为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raw264.7细胞极化m2型后美洲大蠊提取物c
ⅱ‑
3与pericanaside对cd206的影响图;
[0024]
图8为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ana-1细胞极化m2型后美洲大蠊提取物c
ⅱ‑
3与pericanaside对cd206的影响图;
[0025]
图9为通过免疫荧光检测raw264.7细胞及ana-1细胞极化m2型后美洲大蠊提取物c
ⅱ‑
3对cd206的影响图;
[0026]
图10为通过免疫荧光检测raw264.7细胞及ana-1细胞极化m2型后pericanaside对cd206的影响图;
[0027]
图11为c
ⅱ‑
3及从中分离鉴定的12个主要组分对m2型巨噬细胞基因标志物arg-1和cd206的影响图;
[0028]
图12为c
ⅱ‑
3及从中中分离鉴定的12个主要组分对m1型巨噬细胞基因标志物inos
的影响图;
[0029]
图13为美洲大蠊提取物的各组分的hplc图谱,其中a为美洲大蠊cii-3浸膏的hplc图谱,b为fr.5段hplc图谱,c为d5段hplc图谱,d为pericanaside的hplc图谱。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本发明提供了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和/或二氢异香豆素葡萄糖苷化合物在制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二氢异香豆素葡萄糖苷化合物的结构式如式i所示:
[0031][0032]
本发明对所述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的来源并没有特殊限定,优选由云南腾药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加工的美洲大蠊cii-3浸膏。本发明式i所示的二氢异香豆素葡萄糖苷化合物(pericanaside)优选提取分离自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提取方法优选包括:(1)利用美洲大蠊提取物cⅱ3的浸膏,经c18反相柱反复分离纯化(甲醇-水,0%-100%)得到10个组分fr.(1-10);(2)其中组分fr.5经c18反相柱(甲醇-水,5%-36%)反复分离纯化得流分d5;(3)流分d5经c-18反相柱(甲醇-水,30%-30%)得目标产物二氢异香豆素葡萄糖苷化合物(分离纯化各部分hplc图谱如图13所示),其中cii-3浸膏hplc图谱的色谱条件:ymc-pack ods 4.6
×
150mm,5μm色谱柱;水(a):乙腈(b)为流动相,0-10分钟:3%,10-25分钟:3%-30%;25-45分钟:30%-80;45-55分钟:80%-95%;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80nm;温度:25℃;样品浓度:1mg/ml;进样量:10μl;
[0033]
fr.5段hplc图谱的色谱条件:zorbax sb-c184.6
×
250mm,5μm色谱柱;水(a):甲醇(b)为流动相,0-60分钟:5%-95%;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15nm;温度:25℃;样品浓度:1mg/ml;进样量:20μl;
[0034]
d5段hplc图谱的色谱条件:zorbax sb-c184.6
×
250mm,5μm色谱柱;水(a):甲醇(b)为流动相,0-30分钟:5%-95%;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15,254,280nm;温度:25℃;样品浓度:1mg/ml;进样量:20μl;
[0035]
化合物pericanaside hplc图谱的色谱条件:zorbax sb-c184.6
×
250mm,5μm色谱柱;水(a):甲醇(b)为流动相,0-30分钟:5%-95%;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15,254,280nm;温度:25℃;样品浓度:1mg/ml;进样量:2μl。
[0036]
本发明所述肿瘤细胞优选包括白血病细胞,实施例中以raw264.7细胞(武汉普诺赛生命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进行说明,但是不能仅将其认定为本发明的全部保护范围。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和pericanaside均能抑制raw264.7细胞的增殖,并对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有抑制作用,且不损伤m1型巨噬细胞。
[0037]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构建巨噬细胞m1/m2极化模型来验证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和pericanaside的作用,所述巨噬细胞m1/m2极化模型的构建方法,优选包括以下步
骤:对数生长期细胞raw264.7和ana-1(赛百慷(上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用lps(1μg/ml)和ifn-γ(20ng/ml)处理24小时,诱导m1表型巨噬细胞;用il-4(20ng/ml)处理48小时产生m2表型巨噬细胞。
[0038]
