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人工关节材料振动剪切注塑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2.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是分子量100万以上的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很难加工,并且具有超强的耐磨性、自润滑性。
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人工关节材料属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产物,在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人工关节材料进行制造时需要用到注塑成型装置,现有的注塑成型装置使用时,当成型件与注塑口分离时会产生较多毛刺,影响成品质量且需要人工后期进行毛刺去除,加重工人的工作量,为此我们提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人工关节材料振动剪切注塑成型装置来解决这类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注塑成型装置使用时,当成型件与注塑口分离时会产生较多毛刺这个问题而提出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人工关节材料振动剪切注塑成型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人工关节材料振动剪切注塑成型装置,包括一对滑杆,一对所述滑杆的顶端及底端均固定安装有载板,上方的所述载板的顶壁设有气缸,所述气缸的气缸杆底部连接有注塑头,一侧的所述滑杆上设有与注塑头配合的注塑机,所述滑杆的外部固定套设有板体,所述滑杆的外部套设有第一弹性件,所述滑杆的外部套设有移动块,两个所述移动块之间固定安装有顶板,所述顶板上开设有注塑口,所述滑杆的外部套设有活动块,两个所述活动块之间固定安装有模具,所述模具上设有盖板,所述滑杆的外部套设有第二弹性件;
7.一侧所述滑杆上设有用于夹紧移动块的夹紧组件,下方所述载板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筒体,所述筒体与夹紧组件通过气管连通,所述气管外部设有泄压阀,下方所述载板的顶端对称设有侧板,一对所述侧板之间通过连接杆滑动安装有切刀,所述连接杆前侧设有第三弹性件,所述筒体内设有驱动切刀移动的驱动组件。
8.为了能对移动块进行夹紧,优选地,所述夹紧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一侧滑杆外侧的缸体,所述滑杆外侧设有与缸体内部连通的风机,所述缸体的顶壁连接有第四弹性件,所述第四弹性件底部连接有滑板,所述滑板的底端通过推杆固定连接有压板,所述缸体的外侧设有排气阀,所述缸体通过气管与筒体连通。
9.为了能驱动切刀运动,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转动安装在筒体内的转杆,所述转杆的外部套设有扇叶,所述转杆的顶端穿过筒体延伸至其外部固定安装有驱动轮,所述筒体顶部设有气孔。
10.为了能使驱动轮转动带动切刀运动,优选地,所述驱动轮设置为凸轮构件,所述驱动轮与切刀背面始终抵触。
11.为了能让连接杆进行滑动,优选地,所述侧板的内侧开设有滑槽,所述连接杆滑动安装在滑槽内,所述连接杆前侧连接有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与滑槽内壁连接。
12.为了能便于带动模具下移,优选地,所述模具的底部设有把手。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人工关节材料振动剪切注塑成型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4.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人工关节材料振动剪切注塑成型装置,能避免成型件与注塑口连接处产生毛刺,从而无需人工后期进行毛刺处理。
15.本实用新型能避免成型件与注塑口连接处产生毛刺,从而无需人工后期进行毛刺处理,进而省去了繁琐的毛刺清理工作,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量。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人工关节材料振动剪切注塑成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人工关节材料振动剪切注塑成型装置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人工关节材料振动剪切注塑成型装置的俯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滑杆;2、气缸;3、注塑机;4、板体;5、第一弹性件;6、移动块;7、顶板;8、活动块;9、模具;10、第二弹性件;11、盖板;12、缸体;13、风机;14、第四弹性件;15、滑板;16、排气阀;17、推杆;18、压板;19、筒体;20、气管;21、泄压阀;22、转杆;23、驱动轮;24、扇叶;25、侧板;26、连接杆;27、第三弹性件;28、切刀;29、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2.参照图1-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人工关节材料振动剪切注塑成型装置,包括一对滑杆1,一对滑杆1的顶端及底端均固定安装有载板,上方的载板的顶壁设有气缸2,气缸2的气缸杆底部连接有注塑头,一侧的滑杆1上设有与注塑头配合的注塑机3,滑杆1的外部固定套设有板体4,滑杆1的外部套设有第一弹性件5,第一弹性件5设置为弹簧,滑杆1的外部套设有移动块6,两个移动块6之间固定安装有顶板7,顶板7上开设有注塑口,滑杆1的外部套设有活动块8,两个活动块8之间固定安装有模具9,模具9的底部设有把手29,可用脚踩把手29带动模具9下降,使得无需弯腰即可实现模具9下降,便于模具9的下降。
