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转换开关领域,具体是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背景技术:
2.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是一种在用电装置突发断电时,通过双电源切换开关转换线路,自动连接到备用的电源上,使用电装置的运作不停断,仍能继续运作使用。
3.现有技术中,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接线处常常是通过在导线上套一个橡胶圈,在对导线连接处进行稳固,但是橡胶圈连接的导线在受到外部作用力时容易出现晃动或者脱落电路连接器的情况,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现有的双电源切换开关的电路连接器上导线受到外力作用容易出现晃动脱落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接有固接有转换控制器;所述底座的顶部且位于转换控制器的两侧均固接有电路连接器;两个所述电路连接器的正面和背面均开设有安放槽;所述安放槽的内侧壁固接有一对固定板;两个所述固定板相对的侧面固接有一对滑杆;两个所述滑杆的中部均滑动连接有接触板;所述安放槽的内侧壁相对接触板的位置转动连接有弧形块;所述弧形块与两个接触板相接触;所述安放槽的内侧壁相对于滑杆的位置开设有导线孔;从而使得导线在导线孔内稳固的连接,从而有效的避免了导线在受到外部作用力时发生脱落电路连接器的情况,进一步的加强了该自动转换开关的安全性。
6.优选的,两个所述滑杆的中部相对于固定板的位置套设有多组弹簧;多个所述弹簧均与接触板相接触;方便接触板与导线脱离,从而达到了便于更换导线的效果。
7.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侧面相对于接触板的位置固接有橡胶垫;所述接触板的侧面固接有橡胶垫;所述电路连接器的正面转动连接有转块;所述转块的背面通过连接轴与弧形块固接;可以提高了导线与导线孔之间连接处的密封性,进一步的提高了该装置的安全性。
8.优选的,所述底座的顶部相对于电路连接器的位置开设有多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内侧壁开设有一对导槽;所述导槽的内侧壁通过限定弹簧固接有推条;所述导槽的内侧壁相对于推条的位置转动连接有卡块;所述推条与卡块相接触;所述连接孔的内表面螺纹连接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的侧面相对于卡块的位置开设有卡槽;所述卡块与卡槽相接触;进而可以确保安装柱在底座上稳固的连接好,不会发生晃动或者脱落的情况,进而达到
了减少自动转换开关发生掉落的风险。
9.优选的,所述转换控制器的顶部转动连接有手柄;所述转换控制器的顶部相对于手柄的位置固接有显示面板;通过手柄的设置可以手动改变该装置的电路,同时显示面板可以观察到电路当中的一些数据。
10.优选的,两个所述电路连接器的侧面均开设有散热孔;所述电路连接器与底座连接处固接有密封垫;散热孔的设置可以对电路连接器内部进行散热,同时电路连接器与底座之间连接处固接的密封垫可以确保电路连接器与底座的密封性,达到了防蚊虫爬入的效果。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12.1.本实用新型通过转动弧形块带动两个接触板在滑杆上移动,两个接触板移动与固定板进行配合,对导线进行卡接固定的结构设计,从而使得导线在导线孔内稳固的连接,解决了导线在受到外部作用力时发生脱落电路连接器的问题,提高了该开关的安全性;
13.2.本实用新型通过安装柱对底座进行连接,底座上连接孔中限定弹簧推动推条移动,推条移动从而带动卡块转动,卡块转动对安装柱上的卡槽进行限定的结构设计,有效的保障了安装柱在连接座上的稳定性,从而达到了减少自动转换开关发生掉落的风险。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5.图1为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实施例一的接触板和固定板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图2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实施例二的梯形块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底座;2、转换控制器;3、电路连接器;4、安放槽;5、固定板;6、滑杆;7、接触板;8、弧形块;9、弹簧;10、转块;11、连接孔; 12、导槽;13、推条;14、卡块;15、安装柱;16、卡槽;17、手柄;18、散热孔;19、梯形块。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实施例一