本发明利用所述巨噬细胞m1/m2极化模型验证功能时,优选将构建得到的m1和m2表型巨噬细胞,加入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和/或pericanaside共孵育,通过检测相关标志物来评价其作用。本发明所述标志物包括:m2型标志物包括精氨酸(arg-1)、甘露糖受体(cd206)、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白细胞介素-10(il-10);m1型标志物包括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本发明优选通过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酶联免疫吸附试(elisa)、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进行检测。
[0039]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剂,所述增殖抑制剂的有效成分包括式i所示的二氢异香豆素葡萄糖苷化合物和/或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
[0040]
本发明所述二氢异香豆素葡萄糖苷化合物的工作浓度优选为12.5~50μg/ml;且所述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的工作浓度优选为37.5~150μg/ml。
[0041]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巨噬细胞m2极化抑制剂,所述极化抑制剂的有效成分包括式i所示的二氢异香豆素葡萄糖苷化合物和/或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
[0042]
本发明所述二氢异香豆素葡萄糖苷化合物的工作浓度优选为12.5~50μg/ml;所述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的工作浓度优选为37.5~150μg/ml。
[0043]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治疗白血病的药物,所述药物的有效成分包括式i所示的二氢异香豆素葡萄糖苷化合物和/或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
[0044]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美洲大蠊提取物和/或单体在制备肿瘤微环境m2极化抑制药物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不能把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0045]
实施例1
[0046]
pericanaside对raw264.7/ana-1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0047]
实验方法:raw264.7细胞用dmem培养基培养,ana-1细胞用1640培养基培养,培养基中含有10%的胎牛血清,100u/毫升的青霉素和100u/毫升的链霉素。细胞将密度为5
×
104个/ml种于96孔板中,设置空白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弃去旧培养基,空白组加入100μl空白培养基,阴性组与实验组分别加入100μl细胞悬液,在条件为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后,弃去培养基,空白组与阴性组加入100μl培养基,实验组加入100μl终浓度为pericanaside:50μg/ml,25μg/ml,10μg/ml,5μg/ml,1μg/ml的培养基,每组5个复孔,在条件为37℃5%co2培养箱中处理24小时,每孔加入20μl(5mg/ml)mtt溶液继续在37℃5%co2培养箱孵育4小时。然后除去mtt溶液,每孔加入150μl二甲基亚砜溶解。于微量振荡器上震荡至还原的mtt晶体甲臜完全溶解,用酶标仪在490nm处测量处理样品和对照样品的吸光度,并计算细胞活力比。
[0048]
实验结果:pericanaside(50μg/ml,25μg/ml,10μg/ml,5μg/ml,1μg/ml)对raw264.7/ana-1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如图1所示,对raw264.7细胞存活率分别:92.34%,99.05%,97.93%,98.90%,97.20%,对ana-1细胞存活率为:105.06%,108.41%,113.37%,103.61%,103.53%。
[0049]
实施例2
[0050]
pericanaside对m1/m2极化标志物inos,arg-1、cd206的影响
[0051]
实验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基因inos、arg-1、cd206的表达,raw264.7和ana-1细胞的总rna根据制造商的说明通过rna-easy分离试剂方法提取。
[0052]
使用hiscriptii qrt supermix合成用于qpcr的第一链cdna,使用chamq universal sybr qpcr master mix通过实时定量pcr进行分析。含有sybr green的反应混合物按照制造商的方案组成,gapdh用作内参,其他引物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表1)。pcr结果由bio-rad cfx manager软件分析,通过2-δδct
分析数据。
[0053]
表1 rt-pcr的引物序列
[0054][0055]
美洲大蠊粗提物c
ⅱ‑
3及pericanaside对inos,arg-1和cd206的影响如图2所示,il-4显着增加raw264.7细胞中m2标记基因arg-1和cd206的表达水平(p<0.01),与il-4组相比,c
ⅱ‑
3与il-4共培养可降低raw264.7细胞的arg-1(p<0.01)和cd206(p<0.001)的表达量。pericanaside与il-4共培养可降低raw264.7细胞中arg-1(p<0.05)的表达量,在m1极化模型中,当lps和ifn-γ诱导成m1极化表型时,raw264.7细胞中基因inos的表达显着增加(p<0.01),而c
