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氧乙烷灭菌装置传感器用气缸隔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7-3  130



1.本实用新型属于灭菌器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环氧乙烷灭菌装置传感器用气缸隔离装置。


背景技术:

2.环氧乙烷灭菌装置是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关键设备,安装操作、使用管理有其特殊要求,使用环氧乙烷做灭菌剂,环氧乙烷是一种广谱灭菌剂,可在常温下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芽孢、结核杆菌、细菌、病毒、真菌等。
3.环氧乙烷灭菌器在灭菌过程中,部分监测仪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直接与环氧乙烷接触造成传感器测量值失去真实度,同时环氧乙烷会对传感器测量芯片(特别是湿度传感)进行腐蚀造成传感器损坏,针对这个现象需要监测仪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将避免与环氧乙烷接触,故在必要阶段与灭菌器墙体隔离,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环氧乙烷灭菌装置传感器用气缸隔离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氧乙烷灭菌装置传感器用气缸隔离装置,利用气缸原理特性,直接在气缸两端进行改造,形成隔离仓和密封功能,避免了监测仪器与环氧乙烷的直接接触,保证了监测仪器测量精度不受环氧乙烷腐蚀影响,延长了监测仪器寿命,同时极大的简化了隔离装置机构,降低隔离装置制造成本。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环氧乙烷灭菌装置传感器用气缸隔离装置,包括外壳、数量为两个的缸体及数量为两个的固定法兰,所述缸体通过所述固定法兰固定连接于所述外壳的顶端,所述外壳的内顶壁设置有与所述缸体相对应的密封环,所述缸体内设置有气缸活塞杆,所述气缸活塞杆的顶端贯穿所述缸体并设置有传感器结构,所述气缸活塞杆的底端依次贯穿所述缸体、所述外壳及所述密封环并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密封环和所述底板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环的底端设置有第二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环的内壁设置有第三密封结构,所述缸体的内壁设置有开关结构;
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测试状态时,缸体通过固定法兰固定在外壳上,传感器结构设置在气缸活塞杆上,当缸体上部通气,气缸活塞杆下行,底板和密封环分离,开关结构进行感应控制,移动至合适位置后,对穿通气槽和传感器探头暴露在设备内。传感器探头通过对穿通气槽与设备内连通,处于同一环境,进行需求相关的测试即可;隔离状态时,缸体底部通气,气缸活塞杆上行,第一密封结构完成贴合,同时会带动第二密封结构和第三密封结构同步运行,在密封环和底板紧密贴合时,三个密封结构也会完成密封作业,将对穿通气槽和传感器探头从设备内上升隔离。
8.进一步地,所述传感器结构包括传感器连接部及传感器探头,所述传感器连接部
设置于所述气缸活塞杆的顶端,所述气缸活塞杆的表面下端开设有对穿通气槽,所述传感器探头设置于所述对穿通气槽内;
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传感器探头和对穿通气槽相互配合,能够通过缸体和气缸活塞杆之间的配合完成隔离和测试状态,使得测试起来更加方便,同时对传感器结构起到保护的作用,提高检测精准度的同时延长传感器结构的使用寿命。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结构包括密封板,所述密封板固定安装于所述底板的顶端,所述密封板的顶端设置有圆环,所述圆环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密封垫,所述密封环的底端开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环的内部开设有与所述密封槽相连通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移动环;