23.请参阅图1-4所示,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的顶部固接有转换控制器2;所述底座1的顶部且位于转换控制器2的两侧均固接有电路连接器3;两个所述电路连接器3的正面和背面均开设有安放槽4;所述安放槽4的内侧壁固
接有一对固定板5;两个所述固定板5相对的侧面固接有一对滑杆6;两个所述滑杆6的中部均滑动连接有接触板7;所述安放槽4的内侧壁相对接触板7的位置转动连接有弧形块 8;所述弧形块8与两个接触板7相接触;所述安放槽4的内侧壁相对于滑杆 6的位置开设有导线孔;工作时,通过导线孔在两个电路连接器3上连接好导线,接着通过转动弧形块8带动两个接触板7在滑杆6上移动,接触板7移动与固定板5配合对导线孔上的导线进行密封固定,从而使得导线在导线孔内稳固的连接,从而有效的避免了导线在受到外部作用力时发生脱落电路连接器3的情况,进一步的加强了该自动转换开关的安全性。
24.两个所述滑杆6的中部相对于固定板5的位置套设有多组弹簧9;多个所述弹簧9均与接触板7相接触;工作时,通过在滑杆6上套设弹簧9,可以使电路连接器3在更换导线时,方便接触板7与导线脱离,从而达到了便于更换导线的效果。
25.所述固定板5的侧面相对于接触板7的位置固接有橡胶垫;所述接触板7 的侧面固接有橡胶垫;所述电路连接器3的正面转动连接有转块10;所述转块10的背面通过连接轴与弧形块8固接;工作时,通过在接触板7和固定板 5的侧面设置橡胶垫可以提高了导线与导线孔之间连接处的密封性,进一步的提高了该装置的安全性。
26.所述底座1的顶部相对于电路连接器3的位置开设有多组连接孔11;所述连接孔11的内侧壁开设有一对导槽12;所述导槽12的内侧壁通过限定弹簧固接有推条13;所述导槽12的内侧壁相对于推条13的位置转动连接有卡块14;所述推条13与卡块14相接触;所述连接孔11的内表面螺纹连接有安装柱15;所述安装柱15的侧面相对于卡块14的位置开设有卡槽16;所述卡块14与卡槽16相接触;工作时,安装柱15通过连接孔11与外部接触件进行连接,当安装柱15通过连接孔11时,连接孔11中的卡块14会与安装柱 15上的卡槽16进行匹配卡接,同时限定弹簧也会推动推条13对卡块14进行支撑,确保卡块14可以稳固的卡接在卡槽16中,进而可以确保安装柱15在底座1上稳固的连接好,不会发生晃动或者脱落的情况,进而达到了减少自动转换开关发生掉落的风险。
27.所述转换控制器2的顶部转动连接有手柄17;所述转换控制器2的顶部相对于手柄17的位置固接有显示面板;工作时,通过手柄17的设置可以手动改变该装置的电路,同时显示面板可以观察到电路当中的一些数据。
28.两个所述电路连接器3的侧面均开设有散热孔18;所述电路连接器3与底座1连接处固接有密封垫;工作时,散热孔18的设置可以对电路连接器3 内部进行散热,同时电路连接器3与底座1之间连接处固接的密封垫可以确保电路连接器3与底座1的密封性,达到了防蚊虫爬入的效果。
29.实施例二
30.请参阅图5所示,对比实施例一,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电路连接器3底部固接有梯形块19;所述底座1顶部相对于电路连接器 3的位置开设有梯形槽;所述梯形块19滑动连接在梯形槽内侧壁上;工作时,电路连接器3通过梯形块19连接在底座1上的梯形槽中;达到了稳固连接电路连接器3的效果。
31.工作原理,首先把安装柱15通过连接孔11与外部接触件进行连接,当安装柱15通过连接孔11时,连接孔11中的卡块14会与安装柱15上的卡槽16进行匹配卡接,同时限定弹簧也会推动推条13对卡块14进行支撑,确保卡块14可以稳固的卡接在卡槽16中,进而可以确保安装柱15在底座1上稳固的连接好,接着通过导线孔在两个电路连接器3上连接好导
线,在通过转动弧形块8带动两个接触板7在滑杆6上移动,接触板7移动与固定板5配合对导线孔上的导线进行密封固定,从而使得导线在导线孔内稳固的连接,通过在滑杆6上套设弹簧9,可以使电路连接器3在更换导线时,方便接触板 7与导线脱离,手柄17的设置可以手动改变该装置的电路,同时显示面板可以观察到电路当中的一些数据。
3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