ⅱ‑
3和pericanaside对m1表型巨噬细胞无显着影响。结果表明c
ⅱ‑
3和pericanaside对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有抑制作用,且不损伤m1型巨噬细胞。
[0056]
进一步评估梯度浓度c
ⅱ‑
3(150μg/ml,75μg/ml,37.5μg/ml)和pericanaside(50μg/ml,25μg/ml,12.5μg/ml)对m2标志物表达的影响如图3和图4所示,用il-4处理显著上调ana-1和raw264.7细胞中m2标记基因arg-1和cd206的表达水平(p《0.001)。加入c
ⅱ‑
3和pericanaside与il-4共孵育后,raw264.7巨噬细胞中所有表达水平显著下调,且呈剂量依赖性(p《0.001),但在ana-1细胞中,pericanaside对基因cd206表达水平影响较弱。
[0057]
实施例3
[0058]
美洲大蠊提取物c
ⅱ‑
3及pericanaside对m2型标志物il-10和tgf-β的影响
[0059]
实验方法:raw264.7和ana-1细胞接种于12孔板(105个/ml),按照分组情况处理细胞后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离心。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tgf-β、il-10。酶标仪依次检测450nm处的光密度(od)值。
[0060]
实验结果:美洲大蠊粗提物c
ⅱ‑
3(150μg/ml,75μg/ml,37.5μg/ml)和
pericanaside(50μg/ml,25μg/ml,12.5μg/ml)对il-10,tgf-β的影响如图5和图6所示,il-4处理raw264.7/ana-1细胞后,tgf-β和il-10的表达显着增加(p<0.001),加入c
ⅱ‑
3和pericanaside与il-4共孵育后,在raw264.7细胞中arg-1和cd206表达水平呈剂量依赖性显著降低(p<0.05或p<0.001)。在ana-1细胞中,高剂量的c
ⅱ‑
3和pericanaside对arg-1和cd206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01),但c
ⅱ‑
3和pericanaside低剂量组对ana-1细胞中tgf-β和il-10的影响较弱。
[0061]
实施例4
[0062]
通过流式检测美洲大蠊提取物c
ⅱ‑
3及pericanaside对m2型标志物cd206的影响
[0063]
实验方法:按照分组情况处理raw264.7和aan-1细胞后,通过离心收集处理过的细胞。用pbs洗涤细胞,3000rpm离心细胞5分钟。将细胞浓度调整为106个/ml,将细胞重悬于500μl4%多聚甲醛中,固定细胞20分钟。pbs洗涤细胞,3000rpm离心5分钟,然后将细胞重悬于500μl 0.1%曲拉通中打孔30分钟,用0.1%曲拉通洗涤细胞,3000rpm离心5min。将细胞用500μlpbs重悬并加入4μl的pe-cd206抗体避光孵育45分钟后,用pbs洗涤2次后,将细胞重悬于500μl的pbs后使用bd facsc antoⅱ流式细胞仪分析。流式细胞术数据使用flowjo软件进行分析。
[0064]
实验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美洲大蠊粗提物c
ⅱ‑
3及pericanaside对cd206的影响如图7和图8所示,il-4增加了m2标记cd206在ana-1细胞中的表达,但在raw264.7细胞中几乎保持不变。在ana-1细胞中c
ⅱ‑
3和pericanaside与il-4共孵育后,高剂量组c
ⅱ‑
3和pericanaside对cd206的表达明显降低,c
ⅱ‑
3中剂量组(75μg/ml)、低剂量组(37.5μg/ml)和pericanaside(25μg/ml,12.5μg/ml)对cd206的影响较弱。
[0065]
实施例5
[0066]
通过免疫荧光美洲大蠊提取物c
ⅱ‑
3及pericanaside对m2型标志物cd206的影响
[0067]
实验方法:将细胞载玻片放入12孔板中,将raw264.7和ana-1细胞接种于12孔板中(105个/ml),盖玻片上生长的细胞用pbs洗涤3次后,用1ml4%多聚甲醛固定,用pbs将细胞洗涤3次后,将含有0.5%曲拉通的pbs打孔细胞15分钟。用含有0.5%吐温20的pbs中的5%牛血清白蛋白封闭后,用特异性一抗cd206(1:500稀释)在4℃孵育过夜,用pbs洗涤细胞3次后,然后用fitc荧光偶联的山羊抗兔igg(h+l)(1:500稀释)孵育细胞2个小时。细胞核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1μg/ml)染色。使用olympusbxs3显微镜分析成像。对于定量分析,使用图像分析程序imagej在每个切片的三个随机视野中分析荧光强度。
[0068]
cd206在c
ⅱ‑
3和pericanaside中的表达和细胞定位,免疫荧光结果如图9和图10所示。il-4显著增加raw264.7和ana-1细胞中cd206的表达,结果表明cd206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c
ⅱ‑
3和pericanaside与il-4共孵育后,c
ⅱ‑
3(150μg/ml,75μg/ml,37.5μg/ml)和pericanaside(50μg/ml,25μg/ml,12.5μg/ml)可抑制raw264.7和ana-1细胞中cd206的表达。
[0069]
对比例
[0070]
取美洲大蠊c
ⅱ‑
3浸膏60g,采用c18反相柱分离纯化得到10个组分(fr.1-fr.10,图13),组分fr.3经正相硅胶柱甲醇-氯仿梯度洗脱后重结晶得到化合物5(315.7mg)。组分fr.4经c18反相柱(甲醇-水,5%-10%)分离纯化得到流分(c1-c2),各流分别经c18反相柱(甲醇-水,5%-95%;甲醇-水,5%-5%)分离纯化得化合物2(20.5mg)和3(14.6mg)。组分
