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操控装置。
背景技术:
2.鼠标是一种常见的电子设备操控装置,目前用户所使用的鼠标大都是光电鼠标,其通过发光二极管、光电二极管等光学感应器来检测鼠标相对于一个表面的移动。然而,现有的光电鼠标在玻璃、金属等光滑表面或者是某些具有特殊颜色的表面上均无法正常使用,会出现鼠标光标顿滞、颤抖、漂移、无反应,甚至是光标遗失等异常现象;其次,光电鼠标需要移动,所以容易受到操作空间大小的影响,使用受限。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子设备操控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操控装置,包括壳体、压感识别组件和操作杆,壳体设有收容空间;压感识别组件收容于收容空间,压感识别组件包括压感面;操作杆活动地设置于收容空间,操作杆具有分别位于操作杆两端的操作端面和感测端面,感测端面选择性地与压感面接触或分离。
5.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操控装置包括压感识别组件和操作杆,操作杆可活动地设置于收容空间,通过压感识别组件可以感测操作杆在压感面产生的接触轨迹和接触压力,因此用户通过活动操作杆即可完成输入操作,无须移动壳体,且操作杆在壳体放置于非平面、光滑表面等其他一些环境下均可正常操控,使得电子设备操控装置不受使用环境的限制,通用性大大增强。
附图说明
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操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8.图2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操控装置在操作杆位于第一位置时在a-a方向的部分剖面图;
9.图3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操控装置在操作杆位于第二位置时在a-a方向的部分剖面图;
10.图4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操控装置在操作杆绕设定轴心转动时在a-a方向的部分剖面图;
1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操控装置在操作杆绕设定轴心转动时的结构
示意图;
1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操控装置中压感识别组件的模块图;
13.图7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操控装置的剖面图;
14.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操控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16.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17.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操控装置100包括壳体10、压感识别组件20和操作杆30,壳体10设有收容空间11;压感识别组件20收容于收容空间11,压感识别组件20包括压感面21;操作杆30活动地设置于收容空间11,操作杆30具有分别位于操作杆30两端的操作端面31和感测端面32,感测端面32选择性地与压感面21接触或分离。
18.电子设备操控装置100可以是鼠标、数位板或者游戏杆等输入设备,本技术实施例以电子设备操控装置100为鼠标为例进行说明。
19.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将电子设备操控装置100接入计算机。当用户意图对屏幕上的鼠标指针进行移动时,可将手指置于操作杆30,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可以轻微下压操作杆30或者摇动操作杆30使感测端面32与压感面21接触,从而使压感识别组件20识别到用户的操作。而后可以摇动操作杆30(参见图4)或者继续下压操作杆30,压感识别组件20可以感测操作杆30在压感面21产生的接触轨迹和接触压力,计算机根据采集到的接触轨迹可以控制屏幕上的鼠标指针进行相应的移动,根据采集到的接触压力可以对鼠标指针所经过位置的屏幕元素进行操作。操作完成后,用户手指离开操作杆30,操作杆30可以恢复到初始位置,感测端面32与压感面21分离,即可完成一次输入操作。
2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操控装置100包括压感识别组件20和操作杆30,操作杆30可活动地设置于收容空间11,通过压感识别组件20可以感测操作杆30在压感面21产生的接触轨迹和接触压力,因此用户通过活动操作杆30即可完成输入,无须移动壳体10,且操作杆30在壳体10放置于非平面、光滑表面等其他一些环境下均可正常操作,使得电子设备操控装置100不受使用环境的限制,通用性大大增强。
21.在一个实施例中,操作杆30具有长度方向x,操作端面31和感测端面32位于操作杆30的长度方向x两端。操作杆30的感测端面32位于收容空间11内,操作杆30的感测端面32延伸至壳体10外,以方便用户操作。其中,操作端面31显露于壳体10之外可以是指操作端面31在未使用时显露于壳体10之外,而在使用时被按压到壳体10内;也可以是指操作端面31始终显露于壳体10之外,即操作杆30无论在使用状态和未使用状态,其操作端面31都显露于壳体10之外。