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气缸活塞杆向上移动时,底板会带动密封板同步向上移动,圆环穿过密封槽后进入至安装槽内,第一密封垫会先与移动环接触,第一弹簧会受力发生弯曲,气缸活塞杆持续上升,密封板会完成和密封槽的贴合,完成密封环和底板的第一次密封作业,避免环氧乙烷对传感器结构造成损坏。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密封结构包括活塞板及数量为两个的第一气囊,两个所述第一气囊均设置于所述安装槽的内顶壁,所述密封环的底端开设有底槽,所述活塞板设置于所述底槽内,所述底槽的内顶壁和所述活塞板之间设置有均匀分布的第二弹簧,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底槽之间设置有第一输气管;
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移动环上升时,会对第一气囊进行挤压,其中一个第一气囊内部的气体会通过第一输气管进入至底槽的上端,气体推动活塞板向下移动,第二弹簧受力拉伸,完成密封环和底板之间的第二次密封作业,避免环氧乙烷,气体从完成密封环和底板连接处进入至密封环内。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密封结构包括第二气囊,所述密封环的内壁设置有圆环槽,所述第二气囊设置有所述圆环槽内,所述第二气囊和另一个所述第一气囊之间设置有第二输气管;
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移动环上升的过程中,两个第一气囊都会受到挤压,另一个第一气囊会通过第二输气管将气体输送至第二气囊内,第二气囊内部气压变大,发生碰撞,会自动包裹在气缸活塞杆表面下端,完成第三次密封作业,进一步提高隔离的效果。
16.进一步地,所述开关结构包括上行磁力行程开关及下行磁力行程开关,所述上行磁力行程开关及所述下行磁力行程开关呈垂直分布于所述缸体的内壁一侧;
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上行磁力行程开关在隔离作业时使用,对气缸活塞杆的上端移动位置进行限定,下行磁力行程开关在测试作业时使用,对气缸活塞杆下降位置进行限定。
18.进一步地,所述密封板为中空圆台状,所述密封板和所述密封槽相匹配;
1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中空圆台状的密封板和密封槽配合使用,进一步加强底板和密封环之间的性能,从而提高密封效果。
20.进一步地,所述活塞板的底端设置有第二密封垫,所述第二密封垫为圆环状,所述第二密封垫为橡胶材料构件;
2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活塞板向下移动时,第二密封垫会与底板的顶端接触,加强活塞板和底板之间的密封性能。
22.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的四周均设置有保温层,所述固定法兰固定安装于所述保温层的表面;
2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保温层对外壳起到保温的作用,减少能量的流失,降低生产成本。
2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5.1、测试状态时,缸体通过固定法兰固定在外壳上,传感器结构设置在气缸活塞杆上,当缸体上部通气,气缸活塞杆下行,底板和密封环分离,开关结构进行感应控制,移动至合适位置后,对穿通气槽和传感器探头暴露在设备内。传感器探头通过对穿通气槽与设备内连通,处于同一环境,进行需求相关的测试即可;隔离状态时,缸体底部通气,气缸活塞杆上行,将对穿通气槽和传感器探头从设备内上升隔离,该方式利用气缸原理特性,直接在气缸两端进行改造,形成隔离仓和密封功能,避免了监测仪器与环氧乙烷的直接接触,保证了监测仪器测量精度不受环氧乙烷腐蚀影响,延长了监测仪器寿命,同时极大的简化了隔离装置机构,降低隔离装置制造成本。
