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9  218



1.本技术涉及空调器制造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2.空调室内机大多采用管翅式的蒸发器,传统管翅式蒸发器由于v字结构设计导致体积大,且管翅式蒸发器翅片的稳定性低、散热效率低。
3.为了提高蒸发器的单位体积换热量,部分空调器采用微通道蒸发器,微通道蒸发器包括多个冷媒扁管和散热翅片,冷媒扁管内有多条相互平行的微通道,微通道的孔径小于或等于3mm,相比于传统管翅式蒸发器,体积小的蒸发器使其占用更小的空间。
4.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5.现有的空调室内机内的微通道蒸发器虽然单位体积换热量有所提高,但空调室内机的内部构造并没有做针对性的优化,结构不紧凑,影响了空调室内机的换热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7.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以解决因空调室内机占用面积不足导致的空调能效低的问题。
8.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第一微通道蒸发器、第二微通道蒸发器、第一贯流风机和第二贯流风机。壳体包括依次连接的前面板、第一腰板、后面板和第二腰板,第一微通道蒸发器与第一腰板平行,第二微通道与第二腰板平行,第二贯流风机和第一贯流风机对称设置在壳体内。其中,第一微通道蒸发器和第二微通道蒸发器均包括冷媒流通板组件,冷媒流通板组件包括多个冷媒扁管,冷媒扁管内贯穿多个相互平行的冷媒微通道,相邻两个冷媒扁管间设置有多层翅片组件。
9.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贯流风机与第一微通道蒸发器之间设置有预设间距;或,第二贯流风机与第二微通道蒸发器之间设置有预设间距。
10.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微通道蒸发器和第二微通道蒸发器的一端均与前面板的背部相连接。
11.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微通道蒸发器包括靠近第一贯流风机的第一出风面,第二微通道蒸发器包括靠近第二贯流风机的第二出风面,第一贯流风机的第一轴心与第二贯流风机的第二轴心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其中,第一出风面的第一竖向对称轴和第二出风面的第二竖向对称轴均位于第一平面。
12.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相邻两层翅片组件的间距大于任一层翅片组件的高度。
13.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翅片组件包括多个翅片,翅片包括相连接的左翅片和右翅片,翅片的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边。
14.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同一层翅片组件的相邻两翅片间留有间隙。
15.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冷媒流通板组件包括第一冷媒流通板组和第二冷媒流通板组,第一冷媒流通板组和第二冷媒流通板组内的冷媒扁管数量相同。
16.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微通道蒸发器或第二微通道蒸发器还包括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其中,冷媒流通板组件位于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之间,第一集液管和第二集液管均包括一个或多个隔流板,使微通道蒸发器内部形成蛇形流道,第一集液管包括进液腔和出液腔,进液腔和出液腔位于蛇形通道的两端。
17.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冷媒进液管和冷媒出液管。其中,冷媒进液管与第一微通道蒸发器和第二微通道蒸发器的进液腔连通;和;冷媒出液管与第一微通道蒸发器和第二微通道蒸发器的出液腔相通。
18.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19.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第一微通道蒸发器、第二微通道蒸发器、第一贯流风机和第二贯流风机。壳体包括依次连接的前面板、第一腰板、后面板和第二腰板,第一微通道蒸发器与第一腰板平行,第二微通道与第二腰板平行,第二贯流风机和第一贯流风机对称设置在壳体内。其中,第一微通道蒸发器和第二微通道蒸发器均包括冷媒流通板组件,冷媒流通板组件包括多个冷媒扁管,冷媒扁管内贯穿多个相互平行的冷媒微通道,相邻冷媒扁管间有多层翅片组件。本技术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包括两个贯流风机和两个微通道蒸发器,多个冷媒扁管和多层翅片组件大大提升了换热效率,避免了因空调室内机占用面积不足导致的空调能效低的问题。
20.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1.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22.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微通道蒸发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集液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6.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集液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