22.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根据用户对操作端面31施加的作用力,操作杆30可以选择性地沿长度方向x移动。操作杆30在长度方向x上设置有预设位置,当操作杆30沿长度方向x移动时,操作杆30的感测端面32的移动轨迹包括预设位置。即操作杆30的感测端面32能够沿长度方向x移动到预设位置,从而使得感测端面32与压感面21接触或者分离。例如,预设位置可以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感测端面32移动到第一位置时与压感面21分离,感测端面32移动到第二位置时与压感面21接触。由此,用户通过移动操作杆30即可完成相关输入操作,且操作杆30为任意的杆状结构均可满足要求,无须复杂的结构设计。本实施例中,操作杆30可以为直杆状结构。本实施例中,操作杆3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行程可以大于一定距离,例如大于10mm,如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误触。
23.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根据用户对操作端面31施加的作用力,操作杆30可以选择性地沿设定的轴心转动。当操作杆30绕设定的轴心转动时,感测端面32的移动轨迹可以包括第三位置,感测端面32移动到第三位置时能够与所述压感面21接触。例如,压感面21可以为弧面,感测端面32的移动轨迹可以为弧形,且感测端面的移动轨迹的曲率小于压感面21的曲率,这样操作杆30在未被摆动时不接触压感面21,而在被摆动时可以接触到压感面21。
24.作为又一种实施方式,根据用户对操作端面31施加的作用力,操作杆30可以先沿长度方向x移动,当移动到感测端面32与压感面21接触时,感测端面32位于第二位置,之后操作杆30可以在用户的操控下绕设定的轴心转动。当操作杆30绕设定的轴心转动时,感测端面32的移动轨迹可以包括第三位置,感测端面32移动到第三位置时能够与所述压感面21接触,且感测端面32在第三位置时与压感面21的接触压力大于感测端面32在第二位置时与压感面21的接触压力。
25.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感测端面32沿操作杆30的长度方向移动至第二位置并与压感面21接触(详见图3)之后,可以绕操作杆30的设定轴心d转动(详见图4和图5)。由此,用户可以沿操作杆30的长度方向x移动操作杆30,使得操作杆30的感测端面32移动至第二位置,此时感测端面32与压感面21接触,由于感测端面32在第二位置时可绕操作杆30的设定轴心d转动,使得操作杆30在压感面21可以往不同的方向滑动,以控制屏幕上的鼠标指针往相应的方向移动。例如,用户可以顺时针、逆时针、向左、向右、向下或者向上摇动操作杆30,进而控制屏幕上的鼠标指针相应的顺时针、逆时针、往左、往右、往下或者往上移动,操作直观明了。
26.本实施例中,预设位置还可以包括第三位置,操作杆30在第三位置与压感面21接触,且操作杆30在第三位置与压感面21的接触压力大于操作杆30在第二位置与压感面21的接触压力。由此,用户通过操作杆30可以在压感面21进行“轻压”和“重压”操作,根据接触压力的不同,电子设备操控装置100可以输出不同的控制指令,以丰富电子设备操控装置100的功能和交互方式。
27.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位置还可以包括第四位置等等其他位置,操作杆30在第四位置与压感面21的接触压力可以与操作杆30在第二位置、第三位置与压感面21的接触压力均不相同,从而可以进一步丰富电子设备操控装置100的功能和交互方式。
28.在一些实施例中,操作杆30在显露于壳体10之外的一端可以设有球形部,球形部设有操作端面31,球形部可以增加用户手指与操作杆30的接触面积,提高接触舒适度。
29.在一些实施例中,操作杆30可以为伸缩杆,伸缩杆可以在操作端面31或者壳体10
的其他位置设有伸缩按钮,通过伸缩按钮可以控制伸缩杆伸长或者缩短,同样可以使得感测端面32与压感面21接触或者分离。同时,在未使用状态下,操作杆30可以整体收缩于收容空间11内,在使用时可以通过伸缩按钮控制伸缩杆伸长,使得操作端面31可以露出于壳体10之外,以供用户操控。
30.请参阅图2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压感面21可以为弧面,设定轴心d与弧面的弧心重合,使得操作杆30可以绕设定轴心d均匀地滑动至压感面21的任意位置,同时可以使得用户在往不同的方向摆动操作杆30时能够获得一致的操作体验。可选地,该弧面可以是球面的一部分,例如半球面或半球面的部分。
31.在一些实施例中,压感面21也可以为椭球面、拱形面等其他规则或者不规则曲面,只要操作杆30能够在压感面21上进行滑动即可。
32.本实施例中,感测端面32可以呈曲面状,以使得感测端面32可以在压感面21顺滑的移动,减少感测端面32与压感面21之间的接触摩擦力。
33.请参阅图2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压感识别组件20可以包括压感触控板22和压力识别控制器23,压感触控板22设有压感面21,压力识别控制器23和压感触控板22电连接。
34.压感触控板22用于感测操作杆30在压感面21产生的接触轨迹和接触压力,即操作杆30在压感触控板22上进行的滑动和按压操作均可以被识别,从而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交互形式。
35.压力识别控制器23可以是mcu(micro control unit,微控制单元)或者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芯片等等。
36.压力识别控制器23可以包括压力采样电路231、信息处理电路232和信息传输电路233,压力采样电路231与压感触控板22电连接,信息处理电路232与压力采样电路231电连接,信息传输电路233与信息处理电路232电连接,并用于连接计算机。其中,信息传输电路233可以通过有线方式或者无线方式与计算机建立通讯连接。
37.压力采样电路231用于采集压感触控板22输出的压力信息,并传递给信息处理电路232,信息处理电路232用于对接收到的压力信息进行算法处理,得到鼠标指针的移动信息,而后通过信息传输电路233发送到计算机,进而控制屏幕上的鼠标指针进行移动操作。由此,电子设备操控装置100可以直接输出鼠标指针的移动信息,无须经过数据处理即可输入计算机进行使用,降低了对计算机的配置要求,提高了电子设备操控装置100的实用性和通用性。