26.2、通过设置第一密封结构、第二密封结构和第三密封结构,气缸活塞杆向上移动时,底板会带动密封板同步向上移动,圆环穿过密封槽后进入至安装槽内,第一密封垫会先与移动环接触,第一弹簧会受力发生弯曲,气缸活塞杆持续上升,密封板会完成和密封槽的贴合,完成密封环和底板的第一次密封作业,避免环氧乙烷对传感器结构造成损坏,同时在移动环上升时,会对第一气囊进行挤压,其中一个第一气囊内部的气体会通过第一输气管进入至底槽的上端,气体推动活塞板向下移动,第二弹簧受力拉伸,完成密封环和底板之间的第二次密封作业,避免环氧乙烷,气体从完成密封环和底板连接处进入至密封环内,在此过程中,两个第一气囊都会受到挤压,另一个第一气囊会通过第二输气管将气体输送至第二气囊内,第二气囊内部气压变大,发生碰撞,会自动包裹在气缸活塞杆表面下端,完成第三次密封作业,进一步提高隔离的效果。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实施例的立体图;
28.图2是本实施例装置的隔离状态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实施例装置的测试状态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实施例密封环和密封板的连接示意图;
31.图5是本实施例第一密封结构、第二密封结构和第三密封结构的连接示意图;
32.图6是本实施例密封环和第一密封结构的连接示意图;
33.图7是本实施例缸体和开关结构的连接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1、外壳;101、保温层;2、缸体;3、固定法兰;4、气缸活塞杆;5、对穿通气槽;6、传感器结构;601、传感器连接部;602、传感器探头;7、密封环;701、安装槽;702、底槽;703、圆环槽;704、密封槽;8、底板;9、第一密封结构;901、密封板;902、圆环;903、第一密封垫;904、移动环;905、第一弹簧;10、第二密封结构;1001、第一气囊;1002、第一输气管;1003、第二弹簧;1004、活塞板;1005、第二密封垫;11、第三密封结构;1101、第二气囊;1102、第二输气管;12、开关结构;1201、上行磁力行程开关;1202、下行磁力行程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35.实施例:
36.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7.一种环氧乙烷灭菌装置传感器用气缸隔离装置,包括外壳1、数量为两个的缸体2及数量为两个的固定法兰3,缸体2通过固定法兰3固定连接于外壳1的顶端,外壳1的内顶壁设置有与缸体2相对应的密封环7,缸体2内设置有气缸活塞杆4,气缸活塞杆4的顶端贯穿缸体2并设置有传感器结构6,气缸活塞杆4的底端依次贯穿缸体2、外壳1及密封环7并固定连接有底板8,密封环7和底板8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结构9,密封环7的底端设置有第二密封结构10,密封环7的内壁设置有第三密封结构11,缸体2的内壁设置有开关结构12,测试状态时,缸体2通过固定法兰3固定在外壳1上,传感器结构6设置在气缸活塞杆4上,当缸体2上部通气,气缸活塞杆4下行,底板8和密封环7分离,开关结构12进行感应控制,移动至合适位置后,对穿通气槽5和传感器探头602暴露在设备内。传感器探头602通过对穿通气槽5与设备内连通,处于同一环境,进行需求相关的测试即可;隔离状态时,缸体2底部通气,气缸活塞杆4上行,第一密封结构9完成贴合,同时会带动第二密封结构10和第三密封结构11同步运行,在密封环7和底板8紧密贴合时,三个密封结构也会完成密封作业,将对穿通气槽5和传感器探头602从设备内上升隔离。(两个检测的装置均设置于外壳1顶端上,且呈对角分布,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传感器结构6包括传感器连接部601及传感器探头602,传感器连接部601设置于气缸活塞杆4的顶端,气缸活塞杆4的表面下端开设有对穿通气槽5,传感器探头602设置于对穿通气槽5内,传感器探头602和对穿通气槽5相互配合,能够通过缸体2和气缸活塞杆4之间的配合完成隔离和测试状态,使得测试起来更加方便,同时对传感器结构6起到保护的作用,提高检测精准度的同时延长传感器结构6的使用寿命(同时传感器结构6的选择可根据具体需要检测的方面进行自由选择,如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