23.模具9上设有盖板11,盖板11顶端设有与注塑口对应的注料口,滑杆1的外部套设有第二弹性件10,第二弹性件10设置为弹簧;
24.一侧滑杆1上设有用于夹紧移动块6的夹紧组件,夹紧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一侧滑杆1外侧的缸体12,滑杆1外侧设有与缸体12内部连通的风机13,缸体12的顶壁连接有第四弹性件14,第四弹性件14为弹簧设置,第四弹性件14底部连接有滑板15,滑板15的底端通过推杆17固定连接有压板18,缸体12的外侧设有排气阀16,缸体12通过气管20与筒体19连通,启动风机13向缸体12内注气,气的不断注入会带动滑板15下降,滑板15下降带动推杆17下降从而带动压板18下降对移动块6进行挤压使其下降带动顶板7下降与盖板11贴合,在移动块6下降的同时会压缩第一弹性件5使其形变产生作用力,在滑板15下降时会拉伸第四弹性件14使其形变产生作用力,可关闭风机13,开启排气阀16将缸体12内的气排出,此时第四弹性件14释放作用力带动滑板15上升从而带动推杆17及压板18上升使其离开移动块6,此时第一弹性件5释放作用力带动移动块6上升进而带动顶板7上升使其离开盖板11。
25.下方载板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筒体19,筒体19与夹紧组件通过气管20连通,气管20外部设有泄压阀21,下方载板的顶端对称设有侧板25,一对侧板25之间通过连接杆26滑动安装有切刀28,侧板25的内侧开设有滑槽,连接杆26滑动安装在滑槽内,连接杆26前侧连接有第三弹性件27,第三弹性件27设置为弹簧,第三弹性件27与滑槽内壁连接,使得连接杆26可沿滑槽前后滑动,当连接杆26向前运动会压缩第三弹性件27使其形变产生作用力。
26.连接杆26前侧设有第三弹性件27,筒体19内设有驱动切刀28移动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转动安装在筒体19内的转杆22,转杆22的外部套设有扇叶24,转杆22的顶端穿过筒体19延伸至其外部固定安装有驱动轮23,筒体19顶部设有气孔,当缸体12内的气不断的变多使得气体压力变大将泄压阀21顶开,随后气体通过气管20进入到筒体19内,吹动扇叶24使其带动转杆22转动,进而带动驱动轮23转动,当驱动轮23转动至其凸端与切刀28抵触时带动其向前运动,切刀28向前运动会带动连接杆26随之前进对第三弹性件27进行压缩使其形变产生作用力,随着切刀28的前进会对注料口与注塑口之间的物料进行切割,使得将物料切断,当驱动轮23转动至其凸端与切刀28分离时,第三弹性件27释放作用力带动连接杆26向后运动使其带动切刀28向后运动,通过驱动轮23不断的快速转动可实现切刀28的快速前后运动从而能对注塑口与注料口之间的物料进行切断,能避免成型件与注塑口连接处产生毛刺。
27.驱动轮23设置为凸轮构件,驱动轮23与切刀28背面始终抵触,使驱动轮23转动至其凸端与切刀28抵触能带动其向前运动。
28.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启动气缸2使其气缸杆伸长带动注塑头下降从而插入注塑口及注料口内,随后启动风机13使其向缸体12内注气使其内部气体变多挤压滑板15使其下降,滑板15下降带动推杆17下降从而带动压板18下降对移动块6进行挤压使其下降带动顶板7下降与盖板11贴合,使得能更好的进行注塑,在移动块6下降的同时会压缩第一弹性件5使其形变产生作用力,在滑板15下降时会拉伸第四弹性件14使其形变产生作用力,启动注塑机3使其向注塑头内注入物料,物料通过注塑口及注料口进入到模具9内,注塑完成后,脚踩把手29使其带动模具9下降一段距离,随后继续向缸体12内注气,气体越来越多会顶开泄压阀21,随后气体通过气管20进入到筒体19内,吹动扇叶24使其带动转杆22转动,进而带动驱动轮23转动,当驱动轮23转动至其凸端与切刀28抵触时带动其向前运动,切刀28向前运
动会带动连接杆26随之前进对第三弹性件27进行压缩使其形变产生作用力,随着切刀28的前进会对注料口与注塑口之间的物料进行切割,使得将物料切断,当驱动轮23转动至其凸端与切刀28分离时,第三弹性件27释放作用力带动连接杆26向后运动使其带动切刀28向后运动,通过驱动轮23不断的快速转动可实现切刀28的快速前后运动从而能对注塑口与注料口之间的物料进行切断,能避免成型件与注塑口连接处产生毛刺,冷却完成后继续踩把手29使其带动模具9下降,随后将盖板11开启将成型件取出,在模具9下降时会带动活动块8下降对第二弹性件10进行压缩使其形变产生作用力,取出成型件后,关闭风机13,开启排气阀16将缸体12内的气排出,此时第四弹性件14释放作用力带动滑板15上升从而带动推杆17及压板18上升使其离开移动块6,此时第一弹性件5释放作用力带动移动块6上升进而带动顶板7上升使其离开盖板11,当停止供气时,扇叶24不被吹动,停止带动转杆22及驱动轮23转动,此时驱动轮23转动至凸端与切刀28分离,第三弹性件27释放作用力带动连接杆26复位实现切刀28的复位,松开把手29,第二弹性件10释放作用力带动活动块8上升从而带动模具9上升复位。
2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