fr.5经c18反相柱分离纯化得到流分(d1-d5),d2经c18反相柱分离纯化得到化合物4(38.5mg),d3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化合物8(18.5mg),d5经两次反相柱分离得化合物1(93.2mg)。组分fr.6经过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以50%甲醇等度洗脱得到流分e5,经c18反相柱分离纯化得到化合物6(10.9mg)和7(12.0mg)。组分fr.8同样用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以50%甲醇等度洗脱得到流分f5,再经c18反相柱分离纯化得到化合物9(2.8mg)、10(20.7mg)、11(12.6mg)和12(6.7mg)。
[0071]
其中化合物1为本发明所述pericanaside,12个化合物的结构式如下所示:
[0072][0073]
美洲大蠊提取物c
ⅱ‑
3及从中分离鉴定的12个化合物对raw264.7细胞m1/m2极化标志物arg-1、cd206和inos表达的影响。
[0074]
具体实验方法同实施例2。
[0075]
美洲大蠊提取物c
ⅱ‑
3及从中分离鉴定的12个化合物(终浓度为50μg/ml)对m2型极化标志物arg-1和cd206表达的影响如图11所示,il-4能显着增加raw264.7细胞中m2标记基因arg-1和cd206的表达水平(p<0.05);与il-4共培养后,c
ⅱ‑
3及化合物1(pericanaside)均可显著降低raw264.7细胞的arg-1和cd206表达量(p<0.05),而其他化合物与il-4共培养后对arg-1表达量降低不明显(p》0.05),个别化合物(3,5和7)甚至促进了arg-1的表达。
[0076]
美洲大蠊提取物c
ⅱ‑
3及从中分离鉴定的12个化合物对m1型极化标志物inos表达的影响如图12所示,lps联合ifn-γ刺激能显著增加m1型极化标志物inos的表达(p<0.001),美洲大蠊提取物c
ⅱ‑
3及从中分离鉴定的12个化合物对由lps联合ifn-γ刺激诱导的m1型极化标志物inos的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
[0077]
实验结果表明,美洲大蠊提取物c
ⅱ‑
3及单体成分pericanaside(化合物1)对il-4诱导的raw264.7细胞m2极化标志物arg-1和cd206有显著的表达抑制作用,但所有试验样品均对lps和ifn-γ联合诱导的m1表型无明显作用。
[0078]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和/或二氢异香豆素葡萄糖苷化合物在制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二氢异香豆素葡萄糖苷化合物的结构式如式i所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肿瘤细胞包括白血病细胞。3.一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殖抑制剂的有效成分包括式i所示的二氢异香豆素葡萄糖苷化合物和/或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增殖抑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氢异香豆素葡萄糖苷化合物的工作浓度为12.5~50μg/ml;所述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的工作浓度为37.5~150μg/ml。5.一种巨噬细胞m2极化抑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极化抑制剂的有效成分包括式i所示的二氢异香豆素葡萄糖苷化合物和/或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极化抑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氢异香豆素葡萄糖苷化合物的工作浓度为12.5~50μg/ml;所述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的工作浓度为37.5~150μg/ml。7.一种治疗白血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有效成分包括式i所示的二氢异香豆素葡萄糖苷化合物和/或美洲大蠊提取物cii-3。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美洲大蠊提取物和/或单体在制备肿瘤微环境M2极化抑制药物中的应用,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本发明以巨噬细胞M1/M2极化模型为评价手段,自美洲大蠊抑制肿瘤增值活性部位CⅡ3中分离鉴定出了具有显著抑制巨噬细胞促肿瘤M2表型极化的单体物质pericanaside。结果表明pericanaside能显著抑制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提示对促肿瘤M2型极化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本发明从改善肿瘤免疫调节活性,抑制M2极化型巨噬细胞方面,阐述了美洲大蠊提取物CⅡ3及其中的pericanaside的抗肿瘤作用及作用机制,pericanaside可作为肿瘤增值抑制剂及巨噬细胞M1/M2极化抑制剂。胞M1/M2极化抑制剂。胞M1/M2极化抑制剂。
技术研发人员:肖怀 张成桂 许静蕾 车逸豪 刘衡 刘馨月 杨大松 刘光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大理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2.01.21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