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桥梁施工安全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2  152



1.本技术涉及道路桥梁施工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道路桥梁施工安全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2.中国道路桥梁建设事业迅猛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我国的建筑材料、设备、建筑技术都有了较快发展。
3.道路桥梁建设事业的发展促进了运输行业,而陆地上运输,一般都是采用大型车辆进行运输,而大型车辆非常重,在行驶过程中,会对道路或者桥梁产生磨损,在磨损到一定程度后,就需要对道路或者桥梁的路面进行维护,而在维护过程中,工作人员常常会用到一些安全防护装置,来提醒过路人不要在维修路面上行驶,对于安全防护装置的设置,还能有效地保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现在的安全防护装置,有的安全防护装装置只是单纯的将一些围栏放置在路面上,这样很容易被风力、人力等外界因素碰倒,有的安全防护装置在维修以及拆卸过程中,不太方便。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道路桥梁施工安全防护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道路桥梁施工安全防护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安全防护装置运输不便,安装不便,损坏维修不便的问题。
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道路桥梁施工安全防护装置,包括第一框架板内侧中心设置的第一防撞板组成的护栏主体,所述第一框架板内侧开设凹槽,所述凹槽与第二框架板外侧所设凸出块卡槽连接,所述第二框架板一侧设有第二防撞板,所述第二防撞板上焊接连接块形成焊接点,所述连接块另一端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在第三防撞板内部空腔中,所述空腔内设置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连接空腔内壁与固定块外侧表面,所述连接块外部套接第一弹簧,所述第三防撞板外侧表面设置反光贴。
6.进一步地,所述一框架板底部固接固定竖杆,所述固定竖杆底部固接固定横杆。
7.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块尺寸大于连接块,所述空腔在第三防撞板一侧设有孔洞,所述孔洞直径等于连接块直径,所述空腔长度等于连接块。
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框架板底部设置底座,所述第二框架板一侧贴合第一防撞板。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簧两侧固接在第二框架板和第三防撞板上。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框架板、第一防撞板、第二框架板、第三防撞板与第二防撞板顶部高度一致。
11.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竖杆和固定横杆埋入地下浇筑混凝土固定。
12.通过本技术上述实施例,在不用拆卸整体装置的情况下可以对防撞装置进行替换,需要维修时,抽出第二防撞板即可取出防撞装置,再替换上新的防撞装置,减少复杂的安装维修过程,两个弹簧装置使防护装置的作用更大对其车辆的缓冲更为明显。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4.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固定结构整体示意图;
16.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防撞装置平面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图3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18.图中:1、第一框架板,2、第一防撞板,3、第二框架板,4、底座,5、第三防撞板,6、凹槽,7、凸出块,8、连接块,801、固定块,9、空腔,10、弹簧,11、焊接点,12、第二防撞板,13、孔洞,14、固定竖杆,15、固定横杆,16、反光贴,17、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1.在本技术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技术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22.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3.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套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5.本实施例中的道路桥梁施工安全防护装置可以适用于不同场景,例如,本实施例
中的道路桥梁施工安全防护装置可以适用于以下分隔护栏。
26.一种公路道路分隔护栏,包括上横杆、下横杆,以及设有所述上横杆和所述下横杆之间的多个竖杆,所述公路道路分隔护栏还包括多个警示组件,每一所述竖杆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所述警示组件,所述竖杆与所述警示组件对应的位置设有一个安装槽,所述警示组件包括与所述安装槽枢转连接的第一转动杆、与所述第一转动杆转动连接的转动块、与所述转动块连接的第二转动杆,以及设于所述第二转动杆表面的警示条纹标贴。
27.上述公路道路分隔护栏,当没携带三角警示牌的车辆发生车祸时,将法定间距离的第二转动杆从安装槽中绕第一转动杆旋转至与对应的竖杆垂直,然后转动转动块,以使第二转动杆上的警示条纹标贴朝向车辆驶来的方向,以提示驶来的车辆前方发生交通事故,提前绕行。
2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转动杆的末端设有一个起物缺口。
2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动杆的长度大于与安装槽的深度。
3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转动杆包括柔性外壳和设于所述柔性外壳内的弹性硬杆。
3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转动杆的末端设有一个起物凸块。
32.当然本实施例中的道路桥梁施工安全防护装置可以用于其他不同的场景。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道路桥梁施工安全防护装置进行介绍。
33.请参阅图1-4所示,一种道路桥梁施工安全防护装置,包括第一框架板1内侧中心设置的第一防撞板2组成的护栏主体,所述第一框架板1内侧开设凹槽6,所述凹槽6与第二框架板3外侧所设凸出块7卡槽连接,所述第二框架板3一侧设有第二防撞板12,所述第二防撞板12上焊接连接块8形成焊接点11,所述连接块8另一端设有固定块801,所述固定块801在第三防撞板5内部空腔9中,所述连接块8外部套接第一弹簧10,所述空腔9内设置第二弹簧17,所述第二弹簧17连接空腔9内壁与固定块801外侧表面,所述第三防撞板5外侧表面设置反光贴16。
34.所述一框架板1底部固接固定竖杆14,所述固定竖杆14底部固接固定横杆15。
35.所述固定块801尺寸大于连接块8,所述空腔9在第三防撞板5一侧设有孔洞13,所述孔洞13直径等于连接块8直径,所述空腔长度等于连接块8。
36.所述第二框架板3底部设置底座4,所述第二框架板3一侧贴合第一防撞板2。
37.所述第一弹簧10两侧固接在第二框架板3和第三防撞板5上。
38.所述第一框架板1、第一防撞板2、第二框架板3、第三防撞板5与第二防撞板12顶部高度一致。
39.所述固定竖杆14和固定横杆15埋入地下浇筑混凝土固定。
40.本技术在使用时,将固定竖杆14和固定横杆15埋入地下浇筑混凝土固定,第一防撞板2固接在第一框架板1相邻两侧中心部位,第二框架板3通过两侧设置的凸出块7插接第一框架板1内侧的凹槽6,第二框架板3底部设有底座4,第二框架板3靠近第一防撞板2一端固接第二防撞板12,第二防撞板12上焊接连接块8,连接块8另一端固接固定块801,连接块8外侧表面套接第一弹簧10,固定块801位于第三防撞板5内部空腔9中,空腔9一侧开设孔洞12防止固定块801脱离空腔9,空腔9内壁与固定块801之间通过第二弹簧17连接,在防护装置受到车辆撞击时第一弹簧10和第二弹簧17同时作用,使车辆受到的缓冲力度更大,撞击力度过大使弹簧失效,也可以使第三防撞板通过连接件将受力分散给其余两块防撞板和第
一框架板1,增加重量抵消撞击力和利用第一框架板1固定结构达到阻挡车辆的作用。
41.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
42.1、在不用拆卸整体装置的情况下可以对防撞装置进行替换,上下两条设置的反光贴更加醒目,对来往车辆的提醒作用增加。
43.2、三个防撞板和两个弹簧的设置相较现有的设计防撞功能更加完善,缓冲作用更好,也更加牢固,增加重量抵消撞击力的同时也利用第一框架板1固定结构达到阻挡车辆的作用。
4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