28.1:壳体;11:前面板;12:第一腰板;13:后面板;14:第二腰板;2:第一微通道蒸发器;21:冷媒流通板组件;211:冷媒扁管;2111:冷媒微通道;22:第一集液管;23:第二集液管;3:第二微通道蒸发器;4:第一贯流风机;5:第二贯流风机;6:冷媒进液管;7:冷媒出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
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30.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31.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32.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33.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34.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35.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3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7.结合图1-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
38.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1、第一微通道蒸发器2、第二微通道蒸发器3、第一贯流风机4和第二贯流风机5。壳体1包括依次连接的前面板11、第一腰板12、后面板13和第二腰板14,第一微通道蒸发器2与第一腰板12平行,第二微通道蒸发器3与第二腰板14平行,第二贯流风机5和第一贯流风机4对称设置在壳体1内。其中,第一微通道蒸发器2和第二微通道蒸发器3均包括冷媒流通板组件21,冷媒流通板组件21包括多个冷媒扁管211,冷媒扁管211内贯穿多个相互平行的冷媒微通道2111,相邻冷媒扁管211间有多层翅片组件。本技术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包括两个贯流风机和两个微通道蒸发器,多个冷媒扁管211和多层翅片组件大大提升了换热效率,避免了因空调室内机占用面积不足导致的空调能效低的问题。
39.作为一种示例,微通道蒸发器的高度范围为800mm-1000mm,宽度范围为24mm-28mm,宽度范围为160-180mm,冷媒流路优选贯穿前后冷媒流通板组的流路,让冷媒能够在同一排前后流动。
40.在额定制冷工况下,冷媒侧输入性能参数包括温度、干度、压力、冷媒总流量以及冷媒侧总换热量。其中,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的温度分别为12℃和14℃;干度分别为0.15和
1;压力分别为1.17mpa和1.16mpa。饱和液和饱和气的温度为12℃;压力为1.17mpa。冷媒总流量为102m3/h,冷媒侧总换热量为7200w。
41.额定制冷工况下,空气侧输入性能参数包括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压力、总输入风量、空气侧总换热量。其中,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的干球温度分别为27℃和15℃;湿球温度为19℃和14.02℃;压力均为0.1013mpa,总输入风量均为1482m3/h;空气侧总换热量为7200w。
42.通过以上性能参数,确定冷媒侧结构参数。微通道蒸发器的冷媒微通道2111的通道高度范围为1.2-1.4mm;冷媒微通道2111的通道宽度范围为1.4-1.5mm;冷媒微通道2111的通道长度范围为580-620mm。冷媒扁管211111的扁管高度范围为1.8-2.2mm;扁管宽度范围为12.5-13mm。每个扁管贯穿有5-7个冷媒微通道2111,微通道蒸发器的扁管排数为双排设置。
43.可选地,第一贯流风机4与第一微通道蒸发器2之间设置有预设间距;或,第二贯流风机5与第二微通道蒸发器3之间设置有预设间距。贯流风机与对应的微通道蒸发器设置有预设间距,贯流风机轴心距离微通道蒸发器的间距为10-200mm。微通道蒸发器的宽度为150-200mm。通过设置风机与微通道蒸发器的预设间距,避免了现有空调室内机内风机与换热器的间距过小导致风道较小的问题,提升了微通道蒸发器的换热效率。
44.可选地,第一微通道蒸发器2和第二微通道蒸发器3的一端均与前面板11的背部相连接。两个微通道蒸发器与前面板11背部相连接,从而使空调室内机内部布局更加紧凑,同时扩大了风贯穿两个微通道蒸发器的流通面积,提升送风量。微通道与前面板11背部相连接,且通过对微通道蒸发器的排布,满足了换热需求,使空调室内机具有更薄的厚度。其中,空调室内机的预设厚度为180-230mm,空调室内机的预设宽度为500-530mm。
45.可选地,第一微通道蒸发器2包括靠近第一贯流风机4的第一出风面,第二微通道蒸发器3包括靠近第二贯流风机5的第二出风面,第一贯流风机4的第一轴心与第二贯流风机5的第二轴心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其中,第一出风面的第一竖向对称轴和第二出风面的第二竖向对称轴均位于第一平面。