38.信息处理电路232还可用于根据压力信息确定压力采样电路231的工作模式,具体地,信息处理电路232在预设时间段内未接收到压感触控板22输出的压力信息时,向压力采样电路231输出低功耗模式,压力采样电路231在低功耗模式下降低扫描频率,可以降低功耗;否则,向压力采样电路231输出工作模式,压力采样电路231在工作模式下保持设定的扫描频率,确保压感触控板22的检测灵敏度。
39.信息处理电路232还可以用于在压感触控板22输出的压力信息小于设定压力阈值时,判定操作杆30的操作无效,从而可以起到防误触的作用。
40.需要说明的是,压力识别控制器23对于电子设备操控装置100而言并不是必须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压感触控板22输出的压力信息可以直接发送到计算机,利用计算机对压力信息进行算法处理也可以获得鼠标指针的移动信息。
41.在一些实施例中,压感识别组件20也可以仅用于感测操作杆30在压感面21产生的接触压力。例如,压感识别组件20可以包括组件本体和设有组件本体的压力传感器,组件本体具有压感面21,压力传感器可以感测操作杆30在压感面21产生的接触压力。这种类型的压感识别组件20结构简单,可有效降低设备成本。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压感识别组件20也可以仅用于感测操作杆30在压感面21产生的接触轨迹。
42.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4所示,电子设备操控装置100还可以包括弹性连接圈40,弹性连接圈40连接于壳体10并位于收容空间11内,弹性连接圈40套设于操作杆30外,弹性连接圈40随操作杆30的移动发生弹性形变。
43.具体地,当用户手指下压操作杆30使得感测端面32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弹性连接圈40发生形变,当用户摆动操作杆30绕设定轴心转动时,或者继续下压移动至第三位置时,弹性连接圈40的形变量加大;而当用户手指脱离操作杆30时,弹性连接圈40所受的外力消失,此时弹性连接圈40利用自身的弹性恢复力可以带动操作杆30复位至第一位置,以待下次操作。由此,弹性连接圈40可以实现操作杆30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之间的轴向移动,且可以实现操作杆30绕设定轴心d的转动移动,结构设计巧妙实用。
4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弹性连接圈40可以采用橡胶或者pe(polyethylene,聚乙烯)、tpe(thermoplastic elastomer,热塑性弹性体)、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弹性等材料制成,这些材料可以使得弹性连接圈40具备弹性形变能力。
4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7所示,壳体10还可以设有活动孔50,活动孔50贯穿壳体10的壳壁以连通收容空间11和外界。活动孔50可以与弹性连接圈40同轴设置,操作杆30穿设于活动孔50中,且活动孔50的内径大于操作杆30的外径,以避免对操作杆30的转动操作造成干涉。如图2、3、4所示,活动孔50内还可以设有与壳体10密封连接的密封圈60,密封圈60套设于操作杆30外,密封圈60可以为弹性密封圈,以在密封壳体10的同时,不会对操作杆30的活动造成干涉。
46.请参阅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连接圈40可以连接于壳体10并嵌设于活动孔50内,如此同样可以实现操作杆30的轴向移动和绕设定轴心的转动,且弹性连接圈40可以密封活动孔50,从而无须额外的密封圈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水、防尘效果。
47.请参阅图8所示,当电子设备操控装置100为鼠标时,电子设备操控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第一操作部71和第二操作部72,第一操作部71和第二操作部72并排设置于壳体10,操作杆30位于第一操作部71和第二操作部72之间。
48.本实施例中,第一操作部71和第二操作部72可以均为按钮结构,第一操作部71和第二操作部72可以接收用户的点击或敲击操作,例如单击、双击等等,可以进一步丰富电子设备操控装置100的操控功能和交互方式。且操作杆30位于第一操作部71和第二操作部72之间,用户通过手指的小幅移动即可在操作杆30、第一操作部71和第二操作部72之间来回移动,操作轻松、方便。
4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操作部71和第二操作部72也可以均为压感触控板,第一操作部71和第二操作部72可以接收用户的滑动操作和敲击操作。
5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操作部71和第二操作部72的其中之一可以为按钮结构,其中另一为压感触控板,如此可以大大增加电子设备操控装置100的操作趣味性。
51.需要说明的是,操作杆30的位置并不局限于第一操作部71和第二操作部72之间,
操作杆30可以设置于壳体10的其他位置,例如与第一操作部71和第二操作部72同一表面的其他位置或者壳体10的侧面上,本实施例并不具体限定。
52.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操控装置100通过压感识别组件20感测操作杆30在压感面21产生的接触轨迹和接触压力,使得用户通过活动操作杆30即可完成输入,无须移动壳体10,使得电子设备操控装置100可以在一些狭小的空间内使用,不受使用空间大小的限制;另一方面,相较于光电鼠标,电子设备操控装置100不需要光学单元,操作杆30在壳体10放置于非平面、光滑表面等其他一些环境下均可正常操作,使得电子设备操控装置100不受使用环境的限制,可应用场景广泛,通用性大大增强。
53.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介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