38.第一密封结构9包括密封板901,密封板901固定安装于底板8的顶端,密封板901的顶端设置有圆环902,圆环902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密封垫903,密封环7的底端开设有密封槽704,密封环7的内部开设有与密封槽704相连通的安装槽701,安装槽701的内顶壁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905,第一弹簧905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移动环904,气缸活塞杆4向上移动时,底板8会带动密封板901同步向上移动,圆环902穿过密封槽704后进入至安装槽701内,第一密封垫903会先与移动环904接触,第一弹簧905会受力发生弯曲,气缸活塞杆4持续上升,密封板901会完成和密封槽704的贴合,完成密封环7和底板8的第一次密封作业,避免环氧乙烷对传感器结构6造成损坏。第二密封结构10包括活塞板1004及数量为两个的第一气囊1001,两个第一气囊1001均设置于安装槽701的内顶壁,密封环7的底端开设有底槽702,活塞板1004设置于底槽702内,底槽702的内顶壁和活塞板1004之间设置有均匀分布的第二弹簧1003,其中一个第一气囊1001和底槽702之间设置有第一输气管1002,在移动环904上升时,会对第一气囊1001进行挤压,其中一个第一气囊1001内部的气体会通过第一输气管1002进入至底槽702的上端,气体推动活塞板1004向下移动,第二弹簧1003受力拉伸,完成密封环7和底板8之间的第二次密封作业,避免环氧乙烷,气体从完成密封环7和底板8连接处进入至密封环7内。第三密封结构11包括第二气囊1101,密封环7的内壁设置有圆环槽703,第二气囊1101设置有圆环槽703内,第二气囊1101和另一个第一气囊1001之间设置有第二输气管1102,在移动环904上升的过程中,两个第一气囊1001都会受到挤压,另一个第一气囊1001
会通过第二输气管1102将气体输送至第二气囊1101内,第二气囊1101内部气压变大,发生碰撞,会自动包裹在气缸活塞杆4表面下端,完成第三次密封作业,进一步提高隔离的效果。
39.开关结构12包括上行磁力行程开关1201及下行磁力行程开关1202,上行磁力行程开关1201及下行磁力行程开关1202呈垂直分布于缸体2的内壁一侧,上行磁力行程开关1201在隔离作业时使用,对气缸活塞杆4的上端移动位置进行限定,下行磁力行程开关1202在测试作业时使用,对气缸活塞杆4下降位置进行限定。密封板901为中空圆台状,密封板901和密封槽704相匹配,中空圆台状的密封板901和密封槽704配合使用,进一步加强底板8和密封环7之间的性能,从而提高密封效果。活塞板1004的底端设置有第二密封垫1005,第二密封垫1005为圆环状,第二密封垫1005为橡胶材料构件,加强活塞板1004和底板8之间的密封性能。外壳1的四周均设置有保温层101,固定法兰3固定安装于保温层101的表面。
40.工作原理:测试状态时,缸体2通过固定法兰3固定在外壳1上,传感器结构6设置在气缸活塞杆4上,当缸体2上部通气,气缸活塞杆4下行,底板8和密封环7分离,开关结构12进行感应控制,移动至合适位置后,对穿通气槽5和传感器探头602暴露在设备内。传感器探头602通过对穿通气槽5与设备内连通,处于同一环境,进行需求相关的测试即可;隔离状态时,缸体2底部通气,气缸活塞杆4上行,底板8会带动密封板901同步向上移动,圆环902穿过密封槽704后进入至安装槽701内,第一密封垫903会先与移动环904接触,第一弹簧905会受力发生弯曲,气缸活塞杆4持续上升,密封板901会完成和密封槽704的贴合,完成密封环7和底板8的第一次密封作业,避免环氧乙烷对传感器结构6造成损坏,同时在移动环904上升时,会对第一气囊1001进行挤压,其中一个第一气囊1001内部的气体会通过第一输气管1002进入至底槽702的上端,气体推动活塞板1004向下移动,第二弹簧1003受力拉伸,完成密封环7和底板8之间的第二次密封作业,避免环氧乙烷,气体从完成密封环7和底板8连接处进入至密封环7内,在此过程中,两个第一气囊1001都会受到挤压,另一个第一气囊1001会通过第二输气管1102将气体输送至第二气囊1101内,第二气囊1101内部气压变大,发生碰撞,会自动包裹在气缸活塞杆4表面下端,完成第三次密封作业,进一步提高隔离的效果,将对穿通气槽5和传感器探头602从设备内上升隔离。
41.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