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作冰糖的加水反渗透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7-3  141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冰糖制作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制作冰糖的加水反渗透装置。


背景技术:

2.冰糖品质纯正,不易变质,除可作糖果食用外,还可用于高级食品甜味剂,配制药品浸渍酒类和滋补佐药等,国内冰糖的生产普遍采用一种传统的工艺,即在高温下把糖液浓缩,继则使之自然冷却,在冷却过程中,冰糖就从过饱和糖液中逐步结晶出来,形成冰糖块,其中,糖液就是将白砂糖充分溶解于水所得到的溶液,而为了使制成的冰糖更加干净卫生,所用的水最好为纯净水,目前最干净的水为采用反渗透技术所得到的纯水,而反渗透技术是一种借助于选择透过(半透过)性膜的功能以压力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技术,当系统中所加的压力大于进水溶液渗透压时,水分子不断地透过膜,以获取纯水的技术,但传统的反渗透装置在制取纯水时,操作不够流畅紧密,导致纯水制取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制作冰糖的加水反渗透装置。
4.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有:
5.外壳,所述外壳表面设有向内凹陷的安装槽,该安装槽的两侧对称设有自来水腔,且两个自来水腔之间相互独立,所述自来水腔均设于所述外壳内部,且自来水腔另一侧设有纯水腔,该纯水腔与自来水腔之间通过渗透膜分隔开,该渗透膜用于反渗透自来水腔内的自来水;
6.活塞板,所述活塞板设有两块,两块活塞板分别设于两个所述自来水腔内,该两块活塞板均可相对自来水腔移动,且两块活塞板同步移动,活塞板用于对自来水腔内的自来水提供压力;
7.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由活塞缸、导液管、活塞块和活塞杆组成,所述活塞缸内可滑动的设有活塞块,该活塞块的两侧通过两根活塞杆分别连接至所述两块活塞板上,所述活塞缸两端对称设有导液管,且导液管设于活塞块两侧,该导液管用于活塞缸内活塞块两侧空腔中液体的进、出。
8.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外壳上对称设有连接至两个自来水腔的进水口,该进水口处设有单向阀,该单向阀用于限制所述进水口处水的流动方向,使进水口只能对自来水腔补充液体。
9.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活塞缸的两端内端面上对称设有限位块,该限位块位于活塞缸内远离导液管的一侧内壁上。
10.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纯水腔的底端设有出水管,该出水管用于排出由来水腔内自来水经过反渗透作用流动到纯水腔内的纯净水。
11.作为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有导向机构,所述导向机构由套管、连接板、阀芯、阀芯
板和弹簧组成,所述套管设有两个,两个套管的首端分别连接至所述两个自来水腔内,该套管内部均设有连接板,该连接板上贯穿有若干通孔,且连接板远离自来水腔的一侧上均设有阀芯,所述阀芯整体为圆柱结构,且阀芯远离自来水腔的一端为锥形,所述套管内设有阀芯板,该阀芯板可滑动的套于所述阀芯外侧,且阀芯板与套管之间设有若干弹簧,当阀芯板沿阀芯移动远离自来水腔时,阀芯板压缩弹簧,且弹簧的弹力大于渗透膜的渗透压。
12.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套管的尾端设有排水口,套管的外侧设有排水管,自来水腔内和套管内剩余的液体可通过排水口流动到排水管内排出。
13.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该装置包括外壳、活塞板和驱动机构。外壳的安装槽的两侧对称设有相互独立的两个自来水腔,设于外壳内部的自来水腔另一侧设有通过渗透膜分隔开的纯水腔。两块活塞板分别可同步移动的设于两个自来水腔内。驱动机构由活塞缸、导液管、活塞块和活塞杆组成,活塞缸内可滑动的设有活塞块,活塞块两侧分别通过活塞杆设于两块活塞板上,活塞缸两端对称设有导液管,导液管用于活塞缸内活塞块两侧空腔中液体的进、出。在操作时,利用活塞板来回挤压自来水腔内的自来水,而在活塞板来回移动的过程中,水分子的渗透一直在不断进行中,使得纯水的制备更为流畅,提高了纯水的制取效率。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驱动机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导向机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导向机构内是另一种长度阀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20.如附图1所示,一种制作冰糖的加水反渗透装置包括有外壳1、活塞板3和驱动机构4。