46.第一微通道蒸发器2、第二微通道蒸发器3、第一贯流风机4和第二贯流风机5位于空调室内机内的同一横向平面,从而使空调室内机占用更小的空间。同时,第一微通道蒸发器2的中心位置正对于第一贯流风机4,第二微通道蒸发器3的中心位置正对于第二贯流风机5,微通道蒸发器的多个冷媒扁管211在竖直方向上相互平行,微通道蒸发器的多层翅片组件分布在相邻两冷媒扁管211间,多层翅片组件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平行,通过多根冷媒扁管211和多层翅片组件的排布,使微通道蒸发器形成阵列排布的格栅空气通道。贯流风机位于微通道蒸发器的正中,能够降低微通道蒸发器两侧的多个格栅空气通道对风力的阻挡,从而增大风量,提升散热性能。
47.可选地,相邻两层翅片组件的间距大于任一层翅片组件的高度。翅片组件设置在相邻冷媒扁管211间,从而降低了微通道蒸发器在空调室内机的占用面积,相应提升了风道空间。相邻两层翅片组件的间距大于任一层翅片组件的高度,从而提升格栅空气通道空间,从而使占地面积小的柜式空调室内机能够具有更大的出风量。
48.可选地,翅片组件包括多个翅片,翅片包括相连接的左翅片和右翅片,翅片的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边。等腰三角形的翅片使空调室内机在运行制冷除湿时,翅片上的
冷凝水能够通过顺着两个腰边倾斜流下,且不影响空调室内机的进风,无需占用多余空间。相比于管翅式换热器,微通道蒸发器的冷媒流通组件的冷媒扁管211和多层翅片组件的设置,使微通道蒸发器的单位面积换热量提升38%,额定蒸发换热量提升24%,额定蒸发压降提升22%。
49.可选地,同一层翅片组件的相邻两翅片间留有间隙。多层翅片组件整列排布。从而使同一竖向翅片两侧形成竖向的冷凝水流道,从而使微通道蒸发器的多层翅片组件上的冷凝水层层汇集,最后通过最下层翅片组件排出。从而实现平板结构的微通道蒸发器能够进行冷媒流通、空气气流流动和冷凝水汇流的三相分离,使微通道蒸发器在同等换热效率下,面积减少30%,进一步提升了空调室内机能效。
50.可选地,冷媒流通板组件21包括第一冷媒流通板组和第二冷媒流通板组,第一冷媒流通板组和第二冷媒流通板组内的冷媒扁管211数量相同。微通道蒸发器的双层冷媒流通板组结构,使其具有双倍数量的冷媒扁管211,提升了微通道蒸发器内部的冷媒流通量,也增大了微通道蒸发器与流通空气的接触面积,提升了微通道蒸发器的换热效率。
51.可选地,第一微通道蒸发器2或第二微通道蒸发器3还包括第一集液管22和第二集液管23。其中,冷媒流通板组件21位于第一集液管22和第二集液管23之间,第一集液管22和第二集液管23均包括一个或多个隔流板,使微通道蒸发器内部形成蛇形流道,第一集液管22包括进液腔和出液腔,进液腔和出液腔位于蛇形通道的两端。通过第一集液管22和第二集液管23内的多个隔流板使冷媒流通板组件21划分为多个流道,从而使冷媒可以在多个流道依次流动,以提高换热效率,节约体积。
52.可选地,冷媒流路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冷媒流路、第二冷媒流路、第三冷媒流路和第四冷媒流路。
53.第一冷媒流路的冷媒经进液腔、第一冷媒流通板组,流到第二回流腔;第二冷媒流路的冷媒经第二回流腔、第一冷媒流通板组,流到第一回流腔;第三冷媒流路的冷媒经第一回流腔、第二冷媒流通板组,流到第三回流腔;第四冷媒流路的冷媒经第三回流腔、第二冷媒流通板组,流到出液腔。其中,第一冷媒流路和第四冷媒流路位于第一冷媒流通板组和第二冷媒流通板组的同一侧,第三冷媒流路和第四冷媒流路位于第一冷媒流通板组和第二冷媒流通板组的另一同侧。通过在微通道蒸发器的多个冷媒扁管211内设置冷媒微通道2111,无需额外占用空间设置冷媒通道,使微通道蒸发器的结构更加紧凑。
54.可选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冷媒进液管6和冷媒出液管7。其中,冷媒进液管6与第一微通道蒸发器2和第二微通道蒸发器3的进液腔连通;冷媒出液管7与第一微通道蒸发器2和第二微通道蒸发器3的出液腔相通。其中,冷媒进液管6和冷媒出液管7位于第一集液管22的同侧,且冷媒进液管6和冷媒出液管7均与第一集液管22垂直设置。冷媒出液管7和进液管位于第一集液管22的同侧,且与第一冷媒板组或第二冷媒板组同侧。当将微通道蒸发器安装在空调室内机时,能够节省空间。在提升换热效率的同时,也使空调室内机的布置更加紧密。
55.可选地,冷媒进液管6的管径小于冷媒出液管7的管径。微通道蒸发器内冷媒微通道2111孔径较小,为了提高冷媒在微通道蒸发器内的换热效率以及避免流量不均产生冷媒噪音的问题,通过减小冷媒进液管6的管径,增大冷媒出液管7的管径,使冷媒在微通道蒸发器内更顺畅的流动,以提高换热性能。
56.可选地,第一微通道蒸发器2或第二微通道蒸发器3还包括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第一端板位于第一冷媒流通板组和第二冷媒流通板组的同一端面;第二端板位于第一冷媒流通板组和第二冷媒流通板组的另一端面;其中,第一端板、第二端板、第一集液管22和第二集流管将第一冷媒流通板和第二冷媒流通板围合在中间。微通道蒸发器的第一端板、第二端板、第一冷媒流通板组和第二冷媒流通板组的设置,使微通道蒸发器平整紧凑,易于生产。采用钎焊工艺,一体性好,导热效率高。通过第一集液管22和第二集液管23进行分流,内部为蛇形流道,相比铜管体积更紧凑,且高密度双层结构,使同等体积下换热更加高效。
57.可选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控制单元,被配置为控制第一微通道蒸发器2和第二微通道蒸发器3的冷媒通道内的冷媒流通量;或者,被配置为控制第一贯流风机4和第二贯流风机5的风速。当空调运行制冷或制热工况时,通过调节第一微通道蒸发器2和第二微通道蒸发器3内的蛇形流道的冷媒流通量控制室内温湿度,通过控制第一贯流风机4和第二贯流风机5的风速控制室内新风的流通速度,从而使占用面积小的柜式空调室内机,也能够满足用户对室内温湿度和风量的需求。
58.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