21.如附图1和2所示,所述外壳1表面设有向内凹陷的安装槽11,该安装槽11的两侧对称设有自来水腔12,且两个自来水腔12之间相互独立,所述自来水腔12均设于所述外壳1内部,且自来水腔12另一侧设有纯水腔13,该纯水腔13与自来水腔12之间通过渗透膜2分隔开,该渗透膜2用于反渗透自来水腔12内的自来水,该渗透膜2为选择透过性膜,在操作时,通过对自来水腔12内的自来水施加压力,当该压力大于渗透膜2的渗透压时,自来水腔12内自来水中的水分子可不断地透过渗透膜2流动、汇集到纯水腔13内,以获得纯水,用于后续冰糖的制作。进一步的,所述外壳1上对称设有连接至两个自来水腔12的进水口121,该进水口121处设有单向阀,该单向阀用于限制所述进水口121处水的流动方向,使进水口121只能对自来水腔12补充液体,避免自来水腔12内的自来水受到压力从进水口121泄漏出去。另外,所述纯水腔13的底端设有出水管7,该出水管7用于排出由来水腔12内自来水经过反渗透作用流动到纯水腔13内的纯净水,用于将纯水进行汇集,便于后续使用。
22.如附图2和3所示,所述活塞板3设有两块,两块活塞板3分别设于两个所述自来水
腔12内,该两块活塞板3均可相对自来水腔12移动,且两块活塞板3同步移动,活塞板3用于对自来水腔12内的自来水提供压力,具体的,所述驱动机构4由活塞缸41、导液管42、活塞块43和活塞杆45组成,所述活塞缸41内可滑动的设有活塞块43,该活塞块43的两侧通过两根活塞杆45分别连接至所述两块活塞板3上,所述活塞缸41两端对称设有导液管42,且导液管42设于活塞块43两侧,在操作时,通过导液管42控制活塞缸41内活塞块43两侧空腔中液体的进、出,使活塞块43位于活塞缸41内来回移动,而活塞块43通过活塞块43带动活塞板3来回移动,使得活塞板3来回挤压两个自来水腔12内的自来水,使两个自来水腔12内自来水的水分子不断交替的透过渗透膜2流动、汇集到纯水腔13内,以获得纯水,而在活塞板3来回移动的过程中,水分子的渗透一直在不断进行中,使得纯水的制备更为流畅,提高了纯水的制取效率。进一步的,所述活塞缸41的两端内端面上对称设有限位块46,该限位块46位于活塞缸41内远离导液管42的一侧内壁上,限位块46的设置,可避免活塞块43在来回移动过程中磕碰到导液管42,造成导液管42的损坏。
23.如附图4和5所示,另外,还包括有导向机构5,所述导向机构5由套管51、连接板52、阀芯53、阀芯板54和弹簧55组成,所述套管51设有两个,两个套管51的首端分别连接至所述两个自来水腔12内,该套管51内部均设有连接板52,该连接板52上贯穿有若干通孔521,且连接板52远离自来水腔12的一侧上均设有阀芯53,所述阀芯53整体为圆柱结构,且阀芯53远离自来水腔12的一端为锥形,所述套管51内设有阀芯板54,该阀芯板54可滑动的套于所述阀芯53外侧,且阀芯板54与套管51之间设有若干弹簧55,所述套管51的尾端设有排水口56,当阀芯板54沿阀芯53移动远离自来水腔12时,阀芯板54压缩弹簧55,且弹簧55的弹力大于渗透膜2的渗透压,以保证活塞板3在挤压自来水腔12内的自来水获得纯水的过程中,阀芯板54不会轻易移动导致自来水腔12内的自来水从排水口56排出,从而有利于纯水的制取,而当活塞板3对自来水腔12内的自来水施加的压力大于弹簧55的弹力时,自来水腔12内剩余的自来水可向下挤压阀芯板54,使阀芯板54沿着阀芯53移动远离自来水腔12,压缩弹簧55,当阀芯板54移动至阀芯53上的锥形部位时,阀芯板54和阀芯53之间具有间隙,自来水腔12内的自来水可穿过该间隙从排水口56排出,而在阀芯板54和阀芯53上的圆柱部位连接时,阀芯板54和阀芯53之间没有间隙,此时可对自来水腔12内的自来水起到一个保压作用,增强自来水腔12内可承受的压力,从而提高纯水的制取效果。另外,套管51的外侧设有排水管6,自来水腔12内和套管51内剩余的液体可通过排水口56流动到排水管6内排出,避免剩余的自来水外漏。
24.在操作时,通过导液管42控制活塞缸41内活塞块43两侧空腔中液体的进、出,使活塞块43位于活塞缸41内来回移动,而活塞块43通过活塞块43带动活塞板3来回移动,使得活塞板3来回挤压两个自来水腔12内的自来水,使两个自来水腔12内自来水的水分子不断交替的透过渗透膜2流动、汇集到纯水腔13内,以获得纯水,而在活塞板3来回移动的过程中,水分子的渗透一直在不断进行中,使得纯水的制备更为流畅,提高了纯水的制取效率,当活塞板3对自来水腔12内的自来水施加的压力大于弹簧55的弹力时,自来水腔12内剩余的自来水可向下挤压阀芯板54,使阀芯板54沿着阀芯53移动远离自来水腔12,压缩弹簧55,当阀芯板54移动至阀芯53上的锥形部位时,阀芯板54和阀芯53之间具有间隙,自来水腔12内的自来水可穿过该间隙从排水口56排出,而在阀芯板54和阀芯53上的圆柱部位连接时,阀芯板54和阀芯53之间没有间隙,此时可对自来水腔12内的自来水起到一个保压作用,增强自
来水腔12内可承受的压力,从而提高纯水的制取效果。另外,可通过改变阀芯53上的圆柱部位的长度,调整阀芯板54与阀芯53上的圆柱部位的连接时间,改变自来水腔12内可承受的压力,从而改变活塞板3对自来水所施加的极限压力,避免自来水所承受的压力过大导致渗透膜2破损。
25.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